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中自古帝王都」——統一王朝的都城

公元前221年,一代帝王秦始皇結束了戰國以來封建諸侯長期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統一國家,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秦朝滅亡以後,王朝不斷更替,統一時期與分裂時期交相出現,而且分布在周邊地區的非漢民族建立的邊疆區域政權不時與中原王朝並立。這時都城的數目雖不如春秋戰國,但也相當可觀,先後累計不下百數。在眾多的古都中,曾擔任過統一王朝國都的,只有今天的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和南京。它們是古都繁星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五顆光輝燦爛的明星,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還是在古都發展史上的地位,其他古都都只能望其項背。  小說家常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論說天下大勢。其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到1911年辛亥革命將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送入墳墓的長達2132年的悠悠歲月中,中國有1622年是處在統一王朝的統治下。而統一王朝的都城,是全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縮影,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貌。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也對都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也只有在統一王朝時期,才能調動全國範圍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建設都城。因此,作為統一王朝的國都的隋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及洛陽、北京和南京,無不是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比較繁榮的都市。  在統一王朝中,除秦、西晉、隋、元等四個王朝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外,西漢、東漢、唐、北宋、明、清六個王朝皆國祚〔zuo作〕長久,分別維持一二百年甚至將近300年。同一個統一王朝的都城,一般很少遷移。而且,由於歷史繼承性,舊王朝滅亡後,新王朝有時會在原址建都。因此,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等五大古都,擔任都城的時間皆十分綿長。西安和北京擔任統一王朝國都的時間都達到500多年,如果連擔任分裂時期的都城都算在內,那還要再加上200多年。可以說,自古至今,沒有不亡的王朝,卻有長期不變的古都。  在五大古都中,西安建都時間最早。這裡所說的古都西安,包括今陝西西安市(明以前稱為長安)、咸陽市及這兩市的郊縣。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年,周人就在這裡立國了,西周都城豐、鎬就在今西安市的西郊。隨後它又是秦、西漢、新莽、隋、唐五個統一王朝的都城,其間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割據政權也在這裡建都,東漢與西晉末年都曾遷都於此。秦統一以後,西安先後作過542年的統一王朝的都城,200餘年的割據政權的都城,占封建時代1/3以上的時間。因此,杜甫有詩說:「秦中自古帝王都。」  西安建都的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它坐落在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上。關中平原四周山河環繞,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面是黃土高原,東面以黃河為阻,猶如一座龐大的天然城堡,易守難攻。同時,又有許多關隘與外界相通,特別是東面經過崤、函山地間有一條東西向的孔道,把關中和關東(二者以今陝西、山西間的黃河和河南靈寶市的函谷關及陝西潼關為界)乃至中原聯繫在一起,便於其向東發展。在唐代中葉以前,我國的經濟和文化重心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關中無疑是控制這一地區最為理想的地方。西安位於平原中部稍東,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平原,流經西安城北,在潼關注入黃河,給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航運之便。因此,西安是關中平原所孕育的一顆明珠。  秦末的一把戰火,將咸陽燒為灰燼。劉邦起家於關中,但其左右大臣都是關東人,皆勸他以洛陽為都。只有謀士張良勸劉邦接受婁敬的建議,定都關中,因為關中沃野千里,形勢險要,可憑著南、西、北三面的地理險阻進行守衛,獨開東面去制服關東諸侯。諸侯安定,通過黃河、渭河向都城運漕糧(古代政府規定運送到都城或其他地點的糧食);關東有變,自黃河、渭河順流而下,也足以運輸軍糧。張良一番話說動了劉邦,決定定都長安。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對長安進行了大規模修建,長安開始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西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的西北郊,周長25公里,面積35平方公里。從平面上看,城市除東西兩面平直,其他三面都凹凸曲折,好像是由南、北二斗組成,因此人們又稱長安城為斗城。城內宮殿巍峨,著名的有未央宮、長樂宮和建章宮。未央宮和長樂宮並立在地勢高亢的龍首原上,為兩組龐大的建築群,漢朝的帝後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大多在此進行。建章宮建於漢武帝時期,整個規模比長樂宮和未央宮都要大,周長15公里,號稱「千門百戶」,據說廣中殿就可容納一萬人,各宮之間都有飛閣復道相連。  西漢長安城大約有40萬人口,居民區被分成160個裡,房屋鱗次櫛比,人口密度很高,市場眾多,除了在橫門附近設九個市進行交易,還有一些固定的交易市場。街道筆直寬闊,有「八街九陌」的說法。通向主要城門的大街大都由三條平行的道路組成,左出右入,中間的一條稱為御道,專供皇帝使用。兩邊盡植榆槐松柏,蔽日成蔭。漢武帝時,還在長安城的西南開挖了一個名叫昆明池的大湖,引附近河水灌注,佔地300多頃,既為長安提供了主要水源,也成為當地的著名風景區。總的說來,長安城是當時世界的著名城市,規模可與歐洲的羅馬城媲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階段,國家富足,國力強盛,長安經濟文化繁榮。《漢書·食貨志》說國庫的錢成千上萬,積久不動,穿錢的繩子都爛了。太倉的米一年壓一年,流出倉外,竟至腐爛而不能食。長安市內各種行業十分興盛,街道熱鬧擁擠,人不能轉身,車不能調頭。文化發達,未央宮內有專門收藏國家檔案和圖書的地方,設在長安的全國最高學府——太學學生最多時有3000多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後,長安成了遠達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的起點。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遷都洛陽,長安開始衰落下來。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的部將在城內混戰,使長安受到毀滅性的破壞。西晉永嘉之亂以後,關中一帶戰爭不斷,人口銳減,偌大的長安竟不到100戶人家,還不如當時的一個大村鎮。此後雖然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和北周幾個朝代在這裡定都並屢有修建,但始終沒有恢復昔日長期繁盛的局面。  長安城的再度興盛,要到隋唐之時。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今西安市區所在地創建了新城——大興城,次年遷入。隋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又修築了外郭,從而奠定了唐代長安城的基礎。  唐代長安城沿襲隋大興城舊制,並經過不斷修建。它不像漢長安城不規則的斗形,而近似規整的正方形。城東西寬九公里,南北長八公里,城內面積84平方公里,是漢長安城的2.4倍,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全城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個部分。靠北牆中央是宮城,又稱大興宮,是皇帝起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皇城在宮城南面,是朝廷各部門的集中辦公地,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在皇城,分別排列在南垣內的東西兩側。外郭城位於皇城的南面及皇城、宮城的東西兩面,佔全城面積的絕大部分,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整齊而對稱地排列在街道的兩旁。城內宮殿巍峨,金碧輝煌。街道筆直寬闊,李白稱之為「長安大道橫九天」。城市裡到處綠樹成蔭,花果飄香。此外,城東南角的曲江池和城北的皇家苑囿,都是風光秀麗的遊覽區。  唐代是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在長安得到了集中體現。國內外商人在這裡集散,城內出現了專為商人服務的邸店、錢櫃。政府專門設立了平準局和東、西市局管理市場。大商人手中積錢萬千,於是出現了專門以賣穿錢繩為生的人。唐代中期以後(大約是九世紀初),當地還出現跟現在匯票性質差不多的「飛錢」。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都來到這裡。杜甫遺詩1400餘首,其中200餘首創作於長安。二十四史中八部是在這裡問世的。這裡的雕塑、石刻、音樂、舞蹈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長安還是國際性大城市,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聯繫。政府專設鴻臚〔lu盧〕寺、禮賓院管理外事。各國的使臣、學者、僧人、商人都紛紛向這裡匯聚,甚至遷居於此,以至於長安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都染上幾分西域的色彩。來自西域的景教、祆〔xian仙〕教和摩尼教也在這時由波斯傳入長安。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守衛北部邊疆的大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關中和長安陷入戰爭,長安漸趨衰落。唐末,把持朝政的軍閥朱溫強迫長安市民集體東遷洛陽,長安變成了瓦礫堆。五代長安城區甚小,明代始作擴建,改名西安。今日西安舊城,就是那時修建的。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臨伊闕,北倚邙〔mang芒〕山,東西分據虎牢、函谷兩關,是一個山青水秀、物產富饒、易於防守的地方。不過,在隋唐以前,最吸引歷代帝王的,莫過於其居天下之中,較西安便於控制東方,易於漕運的地理條件了。秦統一以後,東漢、西晉兩個統一王朝和隋煬帝、武則天等都定都於此,共249年。此外,曹魏、北魏、後梁、後唐、後晉等分裂時期的王朝也曾在此建都達百餘年左右。如果自東漢以前再往前推溯,早在西周時,洛陽便是陪都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自鎬京遷都城於此。不過,終東周一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使周王成為有名無實的天子。  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以後,正式遷都洛陽,在東周成周的部分舊址上建設新都。城周長約14公里,面積9.5平方公里,有12門。城內廣布宮殿樓台,主要建築南、北二宮成南北縱列,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北宮主殿德陽殿據說能容納萬人,台階高二丈,殿前有朱雀五闕,高聳入雲,從40里外便可望見。由於洛陽城面積較小,不少人都住在城外。  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商業盛極一時。船車賈販,遍布四方;奇貨異寶,滿積京城;糧食、牛馬交易最為興盛;此外,還有書店。東漢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東移到洛陽,來到洛陽的外國商人也很多。  洛陽的學術文化也空前興盛。政府設有東觀、平樂觀、蘭台和石室等藏書館和研究機構,白虎觀是當時辯論經學的主要講壇。太學學生最多時達三萬餘人。許多文人學士終身居住在這裡。許多不朽著作,如班固的《漢書》(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著作)、許慎的《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書),都在這裡問世。著名科學家張衡在此創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這裡還建立了我國較早的天文觀察台靈台。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在洛陽盡燒宮室,洛陽毀於一旦。三國魏時又在洛陽修建了昭陽殿、太極殿和總章觀等宮殿,於芳林園開挖陂池,以滿足統治者生活的需要。但就整個洛陽城而言,仍是人煙蕭條。西晉時洛陽人口較多,工商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全城有金、馬、羊三大市場,每天在規定的時間通過擊鼓通知開市閉市。貴族生活奢糜,有不少華麗的建築物。但西晉只維持了四五十年,西晉末年洛陽又化為一堆瓦礫灰燼。  北魏統一北方以後,於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將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並在漢魏洛陽故城的基礎上重建城市。城內外的宮殿園囿建築較魏晉時又有所發展,特別是佛教建築。北魏統治者崇尚佛教,在洛陽廣建佛寺,佛寺最多時達1367所,而且建築雄偉,結構精麗。著名的龍門石窟(在今洛陽市南)便是北魏時開始營建的。居民區稱為「里」,全城共有220里。其中,通商、達貨、調音、樂律、延酤〔gu估〕、治觴〔shang傷〕、慈孝、奉終等里的居民分別以經商、演奏音樂、釀酒、賣棺材等業為生,歸正、歸德、慕化、慕義等里則用來安置內遷的邊疆移民。北魏滅亡後,因戰爭破壞,洛陽再度成為廢墟。  隋唐時,洛陽開始了它最輝煌壯麗的一頁。公元604年隋煬帝即位後,改洛陽為東京,在漢魏舊城西18里重築新城,並將全國數萬家富商大賈遷到洛陽。新城跨洛水兩岸,大約周長55里,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長方形,由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城和圓壁城、外郭城等組成。宮城、皇城都在城西北角地勢較高的地方,宮城在北,皇城在南。宮城的中央各殿和皇城正中門都對著伊闕山,全城以此為中軸線,不僅氣勢雄偉,而且居高臨下,也便於防衛。城西又有西苑,周200里,苑內廣布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又沿龍麟渠建了16所宮院,供皇帝遊玩。隋代,城內有居民區120坊和豐都、大同、通遠等三個「市」。三市佔地廣闊,商業繁榮,最大的豐都市方圓八里,據說市內有120個行業,3000餘家店鋪,周圍還有400餘家商店。  隋煬帝在營建東京的同時,又從洛陽的西苑引澗水和洛水到黃河。不久,又修成縱貫南北、與黃河相交的大運河和永濟渠。這樣,從洛陽乘船,南可到達餘杭(今浙江杭州),北可到達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洛陽成為全國水陸交通的中心,經濟文化更加繁榮。隋煬帝時,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唐代的高宗和武則天經常住在洛陽,當時人稱長安、洛陽為「東西二京」,二者地位不相上下。  唐中葉安史之亂以後,洛陽遭到嚴重破壞,保存下來的建築物不到1/10,開始趨於衰落。五代時雖有後梁、後唐、後晉(約不到二年)建都於此,仍十分衰蔽。北宋時,洛陽一度有所恢復,成為北宋學術文化中心。但北宋滅亡以後,洛陽便一天天衰落下去。  長安、洛陽衰落以後,在洛陽東邊的開封繼之而起,成為統一王朝的都城。  早在戰國時期,開封就是聞名天下的都城了,那就是前一節提到的魏都大梁。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水淹大梁,大梁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此後一直到隋代,開封僅僅是一個州縣小城。  隋代統一全國以後,隋煬帝為了獲得江淮流域豐富的物產,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開封位於大運河和黃河交匯處,南來的船隻一般要在開封附近轉入黃河,開封發展為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唐中後期,隨著朝廷對南方經濟依賴程度的加深,開封的地位不斷上升。  五代時期,後梁朱全忠首先在開封建都,數年後再遷都洛陽。此後,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在這裡建都。這四個小朝廷在此建都的時間都不長,總共才33年。因當時戰亂頻仍,除後周增築外城初步奠定開封城市規模以外,開封的發展並不大,依舊和唐代的規模差不多。不過,由於五代的大部分時間都建都在開封,長安和洛陽逐漸衰落,開封已成為北方的政治中心。公元960年北宋定都於此,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北宋對開封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由於開封地處平原,為四戰之地而無山川之險,北宋統治者特別重視開封城的營建。開封城採用城中套城的形式,從裡向外分為三重,即宮城、里城和外城。宮城周長五里,居全城之中,主要建築物基本上對稱,排列非常整齊。里城周長20里,是商業區和居民區。外城周長48里,也為居民區和商業區。外城是軍事防禦的第一道防線,因而城牆堅固雄偉,城上每百步還設馬面、戰棚等守城設施。城外護城河寬50步,深1丈5尺,通過市區的河道水門都專設有鐵窗門以加強防守。城市街道和城門相配合。主要幹線稱為御路,共有4條,由此分出許多分支,縱橫交錯成棋盤形,通到各個城門,構成四通八達的市內交通網路。居民區分廂和坊兩級,共分成八廂,下轄120坊。街巷每300步設軍巡捕一所,有士兵五六人,負責夜間巡邏、防火和治安。  開封是水陸都會,交通便利。金水河、五丈河(廣濟渠)、蔡河、汴河(宋代對大運河的稱呼)等四條河流穿城而過,分別通往江南、山東和河南中部,航運十分便捷,各方物資源源不斷集中到開封城裡。特別是汴河更加顯得重要,當時人說,汴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宋史·河渠志》)。即不僅江南,而且遠至南海的物資都由此水路運到開封,所覆蓋的範圍已佔宋代領土的一半左右。由於位居華北,是南來北往的陸路中心,陸上交通也很方便。  開封人口眾多,約百萬以上。商業極其繁榮,有兩萬多戶人家以經商為業,僅在政府登記的店肆就達6400多戶,資產10萬以上者比比皆是,最多可達百萬。此外,還有許多集中的貿易市場。飲食服務行業尤為發達,各種各樣的酒樓、飲食店、茶坊鱗次櫛比。宋徽宗時翰林畫師張擇端畫的不朽畫卷《清明上河圖》,正是當時開封街市上紛然雜陳的繁榮景象的生動寫照。開封的手工業也極其繁榮,門類眾多,軍器、瓷器、織錦、印刷、釀酒和刺繡一向聞名,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工人人數也為以前歷代首都所不及,僅官營手工業作坊的工匠就達八萬人以上。  開封文化非常發達。除太學外,還有律學、武學、算學、書學、畫學、醫學等各類專門學校。國家圖書館崇文院等珍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圖書數十萬卷,不僅為統治者服務,也為私人著述提供了方便。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蘇軾等人,都在開封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和詩歌。卷帙浩繁的宋代四大類書《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都是這時由政府組織在開封編寫的。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科學比較發達的時代,當時一些先進的科學儀器和武器,例如蘇頌的水運儀象台(一種用水推動機輪來運轉的天文儀器),世界上較早用火藥製成的武器火藥箭,都首先產生在開封。  北宋建都開封,歷經九帝共168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攻佔開封,城市慘遭破壞。汴河航運中斷,河道逐漸湮塞,此後,開封每況愈下。金代和明代都曾一度設開封為陪都,金末甚至遷都開封,但由於戰爭特別是黃河的多次泛濫,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也影響了開封的經濟發展,開封城再也未能重現往日的光彩。  開封衰落以後,北京繼之而起,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自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朝遷都於此,北京開始成為元、明、清三朝首都(除明初),建都達591年。此外,十六國時期前燕曾都此八年,遼代以此為陪都,金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以後遷都於此,直至貞祐二年(1214年)遷都開封。如果再往前追溯,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燕國的都城薊。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邊緣,東、南為平原,西、北屬山地,居華北平原、東北地區和蒙古高原三大區域連接部。順華北平原南下,可以到達中原地區;沿燕山山麓東走,可以到達東北的林海雪原,那裡歷史上是女真、滿等邊疆民族生活的地區;越長城北上,可以到達蒙古大草原,那裡歷史上是匈奴、鮮卑、蒙古等邊疆民族的家園。在歷史上,由於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邊疆民族的政權與中原王朝經常發生衝突和戰爭。因此,北京既是邊疆民族政權南下的橋頭堡,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周邊民族軍隊的重鎮。一旦邊境局勢緩和,北京又成為各族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北京的地位日益上升。  秦統一以後,北京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鎮。秦始皇在其北邊重築了燕長城,派兵駐守。隋煬帝、唐太宗東征高句〔gou溝〕麗時都在這裡駐紮過。十六國時,來自遼河流域的前燕曾在此定都數年。  遼金時代北京進入了它的歷史轉折時期。今天津海河、河北省拒馬河和山西內長城一線以北地區,在宋遼對立時期屬遼的統治範圍,稱燕雲十六州,北京就是燕雲十六州的中心,稱為南京析津府,為遼朝的陪都之一。城市方圓36里,分為26坊,工商業都具有一定的規模,還建造了許多著名的佛教建築。  金代女真人勢力達到淮河北岸和秦嶺北坡,統治著小半個中國。為便於統治,他們把都城從偏北的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市南)遷到了北京,稱為中都。金在中都城進行了大規模建設。中都城在改造和擴建時參照北宋首都開封的規制,城凡三重,最外面的大城在東、西、南三面都比舊城有較大的擴展。大城周長37里,略成方型,每邊各有三個城門。大城中部的前方為皇城,皇城之內又有宮城。大城北門以南為全城最大的市場,各種海陸百貨雲集,街道寬闊整齊,宮殿富麗堂皇,居民據說達22萬多戶,儼然是一座大城了。城外的許多地方,例如城西的同樂園、城東北的瓊華島,都建成美麗的風景區。橫跨南郊永定河上的著名的盧溝橋,也在金代建成。  金貞祐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軍攻入中都城並將其一把火燒毀。當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來到這裡時,觸目所見的只是「瓦礫填塞,荊棘成林」的一派荒涼景象。但是,元世祖懷著統一中國的雄才大略,還是決定定都北京。  元代北京稱大都,又叫「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的意思。城分大城、皇城和宮城三部分,大城周長28.6公里,南北略長,呈長方型。皇城內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即興聖宮、隆福宮和宮城。興聖宮是皇太后的宮殿,隆福宮是太子的宮殿。宮城又稱大內,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今天故宮的前身。在大城的平面圖上,有一條明顯的南北向中軸線,貫穿整個宮城的中心。元大都規劃整齊,井然有序,宮殿富麗堂皇,殿宇樓台美麗深邃,金碧流輝,是遼、金時代無法相比的。為了滿足對南方物資的需要,元代還開挖了自杭州北上,經過今山東和河北,直到中都城下的運河(即今京杭大運河前身)。  明初稱這裡為北平。朱元璋死後數年,原分封在北平的藩王朱棣率兵南下,推翻朱元璋的繼承人建文帝,自己稱帝(即明成祖),開始準備遷都北平。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稱北京順天府,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明代花了15年的時間,對元代的大都城進行了重大改造。在元大內的舊址稍南,大規模改建了紫禁城和皇城,周圍加鑿了護城河。此外,還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天壇、山川壇(後改稱先農壇)和分布在東、西、北三郊的日壇、月壇和地壇,基本奠定了北京舊城的基礎。清代完全沿襲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什麼大的變動,但清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北京西郊營建了規模空前、華麗非凡的頤和園、圓明園等離宮建築群。  元、明、清三代,北京的經濟、文化十分繁榮。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用生動的語言介紹元大都情況,他說「你們必須知道,那裡有一個又大又繁華的古城叫作汗八里」,城市商業發達,貨物眾多,「外國巨價異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明清時,北京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繁華都市。店鋪眾多,來自各地的貨物應有盡有。清代宣武、正陽、崇文三門外最為繁華,富商巨賈多在此經營工商業,貨行會館林立,小商攤販蜂攢蟻聚,酒樓茶肆鱗次櫛比。  北京也是當時聞名中外的文化名都。明代北京國子監學生最多的時候達萬餘人。我國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就是在這裡編撰的。北京是古代著名的戲劇形式元雜劇成長的搖籃,民族文化的瑰寶京劇也誕生在這裡。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在這裡進行科學研究,傑出的戲曲家關漢卿、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都在這裡寫出了傳世之作。  從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南京擔任過53年的統一王朝的都城。在五大古都中,南京擔任統一王朝都城的時間遠比其他古都短。但是,在明以前,南京曾長期擔任過南方割據政權的都城。  我國南方地域廣大,歷史上以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經濟發展較早。南京正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邊緣,東距長江入海口只有三四百公里,北入淮河流域與華北平原相接。北面沿長江一帶及東郊、南郊低山丘陵起伏,對市區形成三面環抱的地理形勢。東漢末年,劉備曾到過秣陵(今江蘇南京市以南),看見這一帶江山雄秀,於是勸孫權以此為統治中心。後來孫權定吳國國都於此,稱之為建業,南京開始跨入古都行列。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部分皇室南遷,晉元帝司馬睿〔rui瑞〕在南京建立東晉王朝,與北方的十六國政權相對抗,並改建業為建康。以後,繼東晉而起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稱為南朝)也以建康為都城。孫吳、東晉和南朝合起來共有六個朝代,史稱六朝,在此建都共330年。  孫吳建過兩個建業城,第二個建業城周長20里左右,城南修青溪、運瀆〔du讀〕二河,與秦淮河相通。又挖了破崗瀆,將建康和富庶的太湖流域相聯繫。城內建有華麗的宮城,布局大體仿照東漢洛陽城規模。由於位居北方的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建康在安定中得到發展,成為當時全國最繁榮的城市。東晉南朝時除了把土城牆改為磚城牆,修六個城門,擴建了皇宮外,基本上保持建業城原貌。  梁武帝時(公元6世紀初),建康發展到鼎盛階段,人口有28萬戶,為全國第一大城和江南經濟中心。宮城加築為三重,市區的範圍也日益擴大,達40里之廣。文化很發達,產生過許多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此外,祖沖之的精確圓周率的計算和指南車的製造,也是在建康城完成的。佛教建築眾多,號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經過東魏大將侯景和隋軍先後進攻建康恣意毀壞,從而徹底毀滅了建康城,只留下小小的石頭城作為蔣州治所。加之長江兩岸地區的商旅往來都走揚州一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一線,南京長期蕭條,地位下降。五代十國時,南唐國(今江蘇、江西和安徽一帶)在此建都,進行一定規模的建設,南京重新得到發展。  明前期定都南京不過50多年,卻是南京發展的黃金時期。朱元璋動用江南人民的人力物力,花了21年的時間修成南京城牆。城牆全部用磚石砌築,夾縫中灌以糯米汁和石灰、桐油的混合液,以加強黏合力,因而極為牢固。城牆全長67里,不僅全國第一,而且超過巴黎城,為世界之最。為了防衛,又在南京城外利用天然土坡壘成周圍達120里的外城,幕府山、鐘山、雨花台等重要山峰都被包括在內。皇城作正方形,內有宮城。一條中軸線自南向北貫穿全城,所有的宮殿和官府都沿著這條線結合在一起。並在全城中心的一個高40米的地方設鐘樓和鼓樓,按時擊打,用來報時。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政治地位下降,但經濟文化仍十分繁榮。當時人說:「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匯。」紡織、印刷、造船等手工業在全國屈指可數。商業繁盛,城內外有10幾個大集市。秦淮河商船雲集,夜晚燈火如同星河。南京成賢街的國子監一般有數千名學生,為全國數一數二的最高學府,日本、高麗(朝鮮)、暹邏(泰國)等國留學生也在這裡學習。一直到清代,南京仍為江南重鎮。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後,也以此為都城,固守南京11年。
推薦閱讀:

《大周王朝》之四十六:遠交近攻
解讀|一個醋罈子打翻一個王朝?
大明王朝的難兄難弟:朱由校和朱由檢
大明王朝不是亡於李自成,也不是亡於滿清鐵騎,而是西南深山裡的他們!
南明王朝

TAG: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