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家庭暴力,男人要衝在前面!

每年的11月25日「國際反對婦女暴力日」至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是全球制止針對婦女暴力的「十六日運動」。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長年的反家庭暴力活動中,一個龐大的群體長期偏向沉寂——中國男性。反家暴工作也主要集中在受害女性身上。

那麼,施暴的丈夫、父親們呢?

在今年的「十六日運動」中,一個完全由男性組成的「白絲帶志願者網路」走入大眾視野。它是我國首個完全由男性志願者組成的反性別暴力公益組織,也是唯一一個。

「要改變現狀,迫切需要倡導全社會,包括男性共同努力。男性不應該、也不能夠在推進反對性別暴力的運動中缺席。」該公益組織的發起人、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研究所所長方剛說。

「社會發展的癌細胞」

對於方剛來說,每年的「十六日運動」還有個特殊的名字——「白絲帶日」。

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一所大學的14名女大學生被一名年輕男子槍殺,兩年後的1991年,以邁克·科夫曼博士為首的一群加拿大男性,認為男性不應該再對男人加諸女人的暴力保持沉默,希望社會能夠從這個悲劇中學習反省,於是發起「白絲帶運動」,以集結更多男性參與保護婦女。

如今,白絲帶運動已成為一項全球性運動,自1991年至今,已有22個年頭。22年來,來自130多個國家的1700多名組織者參加了白絲帶運動。

方剛說:「16天期間,世界各國的上百萬男性會佩帶白絲帶,以宣示男人反對以暴力加害女人的決心。但在國內,我們做得還很不夠。」

「11年來,儘管我國不斷加強對性別暴力的干預,但從趨勢上看,我國的性別暴力現象依然嚴峻。」中華女子學院法律系副教授張榮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2002年的一部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家庭暴力問題走入大眾視野。11月26日,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譚琳披露,調查顯示,我國有24.7%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

「家暴是社會發展的癌細胞,對社會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譚琳說。

全國婦聯繫統每年接到的家暴投訴在5萬件左右,包括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

中國法學會「反對家庭暴力網路」在浙江、甘肅、湖南等省份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34.7%。多名學者均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從數量上看,我國性別暴力問題近年來並無顯著改善或惡化。

在學者們看來,家庭暴力的發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平等的社會性別體制。

「從傳統來看,我國封建傳統漫長,受父權夫權思想的影響,對婦女歧視的現象比較普遍。至今,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還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體現著。比如在很多地方偏好生男孩,導致了性別失衡現象。」張榮麗說。

在張榮麗看來,社會競爭激烈是家庭暴力的現代特有原因。

「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很多家庭的養家任務還是更多依靠男性完成,男性在社會壓力增加的情況下,就可能將對女性施暴當作一種"緩解壓力』的錯誤方式。」

據方剛介紹,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男性施暴佔到所有施暴的90%左右,而目前主要的防止暴力手段,針對的主體卻是受害女性。

「作為施暴方的丈夫、父親,卻往往無人關注,家暴的潛在土壤沒有消除。」方剛說。

在輕度暴力發生後,社區民警、街道居委會、鄰里、婦聯往往採取的是勸解的方法,難以採取強制措施。中國人還有「寧拆十座廟,不拆一門婚」的傳統觀念,這就導致家暴行為可能逐漸積累升級,甚至導致殺妻、殺夫的極端後果。

在張榮麗看來,這正是這些年來反家暴工作不斷進行、而家庭暴力發生率卻沒有明顯降低的癥結所在。

針對這種不對稱,方剛發起了完全由男性擔任志願者的「中國白絲帶志願者網路」。其白絲帶公益熱線「4000110391」在過去一年中,為性別暴力的相關當事人免費諮詢,並面對面輔導施暴者。

「當男性起來表態,首先自己不施暴,並且不對別人的暴力保持沉默,這會起到號召作用、榜樣作用。」方剛說,「一個社會理想的實現,不應只有單一的性別去努力。如果只有女人努力,而男人袖手旁觀,甚至反對,那麼,性別暴力就不可能消除。」

從「清官難斷家務事」到「拒絕中立」

2010年,一個新的公益熱線開通了。它的號碼是「4000110391」,專為性別暴力的相關當事人提供免費諮詢。方剛還在網路上發布倡議書,號召中國男性承諾消除暴力,加入「白絲帶」志願者的行列。

兩年後的春節,安徽淮南的一個男人偶然在網上點開了方剛的倡議書。

他叫俞長模,是一名心理諮詢師。現在,他是一名接聽公益熱線的「白絲帶」志願者。

「在心理諮詢的工作中,我就遇到過一些家庭暴力的事件,很想為解決這個問題做點什麼。」

從今年4月至今,俞長模已為十多位暴力受害者做了免費的諮詢。

其中,有一個陰鬱的電話來自寧波。

這位受害女性35歲,有一個12歲大的孩子。她的丈夫性格內向,事業不順,對家庭不負責任,痴迷網路。妻子經常被當作發泄對象,遭受丈夫的毒打,尤其是丈夫酗酒後,情況更甚。

「丈夫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拿著刀,說要殺了他媽媽。」事情已過去一年多,但說到這兒,這位長期接觸受害者的心理醫生依然表示震驚。

他告訴這位驚恐的媽媽,「家暴不是你個人的原因」,為她提供了法律援助電話和婦女保護組織的電話,並為她設計了安全計劃。一個電話,打了50多分鐘。

「這種事很典型,但對於大部分受害女性,能夠下定決心打進熱線,就需要很大的勇氣。」俞長模說。

從一個普通人、心理諮詢師,到志願者,他對「家庭暴力」的理解也悄然變化。

「之前我更多是站在"岸上』,認為家庭暴力屬於"清官難斷家務事』,或者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多多少少會認為,發生家庭暴力的男女雙方都有一些問題。」

「但成為志願者之後,我的想法有了徹底的轉變。我發現,男權社會賦予了很多人"男人就應該做主,女性就應該在家做家務看孩子』的刻板觀念。這正是男權社會的弊端,導致了有的男人容易用暴力說話。」

「現在,我認為只要女性受到暴力,我們就應該制止,應該對家庭暴力零容忍。有暴力發生的地方,就不存在中立。」俞長模說。

有白絲帶志願者網路後,方剛的認識也變了:「當我們對性別暴力理解深刻之後,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施暴的心理,只不過我們不知道。」

在中國白絲帶志願者網路中,像俞長模一樣在QQ群和網上報名的志願者有100多人,主要做日常工作的有20~30人。和他一樣負責接聽熱線的志願者有10多名。

「這些志願者大多數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少數是心理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或學生。我們願意利用專業知識,做一些貢獻。」

家暴不是「家醜」:建立性別暴力綜合干預機制

方剛認為,我國現有的性別暴力干預機制存在缺陷。「中國和國際上做得好的國家相比,最大的缺陷在於沒有立法」。

「家庭暴力不是"家醜』,而是公共領域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事情,我覺得,除了社會倡導,立法也非常重要。」方剛說。

聯合國暴力侵害婦女資料庫顯示,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對反家庭暴力進行了立法,其中對反家暴進行專門立法或以「反家暴法」命名立法的國家有80多個。

事實上,從2008年起,全國婦聯已連續4年向全國人大建言,制定一部綜合性反家暴法。

2011年7月15日,反家庭暴力法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反家庭暴力法納入預備立法項目。2012年初,全國婦聯所做的「反家庭暴力立法公眾態度調查」顯示,93.5%的被調查者支持推動立法。但時至今日,這部眾望所歸的反家暴法還遲遲沒有出台。

「儘管從短期來看,加強法治建設,加強對家暴的處罰力度,是干預家暴的有效方式,但嚴格執法和呼籲立法只是一個方面。反家暴需要綜合干預,全社會都應樹立家暴有害的觀念,認識到家暴的危害性,家暴的發生率才能降低。」張榮麗說。

方剛建議,公益組織的「白絲帶熱線」能夠和司法部門聯動,做到政府和社會對性別暴力「綜合干預」。

「很多派出所接收到了性別暴力的報案之後,不知道怎麼去做專業的心理輔導工作。因此,我建議司法部門幫助施暴者撥打我們的熱線,通過我們的志願者提供專業的幫助。接線員會向派出所反饋諮詢的效果,並評估暴力等級,給出處置建議。」方剛說。

針對「綜合干預」,張榮麗提出了兩條建議。

首先,她呼籲各地地方政府在民生工作中加入反家暴的內容。「很多基層幹部往往更多關注百姓的物質生活狀況,我認為,應該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轉移,了解農村是否還有"打老婆』的現象存在。其次,建議建立受害婦女兒童的庇護場所。受害婦女和兒童在遭受暴力後,往往需要得到暫時的庇護場所。因此建議婦聯和當地民政部門合作,在社會救助站中專門開闢一兩間房,改造成婦女兒童的庇護中心。」張榮麗說。

11月24日,「制止性別暴力,男性不再沉默」公共論壇及中國白絲帶志願者網路第一屆年會在北京林業大學召開。全國婦聯、聯合國婦女署、開發署、教科文組織及國際男性參與聯盟等多家機構代表,與約200名來自社會各界的志願者出席論壇。論壇上,曾出演家暴者的演員馮遠征攜其夫人,成為中國白絲帶運動的形象代言人。

論壇上,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何安瑞認為,中國的白絲帶志願者網路是一個「由公民社會發起的、推動男人和男孩積极參与反對性別暴力的重要嘗試」。

「沒有男性的合作與參與,真正的性別平等便無法實現。」何安瑞說。


推薦閱讀:

男女朋友關係中,男性被家暴怎麼辦?
當你知道你爸打你媽的時候,你怎麼做?
黑暗童話:家庭里不只有愛,也會有爭吵和血淚
被父母家暴怎麼辦?
如何擺脫童年家庭暴力對心理造成的深遠影響?

TAG:家庭 | 家庭暴力 | 暴力 | 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