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易經中的自然與人

《易經》是早期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思想哲學的源頭,被稱為群經之首。它不僅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間接塑造了中國人與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與一言一行。它可謂無所不包,大到宇宙空間,小到萬物之細微,都可以用它來解釋。世間萬物的存在、演化、發展、完結、再生都蘊含於自然之中,那麼自然究竟是什麼,在它當中蘊含著怎樣的規律呢?而以我們人的視角來看,我們人與自然有著怎樣的關係呢?我們人有是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呢?易經能讓我們豁然開朗,更能讓我們得其所。

一、自然

對於自然的概念,東方與西方有著明顯的差異。西方的思維模式是以人為中心將主觀與客觀分離,這種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獨立起來,認為人是認識的主體,自然是被認識的客體,這種狹義的自然觀已成為現今人對自然的主流認識。而東方的自然觀認為包括人、人類社會乃至人的思維領域在內的所有有形與無形的世間萬物都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產物。《周易·繫辭下》中有「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這種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把人包括於自然之中。《老子》中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域中」就是指自然。

正是自然觀的差異才導致了東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文化標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異,而易經就是東方自然觀的起源,它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

自然是由哪些部分構成,各部分又有怎樣的關係,是自然觀的根本問題之一。《周易》與《老子》都給出回答,兩種說法相近,又有密切聯繫。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業。」出自《周易·繫辭上》。這裡的「太極」指宇宙的本體,老子稱之為「道」,它包含世間萬物,也決定著世間萬物的演化與發展。「兩儀」指的是陰、陽,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四象」指老陽、少陽、老陰、少陰,可理解為初夏秋冬。八卦是有四象組合變化衍生出來的八種符號,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環境因素。八卦再排列組合變化則能描繪自然界的複雜現象與關係,對於人來說,則出現利害禍福,人們依據利害禍福,可以趨利避害,這也是用卦象來算命的原理。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天、地、人、道是構成自然界的四個層次。其中天、地、人為實,道為虛,虛實共同構成了自然界。天包括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用陽光與風雨滋養大地與人;地包括山河湖海、土石水火,是萬物生長演化之依託;人與物包括人、動物和植物,稟受陽光、雨露、空氣的滋養,之間又互相作用,從而變化繁衍;道則是維繫著整個自然界的運行,包含了世間萬物之間的聯繫,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表達為:「萬物負陰而抱陽。」孔子表達為:「易之義,唯陰與陽。」這是古代先賢對道與陰陽關係的等價詮釋。道即是宇宙的本源,是萬物存在、生長、變化、消亡的根源。而道本身是無形的,《周易·繫辭》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也就是說道是無形的,是超越有形的物的,任何有形有限的事物都是道的載體和產物。萬物負陰抱陽,陰陽是可以在萬物中找到、看到甚至摸到的,所以陰陽是「有形」的,道不是陰陽,是超越陰陽的,是陰陽存在的根據,是陰陽對立而又相融一體的道理。

陰陽是一個整體,陰與陽相互交融、依存,舍陰無陽,舍陽無陰。太極由陰陽組合而成。從太極圖的「陰陽魚」中可以看到,陰陽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相交融、相互轉化、相互協調,是為一體。

一陰一陽中蘊含著事物存在的規律。

陰陽是萬事萬物固有的一種屬性,它貫穿於時間與空間、有形與無形、主觀與客觀等的多維世界。如晝夜、生死、天地、男女、陽剛與陰柔、理性與感性、競爭與合作等等。

《朱子語類》中有「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本只有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極」。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各自具有一個完整的太極,各自的太極是同一個太極,它是稟受於萬事萬物這個整體的一個太極。而萬物又具備著不同的表象,那麼它們為什麼具有一個完整的太極呢?這是因為,太極為眾理之全,理無不同,氣則萬殊,而氣之不同卻在於理,就表象而言,物具有何種氣,決定這種氣的理就可佔得上風,就可顯現出來,而就其本源來說,萬物還是同於一理,所以其所稟受就不可不說是俱全的太極。萬事萬物都具有同一個太極,所以整個自然的太極才是平衡的。

一陰一陽中蘊含著事物變化的規律。

宇宙中沒有絕對的靜止,它是廣袤的、無定性的、永恆變化的。而宇宙中的變化是遵循某種規律的,一種狀態轉換成另一種狀態,循環不已,永不終止。《易經》就是講天地人的變化之道。

萬物的變化就是由陰陽的互相作用形成的,陰多一點或陽多一點,事物的發展就會完全不同。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來源於它們陰陽屬性的差異。現在西方的社會一直是多陽少陰,理性知識超過直覺智慧,競爭超過合作,利用超過保護,所以才會形成西方文化中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擴張、競爭與索取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則是一種陰性文化,它注重人的存在和生存問題,對個人比較忽略,重集體輕個人,所以才有中國的「和」文化、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思維觀念。

三、天人合一

《易經》是從整體上描述和把握自然的,把自然視為一個有序

的整體。自然界的事物在演進的過程中不是一切有固定的方向,有明確的目的,而是無固定方向,無明確目的,是自生、自流、自化的自然而然的過程。

所以老子有云:「天道無為」。天道施恩惠於萬生萬物,而無選擇的性質;天道施恩於眾生,而不圖回報;天道所作所為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道博大,氣象萬千,但卻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自然是一個自組織、自調節的系統。

做到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人和於天,而不是天和與人。人活在天地間,就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如果一味地與自然抗爭,違反自然的規律,那麼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西方以人為中心思想指導,強調人改造自然,戰勝自然,以萬物為人所用,無償地向自然索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就是說真正的聖賢,其德行是與天地一樣的,其明德與陰德是與日月一樣的,其為人行事是順應時序的。這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要順應自然規律,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兒子。

另一方面,《易經》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二氣構成,陰陽互相融合、互相消長、互相轉化,和諧共處。《易傳·繫辭》有云:「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在易卦中如果陰與陽相親相應、剛柔相濟,多為吉占。反之,陽剛過燥,陰柔無主,則凶多吉少。所以,要合於自然就要把握事物的陰陽二氣,調節好陰陽平衡。《易經》所倡導的就是陰陽平衡,反對陰陽失調。這種平衡就體現在矛盾中求和諧,就要求同存異,在不同的力量之間達到某種和諧共處的局面。而和諧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天地人共處的理想狀態,即達到了天人合一。

易經代表了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思想理論體系。其廣義的自然觀正確描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給個人、集體、國家、乃至全人類指明了前進的方法。在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態度和理解上,陰陽平衡的和諧思維不僅在歷史上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而且對於處在科學文化高度發展時代的當代人依然具有借鑒價值。


推薦閱讀:

《易經》中的陰陽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元素
易經64卦卦名、卦辭、爻辭、彖辭、象辭最全最好整理版(1~20卦)
易經運用必讀先導手冊
一天學一點易經~盲派八字命理6
怎樣讀懂《易經》?——把握兩個觀念,一種思維方式

TAG:自然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