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誰識楚懷王(最新版) - 讀書心得 - 國學論壇

千古誰識楚懷王(最新版)

生為亡秦楚義帝

歷史上有過兩個楚懷王,其一為戰國時期的楚懷王,其二即本文所要寫的義帝楚懷王熊心。這兩個楚懷王並非沒有關係。據史載,義帝楚懷王為戰國楚懷王之孫。對於這一身份,一直以來,菜九是頗存一點懷疑的。原因很簡單,從楚懷王死,到楚國被秦滅國,差不多七十年時間,楚國換了四代國王,分別是襄頃王、考烈王、幽王、哀王及王負芻。按年資論,最後一代國王楚哀王及王負芻應該是義帝楚懷王心的孫子輩了。雖然從時間上來算,義帝楚懷王可以是戰國楚懷王之孫,感覺上總是有點怪怪的。這祖孫兩代楚懷王共用一個王號的情況,更是頗可怪也。為什麼要搞得這麼怪,是因為戰國楚懷王無辜被秦人扣留,最終客死異國,此事引發了楚人永恆的遺憾。正如范增對項梁所說:懷王入秦而不反,楚人哀之至今。將楚懷王之孫立為楚懷王一事,明顯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此舉當是能極大地適應楚地人民厭秦的心理狀態,大大激發楚地人民的鬥志。幾年以來,菜九每次看到徐州的友人都免不了提醒他們,徐州最可大書特書的地方就是楚懷王導演的滅秦之役。甚至於可以用這樣的語句——中國的歷史從徐州開始。胡風好像寫過一首詩——時間開始了,這個時間是不是開始了,不好說。但到了楚懷王這裡,我們說,歷史開始了,卻完全可以說是實至名歸的。百代猶行秦制度,實際上「猶行」的是漢高祖改良後的制度。而漢高祖的勝利,則是由楚懷王預先規劃好了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被冠之以漢人之名,如果從老根子上說,應該說是楚人。如果我們以做中國人為榮為傲,那麼這個光榮驕傲的源頭裡就少不了楚懷王心。但在絕大多數歷史時期里,這個這個功勞頂大的楚懷王都被認為是一個傀儡,一個爛死無用的人,本文就是要替這個頗可怪也、爛死無用的楚懷王討回一點公道,看看能不能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回來。% t7 F! j( o. b# {0 Y1. 不能讓誤解成為永遠( H8 v* [" R& {在項梁找到熊心立其為楚懷王之前,他是一個牧羊人,老大不小的年紀,還在替人放羊,足見生活十分坎坷。項梁立其為王,對楚懷王心來說,是真正的時來運轉,但也只是作為一個工具,徒有其名,算是充當了一種政治資源,而沒有取得任何實權與影響力。此情形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傀儡。縱觀義帝短暫的歷史活動期,他的這個傀儡當的時間並不長,簡言之,不是終身制。但到了我們後世最不講認真的中國人這裡,義帝的傀儡就成了終身制了。早年菜九寫過一些關於楚懷王歷史功績的文字,也是因此經常被人罵為白痴的。罵人的人的理由很直白,一個傀儡能有什麼功勞?( Q! w5 @7 ~3 f! ]. n/ x% S5 T( Y6 g" c( {! w弗洛伊德心理學好像非常重視個體的早期經歷,以為個體的早期經歷,相當於生命的底色,人的一切後來行為,都能尋找到早期經歷的痕迹。菜九對弗氏的這個理論非常有感觸。菜九以為,人的觀念無論對錯,一旦形成,極有可能會貽害或遺福終身。而且形成的越早,越穩固,貽害或遺福的程度也越嚴重。以前有個流行的說法:思想陣地,無產階級不去佔領,資產階級就一定會去佔領。什麼是無產階級思想,什麼是資產階級思想,恐怕從來沒有定論,如果有的話,也一定是胡扯蛋。但思想認識與具體事實究竟是接近性大還是接近性小,則是肯定存在的。7 ^. T5 H* d$ d. r. o/ U因此,認識的正確與否,完全可以根據對具體事實認識的接近程度來確定。畢竟事實與認識之間的貼切程度,還是有客觀標準的。菜九以為,無論是正確認識或是錯誤認識,一旦佔據了人們的思想,是很可能要搞終身終身制的。換言之,這種佔據一旦形成,就會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如果這種佔據是錯誤的認識,即使遇到正確的認識,也會刀槍不入,巋然不動。從這些個意義上,菜九對那些動不動就破口大罵菜九的人非常理解,他們與菜九無冤無仇,不過是讓不甚正確的思想給武裝了頭腦,也怪可憐的。) |" V+ c# G* B0 t非常奇怪的是,楚懷王的事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產生誤解的事,但這裡的誤解實在大了去了,太根深蒂固了,只要有一點點實事求是的頭腦,就很能夠看出這裡的誤會。即使沒看出來,只要菜九稍稍提示,也就恍然大悟了。楚懷王的事實在是簡單至極的,所有材料都在司馬遷的書里,估計也不可能會有新的材料出現否認現存記載。楚懷王在歷史上活動的時間並不長,連頭帶尾也就四年時間,實際上不足三十六個月。為了敘述方便,不妨將楚懷王的短暫歷史活動再予以劃分,大致可以分為無為時期,有為時期,與不作為時期。就讓我們通過這樣的劃分,來看看楚懷王與歷史是如何互動的。以便看清所謂傀儡定義能否成立。, a) F0 `0 k" D$ S" [* 2. 縱使無為也有為5 X7 H: [: m" @7 S$ B6 H史載,范增建議項梁立楚後以從民望,就這樣範增、項梁找到了正在為人牧羊的戰國楚懷王之孫心,立其為楚懷王,其出身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牧羊兒。相當多數的後人傾向於認為,范增此舉純屬沒事找事,平白無故給項梁找了個套子,戴上了個禁箍咒。是啊,當時項梁已成了楚地實力最強者,何必再畫蛇添足找個人出來當王,自己當王不就得了。王人人想當,合適不合適就說不好了。如果當的不合適,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楚地當時的政治軍事局面確實頗為混亂。陳勝戰敗後,楚地群龍無首,秦嘉立景駒為楚王,但秦嘉與景駒的勢力過弱,一點也壓不住台。項梁奉所謂的陳王號令過江擊秦,勢力遠遠強於景駒,便滅了景駒,成為楚地旗幟性的人物。但如果滅了景駒而自己稱王,你這個滅景駒就很成問題。所以,滅景駒後,楚地的政治問題並沒有解決。以楚地之廣,實力之強,沒有一個王顯然是不行的。項梁何嘗不想自立為王,剛才說了,這樣做是不合適的,是有風險的。因為凡事總得講個名正言順,自立為王的做法,在項梁所處的當時未必能行得通。名不正則爭,此前的楚地亂局就較能說明這個問題。比如景駒就是自立為王的,其號令在楚地就不能通行無阻,最終覆滅。因此,在有強大實力保駕的同時,立舊楚王室之後,應該是一個較為正確的舉措。在項梁來說,是無稱王之名,而有稱王之實,甚至比自己稱王還要方便行事。所以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議,找到了楚懷王之孫熊心,立其為楚懷王。項梁此舉的目的就是要在楚王位子上安一個人,即使是個牧羊兒又何妨。項梁立懷王之舉,純屬一種政治投資,而不是真正要聽他的號令。此舉可以看作為是挾天子而令諸侯,楚懷王心落入項梁掌握之中,完全成了一個擺設,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傀儡。6 C% i3 Z1 d6 a% q" H1 ~( ^6 w1 r) i% H! Z" z) Z, k. i立楚懷王之後,楚地的實權為項梁掌握,由於統一了旗號,也方便項梁整合力量,重新進行權力布局。這一點,在立楚懷王之前是不易做到的。在將楚懷王安置在於台(今江蘇盱眙)定都後,項梁又將楚軍中的實力派陳嬰立為楚上柱國,相懷王。此舉有將陳嬰與部隊隔離的作用。項梁最初八千人渡江,旋即有陳嬰率部眾數萬加盟,之後又有黥布等加盟,但項梁部眾中的陳嬰舊部的人數相當可觀,陳嬰的存在,使得項梁部有兩個中心的感覺。項梁或者對此頗有顧慮,兼之其他原因,如項羽沒回到項梁身邊,沛公還沒有加盟等等,項梁一直沒有加大對秦作戰的力度。而懷王之立,就使得項梁容易安置陳嬰了,將陳嬰從部隊中剝離出來,給一個地位很高的職務,很有一點杯酒釋兵權的意思,但又與德高望重的陳嬰是非常匹配的。於台這個地方距前線較遠,將楚懷王與陳嬰安置在這樣一個地方,他們就不可能對部隊發生任何影響。與此同時,項梁自號為武信君,而這個稱號,根本不需懷王任命。項梁立懷王作一種政治投資的效用,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了。正由於懷王之立,項梁的事業才算名正言順與陳勝事業有了繼承關係。而司馬遷作《陳涉世家》時,也準確地將陳勝的結束點收筆於項梁立楚懷王一事上。足見楚懷王之立,相當於陳勝事業的延續。4 Y* _$ m8 x5 X8 E/ D" P1 O# C+ d1 r. L1 g/ m2 _" v~; e楚懷王從一個不名一文的牧羊人,身不由己地成了楚王,此前什麼功勞也沒有。稱王后的一段時間裡也是與時局懸隔,無所事事。但項梁立懷王的政治投資,很快就從戰場上收到效益了。完全可以以楚懷王之立為標誌,來劃分陳勝以後楚地的作戰形勢,自楚懷王名號確定之後,楚地的對秦作戰力度頓時大大提升。此前威風八面、在楚地囂張無比的秦將章邯接連被殺得大敗,結束了陳勝死後,秦軍在楚地橫行無忌的局面。這完全是因為楚地沒有了政治糾紛,內訌現象銷聲匿跡,以項梁為首的楚地武裝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對秦作戰。楚軍在東阿、濮陽一帶接連重創秦將章邯,又在雍丘斬秦將李由,取得了一連串的大勝。而在這之前,以項梁為首的楚地武裝還從未取得對秦將章邯的作戰勝利。這個時期,楚地成了對秦作戰並大大消耗秦軍主力的主戰場。懷王雖未預其事,但這一連串的勝績,都是確立了懷王名號的後果。也可以說,楚懷王心對這一階段的反秦事業起了間接的促進作用。項梁勝秦的戰績主要是劉邦、項羽取得的,而項梁自身作戰能力並不強。老奸巨猾的章邯可能也看出了這一點,當劉邦、項羽不在項梁身邊時,章邯積蓄力量突然對項梁發起了襲擊,一舉殺死了項梁。時為秦二世二年九月,距項梁立楚懷王連頭帶尾只得三個月時間,實際上甚至可能還不到兩個月時間。" w7 f9 ]- v$ Y6 h9 m% {0 e可能人們會說了,如果當時不找楚懷王,而是隨便找個阿貓阿狗,往楚王的位置上一安,楚地的局面也會這樣變化。此話絕對沒錯。問題是,後面的事並非阿貓阿狗所能辦成。因為當傀儡任何阿貓阿狗都能勝任,而大有作為,就不能指望阿貓阿狗了。傀儡能有什麼歷史作為?楚懷王的巨大歷史作用,就是在走出傀儡角色後完成的。" y3 O+ Z* Y0 G3. 一手導演大決戰% _0 U0 ?" @2 I& V# z5 ^6 U1 A" G項梁之敗是楚地自陳勝失敗以來受到的最大打擊。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個楚國之禍並不全是壞事,這個楚國之禍最後居然成了加速秦王朝覆滅的初始原因所在,真是世事難料,然而這又完全符合禍福相倚理論。因為正是項梁之敗,才給楚懷王嶄露頭角製造了機會,使得他從傀儡的困境中走了出來,從而導演了歷史上最威武雄壯的戰爭大戲。* h9 C" Q7 a3 H: z" ]- M項梁之死對楚人剛剛恢復的士氣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就慌了神了,按理說,一個傀儡,一個與楚國反秦大業基本上沒有什麼瓜葛的楚懷王,值此之際,最會慌神的應該就是他了。按正常的做法,這個時候他應該選擇銷聲匿跡,他此前什麼也沒有做,自然蒸發也不會引人注意。可能不僅我們後人以為他是個傀儡,當時敵對的一方主將章邯或者也沒把他放在眼裡。因為楚懷王的地位是明擺著的,為王以前為人牧羊,會有什麼能耐;為王以後也不在決策層里,基本上算是一個局外人,又懂什麼軍國大計。在被人供奉著的日子裡,吃用不愁,如今項梁一死,恐怕連飯都吃不安穩呢,沒了主心骨了嘛。所以章邯滅項梁後並沒有向楚國的腹地進攻,放棄了攻佔楚都、捉拿楚王的歷史良機。可能在章邯看來,這些均非當務之急,這兩件事也太無關緊要了,所以就略去不做。章邯的歷史大錯就這樣鑄成了,大秦王朝就因為章邯的一個基本屬於正常的判斷,而淪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L5 y! Y! E4 V% G( c : x" Q3 X- N6 d* C" s導致老奸巨猾的章邯犯這樣的低級錯誤的原因,可能也有前不久楚地亂局為參照因素。司馬遷的記錄很耐人尋味:「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司馬遷的這個判斷可能正洞燭了章邯的內心想法。章邯清楚項梁立懷王的動機及懷王的真實處境。實力人物項梁一死,對秦廷而言,即為巨魁已殲。懷王作為一種擺設,是全天下盡人皆知的事。項梁已死,楚懷王又能有什麼作為?估計這個傀儡楚懷王將旋即退出歷史舞台,群龍無首的楚地反秦武裝或許立刻就要為名位諸事大起內閧而無暇攻秦。應該說,這種推斷不算離譜。當時除了新立國之間有紛爭,各國之內也有爭執。早先的項梁擊秦嘉之戰,就是這種性質。正因為當時的類似情況太普遍了,章邯的做法基本上屬於按常理出牌,並無什麼可指責之處。否則以章邯之姦猾,又怎麼會放棄乘虛擒獲楚王,一舉平息楚地的大好良機。如果後來不發生楚懷王挺身而出之局面,章邯的如意算盤或許就能如願以償。9 a# U2 g1 }" J2 K1 x6 X楚懷王原本只是項梁反秦借用的一個幌子,一個傀儡,一個便於統一號令的政治工具。項梁不僅操縱懷王,而且也是楚地的主心骨。項梁敗亡,楚軍主力受劇創,楚地震恐當無可置疑。失去操縱的懷王就此隱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對他來說,回到原先一文不名的狀態,並不是件困難的事。但懷王在其位而謀其政。就在整個楚國陷入一片恐慌的氣氛中,他卻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快速移都彭城,拾起從項梁手中失落的指揮棒,走到歷史舞台的正中央,開始導演了一場威武雄壯的大戲。2 m6 f9 v4 e# a; j}" k" k這個場面太震撼了。有誰能想到,在這個楚國危矣、天下危矣的緊急關頭,項梁當初立懷王的這一著閑棋,居然顯示出極大的威力。也不可能有人會想到,一個傀儡,一個牧羊兒,怎麼會操縱如此大的一個局面。看來,人的出身與人的才華本身並無絕對關係。當年菜九曾特意寫了一首獻給義帝的歪詩,叫做《秦楚牧笛》(可惜沒寫成),其中有句曰:9 V1 v" g$ q! m+ i" _9 b - # E0 ]$ A+ r- w+ U. }錐置匣中3 s! t2 J* S0 u( ]很難想見其脫穎而出的時候9 v% ! j9 O$ E( y$ x2 n你已幻化成一面旗幟/ ]$ R+ p" i# T又焉能甘心再去與群羊為伍0 N3 U1 P; h- j( C天涯浪跡4 o2 F+ I( D* vY8 K8 ]# p6 d你決意展示旗的風采2 @- R2 O. d]( w: z9 f1 a就因為你的脫穎而出: ?" d$ k) p! I2 $ K# H2 E大秦王朝就真正淪入6 `1 ~2 m) @+ V. u9 X4 R& o9 K萬劫不復的境地+ k* E; ], i/ p# a; _7 i0 } u6 y) R/ a$ c% a8 d2 U- r+ N" O確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不可能發揮作用的楚懷王,居然一個箭步躍上歷史舞台的正中央,當仁不讓地開始發號施令。而促使他做到這一點的,應該不是魯莽,不是匹夫之勇的盲動,而是超人的膽略、才華與堅定無比的亡秦決心,所以司馬遷寫歷史時將楚懷王直繼陳勝是大有眼光的。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可以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了對秦發動攻擊,血拚到底,不死不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在楚地流傳久矣。但始終沒有得到落實,直到陳勝王、楚懷王出,這種氣勢,才顯現出來,尤其是到了楚懷王閃亮登場時,更是把楚人的這個亡秦決心演繹得淋漓盡致。「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精髓可能就在於此吧。: D; gG" L+ u7 S. q+ o" j % T2 h& U8 v6 q2 {值得深究的是,《史記》劉、項二本紀在提到懷王徙都一事時的措辭統一為「懷王恐」。這個評判與楚懷王的震撼登場、強勢而為的舉止出入也太大了,所以有必要查一查這個記載的來歷。因楚懷王從遠離戰線的於台,前往貼近戰線的彭城,實在與「恐」拉不上任何關係。大概班固看出這是個問題,於是他在《高帝紀》中的措辭為「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士卒恐,乃與將軍呂臣引兵而東。徙懷王自盱台都彭城」。經此一改,楚懷王遷都彭城一事,就由主動變為被動。應該說,班固的敘述只是順延《史記》二本紀,而曲為彌合。但這個曲為彌合併沒解決問題,因為這種記載不是事實,所以沿著原有的路徑,是找不到正確方向的。懷王之徙都彭城,完全是自主行為,這有《史記》本紀、《秦楚之際月表》及《黥布列傳》為證。若其為他人所令而遷都,則又如何能並呂臣、項羽軍自將。大概司馬遷也感覺到這個事實與「恐」太矛盾了,因此他在《秦楚之際月表》中的論述為「項羽恐」。這個結論,才接近事實。同為《月表》,只記載了「項羽恐」,唯獨沒有說沛公恐。或者司馬遷為漢臣,在這裡要給老皇帝留點面子。但沛公肯定也是恐的,否則他怎麼會與項羽達成退兵的共識。而從司馬遷「(沛公)還軍從懷王」的措辭中,亦能感覺到這個「恐」字的真實存在。在劉邦、項羽及呂臣都恐的情況下,如果懷王再恐,則楚地難以復振。故懷王恐一說,不能成立。當時劉邦、項羽及呂臣俱引兵在外,得項梁死訊後,相約退保彭城,這個事實確實可以用「恐」來形容。因為劉、項二人俱擁勁旅,且有豐富的對秦作戰經驗,在得知項梁失利的消息後,竟然沒有攔截他們兩人的手下敗將章邯,任其北上擊趙。久歷戰陣的劉邦、項羽及呂臣尚且如此,整個楚國楚軍之人心渙散惶恐可想而知,此時不恐者,唯楚懷王一人。$ u2 d# D/ e8 N1 壯哉楚懷王,一身都是膽。估計得知項梁覆滅的消息後,楚懷王一刻也沒有耽擱,他以最快的速度遷都彭城,著手收拾殘局,一下子就成了楚軍楚國的主心骨,並出面擔當起指揮重任,立即安定了軍心,才使得楚地重新獲得安定,也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群龍無首局面。就在重新確立楚國權威的同時,楚懷王親手拉開了亡秦之戰的大幕。 $ P5 Y3 d( L5 o! N. D出山後,楚懷王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項羽為項梁之侄,部下兵馬當不少;呂臣系陳勝舊將,項梁軍有相當部分由呂臣部組成。有了這兩支主力在握,懷王才真正能左右楚國的局勢。隨後懷王對楚的一些重要人物作出了任命:封呂臣為司徒,呂臣父呂青為令尹(相當於首相);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沛公劉邦為武安侯,為碭郡長,將碭地兵。又將一般的臣子宋義提拔為上將軍,統領諸將。這個宋義無尺寸之功,又無自己的軍隊,只因預言了項梁之敗而名重一時。懷王令宋義為上將軍的做法,與當初項梁虛尊自己為楚王的用意相通,不過是為了便於控制而已。必須指出,懷王以呂臣之父呂青為令尹事甚有謀略。這樣一來即可能籠絡住呂臣。而籠絡住呂臣,意義深遠。呂臣是陳勝時期的老將,有呂臣歸心,對於鞏固懷王來之不易的權力大有助益。而封呂青為令尹一事,也可以看作為是對剝奪呂臣軍權的補償。這個呂青後在楚漢戰爭末期降漢,受封為新陽侯。其降漢之前為楚左令尹,看來項羽對其也較依重。寸功未有的呂青享受高官厚祿,其意義在於通過此舉拉住呂臣,以期因此籠絡楚地武裝的舊骨幹,維繫陳勝之統。看來,對於這層關係,懷王及日後的項羽的心意是相通的。所以,重用呂氏父子,是一個能否有效掌權的關鍵性步驟。1 ]0 u/ ?3 l! a. m3 K5 c- X 2 c1 {7 R9 A# S) c: a8 G% _1 y清點了楚懷王對楚地幹部體系的調整,我們可以看出,楚懷王的所作所為非常有章法,顯然是在對下一步的行動進行布局,其中哪裡有絲毫「恐」的氣象。現在可以討論一下那個懷王恐的記載是如何出籠的了。看來這個記載應該與項羽日後剝奪楚懷王的主約權有關。滅秦之後,諸侯上將軍項羽成了全天下的實力派,因實力的關係,他欲宰制天下,但在其之上尚有楚懷王的存在,使其不能為所欲為。兩個本紀中的如下記載或者能透出其中的秘密。% S. E0 w# {$ S- k+ r 3 v6 W% e% G$ C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羽本紀》% Z( z( }3 {1 f2 l2 H# u) qv" z0 x項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曰:「如約。」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乃曰:「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高祖本紀》5 @6 }" C4 v! v- `+ ~ # N. i) A" t* e4 T項羽為了達到政由己出的目的,就必須將楚懷王從主約體系中清理出去。項羽這些話不僅是為自己取代楚懷王而提出的借口,而且也極可能是日後楚懷王功績被漠視的理由。這番別有用心的一番話不僅在當時就起作用了,而且影響延續到現在,結果是把懷王的歷史作用一筆勾銷了。雖然項羽這句話里不包括恐的因素,但要消除楚懷王的影響,詆毀楚懷王的威信,一些配套的東西會應運而生的。那麼這個懷王恐,可能就是項羽為了他的那一套歪理而創造的配套說法。或者懷王恐的源頭就應該追到這裡。你都恐了,想來也不會有什麼作為,有什麼功勞。看來不僅是司馬遷,甚至於班固也是受到項羽這個說法的影響而措辭。今天我們今人作秦漢史時,也非常不情願提楚懷王在反秦一役中的作用。有人說項梁一死,楚國的大權就落在劉邦、項羽手裡了。這就是無稽之談了。項羽大權在手,怎麼還去當宋義的副手呢?自視甚高的項羽怎麼會想方設法替自己找個上級呢?閉著眼睛說瞎話,說到這個份上,就叫人無話可說了。: F! |9 k7 i/ z$ t; h上述項羽的一番話,乍一聽頗有說服力,也確實欺騙了天下與歷史,但卻不是事實。8 J5 9 f, m9 z( A事實是什麼?事實是楚懷王是滅秦的總設計師,他在楚國國力最弱的時候,挺身而出,親自部署了攻秦。你看,援趙的事是他決定的,援趙的人選是他確定的,西征的人選是他定的,西征的路線圖是他畫的,還有其他一些人馬是他派出的。一個總指揮官幹了這麼多事,總不能說沒幹什麼吧?因此,將楚懷王定義為滅秦的總設計師,應該是實至名歸的。那麼,是否承認楚懷王的歷史功績,關係到是黨指揮槍還是槍指揮黨的問題。如果把滅秦視為一個大工程的話,楚懷王就是這個工程的總設計師,整個工程的圖紙是他畫的,而劉邦、項羽只是這個大工程的施工隊長。我們搞黨指揮槍,就要推重楚懷王的功勞;我們搞槍指揮黨,就只認可劉邦、項羽的功勞,而漠視楚懷王的功勞。像現在人們認為茅以升、貝聿銘的功勞大,很少有人記住那些個工程的施工者,遵循的就是黨指揮槍原則;而人們只記得挖出石油的王進喜,對找出石油的人是誰根本就不關心,遵循的就是槍指揮黨原則。看來,中國人不僅不認真,還喜歡搞雙重標準。既喜歡黨指揮槍,也熱衷於槍指揮黨。搞雙重標準的根源是任性,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毫無章法可言,中國的事情常常被搞得一團糟的原因也與此有關。5 ]8 Z/ [7 L0 B$ |+ ^ 1 U& V6 X% F- w才高九斗的楚霸王看來還是個語言大師呢,他用了偷天換日的手法不僅搞定了當時,也搞定了歷史,好像連司馬遷也給忽悠了。照這樣的說法,漢高祖戰場上殺的人絕對少於樊噲,怎麼他被當時推崇為立了首功呢。我們的足球隊也用不著請什麼勞什子教練了,一場比賽下來,他連球的邊也沒沾上嘛。據菜九所知,確實有些球員以為成績全是自己及場上隊友的功勞,不關教練的事。按這種項羽觀念,我們各球隊確實用不著把錢白白送給教練,我們的軍隊也用不著什麼軍長師長,有戰士足矣。好在項羽觀念還沒有泛濫開來,否則所有的事都可能搞得一團糟。但其觀念害慘了楚懷王,也是不爭的事實。$ w- P! Q, c3 |O" h- B* ~2 v: E) c如果說楚懷王整合政權與軍隊之初是鑽了項梁之死對楚人的打擊實在太大的空子,但如果他的措施不得力,辦法不高明,也不可能讓部屬聽從號令。否則,劉邦、項羽都是非常自負的人,哪能聽一個沒什麼來頭且沒水平的人擺布呢?根據日後的形勢發展也可以認定,楚懷王的做法非常正確高明,眾將心悅誠服,能夠做到號令通行無阻,也基本上能壓得住場面的。日後宋義的被殺,也能反襯出項羽對楚懷王還是買賬的。 5 }& e9 o+ i) g$ V9 T" M! c: + I& |: z, k讓我們再回到滅秦總設計師楚懷王這裡,與章邯的按牌理出牌相反,楚懷王的做法是不按牌理出牌。如果用足球比賽類比,更能看出楚懷王的與眾不同之處。按楚懷王上場的時間,秦楚足球賽的比分應該是三比零或四比零,楚方落後,且完全不在狀態。楚懷王原本是秦楚足球賽的局外人,楚國足球隊要物色教練人選的話,再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頭上。因為在一般人看來,根據楚懷王當時的成分,他可能除了會吆喝羊群外,恐怕幹不了別的。但機緣巧合,他被從一個牧羊人的位子上找來擔任了楚國足協名譽主席,但卻連足球的邊也沾不到,這也算是一大奇觀。從日後的所作所為來看,楚懷王被閑置在於台可能就相當於卧薪嘗膽時期,在這期間讓他想明白了一些事,也看明白了一些事。項梁主力的潰敗給楚懷王提供了登上歷史舞台的機會,他立即從於台遷都彭城,開始了獨立作為。作什麼為?憑什麼作為?可能在秦人及世人看來,楚懷王充其量也只有幾招吆喝羊群的把式,不足畏也。但秦人及世人,乃至於差不多全體後人都在這個問題上看走了眼,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吆喝羊群的把式葬送了大秦王朝,這一來,也讓世人大開了眼界。老子說過,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楚懷王既然有楚王的名號,項梁一死,他就有了藉此發力的空間。確實,誰也沒料到一個稻草人似的人兒,怎麼就突然間異軍突起,從後台走到前台,挽狂瀾於既倒,從頭收拾舊河山,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將楚地武裝整合得有模有樣。真是真人不露相,原來楚懷王是個會家子,而且身手不凡啊。看來此前讓他牧羊或當傀儡都不合適,他還真天生是個當教練的料。否則,怎麼別人的大刀,他一操在手裡就那麼得心應手,那麼揮灑自如。正因為楚懷王的脫穎而出,大秦王朝就真正淪入了絕對無救的境地。楚懷王執掌楚國軍政大權時,剛剛經過項梁大敗,楚國元氣大傷,非但不能與陳勝盛時相比,即比之於項梁盛時,也大大不如。而就在這種楚地勢力大不如從前的情況下,懷王卻立即祭起了進攻的大旗,吹響了對秦決戰的號角。決戰決戰決戰,一定要置秦於死地,一勞永逸地解決秦的問題。如果按正常思維模式,敵強我弱,理應先穩住陣腳。但在楚懷王的戰略意圖中,基本上看不到防守的痕迹。獨狐九劍,有進無退。所以他一上手就全是進攻套路,攻擊攻擊再攻擊。楚懷王的這種做派可能在任何教科書都沒有案例可稽——在主帥新喪、元氣大傷、士氣低落的時候,不是著眼於防守,不是著眼於修補防線,而是立即組織全力反攻,這是何等的氣魄。按常理,遇到這樣的局面,正確的做法似乎是什麼休養生息、卧薪嘗膽之類。但楚懷王不做此想。從收攏部隊,到誓師出擊,前後不超過一個月時間,在大敗之後居然能如此舉措,沒有過人的膽識是難以想像的。菜九當年沒有寫成的歪詩有曰: ( p# x% c/ l: l% S9 h7 q1 d4 s$ P2 y# L你移蹕北上重整河山" l3 r% U% R( K0 [0 QA將退守彭城的楚軍鍛造成兩路鐵拳% d9 h- b! {8 I7 k& n0 Q+ F" [( t你左右開弓揮將出去1 Q" Q& M0 p9 G( _4 ]% I: v如同當年驅趕群羊一般/ x6 S" s+ k: r$ Me/ 鞭策著世界步入你的軌跡5 r# s( Z* [) p1 d 7 {4 k1 d2 \% d* L% ?究竟楚懷王用了什麼魔法使得士氣低落的楚軍一下子變得強悍起來,顯得比項梁鼎盛時期還要強大?非常可惜,這些司馬遷沒寫,菜九也沒辦法亂編,故不得而知。如果讓司馬遷來記,應該會有類似陳勝起義時的鼓動場面,等死,死國可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可惜可惜,類似的可以流芳百世的話失傳了,實為中華民族的損失。只能硬去設想,怎麼想呢?就用我們熟悉的事情來類比,應該是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內容大概是知己知彼之類,分析秦楚雙方的強弱何在,為什麼我們可以跟秦決戰,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取得勝利。而這個思想工作,可能就是針對幾個主要將領。比如劉邦,比如項羽,比如宋義。當然,有些人是怎麼點撥也沒有用的,比如宋義。而劉項則不同了,沛公殆天授,只要一講,就知道事情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天分更高的項羽就更不用說了。不管怎麼樣,經過楚懷王的調整,楚國上下,氣象煥然一新,臣下之間的關係也得到了很好的協調。劉邦與項羽也在此期間約為兄弟。這是楚國內部團結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劉、項兩部是楚地最能作戰的武裝,兩人關係密切,有助於下一步作戰目標的實現。7 B?( ~~, N* N, g1 U+ f; F/ k- s1 D2 D]經楚懷王如此這般的一番調教,勢力大不如前的楚軍經過一個短暫的休整,就以決戰的姿態氣勢如虹地出擊了。就憑著這一事實,就給這段少了記載的歷史以無限遐想的餘地。更需要指出的是,楚懷王上任後,人還是這些人,槍還是這些槍,僅僅一年時間就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給滅了。參照一下秦統一的過程,在以強凌弱的情況下,從滅韓到滅齊,一共花了十年時間。懷王之楚,則是以弱敵強,卻耗時超短,簡直令人瞠目,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甚至於僅僅設想一下楚懷王指導下的決戰過程,就足以激動人心了。/ F3 ~2 v2 c7 A/ Q. C在用兵方面,楚懷王的出身與項梁根本無法相提並論。項梁出身將門,反秦以前,就陰以兵法部勒賓客,軍事一道是其強項。而懷王原本為人牧羊,根本談不上有什麼軍事才能。但他對最後的亡秦決戰部署上,卻井井有條,可圈可點。他部署了兩條戰線,其一是救趙,其二是西征。救趙是當時局勢的焦點,西征則是楚亡秦決心之體現。最後正是由這兩路人馬,完成了滅秦大業。楚懷王的功績還不僅僅在於作了如此部署,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懷王為這兩路人馬安排了最合適的人選:堅韌不拔的劉邦率弱旅攻秦,剛猛無儔的項羽隨主力救趙,這種安排至關重要。假如把兩個角色顛倒一下,恐怕兩路俱不得奏功。那麼,中國歷史恐怕就要重寫。楚懷王還特別約束諸將入秦毋暴掠。這一點也很重要且有遠見,並體現出寬廣的胸襟。當時項羽看宋義就很不爽,想來宋義沒什麼本事,所以項羽極不願意受宋義節制,寧願與沛公西行入秦報秦殺其祖及叔父之仇。楚懷王拒絕了他的這一請求,而項羽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因為楚懷王的祖父、戰國楚懷王就是被秦害死的,楚最終也為秦所滅,懷王對秦的仇恨決不在項羽之下。如果楚懷王立志血債血償,對秦人大開殺戒,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他沒有這樣做,卻選擇了以德服人、以仁服人之策。" D4 |9 E/ t2 {# Z& G8 @7 z; Y可能結合劉邦的言論,對理解楚懷王之功大有幫助。劉邦與臣下在討論項羽為什麼會失敗而自己為什麼會勝利時,曾有一段永垂青史的名言,道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對漢三傑的評價,也可以視作為戰爭勝利的要素。在楚滅秦的過程中,楚懷王至少做了蕭何與張良的活,而韓信的活,他安排劉邦、項羽去做了。菜九儘管不懂軍事,但也敢斗膽大言,自古以來所有的戰爭取勝,可能都離不開這幾條。而這幾條,楚懷王做得非常之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楚懷王滅秦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V: R. o- C5 {s2 e+ S3 U. u* d2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些個詞用在張良身上不太貼切,而用在楚懷王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先來看看楚懷王是如何運籌帷幄的。楚懷王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集中體現在對劉邦軍的安排上。像劉邦這樣的人,向來不把上級放在眼裡,故有「素易諸吏」之稱,但楚懷王之命他倒是遵守得非常好。雖然劉邦所為是否是楚懷王之命,歷史本身沒有直接交代,但劉邦出師後的行軍軌跡,顯然不是出於自己的意志,是有人指點,而這個人只能是楚懷王。人們往往以為,劉邦領受的任務就是西進擊秦,但這只是其最後的戰略目標。他初始階段的任務並非單純攻秦,而是擔負著更為艱巨的任務。這些任務向來為後人所忽略,但又是真實存在且非常重要,這些任務是:為援趙楚軍開闢道路、拱衛楚都。這些可以通過細考劉邦最早出擊的戰爭線路,予以清楚地辨認。依《高祖本紀》,《秦楚之際月表》,綜合有關傳記,劉邦正式西進前的戰爭線路大致如下:發於碭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成武(今山東成武),再由成武至亳南(今河南商丘東南),再至成陽(今山東菏澤東北)、杠里(今山東甄城一帶),再至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再至栗(今河南夏邑 ),再至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開封,再至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時間長達六個月。而且戰爭路線是一忽兒由南向北,一忽兒由北向西南,一忽兒由西南向北,一忽兒又由北轉向東南,一忽兒又再向西。之所以要這樣來來回回地折騰,皆由於楚國軍力傾巢出動,全力救趙並與秦決戰,勢必國內空虛,而楚都彭城附近仍有秦的軍事存在,其安全大為可虞。所以劉邦部作戰幾度,又回到原來的起點,這是楚國捉襟見肘的處境決定了的。尤其是項羽殺宋義後迅速北上,而劉邦軍也正好迅速南下,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相當高明的戰略意圖。因為劉項二人是秦軍的剋星,有他們在彭城附近,左近的秦軍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應該指出,項羽的援趙軍在投入對秦決戰前,幾乎沒有任何消耗,這完全歸功於劉邦部忠實地貫徹了楚懷王的合理調度。而劉邦部以極少的兵力完成了如此繁重的任務,除了本部作戰能力強之外,也是楚懷王指揮有方的結果。如果不是楚懷王的調度,劉邦在這個時期來來回回幹什麼,是貽誤戰機還是學雷鋒啊?按人們理解的劉邦,他一拿到西進入關的號令就應該頭也不回、拔營而去,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循規蹈矩地進行艱苦迂迴的作戰。眼高於頂的劉邦之所以能做這樣婆婆媽媽的事,肯定是對楚懷王的指揮心悅誠服。而能讓劉邦服氣的人,焉能小覷?劉邦這樣做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楚國後方就沒有出現過安全上的警報。因此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些個詞用在楚懷王身上是實至名歸的,沒有一點水分。8 {2 m6 j- `& I其實楚懷王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還不僅僅體現在使用劉項上,在二人之外,他還安排了其他人馬擊秦。這些人馬是,楚柱國共敖和番君吳芮,他們的作戰方向是從南郡向秦進攻。項羽分封時,以共敖定秦南郡之功立其為臨江王,則共敖之攻南郡當是在項羽援趙、劉邦西征以後的事。而番君將梅鋗於秦二世三年七月與擊武關的沛公軍會合,估計他也是從南郡方向向北滲透的。這樣看來,吳芮或與共敖一樣也是攻秦南郡的楚軍。這兩支軍隊應該都是受楚懷王派遣的。9 N4 X3 w/ j% s, {) P* ~正是有分教:楚懷王三箭齊發,大秦朝一命嗚呼。 " X& G. t; m2 S% W% y, k/ u除了調度本國人力外,楚懷王還特別善於利用各地舊勢力為楚國的戰略目標所用。如他支持魏豹、韓成人馬擊秦,就是為了有效地牽制秦軍,與楚國的最終目的相適應。《魏豹彭越列傳》稱:「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韓信盧綰列傳》稱:「項梁敗死定陶,(韓王)成奔懷王。」韓王成奔懷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求得增援,繼續戰秦。日後,楚將沛公西征至韓地,便與已在舊韓之地的韓司徒張良配合作戰。從效果上看,魏韓兩地有反秦武裝活動,將起到牽制秦軍的作用。而魏豹在舊梁地得二十餘邑,也應該大大消耗了秦的軍力。楚懷王當政時,值楚新敗,急需有同盟軍對秦襲擾。魏豹的成功,正滿足了楚的這一需求。楚懷王遣魏豹時,或趙已來求援,此時魏豹對秦的襲擾就更有意義。應該說,這些友軍的存在,對於楚國完成滅秦大業是有幫助的。- O. X( e# kC2 h) M, ^4 - Z$ _5 I8 B* O; O8 q1 [2 F項羽殺宋義前說什麼來著?「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這就是蕭何的活計了——把能收集齊的軍隊全部送上前線,而且這僅僅是開了個頭。項羽與秦決戰鉅鹿之下是以少勝多,其兵員應該大大少於王離的二十萬。項羽援趙軍的數字向來無解,只有荀悅的《前漢紀》記其擁有5萬人,這個記載的依據不詳。菜九以為,如果此數字是有來歷的,大概也只是援趙軍出發時的數字,到了殺宋義時,這個數字應該有所增加。因為項羽派黥布率兩萬人先渡河擊秦,算是試探性進攻,後面應該是大部隊繼進。如果項羽手上僅有3萬人,就不算什麼大部隊,可能這個大部隊的人數就不少於5萬。而到了入關時,項羽擁兵40萬,其中絕大多數應該是楚軍,估計甚至可能超過30萬,這都是楚懷王陸陸續續提供的,這樣做的結果是,秦楚決戰就漸漸由秦強楚弱,轉化為楚強秦弱。為什麼說聯軍中的楚軍要佔絕大多數?這就要具體分析了。聯軍由齊楚趙燕魏組成,魏國的人馬相當有限,能有一兩萬就不錯了;齊國援趙非國家行為,只有田都、田安兩人自作主張率軍援趙,率部多少不詳,估計不會太多,能有一兩萬就不錯了;燕國曆來不強大,人數也不會太多,能有一兩萬就不錯了;趙國的人馬可能會多一點,主要由趙王歇、陳餘、張敖、申陽、司馬卬組成,加在一起是不是能有10萬,也不一定。這樣算下來,楚懷王往前線輸送的兵源達20萬之多。除此之外,上述共、吳兩支人馬,也應該是楚懷王隨後攢起來的。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調集十幾萬甚至於幾十萬兵員,如果沒有絕高的才華,是不可能辦到的。看來,三個戰爭取勝要素中,楚懷王心獨佔其二,而那個其三,在劉邦嘴裡或者就是所謂的功狗所為,是不能與前二者相提並論的。功狗者,劉邦是怎麼說的:「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楚懷王安排劉邦、項羽的具體行動與任務,正是功人驅使功狗的行為啊。1 B1 H6 C2 {% F, e8 O. y* Q行文至此,應該說對楚懷王在滅秦戰事中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判斷是沒有任何疑問了。行文至此,也應該對楚懷王在滅秦一事上居功至偉沒有任何疑問了。行文至此,我們說楚懷王的滅秦之功高於劉項,也應該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判斷。不過既然人們十分情願受項羽的騙上項羽的當,楚懷王的功勞或者還將繼續被漠視被抹殺下去。雖然菜九知道費了那麼大勁理清了一些史實,但人們可能更願意上當並快樂著,所以菜九的所為多半會白費。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人生在世但求心安,菜九說出這些,心裡也就踏實了,至於管用與否,在所不計也。

收藏 分享 評分

回復 引用

訂閱 TOP

2#

發表於 2009-8-31 09:38 | 只看該作者

千古誰識楚懷王(最新版); c% Ye3 |( q. B3 U生為亡秦楚義帝2 `: a$ ?2 }( E! b! R2 s8 V, y3 w+ [! f+ f( `$ i( E2 e( `" |8 v0 ]4. 令人費解的不作為3 n9 e% e) v1 L2 Z# aB$ B" n; d在菜九看來,楚懷王在滅秦一役中顯示的才華,與其日後的無所作為之間的反差也太大了,其最終的結局令人嘆惜,也令人費解。從表面上看,到了項羽在鉅鹿城下降服秦軍主力之後,一個新的權力中心迅即產生。項羽殺宋義奪取援趙楚軍的軍權,是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楚懷王因控制不了局面,只得任命項羽為楚上將軍。而從項羽破秦於鉅鹿,被諸侯共立為諸侯上將軍之後,歷史進程就完全掌握在項羽手中了。以前菜九也將楚懷王的失勢與悲慘下場理解為時局發展的必然,但仔細分析,似乎不能這麼說。因為從項羽入關,到逐楚懷王離開彭城,其間還有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如果楚懷王有心為自保做點什麼的話,並非十分困難。以菜九的管見,可能楚懷王的歷史使命就是亡秦,與此無關的事,包括如何自保自救,都不在考慮。/ E% S. B. B4 ]3 K! F; j* }2 _9 x自項羽鉅鹿大勝,威懾諸侯之後,就迅速形成了一個以項羽為首的權力中心,各國諸侯已唯項羽馬首是瞻,楚懷王實際上就已喪失了號令天下的地位了。此時楚懷王的存在,對於欲稱霸宇內的項羽來說,不啻是絆腳石一塊,楚懷王曾經發布的約定也成了刺眼之物。對於劉邦因先入關滅秦而應該享有的稱王關中的權利,項羽根本不予理會。他一聞說劉邦欲稱王關中,就立刻發出火併的號令。鑒於劉邦的一再委屈忍讓及劉項二人的歷史淵源,加上劉邦拱讓出王關中權利,項羽才過放劉邦不殺。儘管如此,項羽在蹂躪關中的同時,仍將滅秦情況向遠在彭城的楚懷王通報。其用心無非是讓懷王自行改變原先的約定,作出對項羽有利的解釋,認可項羽主持天下的權利。此時的楚懷王,並非不知項羽已不復可制,但他不願失信於天下,仍令項羽如約。即按事先約定由劉邦王關中,並不得在關中行暴虐。楚懷王的固執,令權勢熏天的項羽大為光火。上述那些抹殺楚懷王之功的言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籠的。雖然項羽說了一些無視楚懷王功勞的話,但他並不能肆意妄為,因為他的這些話騙騙後世的人或者還行,但在當時未必能讓人服氣。所以他在剝奪劉邦王關中一事上,還不能來硬的,只能將巴蜀與關中劃等號,把劉邦安置到了巴蜀。他這是搞偷梁換柱之計,以此來混淆楚懷王的王關中之約。也不知項羽此舉是應付天下呢,還是應付楚懷王一人,還是兼而有之。反正楚懷王的存在及關中之約的存在,對項羽欲掌控天下是一個障礙。所以他在大封天下之前,就要安置好楚懷王。項羽做得很狡猾,虛尊楚懷王為義帝,從而將楚懷王發號施令的權利化解於無形,將楚懷王的約定束之高閣。# t3 B) r9 Y/ }0 MI) I4 S7 l- B& LV% Z$ y+ E項羽的這些目無尊長的作為,及其嚴重後果,楚懷王此前一點都沒有覺察嗎?應該有所覺察。項羽殺宋義一事,就屬於先斬後奏,古人認為此事為項氏奪權的徵兆,楚懷王當然也知道項羽比宋義難打交道。不過殺宋義一事本身是正確的。但破秦於鉅鹿而不向楚懷王稟報銷差,就是明顯的不恭了。日後劉邦數落項羽十大罪狀時,就將項羽援趙功成不還報懷王一事列為第三大罪狀。說明當時的行事模式是,應該在事情辦成之後立即回報。勝鉅鹿未報,那麼接受章邯之降可能也沒報。項羽看來也就是在要用到楚懷王的時候才報那麼一下子,比如分封之前報那麼一下。而這個報是有目的的。項羽與劉邦將王關中的權利私下授受,顯然是不妥當的,所以這個時候,項羽就把那個鴻門宴的會談結果拿去讓楚懷王確認。兩個人都談妥了,為什麼還要楚懷王插一杠子?原因在於這個分配方案本來就是楚懷王立的,現在你們要改動,還得到楚懷王那裡批覆一下。劉項兩人都談妥的事,為什麼要楚懷王批覆?無非是想把這個不合法的私下授受弄成合法的。就好比醫生開處方寫錯了字,還要在改正的字上面加蓋自己的名章。但楚懷王可不認劉項兩人的不合法交易,堅持按既定方針辦。史料上僅落下「如約」兩字,這兩個字可是重如泰山,無視它而另搞一套,就是非法。但這個時候的項羽已到了勢力的鼎盛時期,哪能讓遠在天邊的楚懷王給拴住手腳?你如果同意這個私下授受,最好不過;如果不同意,我也要按這個私下授受辦,無非是面子上不太好看罷了。楚懷王的決定擋不住項羽的腳步,不僅如此,他還要為他沒讓項羽如願而付出代價,這一點他並不是不知道,但事關原則,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s" n9 S" c* N9 ]: l* y0 N項羽勝秦於鉅鹿的時間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楚懷王堅持按既定方針辦的時間是漢元年正月,兩者相距十三個月;從漢元年正月分封,到漢元年四月諸侯歸封,時間又有三個月,楚懷王應該是有時間為自身的安全做些什麼的。但什麼都沒有做,他基本上放棄了自保,卻仍然堅持原則。在項氏勢力極度膨脹的當時,楚懷王做出違背項氏意圖的決定,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啊。最善於抓人性閃光點的司馬遷,恰恰對楚懷王這點可以大書特書的凜然不畏強暴的特質沒有做足文章,無論是對後人還是司馬遷本人,這都是不小的損失。7 P$ X: V" ^/ oih+ U+ w* S* c比照於在滅秦之役中的狀態,楚懷王在自保一事上也不作為,實在難以理解。滅秦一役,楚懷王起了漢三傑中的兩傑之作用,工作強度相當大,完成這些工作所需要能力與激情也不知凡幾。如果拿出哪怕當年十分之一的精力來圖自保,可能局面就會不一樣。怎麼會是這樣呢?如果用樊噲諫劉邦的話來說,就是「想當初,義帝帶領我們攻秦,氣吞萬里,何其壯也。今天安危未定,又何憊也?」是啊,讓人想不通啊。歷史不容許假設,但無解的歷史,不假設又如何能過得去。如果楚懷王有一支私人拉起來的軍隊,其結果將如何?項羽要將其遷走,恐怕就沒那麼容易。楚懷王動員了數十萬人馬上前線,從其中挑選訓練一支人馬並不是一件難事吧?即使滅秦以後,楚懷王也有的是時間組建一支私人武裝。但這些他都沒做。那麼沒做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於,除了滅秦以外,他對其他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即使這個事情關乎他的性命,也沒什麼兩樣。- G9 k2 T8 h4 T@/ z]在安置楚懷王一事上,項羽也顯示了其特別能忽悠人的長項。項羽徙義帝時曾有託辭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實際上項羽是佯尊楚懷王為義帝,將其遷到非常偏僻荒涼的地方去了。這個地方在哪裡呢?據《黥布列傳》,「項氏立懷王為義帝,徙都長沙。」長沙是今天的湖南省會,繁華得很哪,而在當時可能是荒蠻之地。《秦楚之際月表》記項羽使義帝「徙都江南郴」,《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皆以義帝徙長沙郴縣,似乎郴縣是長沙郡治。實則不然。郴只是義帝的死難之地,而非其都城。秦有長沙郡,項羽分封時也要按秦的版圖來分。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郴在長沙郡南端,長沙郡治為臨湘,即今天的長沙。考慮到秦郡名稱往往來自於具體地名,如代郡、鉅鹿郡、邯鄲郡、碭郡,不能排除當時長沙既為郡名又為郡治地之名。呂思勉先生以為:「郴在楚極南,項羽即欲放逐義帝,亦不得至此,然則《黥布傳》雲都長沙者是也。《項羽本紀》之郴縣二字,蓋後人側注,誤入本文。」(呂思勉《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此論頗有理。正因為義帝之都為長沙,項羽欲滅之乃動用了臨江、衡山、九江數國之力,若開始就在郴,則臨江或不當預其事。而呂先生以為郴為後人側注誤入本文,或不確。因為司馬遷也有排比失當的問題,類似情況在《史記》中多處出現,故不得歸咎於後人。另,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提到長沙,漢定天下後,吳芮被封為長沙王,估計都是這個地方。: 5 a* B5 A; H( T" v& }/ m- I義帝徙長沙之事應該在漢元年二月就定下來的事,但《秦楚之際月表》又記曰:漢元年三月。「(義帝)都彭城。(項羽)都江都」。此記載表明,在二者的交接期內,義帝仍然住在先前的地方。至於項羽之都江都,或是義帝未遷時事。此江都在秦時為廣陵縣,大概就是召平為陳勝下廣陵的那個地方,其地在今江蘇揚州西南夾江北小沙洲上。今人陳直《史記新證》以為:「《秦楚之際月表》,義帝元年二月,項羽都彭城。同月,又都江都(武英殿本,據宋刻)。此條重要史料,細字夾雜在表文內,學者多不注意。儀征劉毓崧先生有《西楚霸王都江都考》,見青溪舊屋集。」劉氏文未見,另,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卷二稱:各本此格下衍都江都一格。」據此,項羽都江都一事,非孤本抄訛,而是廣泛被後人從《史記》中傳下來。此事的可能性極大,不當簡單視之為傳抄錯誤。估計在義帝遷出之前,項羽在江都或成立了一個建都機構。在這個時間點上,各記載所謂都郴事,或只是計划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的。, v+ A. ?6 u% h8 H3 n: M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哪裡能讓義帝一直待在彭城不走呢?於是,他就派人對義帝採取了驅逐行動。義帝又沒有自保措施,在項氏的強力面前,只有避讓一途。義帝失勢後,其臣下紛紛離去另擇高枝。這些人可以指認的有叔孫通、陳嬰、呂青,或者還有呂臣,這使得他的境遇相當凄慘。失去了左右幫手之後的義帝可能只帶了為數不多的隨從前往長沙。儘管如此,項羽還是不想放過他。項羽對義帝的顧忌,除了政治上的短視因素外,義帝存在的本身,對項羽的權威構成潛在威脅也是重要原因。於是,在義帝歸封的路上,項羽布置了暗殺行動。最初,他指使臨江王共敖及衡山王吳芮動手,但未能如願。估計共、吳二人不願對故主行不義。所以,義帝能夠經過長途跋涉,安全抵達長沙。項羽雖然是天下霸主,但對共、吳二人並沒有絕對的生殺之權,所以共、吳不奉命,項羽也沒什麼辦法。. j" a7 C2 Q" Z; `. d, |5 S5 S" v5. 絕響與遺響. ]: Y- E- j$ y" N: v如果義帝是個庸人,項羽動了一次殺機而未果,可能也就算了。遺憾的是,義帝不是庸人,這一點項羽比誰都清楚,如果讓義帝活在世上,可能對項羽不利的變數就太多了。所以義帝必須死,這只是個時間問題。義帝最終還是死於項氏之手,但這個過程頗值得玩味。" E; o0 P9 t" `5 ]8 V6 u有關義帝被殺的時間地點,《史記》的記載有好幾種。據《史記會注考證?項羽本紀?考證》引梁玉繩曰:「義帝之弒,此與《高(帝)紀》在漢元年四月,而《月表》在二年十月,《黥布傳》在元年八月,《漢書》從《月表》,然究未知的在何月。義帝以元年四月自臨淮之盱台縣徙桂陽之郴,使人趣其行,不及一月可到。英布等追而殺之,則甫及郴即被弒矣。疑四月為是。」造成這種歧見紛呈局面的原因,大概有些是據項羽發布命令的時間而記,有些則是與命令最終得到執行的時間而記。項羽本來是打算在義帝歸封的路上完成殺害義帝的,這就是漢元年四月的來由,只因為共、吳二王不奉命而耽擱下來了。但義帝的存在,總是項羽的一個心病,因為義帝不僅是當時名義上的共主,而且其才能在反秦之役中得到充分展示,其才能一旦成為項羽的對立面,將對項羽造成極為不利的局面。果然,到了漢元年八月,漢王劉邦反出漢中定三秦,齊王田榮、代王趙歇與陳餘一齊添亂,項羽就絕對不能再讓義帝留在世上。於是他陰令黥布去殺義帝,這就是元年八月的來由。但從黥布接到命令,到實際上完成殺害義帝的任務時,時間已到了漢二年十月。因此梁氏所得出的結論有誤。請記住這個時間點,漢元年八月,天下大亂,項羽授意黥布殺害義帝,到漢二年十月,黥布完成任務,殺害了義帝。從接受任務,到完成任務,時間跨度為三個月。據《黥布列傳》,布使將擊義帝,追殺之郴縣。此記載表明,義帝之死前,長沙地面可能有小規模戰鬥。整個過程是先擊,後追殺。1 c3 |# @1 S" Q8 R" u1 g) ?義帝之死難地點亦有幾說。一曰江中(項羽本紀),一曰江南(高祖本紀),一曰郴(月表)。如按項羽的命令,義帝當死於之國的途中,即江南。如此,則殺義帝當為臨江、衡山所為。最終,殺義帝者為黥布,則應考慮其得令於八月,布置人手行動得手時,遷延至十月,而地點亦不在江南,而在郴。正確的死難地點應該如《黥布列傳》所記,義帝為逃避追殺,南走郴,終於在漢二年十月,即漢二年歲首被殺。《史記》以黥布殺義帝為追殺,此一追字,足見黥布之窮凶極惡。實際情況如何,則難得其詳。- B6 s- o1 C8 G# ^! b今人習史有翦伯贊者,在其所撰《秦漢史》中將殺義帝之名歸於臨江王共敖。如果翦某沒看過《史記》,就是在胡說八道;如果他看過《史記》,就是在滿嘴噴糞。又以為義帝該殺,故不把這樁功勞留給黥布。菜九有點不理解,就算非常喜歡砸自己的牌子,也犯不著如此下三濫嘛。既然把楚懷王之死說成是罪有應得,為什麼不把這樁功勞直接記到他喜愛的項羽名下,繞了那麼大的圈子,搞得鬼鬼祟祟的,又算是哪一出喔。! L$ l/ e3 a+ T+ ?. ]9 c) `5 |( }7 , B3 I8 P8 a+ `其實按義帝早期對自保的不作為,項羽完全沒有必要殺他。義帝本身不會主動與項羽為敵的,儘管他對項羽的所作所為並不贊成,他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亡秦之後,對一切都沒了興趣。但項羽哪能如此放心呢?項羽殺義帝實為其政治上一大失策,但就當時而言,或有其合理性。首先,項羽已行號令天下之實,他不能容忍在他之上還有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其次,項羽曲解王關中之約,他對於此約的權威解釋者義帝的存在,也是有如芒刺在背的,必欲殺之而後甘。第三,在時間上,當時也不允許有義帝這樣一個人物存在。當時的局勢是,烽煙四起,天下大亂,漢王、彭越、田榮、陳餘相繼而起,打破項羽屬意的分封格局,項羽剛剛取得的統治地位已受到嚴重挑戰。義帝的存在,就使得反對派心存妄想,即對手有可能將義帝抬出,在政治上與項羽抗衡。即使義帝本人不肯出面對抗,誰能保證不會有人學項梁對待楚懷王那樣,來個挾天子而令諸侯?而這種局面是項羽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看到的。因此,項羽選擇了天下已亂的這個時間點殺義帝,表明此舉並非一時興起的肆意妄為之舉,而是有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也就是說,為了避免出現更加混亂的局面,項羽甘冒殺義帝所帶來的風險。從事後的情況來看,項羽殺義帝所冒的風險確實是太大了。2 a" W% c) Z/ z. U9 N3 Q6 n義帝固然死於非命,但他的死也使項羽在政治上背上殺主不義之名。這樣一來,不僅將他的滅秦之功抵銷殆盡,也為政治對手劉邦提供了號召天下共擊楚的最佳理由。本來劉邦還定三秦的理由是項羽違約,儘管這個違約是劉邦本人認可的,但以此為借口而反叛,也不失為一個過硬的題材。定三秦而出關東向爭天下,劉邦就沒那麼過硬的借口了。正好項羽殺義帝的事出來了,給了劉邦充分的借口。《高祖本紀》將這個過程記載得非常清楚,劉邦率眾東擊楚,在洛陽這個地方「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本來劉邦起兵是為了與項羽爭天下,到了這個時候,一下子變得非常出於公心公義,堂堂正正。而且即使日後不停地戰敗,這個題材還在,就始終有發兵起爭端的由頭。劉邦曆數項羽十大罪狀中,有八條與懷王有關,分別是:罪一,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二,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三,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四,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五,又強殺秦降王子嬰。罪八,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罪九,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十,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有這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討伐項羽之舉就再正當不過了。項羽之敗除了性格上的弱點之外,與這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因素也是密切相關的。3 I, j* l, w* S- pKT. S. [" o) B0 g. o, ~* A: W& R深究起來,項羽之殺義帝,非常得不償失,他本來應該是事件的受益者,豈料最後受益的人卻是劉邦。難怪清人袁枚《子不語》有《漢高祖弒義帝》之記載,其曰:「山東驛鹽道盧憲觀,暴卒。已而復甦,雲前身本九江王英布也。弒義帝,乃高祖使之,非項羽所使也。高祖陰弒義帝,嫁名項羽,而偽與諸侯討弒義帝者。羽訟於上帝,須布為質。質明,果系高祖所弒。陳平六齣奇計,此其一也。故盧死而復甦。問,何以遲兩千年而讞始定?曰:羽坑咸陽卒二十萬,上帝震怒,戮於陰山,受無量罪。今始滿貫,方得訴冤。按王阮亭《池北偶談》載張巡妾報冤事,亦遲至千年,蓋張以忠節故,而報復難;項羽慘戮故,而申訴亦難也。」小說家言的東西非常隨意,併當不得真。黥布受項羽指使,屬於執行者,何況他還又指派了部下,並沒有親自動手。所以黥布在此事上屬於協從,不算主犯,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故日後沒有以此治他的罪。黥布與義帝無冤無仇,應該還聽過義帝的講學,可能對殺害義帝之事頗有愧疚,事後將其厚葬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抗日戰爭時期,李品仙部在安徽壽縣田家庵附近挖掘了一座楚懷王墓,墓內的隨葬品相當珍貴。(參見廣元《蔣介石三次受賄》《縱橫》1999年第2期,總110期)楚懷王史有二人,一為戰國楚懷王,一為義帝楚懷王。二人關係為祖孫,似均未葬壽春。田家庵今屬淮南市,菜九看了此文後,託人調查此事,亦不甚了了。不知此楚懷王為誰。依范增的說法,懷王入秦而不返,楚人憐之至今。此楚懷王極可能是義帝之祖。但此地又是九江王黥布轄區,其殺害義帝後,又予以厚葬,於理亦通。; n5 ~/ {g- p" m! m/ }向來以為,義帝最終歸葬於湖南郴州,據《史記集解》引漢人文穎說:「郴縣有義帝冢,歲時常祠不絕。」文穎為漢末人,果如其言,則對楚懷王的祀祭持續了兩漢的全過程。又據《水經註疏》熊會貞按:「《元和志》,義帝墓在縣西一里。今陵在郴州舊儒學後,高二丈。」則義帝陵至清仍存。倉修良《史記辭典》稱,今湖南郴州市解放南路有義帝冢。又據劉范弟引《讀史方輿紀要?湖廣辰州府?漵浦縣》云:「義陵廢縣在縣北,漢置,屬武陵郡。(義陵紀)項羽殺義帝,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祖聞而義之,故曰義陵。」其地在今湖南常德一帶,似與義帝之死甚少牽涉。不知顧氏所據為何。(參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3期《善卷傳說與蚩尤的關係考論》)但這些記載表明義帝甚得民心,此特質正與范增主張立楚後以從民望相呼應。雖然義帝之名號為項羽所立,但這一個「義」字,倒是非常符合其為人的。% |* |$ U# e, z( C漢定天下後,曾為近代列國之君之無後者設守冢人戶,其中沒有義帝。是不是劉邦對義帝的事毫不放在心上呢?可能不能這樣看。因為討平天下後,劉邦立即下詔:「楚地已定,義帝亡後,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這是把齊王韓信轉封為楚王以繼義帝之香火。比照於劉邦日後為陳勝等無後先賢定守冢人戶的事迹,劉邦舊主楚懷王的地位要高出眾人其多。這或許與楚懷王的歷史功績是相稱的。《通志?氏族略六》曰:「楚懷王孫心,都郴,其後遂為郴氏。」《史記》明言懷王無後,這種由無後而有後的結局,或也是朝廷的安排。由此看來,劉漢皇室對懷王的蓋世奇功是相當尊崇的。《茶香室續鈔》卷五《楚姑》稱:「國朝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云:楚姑,義帝女也,帝為項羽所弒,姑年十四,遂自殺。楚人立祠以祀,在盱眙縣署後山,相傳即故葬處,見縣誌。」此事或為當地民間流傳,其實否不詳,但見人心向義,為義帝抱屈。 ( r9 e2 a+ `2 T( E1 q- b1 w義帝對自保的不作為,造成了他的悲慘結局;而他的悲慘結局,又關乎天下氣運。因此,無論其生其死,都主導了歷史的走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義帝的存亡是維繫天下安危的重要因素。正如明人唐順之所論:太史公敘立義帝以後,氣魄一日盛一日,殺義帝以後氣魄一日衰一日,此是紀中大綱領主意,其開合馳驟處具有喑嗚叱吒之風。(《精選批點史記》卷一)這是在說項羽的走勢圖呢。# B* B2 d2 c3 X/ F" ~楚懷王的重要性並非只有菜九知道,這樣大的功勞,想不被別人注意都很難。只是這樣看的人數量較少而已。因此,以其歷史功績是如此之大,其影響是如此之巨,而在司馬遷的書里楚懷王居然沒有專傳,這一點歷來引起人們較大的爭議。其中以清人趙翼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其曰:《史記》不立楚懷王心傳,殊為缺筆。陳涉已世家矣,項羽已本紀矣。心雖起牧羊,然漢高與項羽嘗北面事之。漢高之入關,實奉其命以行;後又與諸侯共尊為義帝,而漢高之擊項羽也,為之發喪,則心固當時共主。且其人亦非碌碌不足數者:因項梁敗於定陶,即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因宋義識項梁之將敗,即拜為上將軍;因項羽殘暴,即令漢高扶義而西;及漢高先入關,羽以強兵繼至,亦居滅秦之功,使人報心,心仍守先入關者王之之舊約,而略不瞻徇;是其智略信義,亦有足稱者,非劉聖公輩所可及也,自當專立一傳。乃《史記》逸之。豈以其事附見項羽諸傳中,故不復敘耶?然律以史法,究未協也。(《史記會注考證?項羽本紀?考證》)" f- H- ^4 W5 l! t/ S, C如同許多前賢一樣,菜九曾經對司馬遷沒為楚懷王立傳有點微詞。實際上,這個問題可能也讓司馬遷犯難。立其為列傳吧,顯然過低;立為世家吧,又已有了陳勝;立為本紀吧,本紀已有十二個,安排不進去,且高過陳勝也不合適嘛。像陳勝的行為,司馬遷將其比之於商湯滅夏、周武滅商、孔夫子著春秋,屬開創之功。楚懷王的功勞雖然大,從位次上來說,也只是收陳勝未竟之功。當然,如果不是被項羽的言辭忽悠了,以司馬遷之才,完全可以想出辦法多給點筆墨,記錄下那些壯懷激烈的場面。那個絕地反擊的戰略部署,完全可以比美於陳勝大澤之舉,非常值得予以濃墨重彩的描摹。而少了太史公如椽大筆的描摹,即在楚懷王問題上,我們就可能永遠失去了一些足以永垂不朽的歷史畫面。因此這一疏漏,就成為後世無法補上的缺陷了。其實也不能說司馬遷對這個問題沒做過一點處理,在《秦楚之際月表》中,秦二年六月,楚懷王繼陳勝之統為楚王;漢元年正月首格,大書義帝元年,以義帝代秦。到漢二年項羽滅義帝,直到表結束,這一首格就始終為空格,而未將項羽之楚升格。不要小看這一安排,這也可以視作為最大的尊重。對此可以參考《六國年表》,年表中周赧王之後,周所處之欄留空,到了秦始皇元年,就將這一欄由秦頂替了,而當時的秦始皇,只是秦王政而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個楚漢之爭是在義帝的背景下進行的,司馬遷對楚懷王(義帝)的地位也算是用心作了安排,而義帝之死日後又成為漢興項滅的主線,其事迹也就隱含在劉項的歷史中了。但司馬遷沒有給出具體評價不僅是一樁憾事,而且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沒有史公的評論在前,很多不負責任的人就開始說胡話了。說胡話的人最大的特點是膽子大皮厚,像上述的大牌史學家的胡言亂語,居然敢印成白紙黑字,公然搞冤假錯案,真以為天下人就那麼好欺嗎?不過天下人之容易欺騙也是事實。如果放在舊時代,像那個說胡話的人,就憑他那幾句胡話,基本上就不要在圈子裡混了,但在我們今天,他還不是被稱為著名的什麼主義史學家嗎? ; i( a" W1 K$ n5 Z" k/ k* v. n+ N義帝楚懷王功在天下,其不受重視甚至被濫潑污水,實在令人痛心。其是其非,以上基本上都講到了,最後讓我們徵引一些古人對楚懷王的讚譽,以作為此文的結束。 4 E3 X0 |) E5 [* A5 l6 p2 j" w& l8 j4 R/ vl5 u戡亂之謂武,除暴之謂仁,知人之謂智,復仇之謂孝。備四者以成大功,則千三百年惟義帝有焉。……(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夫其遣諸侯以誅暴,可謂武矣;出秦民於湯火之間,可謂仁矣;令沛公先入關以平秦,可謂智矣;滅秦以復先王之仇,可謂孝矣。位雖不終,功亦偉烈,雖少康誅羿,句踐沼吳,齊襄遷紀(菜九按,齊襄,原作秦襄,誤),子胥鞭楚,論德比義,我無愧焉。]0 ?- i, l$ g( k張俞《義帝新碑》% f: a4 m2 x. Q7 }( W義帝已立,縱使項羽不殺之。下來漢高將如何區處。要之,天運在漢,所以項羽自殺了義帝。小人枉了做小人。漢高因之為資,縞素髮喪。君子贏得做君子。7 # Y# U" r7 v《木鍾集》卷十一: w* S) e; N7 V0 P) j2 G" X袁了凡評:楚懷王孫心,亡國之殘孽也。項王徒以名義起牧羊而王之。一日在上,乃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雖羽之慓悍,且有宿德,固亡假也。入關之役,獨遣沛公以寬大長者,就此一事,而知人之哲,安民之惠咸具焉。及羽入關,使人致命懷王,王乃曰如約,不以羽動也。可謂有帝王之英略矣。天命不在,卒死於賊,惜夫。! V. Y8 R9 u6 U, w3 u6 J" B# D1 S& wD+ F) r9 j( C. _0 y本文出自菜九段歷史的側影# M* O. @3 f5 A# @/ H6 z2 J3 X$ m6 h歷史的側影目錄8 J, x: c+ i/ ~" ~! R; |8 J( ]. E! I詩經里的假大空) }) C$ A( W2 S+ ~3 ?4 b1 觸龍趙太后,千古大忽悠* ) H9 B" @P0 T( G0 u1 x) p千古一王——陳勝王0 c: B% S/ v/ {% h8 T" B千古誰識戰鉅鹿8 y: A! @* b8 C1 ; k千古不散鴻門宴3 {1 U) ^7 P1 t, z2 X5 t" J/ {生為亡秦楚義帝 & f/ N) b( P8 h( p7 K+ `- a5 }才高九斗說項羽* Y( T3 M# r+ B: n9 sr不死的項羽$ x) _7 r5 c* J% w漢高祖招誰惹誰了+ f- F9 V( N& n) n$ D* S& K附古風探求( c* M) g. G* M7 r: L- D. }8 W; F% L當劉邦想起項羽的舊情來 2 X( F1 s3 f- d張良的地位是鐵哥們劉邦捧起來的 : BK. M, ~9 [, I附 股評家張良與操盤手劉邦9 D3 B9 nu% Z1 N+ A6 pc( g" w呂太后的婚前協議9 E; J( F+ Y3 s附 我來剝周昌的畫皮6 f; tj8 D$ R; ]7 P+ R8 D漢孝惠帝的身世成謎" V, L2 E, k- ~千古誰識漢賈生 3 j" J" d+ ]7 j8 [2 T司馬遷的死生棋局+ Z8 [% q8 J3 X% J_& o# m附皇帝的家譜* z, B; R/ S( v2 ^* v- g4 B沉甸甸的武則天現象# C9 Q$ t# V9 ]0 Y1 m2 W! g8 G" A. `: C# P- e1 _浩 然 與 溟 涬 同 科, z8 f6 K0 L6 T3 V7 k8 a$ |) i9 c8 V4 h- t! ]0 o2 l8 x( S" A——《歷史的側影》序! x" V. G: E$ ~! H: g2 L田秉鍔/ y) k0 L2 J% |$ B" b* u) O*******************************************************! O% r% w, J" n6 Y: D6 V8 s菜九段先生的新書《歷史的側影》將要版行海內,囑我為序。油然想到程千帆先生關於如何寫序言的教誨,不覺悵然。1993年聖誕節前,為了延請程千帆先生擔任《淮海文匯》雜誌的學術顧問,我在馮保善先生陪同下,叩響了程先生南京大學南秀村寓所的門環。先生和善如佛,慨然應允了我們的請求。那天談了很多,其中便有作序的兩難。話頭是由某學生請程先生為其新書作序引發的。程先生說,當時沒有應允。我與保善先生問何以故,程先生說:寫序,就要有好說好,有歹說歹。如果有三條長處,我寫三條;有兩條短處,我寫兩條;自己就感到說了實話,心裡高興。但求序者多喜人說好,多怕人說歹。我不說真話,我不高興;聽我說歹,人不高興,又何必找這份不愉快呢?最後,先生繞回話頭,微笑著說:「序文我不作,你要出書,我樂於題籤,我的字還是不錯的!」" k0 W% 3 c( c* w$ o" W$ ^教言在耳,先生已經遠行。+ q- Y: o! a# CV) y( X菜九段先生是我的朋友,也曾經在程千帆先生治下編過中華大典文學典。為他的新書作序,自然也要堅持程千帆先生的教誨:有好說好,有歹說歹。: D4 v5 W4 b& A, m" @4 [Z. Q菜九段不姓「菜」,亦不叫「九段」。菜九段,網路筆名也。在《古史雜識》的前言里,作者這樣解釋:「菜九乃菜九段之省稱,而菜九段作為網名,則是超級菜鳥之意。本意是說上網的水平很差,但也不妨推廣到其他方面。」8 g3 p( 9 I( n$ L& `我識菜九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初。他供職於江蘇古籍出版社,擔任中華大典文學典的編輯,業餘時間對寫新詩投入頗多,給我的印象是,其關注點似乎偏重於對生命意義的探求,這樣的創作與探求甚得我心。2 Z- U( T) j" E% ?1 k1993年秋,我從徐州市文化藝術研究所調入《淮海文匯》雜誌社。該雜誌的前身是《淮海論壇》雙月刊。1994年元月,更名《淮海文匯》,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當年即刊髮菜九的人生感悟兩則。但在1995年末,菜九段忽賜我《劉邦趙高聯絡始末考論》一稿,心中不由一懍:莫非這個醫學學士、中醫學碩士、新詩寫手,改行搞歷史了。及讀文章,更覺驚異。徐州是漢天子、漢功臣的故鄉,從來漢文化研究者人才濟濟,這麼一個機密問題竟然被非徐州籍的客串學者抓去,真讓人赧顏懷愧。此文刊布後,徐州漢文化學者多所揚譽。後來,一半相約,一半相賜,菜九先生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於《淮海文匯》上刊出了他關於「秦楚之際」的歷史研究論文竟有七篇之多。如《秦二世少子身份考辨》、《秦代楚地吏治鬆懈芻議》、《劉邦西進滅秦的戰爭線路及歷史功績辨析》、《試論三戶亡秦的歷史應驗》、《項羽分封新論》、《鴻門宴結局與劉項關係識論》、《項羽敗亡原因新探》等。看一看標題,即可估量出菜九段獨特的學術眷顧和學術考量。《淮海文匯》1997年年底停刊。十數年後,回首前塵,我仍然堅信菜九段的那些篇文字為這個小刊物創造了學術光榮。此後在我編輯《徐州文史資料》時,曾向菜九段約稿。他的長篇論文《略論漢定天下過程中的呂氏武裝》一經刊出,學術界就有人指出它填補了一個歷史空白。$ b3 ]% J1 T3 l9 a6 _2 z以上,是我站在純然「編務」立場對菜九段若干篇論文刊布過程的懷想。當菜九段告別紙質載體,游弋於網路天地的時候,他的學術研究才算是跨越了熱身期、走向了超越與創造。作為朋友,我們一直熱線聯繫。關注他飛翔的時候,我也放飛自己的文化之夢。曾經兩次約他參加沛縣劉邦文化節 ,我也多次南下金陵相訪。飲酒泗上,登歌風台以說古;品茗白下,游玄武湖而諷今。年齡懸殊,專業反差,江淮阻滯,稻粱憂煩,似乎都沒有限制我們對《史記》這一本書、對劉邦、項羽這一對古人、對「秦楚之際」這一特殊時段、以及對兩漢文化諸懸案難題的思考。比如「秦楚之際」,也就是從陳勝起義,到楚漢相爭的這段歲月,司馬遷曾以「月表」的方式加以排列,可見是萬分重要的歷史關節點。為補歷史界對這一特殊時段的粗略之憾,我與菜九先生曾擬仿《資治通鑒》體例,合撰《秦楚綱鑒》一書。思路理清後,所有的案頭梳理工作都由菜九先生一人完成。六十萬言,如沙堆山,檢討懶怠之外,我深佩菜九的學術堅忍。網上諸友,但知菜九出言快捷,橫掃落葉,極少有人知道他是扎死營、打硬仗的角兒。; i% x# G) e, L1 v" x2005年,菜九先生推出史學文集《古史雜識》。「古史」雲者,仍是以「漢史」為主,以「秦楚之際史」為主。紙本的東西,讓人踏實,但畢竟流布不廣,知者不眾。廣大網友,多是通過虛擬化的刀兵布排,認識了菜九段的斬關奪隘。這也讓久耽學院自傲的史學教授們屢屢驚詫:教科書外,居然還有天地!" J4 C8 q) E) i歷史被誤讀,由來已久。歷史被戲說,則是近年的熱鬧景。結果是歷史的蒙昧主義泛濫而世人不覺。一個民族愚昧與否,有一個參照系,即看這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認識是否客觀清醒。數典忘祖,數典侮祖,或既不數典,又不要祖宗的現代人真還不少。因而,歷史精神的迷誤,已是一個嚴重的時代問題。" R/ E: h3 fk& n6 T6 p重溫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歷史。歷史是一個消失的過程。連歷史本身都消失了,它還在乎後人的指指戳戳嗎?讀史,是一個借史而引動的啟蒙運動、智慧工程。我們在追尋歷史虛實、真偽時,其實是在尋找今日如何活得明白;換言之,進入歷史,是在尋找今日的精神幸福。& s! W6 i8 g0 a1 Y$ Q) t菜九先生明白這一點。當他選擇以《史記》為資料庫構建個人的話語平台時,他已經把歷史的哲學思辨放到了追求的首位;把開闢第二戰場,建立個人的學術根據地當成了階段性任務;把一個科學工作者注重事實、質疑求證的學術品格貫穿於始終。我欣賞他的挑戰氣度,我尊重他的平民探究,我佩服他每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我尤其驚嘆他突破陳見每每推導出顛覆性的結論。# Z* B9 A8 ?4 Q+ j9 A! `% f( w《歷史的側影》一書是菜九先生繼《古史雜識》後的又一學術研究隨筆集,除了改寫了《古史雜識》的相關篇目外,又增加了一些精彩章節,如論張良,論陳勝,論義帝,論劉項、論鴻門宴等,其中的觀點都是經過網路錘鍊的。與《古史雜識》比,語言更加犀利,立論更加冷峻。該書除表現菜九先生在研究方面的寫作追求外,還將給網路以學術,給學術以自由,給「史記學」一份驚喜。9 O0 m; z8 X) o7 B9 k% t時下有「草根」或「山寨」文化盛行。菜九段的史論文字雖然遊離於學院派之外,但其不媚俗、不仿擬、重獨見、重原則的風格,卻恰恰張揚了近代國學大師們倡導的自由精神。+ H3 XL2 w* x" M# O- g從這個角度看,菜九段是一位精神鬥士。+ D3 E3 q: y5 i) {; ?) `菜九段有一份工作,他的做學者、做寫手,都是業餘的。自然有其長項,也有其弱勢。長項是他的自由搜索,博覽約取,見縫插針,無往不通;弱勢是因為他沒有受過學院派的史學訓練,因而不能保證學術文章的四平八穩,無懈可擊。說「翻案文章」,言重了;但菜九段的大多數文章都帶有針對性或矯正性。也因其缺了最基本的文史學術寫作調教,故而菜九的行文無所顧忌,筆下毫無遮攔,不依不饒,言辭咄咄逼人,殺傷力甚強,難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違忠恕之道。英氣不可缺,霸氣不可長。可能要等到他真正變得老奸巨滑的那一天,這些學術寫作上的小瑕疵,才會從他的筆下淡出。另外,就是學術建構的任務,目前,已有陣列,已有聲威。但「細柳營」的營建,對周亞夫來講,比打一兩場小勝仗更重要。但不客氣地說,學術構建的重任,以菜九先生目前的學術準備,恐怕還需期以時日。* w) A9 i, X; g8 j" t1 E. g. _儘管如此,借著網路交鋒,菜九段還是磨礪出了自己的學術機敏和堅韌。但上陣之前,我知道他的讀書求知從未放鬆過。「好古敏以求之」,這是孔子的教誨。菜九段或者已得一「敏」字。以我對他的學術期盼而言,「敏」之後,他的學術風格還會趨向中平。但菜九似乎也太滿足於這個「敏」字了,由此,其最終的學術追求,可能也將終止於這個「敏」字。因為我不止一次聽菜九說自己,一個學術上的門外漢,能搞成這個樣子,也說得過去了。老實說,他的這種態度,我是不滿意的。但考慮到他非專門訓練的基礎條件,他的這種態度或者也是一種自知之明。 5 H( A+ W" V- C$ h0 O- w+ l& ?歷史太厚重。歷史謎太多。以歷史作為思想話題,是聰明的選擇,也是疲勞的選擇。為了節省體力,攀登高峰,我們在旅遊沿途肯定要忽略許多風光秀美的景點。這是我對菜九先生的提醒。不過,我相信他將是一個笑傲雪峰藍天的人。& ]" Y" L7 g% C, ?是為序,並摘庄生語、太白詩為題。恰好菜九對庄、李二家也頗有心得,可謂不謀而合。僅以此與朋友共勉。

推薦閱讀:

教學心得體會
論道| 學書心得(十四)
班長班6班 6月4日共修觀功念恩法門的心得體會
太極技擊術心得
學習<陳安之金礦訓練>心得

TAG:國學 | 心得 | 讀書心得 | 新版 | 讀書 | 千古 | 楚懷王 | 最新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