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史】北洋法科的美麗與哀愁

中國法學院哪家最早?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大學法學院,還是以英美法獨領風騷的上海東吳法學院,抑或是堪稱司法界翹楚,「無朝不成院(法院)」的北平朝陽法學院。正確答案出人意料,非北洋大學法科(天津大學)莫屬。命運多舛的北洋法科,早已隱沒到了歷史深處。這所發軔最早、辦學優異的法學院,莫非只是匆匆過客而留作後人憑弔,發思古幽情的「樓蘭古國」。

文 | 俞飛

來源 | afei的法律博客

中國法學院哪家最早?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大學法學院,還是以英美法獨領風騷的上海東吳法學院,抑或是堪稱司法界翹楚,「無朝不成院(法院)」的北平朝陽法學院。正確答案出人意料,非北洋大學法科(天津大學)莫屬。

2015年金秋,天津大學即將迎來一百二十周年校慶,校方日前宣布成立新法學院。走過兩甲子,彈指一揮間!怎能忘懷當年北洋大學法科譽滿神州,作育多少傑出法科人才。

拂去歷史的塵埃,讓我們共同走近消失近百年的北洋法科……

一 風雲際會 北洋法科登場

1895年,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幾個月,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奏請清廷:開辦「西學體用」的北洋西學學堂。「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西國人才之盛皆出於學堂」,字字擲地有聲。甲午戰敗,舉國嘩然,痛定思痛,光緒帝擯除異議,迅即降旨照準。新學堂比京師大學堂還要早三年。

北洋西學學堂常年經費需銀五萬五千兩,由天津海關道掌控的電報、招商各局籌款支用;分設頭等、二等學堂,合計招生定額為一百二十名;其頭等學堂初設工程、礦務、機械和律例(法律)四個學門,屬專科和大學程度,二等學堂則類似於大學預科。作為社會科學的「律例學門」,為當時四大專業之首。

李鴻章對晚晴叱吒風雲的「紅頂商人」盛宣懷,評價極高:「一手官印,一手算盤,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盛宣懷意識到「外洋所學,以律例為主,次及天文、兵法以及製造、駕馭並礦學、化學、汽學、重學之類,中國學西洋之學,似更以律例為先。」

律例學門設置課程:「大清律例」、「法律通論」、「羅馬律例」、「英國合同法」、「英國犯罪律」、「商務律例」等。還特別加入工程製圖、幾何學、八線學、化學、身理學、天文學等理工課程。

翻閱 1907 年北洋大學堂教科表,法科課程主要有:國文國史、英文西史、生理、天文、大清律例要義、中國近世外交史、憲法史、憲法、法律總義、法律原理學、羅馬法律史、合同律例、刑法、交涉法、羅馬法、商法、損害賠償法、田產法、成案比較、船法、訴訟法則、約章及交涉法參考、理財學、兵學、兵操。

依據 1913 年頒布的《大學規程》,法律學門設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有: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破產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羅馬法、法制史、法理法、經濟學、任選一門英吉利法或德意志法或法蘭西法。選修課有:比較法制史、刑事政策、國法學、財政學等。

北洋法科多聘用外籍教師,歷任法科教員共16名,其中7名為美國人,1位為奧地利人。美國教授在課堂上講授的都是美國案例。辦學模式更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為模式,學科設置、辦學方向、學制、教學計劃、功課安排、授課進度、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唯「美」馬首是瞻。

英美法為「判例法」,經過英美法訓練的人,對於每一個問題往往能反覆推論、入木三分,絕非淺嘗輒止。北洋法律科肄業的吳南如回憶說,「判例法」不僅厚可盈尺,而且全為洋裝書,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苦讀這些洋裝書上。

金問泗在學期間寫下「The Conception of Negligence in German Law」等,他的同學郭雲觀,也寫有「The Practical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English Law to Chinese Student」等論文。

北洋大學法科一律使用英語授課,講授方法採用啟發式,課堂上只講課程大意,並指定參考書,要求同學們到圖書館查閱,自求解答。「每堂課前,外籍教員經常進行小型口試或筆試,同學們絲毫不敢懈怠,為了能夠對答如流課後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認真準備。」

由於課外預備的學習內容太多,同學們就合作研究,把教員布置的案例分組完成,促使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這種教學方式有力地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催生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及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造就死啃書本、腦子僵化的書獃子。

二 巍巍學府北洋高

北洋大學堂,距離天津城廂有七八里地之遙,當年交通不便,步行「大學道」公路,行過「明德橋」,便可看到叢林樹影中的幢幢建築群,再跨過北運河「新民橋」,來到正門「至善門」,放眼望去,不遠處一幢配有鐘樓的西式建築,正上方鑲有「北洋大學堂」字樣。

校歌開首即是:「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足見校友傲視海內的那份自信。洋教授市內辦事購物,來到大衚衕或金剛橋,對著人力車夫說上一句並不地道的漢語:「白羊大鞋」,車夫就會準確無誤地將其送到校門口。

「五四」運動前,北洋大學一心辦學毫不旁騖。學校經費充盈,辦學條件優越。校內圖書館藏擁書量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法律學科的圖書資料十分豐富。特設法律研究室,各種刊物不下3670餘冊。

如北洋校友孫越崎所說:「北洋大學名義上是國立大學,實際上和教會學校一樣」。教師絕大部分是美國人,教材則是原版美國教科書,課堂上主課一律用英語授課,作業和考試亦復如此。

早期北洋校園,幾乎是一個英語世界。「課本是原文的,教授用英文,答卷用英文,到處是英文,我們吃完晚飯在北運河畔散步,連枝頭的小鳥也都在講英文!」無怪乎,1901至1907年,全國官費留美學生約有100餘人,其中北洋大學就佔一半以上。

北洋畢業生出國深造,不需考試可直接進入研究院。「美國以及歐洲各國的大學研究院都有明文規定,免試接受北洋學生入學」。據三十年代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北洋校友劉德潤現身說法:「當時美國把中國的大學分為 A、B、C、D四個等級,其中A 級有四個,北洋大學是 A 級第一位。」

北洋學生在校期間,考試之多之嚴,淘汰率之高,用「殘酷」一詞形容並不為過。錄取的學生彙集南北各地優秀中學前三名考生,生源質量上乘。然而,畢業人數往往只是錄取人數的六成。學校規定:兩門功課不及格者,留級;三門不及格者,退學。幾十年一以貫之,嚴格執行一絲不苟。任課教師踏入教室,一看學生的座位即知其成績如何,因為座位按考試成績排序。畢業同學錄的先後順序,也依畢業成績排定。「學業至上」、追求卓越的奮發砥礪氛圍,可見一斑。

北洋學生向有儉樸苦學之風,平素大多穿著一襲藍布長衫,每當傍晚時分,津郊霍家嘴和西沽村之間的桃花堤上便會出現一隊隊學生外出散步的身影,當地人笑稱之「藍衫隊」。

北洋大學在知識傳授的同時,還極為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學校有英語辯論會和漢語演講會,對於學生提高英語能力及辯論技巧大有裨益。北洋大學不僅注重知識教育,而且注重體育。法科出身的民國外交家王正廷,是中國倡導奧運的第一人,其體育才能的養成亦得益於此。

「(北洋大學)顯著的性格,就是絕對嚴格的教學方針和實事求是的淳樸校風。這一大特色,是北洋大學人才蔚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且就大學教育立論,若干年來,許多大學只知擴充名額,學生程度江河日下,課業怠荒,風紀敗壞,青年學生日趨於空疏夸誕一途,勤劬苦學篤實潛修之美風漸就凘滅。而北洋大學獨能砥柱中流,力矯頹風,與習於浮薄膚淺粗糙虛驕的若干大學,成為尖銳對比。此其對教育學術的影響之大,應為識者所共喻。其畢業生熏陶於實事求是的學風中,出而問世,一般都能勤樸刻苦,踏實奮鬥。中國50年來全盤新式教育,有成功亦有失敗,而北洋則確乎是成功的。」

三 法界群星耀神州

1918年,北洋法科丁班學生畢業時,三名學生分別考取為三大國家考試「狀元」:外交官考試第一名徐謨,高等文官考試第一名勵平,清華留學生考試第一名康時敏。北洋校史上迎來「連中三元」的空前榮耀,「重質不重量」的鐵則和入學後的「魔鬼訓練」,鑄就了北洋法科令人敬畏的盛譽。

1985年北洋大學建校80周年,老校友陳立夫在台灣《中央日報》上撰文, 稱頌「北洋大學遙栽桃李, 開啟我國高等法學教育之先河, 造就出眾多法律人才」。

北洋法科桃李滿天下,共產黨人張太雷、民國司法第一人王寵惠、外交官徐謨、王正廷、金問泗、趙天麟、馮熙運、詩人徐志摩、上海法院院長郭雲觀、法學家燕樹棠、吳經熊……群星璀璨。趙天麟和馮熙運留學回國,先後出任北洋校長。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在北洋學法律,留美轉學經濟。

天津大學校史博物館裡展出的一張大學文憑的複製件。這張文憑頒發於1900年初,上書「欽字第一號」,中國現代大學第一張畢業證,正是頒發給北洋大學首批畢業生中成績最優秀的王寵惠。

原來學堂開辦之初,到香港招生,報名應試者數以千計,實際錄取者僅十餘名,其中即有王寵惠兄弟。據他們憶述:北洋課程簡潔、完善而注重實用,學校延請專家演講,後來為美國總統的胡佛當年即曾演講數次。王氏兄弟四年後成為數目寥寥的北洋首屆畢業生。

梁啟超在《新大陸遊記》一書中,記述了他遊覽耶魯大學時的觀感。當年夏季耶魯畢業典禮上,「王君代表全校四千人致答詞,實祖國第一名譽也」。「王君褒然為舉首」、「是次法律科第一名為黃種人」,「從來未有之異數」。

當時《德國民法典》尚無令人滿意的英文譯本,精通英、德、日三國語言的王寵惠,決定由中國人來完成這一任務。1907年他翻譯的《德國民法典》英譯本問世,由倫敦著名的斯蒂芬斯書店出版,好評如潮,一舉奠定其在世界法學界的地位。該譯本迅速成為歐美各大學的通用教材。

尼克松上法學院時採用的正是該譯本。每當尼克松總統會見中國客人時,總會提到王寵惠和他的英譯本《德國民法典》。當他訪問台灣,一下飛機,尼克松就提出要探望王博士,以示敬意。

棄學從政,王寵惠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擔任大理院院長和署理國務總理,擔任法律編篡會會長和修訂法律館總裁;兩次出任海牙常設國際法院法官。

難能可貴的是,抗戰爆發,國民政府委任王寵惠為外交部長,開展對日外交。此時王寵惠已是兩任國際法庭法官,只差6個月即滿10年任期。按規定,擔任國際法庭法官滿10年即可拿終身薪俸。愛國不肯後人的他,主動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任職。

從北洋法科走出的外交官徐謨,曾被推選為北洋大學國語講演會會長、英語辯論會會長。北洋大學國際化的教學體系、嚴謹的治學風範,為徐謨走上法學研究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外交部考試第一名錄取,歷任國民政府外交部常務次長、外交部政務次長等職,收回法權、抗日聯美,創建聯合國等重大外交戰,無役不與。

抗戰期間 他就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年底辦公經費常有盈餘,都及時歸還外交部,同事都覺得驚奇。徐謨書生本色,總是說:「省下一文,前方將士可多一滴汽油,一粒槍彈,殺敵衛國,全賴此也。」1946年他當選為聯合國海牙國際法院大法官,連任十年。1956年任國際法學會大會副會長。

1916年詩人徐志摩考取北洋大學預科,攻讀法科。「我的一個同學徐志摩,跑來告訴我他決定了去天津北洋大學學法律。他問我想不想跟他一起去。我一聽到法律,心就跳了起來。在我看來,法律是社會的科學,正如科學是自然的法律。好主意!我說。因此,我們決定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入學考試,兩個人通過。其時為1916年冬天。」好友吳經熊回憶。

北洋法科的良好聲譽及其英美法特色,讓同時期重大陸法的北大法科、初創的東吳法科黯然失色。徐志摩在北洋期間,修讀五門課程,法學綱要拿下90分。

無奈造化弄人。1917 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向教育部建議調整北大與北洋兩校的科系,自該年起北大隻辦文、理、法科,北洋大學法科自該年起停招新生,法科預科生畢業後升入北大法科本科。吳經熊和徐志摩在北洋預科只讀了一學期,惜別天津。

1920 年北洋大學法科從此停辦,「失去一翼」,遺患深遠。「此一變動,影響北洋非細,論者惜之」。北洋的學科設置也從此日益成為工科之專門,再無任何杰出法律政治外交人才之誕生。

漫步天津大學北洋廣場,疏闊清朗而四周綠樹環抱,曲徑游廊和水榭石橋與遠處的湖光亭影融為一體而錯落有致。命運多舛的北洋法科,早已隱沒到了歷史深處。這所發軔最早、辦學優異的法學院,莫非只是匆匆過客而留作後人憑弔,發思古幽情的「樓蘭古國」。

2015,新天津大學法學院蓄勢待發!北洋法科鳳凰涅槃,她的血脈仍在延續,她的精神永存……

推薦閱讀:

最適合娶回家,賢惠美麗又大方的3大生肖女
美麗的東西大多經不起
一夢千年的心曲,珍藏最初的美麗
祝福你,美麗的解語花
她15歲認識張藝謀,陳凱歌承諾想演啥就演啥,二度離婚卻越活越美麗!

TAG:美麗 | 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