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篩查 遠離大腸癌
□李哲
56歲的英女士去年剛剛辦理了退休手續,為自己安排了充實的退休後生活。不想「痔瘡」總是時好時壞,反覆出血乏力,用了很多藥效果不明顯。其在天津市人民醫院工作的親屬動員她做了腸鏡檢查,檢查結果在距離肛緣10厘米的位置有一枚腫瘤。雖然做了手術,今年3月份,英女士還是被晚期直腸癌肝轉移奪去了生命。醫生惋惜其發現的時間太晚了,同時動員英女士的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都積极參与大腸癌篩查,因為該病有一定的遺傳性,早期篩查可以早發現早治療,不致發展到晚期。
據天津市大腸癌篩查項目辦公室主任趙立中介紹,為降低逐年增高的大腸癌發病率,天津市從2011年開始在紅橋區和河西區試點開展篩查。2012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將大腸癌篩查項目列入民心工程。自此以三年為一周期,在全市40到74歲人群中開展大腸癌篩查。截至2015年底,組織大腸癌高危因素調查問卷和便潛血檢查300萬人次,腸鏡檢查13萬例,篩查發現腸道息肉16255例,癌前病變患者2515例,大腸癌患者825例。篩查出的大腸癌患者中25%是早期癌,這一比例遠遠高於常規就診的患者,85%到90%是中晚期癌的臨床狀況。
趙主任說,腫瘤篩查工作的目的,是在可以治療和治癒的階段篩檢出癌及癌前病變,也就是說篩查的目的是早期發現腫瘤,降低由於腫瘤進展造成的治療延誤,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68年關於疾病的篩查提出了一些標準,首先要篩查的疾病是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疾病,早期往往無癥狀,而現在我們對其發展史有了充分了解,有易為人們所接受的診斷方法,疾病治療有效,滿足成本-效益標準等。結直腸癌統稱為大腸癌,符合上述標準中的多條,可以通過開展篩查工作進行控制。天津市肛腸外科專家張偉華教授說,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雖然不是所有的良性腺瘤性息肉都會進展至癌,但是大部分結直腸癌起源於這些良性病變。有研究證明,息肉癌變需較長的時間(通常5~15年),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患者,其息肉發生癌變的危險性更高,如果這些病變能在早期被發現並治療,就可以避免其癌變。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與其診斷時的分期密切相關,I期的5年生存率為93.2%,Ⅱa期、Ⅱb期、Ⅲa期分別為84.7%、72.2%和83.4%,Ⅲb期及Ⅲc期為64.1%和44.3%,而Ⅳ期僅為8.1%。由此可見,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張偉華教授從事臨床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說,說起痔瘡,很多人都覺得是小病。但是,直腸癌往往會拿痔瘡做偽裝,臨床經常遇到大腸癌患者,初期被誤診為痔瘡。大腸癌的誤診率之所以這麼高,主要是因為腸癌和痔瘡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感、大便次數增多等,其中最突出的相似癥狀就是便血。雖然同是大便帶血,但實際上有所區別。例如大腸癌患者的大便會帶膿血,帶黏液,且糞血相混。但痔瘡、肛裂、腸息肉患者的糞便並不與血相混,而是附著在糞便的表面,而且血色鮮紅或相對新鮮。
此外,大腸癌病人排便習慣也會改變,時而腹瀉,時而便秘。這是因為癌腫的生長影響了腸管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遺憾的是出現便血癥狀時,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首先考慮的可能都是痔瘡。部分患者甚至自行到藥店購買外用藥膏使用,在這個過程中,直腸癌可能會在痔瘡的掩護下,不斷生長。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病人在疾病早期到一些非專科醫院就診時,醫生往往會將其當成痔瘡來治療。據了解,有的醫院大腸癌誤診率可達到50%以上。
張教授提示,便血一周以上一定要警惕。對病人來說,因其對疾病沒有鑒別能力,如果出現鮮血便,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及時就醫。為降低誤診率,應選擇經驗豐富的肛腸專科醫院或肛腸科力量較強的醫院就診,以便排除直腸癌的可能。
健康生活方式 可預防大腸癌張教授說,預防大腸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因素極為相關,如長期高脂肪、高膽固醇、高蛋白質飲食,而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飲食結構不合理,喜歡食用腌熏食品和油炸食品,也是消化道腫瘤高發的重要原因。專家提示:
一定要多吃纖維食物。要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多吃蔬菜、水果,這是預防大腸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科學研究表明,飲食中如果富含纖維,就會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一定要適當運動。保持每日大約20分鐘的中度日常運動,有助於排泄物通過腸道,協調排泄。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將患大腸癌的危險降低。
一定規律生活。專家指出,大腸癌是一種「現代病」,與現代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遺傳因素、自身疾病、體力活動減少等有關。目前,許多人追求輕鬆隨意的生活方式,夜生活豐富多彩,三餐不定時或暴飲暴食。尤其是有些年輕人喜歡追求刺激,在歡歌勁舞時大量飲酒,這都會驟然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
一定重視遺傳因素。張教授說,有20%~30%大腸癌患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即大腸癌患者的家族成員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較大。另外,腸道慢性炎症、息肉、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患者等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也比一般人群高。
腸鏡檢查 非常必要2007年7月21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做了結腸鏡檢查。醫生在他的結腸內發現了5個小於1厘米的息肉,分別進行了切除,病理檢驗結果為良性。當時的新聞報道還說,小布希在1998和1999年分別進行了兩次結腸鏡檢查,發現並切除了兩個息肉。2002年6月末第3次檢查未發現息肉。這是第4次,距上次正好5年。
據臨床觀察,人過50歲,發現大腸息肉的機會明顯增加;70歲時可達50%。在美國,由於大腸癌的發病率很高,通過醫學知識的宣傳,人們已經了解到定期腸鏡檢查的重要性,主動到醫院接受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後,大多數可以當即在腸鏡下進行切除。由於推廣定期大便隱血試驗和結腸鏡檢查,美國的大腸癌發病率已明顯下降。根據美國全國息肉研究協作組的報告:息肉切除後結腸鏡篩查1422例至少已切除一個腺瘤的患者,在6000人次以上(部分病人先後做多次腸鏡)的隨訪中,僅發現5例腸癌。與三組正常人群對比,腸癌發生率下降達58%~87%,有力地說明了定期腸鏡檢查對於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重要性。
張教授說,腸鏡檢查是將管狀的腸鏡從肛門逆向伸入整段大腸,腸鏡上帶有微型攝像頭,醫生能清晰地觀察到腸內是否有息肉,並可以對病變部位取組織做病理學檢查,因此腸鏡又被稱為診斷息肉、大腸癌的「金標準」。很多人擔心有不適和痛感而拒絕腸鏡檢查。專家提示,做腸鏡很有必要,高危人群不應拒絕。如果怕痛,可以做無痛腸鏡,在全麻下進行,完全沒有痛苦,並且有專門的麻醉醫生一同監護病人。
腸道息肉 該切就得切
在天津市大腸癌篩查中,發現了大量腸道息肉患者,那麼,哪些息肉需要切除呢?
人民醫院內鏡中心石磊副主任醫師近年來成功施行了大量內鏡下腸道息肉切除手術。石主任說,大腸息肉是腸道的一種良性病變。大腸息肉可發生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發的。其大小可從直徑數毫米到數厘米,形狀分有蒂、亞蒂或無蒂的。隨著電子腸鏡的日益推廣,在腸鏡檢查中發現腸息肉患者並不少見,在我們篩查統計中發現,60~74年齡段的人群,大腸息肉發生率接近70%。
腸鏡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質呢?石主任說,有經驗的內鏡醫生,從結腸鏡下息肉的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其良惡性,一般來說,息肉形態規則,質地柔軟,表面腺體開口結構清楚的多為良性病變,而形態不規則,質偏脆,易出血,表面腺體開口結構紊亂,甚至消失的多有惡性傾向。其良惡性與直腸有一定相關性,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直徑<1cm的息肉惡變約1%,大於2cm的腺瘤惡性度會大幅度增加,1~2cm之間的腺瘤僅10%惡變。另外,藉助色素內鏡與放大內鏡等技術,可以進一步明確息肉表面的腺管開口類型,可對病變的類型與性質作出初步的判斷。當然,內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定性診斷的「金標準」。
發現了腸息肉是否都要切除呢?石主任說,前面已經提到,大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會危及生命。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癥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在臨床中評價大腸息肉是否需要切除,依據其形態和大小,直徑0.5cm以下、形態規則的息肉可以定期複查結腸鏡,反之,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切除息肉一定要開刀嗎?石主任說,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經內鏡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隨著輔助沖水的結腸鏡、雙腔內鏡的應用,以及HOOK刀、IT刀,內鏡下止血鉗等配件的出現,這些內鏡設備、材料的改進,拓展了新的內鏡下息肉的切除方法,如EMR(經內鏡黏膜切除術)、ESD(經內鏡黏膜剝離術),大大擴展了結腸鏡下切除較大息肉的可能。其常見適應證包括:有蒂息肉、側向生長型息肉(EST)、表面腺管開口清晰的亞蒂及無蒂息肉。
可以這麼說,內鏡下切除腸息肉已成為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極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大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腹手術,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美國Bernard曾報道剖腹手術後,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1/5。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變成大腸癌。
推薦閱讀:
※[資治通鑒] 司馬平邦:中國需積極準備迎接阿拉伯世界變色
※別讓抱怨毀了你的職場生涯!
※我努力提升積極賺錢,是為了讓自己不成為貧窮的怨婦
※成功者最大的共性就是積極主動
※讓我們擁有積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