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不買李安的賬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0月中旬在紐約電影節亮相後,口碑撲了。
它在北美的票房錢景,自然也就樂觀不起來了。
但當大規模上映後,周末票房連100萬美元也不到,還是令許多人大跌眼鏡。
頭條君也覺得撲成這樣,有點意外——儘管之前並沒有對它在北美票房上的作為抱有什麼大期待。
我是喜歡這部電影的,寫過一篇《別談技術了,李安新片最迷人的還是一個處男怎樣長大成人》。
它的豆瓣評分為8.6,很高。
點擊載入圖片
IMDb是7.2,雖然也還不錯,但與國內差距很大。
點擊載入圖片
爛番茄則撲得很徹底,新鮮度只有43%。
點擊載入圖片
Metascore也不及格,53分。
點擊載入圖片
國內呢,就是另一幅景觀,貓眼的專業評分可以參照一下,同由媒體和影評人組成,收穫的卻幾乎全是好評,得分是7.5。
點擊載入圖片
內地票房截至寫稿這會,是1.41億,也比北美高出很多。
李安新片更容易打動中國人?為什麼美國人不買李安的賬?為什麼差距懸殊如此之大?
我有點納悶,而頭條君的好基友卓一男表示,這一點也不意外。他還表示,為什麼你們竟然老指望李安電影在美國大賣?
他討厭李安?是李安黑?也不是。
還是他自己來說吧。
文|卓一男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北美撲了。
點擊載入圖片
一堆朋友表示難過,彷彿他們安叔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了。
為啥國人都愛李安?為什麼美國人不像我們一樣愛李安?為什麼美國人不買比利·林恩的賬?
這些問題,如果是喜歡李安的普通影迷提出的,我可以理解。但如果是電影從業者或電影媒體人這麼來問,我就想扇Ta一巴掌——太不尊重專業常識了。
點擊載入圖片gif動態圖片
你們當然可以希望你們的安叔大賣,你們的安叔也確實有大賣的可能,但更多時候,美國人不買你們安叔的賬。
事實和常識是,李安如果在北美大賣,那是美麗的意外。而賣得差、賣得一般,才是正常現象。
1、李安真的東西通吃嗎?
人人都說李安東西通吃。
《斷背山》很成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很成功,李安還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
他似乎確實東西通吃,然而,並不完全是。
請注意,兩次都沒拿下最佳影片。這意味著安叔可以征服導演同行,卻兩次都沒搞定更主流的全行業從業人員。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前,李安拍過五部純美國故事,《冰風暴》、《與魔鬼共騎》、《斷背山》、《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和《綠巨人浩克》。
點擊載入圖片
《冰風暴》
《冰風暴》從中產家庭介入美國70年代,《與魔鬼共騎》講美國內戰,《斷背山》用同性愛情片改寫西部片的英雄神話主義,《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拍的是一場重大精神運動,《綠巨人浩克》是美漫超級英雄電影。
是的,李安確實很敢,敢碰這些純美國題材,拍得也都不差。李安沒有拍過爛片。
但,只有一部《斷背山》在票房上成功了。
如果你相信概率論,就不會瞎指望《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北美大獲成功。
2、在審美上,人人都是民族主義者
作為創作者,李安值得尊敬。
他從不刻意討好某種群體,從不刻意煽情製造情緒。
但在票房上,這就是個不利因素。你不討人家歡喜,人家自然就不買賬。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里,他態度中立,不討好左派也不討好右派,但這麼一個和戰爭有關的片兒,不中不右對政治無感的人,也不會掏錢進電影院吧。
《拯救大兵瑞恩》可以大賣,《美國狙擊手》可以成為爆款,《血戰鋼鋸嶺》賣得還行(即便美國有不少抵制梅爾·吉布森的人),這些片在審美上,沒有違背美國人的民族主義。
李安賦予比利·林恩的糾結、情感、心思,是東方式的,在美國人那裡,他的碰壁實在情理之中。
點擊載入圖片
《卧虎藏龍》是中國武俠,但有西式情感,玉嬌龍的性格成長完全是好萊塢套路。美國人愛這片,愛的還有異域風情,類型風情。
點擊載入圖片
《色,戒》延續了黑色電影的傳統,但黑色電影已不是類型主流,這片也沒有再次上演《卧虎藏龍》的票房奇蹟。
點擊載入圖片
只有文化強勢到席捲全球,才可以成為世界主義,比如好萊塢大片。這個,全球都買賬。
3、不要混淆小眾與主流,不要混淆精英與群眾
在國內的評分網站里,豆瓣確實是最靠譜的一個。
但它終究是個小眾網站——儘管在一些人看來已經很主流了,尤其在反應到消費端的票房上,豆瓣評分並不能說明什麼。
李安新片在媒體與豆瓣上的口碑不錯,但在主流觀眾那裡口碑真的好嗎?未必。
請相信常識,市場擴容到現在這樣,還有兩個120幀影廳的高票價,李安新片的票房卻遠不能跟上一部相比。
點擊載入圖片
媒體意見有時和真正民意相差很遠,最近的美國大選就是一例。
真正的事實是,不僅美國人不買賬,中國人也不那麼買賬。買賬的,主要是電影青年、文藝青年。
再有,豆瓣評分有時不靠譜,在溫情電影、動物題材上經常偏高,對於李安這樣擁有龐大粉絲的大導演,打分也會一邊倒。
比如,在豆瓣上,讓-雅克-阿諾的《虎兄虎弟》,評分為8.5,而在IMDb上是7.1。
點擊載入圖片
點擊載入圖片
理查-基爾主演的《忠犬八公的故事》,豆瓣評分高達9.2,而IMDb評分為8.1。
點擊載入圖片
點擊載入圖片
豆瓣評分有參考價值,但它偶爾明顯偏高或偏低時,也是正常現象。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高了。
4、他們愛的真是比利·林恩嗎?
李安一定也知道這片在北美可能要砸,所以才在華語地區高度配合宣傳。
見過他的人,沒有不愛他的。
點擊載入圖片
那些媒體人,那些所謂影迷,其中很多人,愛的其實不是比利·林恩,而是李安。
只是,他們認為既愛李安,也愛比利。
@小魚:「李安用自己深沉的東方哲學,拍了一部美國的主旋律電影。過了知天命年紀的安叔更加平和卻也銳利,看著安叔在台上說,電影是他的夢他的信仰,他挑戰新技術只是為了讓夢更清晰,瞬間淚奔。見過那麼多導演,只有李安說電影是信仰,我才信。」
點擊載入圖片
@樂山小佛:「改寫電影史這種東西留給姜文拉斯瘋這種自大狂做吧,李安的境界不屑於做這種事,和少年派一樣的悲天憫人,就那幾下,招招致命。一生甘做李安門下走狗。」
點擊載入圖片
李安的粉絲,和天下粉絲,在某種特質上,是一樣一樣的。
5、《中場戰事》真的好看嗎?
電影是見光死產品。
拋開深度和餘味,任何一個器官誠實的人,都應該承認《父輩的旗幟》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賞性要好,如果兩部都看過的話。
這兩個片子,敘事方式和敘事事件也有相似之處。
但在豆瓣上,《父輩的旗幟》卻只有7.5分。
點擊載入圖片
主流觀眾永遠喜歡更好看的電影,哪怕美國群眾選川普在一些人看來是眼瞎,但在電影這事上,他們的眼睛不瞎,身體也是誠實的。
不買賬?就是認為不夠好看唄。
不夠好看,就是不好?不是。
好不一定賣座,但要賣座一定要好看。
《冰風暴》是部好片,但沒賣好。主演西格妮·韋弗說電影公司負責發行的人後來有跟她「道歉」:「是我們搞砸了,是我們搞砸了。」
點擊載入圖片
《冰風暴》
這是後話。
票房當然跟宣發力度、具體策略有關係,但根子還在電影上。
對於李安這片,再好的宣發,也難以拯救紐約亮相後的見光死。
我知道條姐和頭條君喜歡李安新片,你們可別斃我這稿子。
啰嗦完啦,我閃了。
推薦閱讀:
※切開李安也找不到你要的
※章子怡的電影《卧虎藏龍》如何解讀?
※李安:張愛玲的生活中缺乏愛
※南宋畫家李安忠鵪鶉畫賞析
※「家庭三部曲」:真實的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