標籤:

北京盧溝橋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Lugou Bridge)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丰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但因2008年奧運會又重新貯滿了水。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歷 史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1189年六月,金章宗開始修建蘆溝橋,三年後建成。初名「廣利橋」。後因橋身跨越蘆溝,人們都稱它蘆溝橋。早在戰國時代,蘆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衝,兵家必爭之地。原來只有浮橋相連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車水馬龍,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橋顯然已不能適應都城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詔命建橋。  盧溝橋始建於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遊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他「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他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修繕小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光緒皇帝歸天的時候(1908年),他的棺槨運往河北的易縣西陵。途經盧溝橋,由於橋面較窄,只好將橋兩旁的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利通過,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餘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於正值「文革」,原工區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隻。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多出5隻。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達到491隻。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並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個大晴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杆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御題漢白玉碑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杆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裡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闢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丰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十餘公里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後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本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 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多萬人。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9月3日被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七七事變」後,中國軍民的奮起抗戰。世界各國人民紛紛以不同方式聲援中國抗戰。正如毛澤東在1937年10月25日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所說:中國抗戰「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國際間過去鄙視中國不抵抗的,現在轉變為尊敬中國的抵抗了。」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準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活動不僅威脅到人民大眾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一點和平幻想徹底破滅,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作出了積極反應。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勝過一切」的思想,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偏鄉僻壤的全中國人民都被動員起來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面臨的對手是空前覺醒的中華民族,所以這就註定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中華民族則一天天開始復興。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聖火,將中國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以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輝煌戰績,一掃中國近百年盡遭侮辱、積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贏得了反對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華全民族的空前覺醒和因此重新煥發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中國人民堅持8年抗戰、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別珍視和發揚。今天距離七七事變的爆發已經70年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至今不散,日本極右勢力極力通過各種方式企圖為侵略戰爭翻案。中國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一個以寬容、和善、仁義作為道德標準的民族,開始在一種痛苦中學會以血還血、捍衛生命和民族的尊嚴。70年過去了,我們之所以還在紀念「七七事變」,並不是僅僅紀念那個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日子,而是紀念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八個年頭,我們所要懷念的英烈也不僅僅是「七七事變」中抗敵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戰爭中死難的所有勇士和平民。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變」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我們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態去懷念和反思。  「七七事變」紀念日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寄託了中國人在近代和現代國際政治上太多的尊嚴和榮譽。如果說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重要過程,那麼「七七事變」就是我們為紀念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所選擇的註腳。從這個註腳開始,整個中國已經被全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大潮所席捲。抗戰勝利到現在已經近62年了,當年的抗戰老戰士,今天大部分都不健在了。當年抗日英雄的故事,今天我們只能通過銀幕、書本或紀念館裡去找當初抗日將士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北抗聯、在太行山上、保衛華北、保衛黃河、地雷戰、地道戰等等激發民族勇氣的英雄形象,在我們的新一代身上似乎變成了電腦遊戲,這恐怕是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殉難的三千多萬血肉之軀萬萬沒有想到的。  70年之後,當我們試圖重新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常常不得不面對現實國際政治語境的複雜性。一個純粹的懷念,也背負上了現實國際政治的負擔。這種全民族式的紀念給日本輿論和民眾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與反思,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們承認中日關係是東亞最重要的國與國關係之時,在中日關係逐漸改善的語境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七七事變」的紀念日?  在一種良性的國際政治語境中紀念「七七事變」,人們常常擔心歷史會影響現實政治。實際上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公眾懷念沒有邊界,當我們面對「七七事變」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面對抗日之戰,我們也是在面對正義與邪惡直接交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在公眾懷念的氛圍里,所有的現實政治也都在反省和反思。而我們承認與感念今天難得的中日關係,並不妨礙我們回到歷史的眼淚里。我們對「七七事變」的紀念,也不會妨礙中日關係向良性發展。失去了7月7日的懷念,失去了9月18日的憤怒,中日關係才是不完整的。  公眾懷念更為我們尋找一個現代國家意識的開端。「七七事變」之前的中國,在分崩離析的思想中艱難跋涉。無論是社會政治還是社會心理都在從專制向民主,從帝制向共和轉型。形式上的內戰和思想上的內耗,其實遠遠沒有解決中國人民族性的弱點和心理觀的封閉。「七七事變」的發生,用最簡單也最殘酷的叢林法則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總有許多殘暴和血腥,不反抗就會滅亡。  因此,超越現實政治語境的公眾懷念,更是一種最基本的公民歷史觀和發展觀教育。這些都是現實政治所無法給予的。我們不必因為期待中日關係的良性發展,而刻意迴避歷史上的那些災難。更不用因為某位日本領導人善意的歷史態度,就對歷史災難採取低調的紀念方式。7月7日是中國人自己的國殤日,這一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太多的意義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失去了7月7日的中國歷史,也是不完整的。  在紀念七.七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民族的偉大英雄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不能忘記毛澤東千千萬萬為了民族獨立、解放一塊戰鬥與犧牲的戰友們;不能忘記抗戰期間,堅持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為反抗日本侵略而犧牲的國民黨軍隊將士們;不能忘記日本軍國主義屠殺3500萬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因此,在此建議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在每年抗戰勝利紀念日這一天,或者是新上任的第一天,應到人民英雄紀念碑下,憑弔從一千八百四十年起,為了民族的獨立、解放,人民的自由幸福而英勇犧牲的人民英雄們,並且要形成制度。  中國共產黨在炮火紛飛的年代,把中國人民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在百舸爭流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是這樣。改革開放的27年,中國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國家有了長足的經濟發展,並將繼續帶領中華民族劈波斬浪,全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共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實現人類最偉大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等等方面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司令部的命令  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既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 附: 盧溝橋的獅子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盧溝橋文物部門數據。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於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繚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據統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隻,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杆的石獅,左右各1隻。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總計石獅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盧溝橋介紹 文言文 盧溝橋跨盧溝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統九年修之。橋二百米,石欄列柱頭,師母乳顧抱負贅,態色相得,數之輒不盡。俗曰:魯公輸班神勒也。橋北而村,數百家。己巳歲虜焚掠略盡。村頭墩堡,循河婉婉,望之如堞。  譯 文  盧溝橋跨越(或者跨在)盧溝橋水面上,在今明昌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初:開始)才開始修建,在正統九年(1444,時為英宗)修復,橋長200米(古代的尺的長度和現在的不一樣,現在是一米三尺,古代的一尺一般是0.23米),在石欄上有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說明了雕刻的技術高超,即有吃奶的有抱著玩耍的,有回頭看的),這些石像神態和顏色都很(?),(獅子)很多數不盡,俗話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姓公輸)神妙的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家(人口),巳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幾乎光了。村頭上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去就像城牆上的矮牆(也叫女牆)。 盧溝橋的傳說  盧溝橋的傳說——大青不動二青搖,三青來到盧溝橋。  盧溝橋是金朝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開始修建,明昌三年(公元一一九二年)完工的。盧溝橋上石欄柱頭的石獅,是明朝正統九年(公元一四四四年)重修盧溝橋的時候增加的。盧溝橋東邊的肥城,正名「拱極城」,是明朝崇禎十三年(公元六四○年)修建的。  「大青不動、二青搖,三青走到盧溝橋。」這又是劉伯溫製造北京城的一個故事啦。北京人嘴裡總是說:「劉伯溫製造北京城」,我們就說是「劉伯溫修建北京城」吧。劉伯溫修建北京城,這又和大青、二青、三青有什麼關係呢?這裡就又有了一段民間傳說。  劉伯溫和姚廣孝,打賭畫北京城圖以後,姚廣孝心窄氣量小,一賭氣當和尚去啦,咱們不提姚廣孝吧。單說大軍師劉伯溫,他是個另有心思的人,只是一心一意地修建這個「八臂哪叱城」樣子的北京城。劉伯溫想:修八臂哪叱城,這是一定的了,可是這苦海幽州的孽龍,究竟降得服降不服呢?這叫這位能掐會算的大軍師為難啦。劉伯溫盤算了一天又一天,後來知道了房山縣上方山上,有三塊得道一萬年、五千年、一千年的大青石,專能降龍伏虎。  劉伯溫自己一個人想:如果把這三塊「神石」弄一塊來,一定能降服得了孽龍。他又想:這三塊神石,如果把那得道一萬年的「大青石」弄來,這苦海幽州的孽龍,就永遠不會搗亂了,永遠不會翻身啦。劉伯溫又想:這麼重的石頭,又有這麼大的「道行」,怎麼弄到北京城來呢?這得想法子,得用軟、硬兩樣方法才行。不說劉伯溫想什麼法子,單說上方山上的大青、二青和三青,弟兄三個在劉伯溫想主意的時候,就知道劉伯溫的計謀啦,大青說:「反正我不去,我在山裡多麼自在!」二青說:「我也不去,歪鼻子劉伯溫支使不動我,我也不聽他支使!」三青說:「誰願意去呀?就怕歪鼻子弄什麼厲害的手段哪!」大青憤憤地說:「歪鼻子來了再說!」  再說劉伯溫盤算好了要搬這三塊神石以後,就打點了兩套主意,一套是預備了香花神禮,帶上隨從,去用「禮聘」的樣子,請神石下山;另一套,是袖子里的計謀,他早搬來了許多「天」兵、「天」將,藏在袖子縫裡,為的是嚇嚇大青、二青、三青,讓他們乖乖地下山。劉伯溫打好這個主意,布置了一下,就帶著一批隨從,浩浩蕩蕩的去到上方山「請」神石,他們離開了北京城,直往西南,過了盧溝渡口,就直奔上方山啦。  劉伯溫這位大軍師,到了上方山的山根底下,把平常的大軍師威風收起來啦,老老實實地來到了三塊神石的前面,擺好了香花神禮,恭恭敬敬地說:「三位神石在上,我劉伯溫奉了皇帝的旨意,來請三位神石,駕臨北京,少不得皇帝要封你們鎮國大將軍哩!」大青穩穩地躺在那裡,一動也沒動,二青、三青看了一眼大青,想:大哥既然沒動彈,我們弟兄也就不用動彈啦。劉伯溫一看,香花、神禮都送給你們啦,你們一動也不動,這真太叫人難看啦,叫你看看大軍師爺的厲害!  劉伯溫低低地對袖縫裡的「天」將說:「有勞諸位,把這三塊混賬石頭,給趕到北京城去,皇帝一定要加封你們!」「天」兵、「天」將應了一聲,就飛出了劉伯溫的袖子縫,擺刀、槍、劍、戟,上前圍住了三塊神石,喝令三塊神石,快快進北京!大青仍然一動不動;二青被這些「天」兵、「天」將威嚇得不能不動彈一下,它搖了一搖;三青是抵抗不了劉伯溫請來的這些助威的,只好分別兩位哥哥,隨劉伯溫下山去吧。  劉伯溫知道自己也搬不動大青、二青的,有了三青,也就可以交了「皇差」啦,就帶著隨從,趕著三青,下了上方山,直奔北京去啦。  不提劉伯溫趕著三青奔北京,單說劉伯溫過盧溝渡口的時候,盧溝渡口的龍王,早接到苦海幽州龍王的兒子龍公的信啦,他們商量怎樣攔阻三青進北京,他們商量妥了一條計策:在盧溝渡口上,修一座「蠍子城」,等劉伯溫趕著三青過來的時候,就讓蠍子把三青螫在這裡,使它不能進北京。他們商量好啦,就先修蠍子尾巴——盧溝橋,一夜的功夫,盧溝橋修成了;他們再修蠍子身子,這就是在盧溝橋東面的「肥城」,肥城東門外的兩口井,是蠍子的眼睛,再東邊一點,南北有兩座小土山,是蠍子的兩隻大前爪。  蠍子城修成了,劉伯溫趕著三青也到啦,他的隨從報告他:「回稟大軍師爺,盧溝渡口,咱們來的時候,還沒有橋,現在不但有了長長的石頭橋,橋東邊還有一座城,請軍師爺查看查看!」劉伯溫聽了這話,心裡暗暗地吃了一驚,趕緊催馬過橋查看,看出了這是蠍子城,這是對三青進京有妨礙的,可是沒法子,走吧,劉伯溫裝出鎮靜的樣子,說:「沒什麼,咱們過咱們的橋。」他又驅趕著三青往前走,三青剛走到橋西邊,就一動也不敢動啦,劉伯溫一方面暗地裡叫「天」兵、「天」將催三青走路,一方面說:「三將軍快點走吧,過了河就快到北京城啦!快受皇封啦!」  三青沒法子,只得哧溜哧溜地往前挪,好容易蹭過了盧溝橋。過了盧溝橋,劉伯溫想:不要穿城,不要走蠍子脊背,那是危險的!他就驅趕著三青,繞走城南,劉伯溫以為躲開了蠍子身子,三青就不至於被螫死了,沒想到蠍子尾巴斜著甩過來,一鉤子就把三青螫得永遠不能動彈啦。劉伯溫看了,嘆了一口氣:「□!北京城雖然不見得鬧什麼水災,這盧溝渡口的兩岸,可怕保不住啦!」他也就只好重新打算治孽龍的法子吧。  肥城南面,從打有了一塊青石頭以後,老百姓就傳說了這麼一個大青不動、二青搖、三青走到盧溝橋的故事。  盧溝橋名字的由來  據傳說從前並沒有盧溝橋,只有一個渡口,有個姓盧的山西人在渡口附近經商,生意非常興隆。一年秋天,他帶著錢財,搭乘田氏的擺渡船準備回老家探親,誰料田氏見盧錢財不少,頓起歹心,將盧氏翻入永定河中淹死,將銀元據為己有,也經起商來。  次年,田氏生個兒子,兒子10歲時,每天要打田氏三個嘴巴,不讓打就哭鬧不止,田氏十分懊惱,求教於修道成仙的老和尚。老和尚對田氏說,你這兒子是被害死的盧氏轉世而來的,與你算賬。田氏一聽,驚惶失措,求老和尚開恩救命,老和尚說:「救你不難,只要你把劫走的錢財都拿出來修座橋,讓過路行人不再受你們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聽了老和尚的話,請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橋,橋修好後,田氏又向老和尚討教橋名,那老和尚微笑著說:「你這是還盧氏的賬,我看就叫盧溝橋吧! 」盧溝橋的傳說就這樣流傳至今。
推薦閱讀:

北京十三陵
北京草莓音樂節真的老了嗎?
在北京有哪些適合一個人玩的地方?
如何看待北京「反恐大媽」?
北京警覺 南海真正敵人終於浮出水面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