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許鞍華的電影經典
看小組裡很少人來發言,也許是許鞍華新作不多的原因。那我來談談許過往的經典,算是起個話頭。這篇文很久前就貼在過我的博客上,所以如果覺得眼熟,也是有可能的。 原帖http://norwegianwood.yculblog.com/post.390171.html 有朋友說本博客一些東東太嚴肅。好吧,這下輪到輕鬆的。寫什麼好呢,最好題材莫過於電影了。電影中,我當然很喜歡西片,尤其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老經典,即使黑白片,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但西片再好,究竟是異文化的產物,真正震撼我的靈魂深處,感同身受般的電影,還多是中國人拍的。 在我的青少年時代,西片較難看到,大陸片好的不多,較易接觸到的港片就令人著迷。迷港片太久,就成了習慣,即使如今的港片量少質差。最近買到一本李歐梵的隨筆集《世紀末的反思》,李根據個人愛好排列香港電影十大經典。我也依此體例,走上這麼一遭。不同的是,咱也不排什麼十大,想到哪說哪,不管最終排出多少部,也不論誰前誰後。 從何處開始說起呢?想一想,還是從我最喜愛的導演許鞍華開始吧。 這是香港電影節對許鞍華的評價: 「1997年的《瘋劫》是掀開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標誌著許鞍華作為一位電影作者的誕生。作為導演,許鞍華在香港影壇上有著其特立獨行的地位。她對類型片技巧的圓渾掌握,令她無論拍攝驚悚片、倫理片、武俠片以至紀錄片,都揮灑自如。難得是在商業市場的考慮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滲透著濃濃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對過去歷史的執迷、對飄泊人間的關懷憐惜、對個人與城市變遷的重視,使她的作品成為香港影壇上,罕有能平衡個人言志與類型取向的極佳示範。無論是借傾城傳奇抒發末世感性,還是罕有地以基層運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現經典去寫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傳,都能得心應手、言之有物。透過回顧其重要作品,我們在感受許鞍華的電影風格與獨特感性之餘,亦可細細體味香港人在這幻變年代的百般滋味。」 這段評價自然寫得好,對許鞍華的電影風格,以及在香港影壇上的江湖地位給予肯定。但對於藝術作品,真是各人看各眼,對於作品背後的導演也如是。看了許的大部分電影,我也說說自己的看法。 許鞍華是拍過多種類型電影,但她拍的鬼片、武俠片只算尚可,稱不上太好。她最擅長的還是社會寫實片,主人公都是受中華文化浸染的,在本地社會現實屋檐下低頭討生活的,普通中國人的一分子。他們哀比樂多,被動適應著時代變遷的節奏。對於蒼茫的時代來說,他們不過滄海一粟,但是那點點悲哀、抗爭、無奈、辛勤、妥協、憧憬、血緣、隔膜、滄桑、逃亡、親情、愛意、艱辛……等等,都是具體而微的現實,具體而微的中國。稱許鞍華的電影是作者電影,也算合適,她的大多數電影都烙著濃濃的鄉土情懷、人文關懷、對時代的感懷,像杯美酒,慢慢的發酵,之後醇香幽深,值得細細品味。 我手頭許鞍華的影碟有九部,應該是導演中最多的了,分別是:男人四十(香港 2002)、阿金 / Ah Kam(香港 1996)、半生緣 / Eighteen Springs(大陸,香港 1996)、女人四十 / Woman, Forty;Summer Snow(香港 1994)、上海假期 / My American Grandson(大陸,台灣 1992)、客途秋恨 / Song Of The Exile(香港 1990)、傾城之戀 / Love in a Fallen City(香港 1984)、投奔怒海 / Boat People(香港 1982)、胡越的故事 / Story of Woo Viet(香港 1981)。除此之外,《玉觀音》(香港大陸,2003)、《千言萬語》(香港,1999)、《幽靈人間》(香港,2001)我也曾經看過。 以下就這幾部影片簡單說幾句,首先說我最喜歡的: 1 投奔怒海 主演:林子祥、馬斯晨、奇夢石、劉德華、繆騫人 香港電影雙周刊評選20世紀香港最佳100部影片時,將此片排在第五位,讓我都有些驚奇。此片在香港電影歷史上也是一個異數,空前是自然的,絕後雖不敢說,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類似主題和風格的電影出現。我理解,一是社會寫實片、文藝片在香港各電影類型中,日益邊緣化,越來越呈現小打小鬧,即使如許鞍華等人也常常處於無片可拍的境地;二是香港雖然文化言論相對自由,但現在禁區也越來越多。在中英達成香港回歸協議後,此類主題基本再無投拍之可能,沒有大陸、台灣兩大市場,也不會有人投資。此片在大陸、台灣兩地禁映數十年,就是明證。 李歐梵也很喜歡這部片,稱其具有「革命加頹廢」的感覺。我理解,這種感覺主要體現在奇夢石飾演的越共幹部身上。奇的戲不多,但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年輕時充滿理想,充滿愛國和民族情懷的革命者,不顧個人安危投身於革命洪流。但當革命最終成功時,理想卻幻滅了,共產越南的現實和當年的革命理想恰成諷刺的對比,他忽然感到與現實格格不入,成為了革命拋棄的人。他懷念的是過往的生活方式,關注起自身的價值,終於有一天,成為黨和革命群眾專政的對象。奇夢石雖不是主角,但確實吸引人,或者經歷過種種運動的中國人或者更能理解這個角色。 主角之一的琴娘是一位純真的越南少女,演員馬斯晨發揮得非常出色。雖然有一個好的開始,但馬斯晨並沒有在影壇發展。我只知道馬還有一部經典作品《聽不到的說話》,是姜大衛的文藝代表作,應該是飾演聾啞人。 這部戲是劉德華的電影處男作,當年的劉年輕英俊,看起來稚嫩,但有一種撲面而來的純樸氣息。 2、胡越的故事 主演:周潤發、繆騫人、鍾楚紅 這部影片充滿大時代的動蕩感,走出故土的華人,不管到何方,都是客居異鄉的浮萍,何處才是他們的故鄉,何處才能夠安身立命?身為越南難民的周潤發千難萬險逃了出來(《投奔怒海》中的劉德華卻葬身海底),輾轉飄零至菲律賓,即使他到了目的地美國,是否就能生存呢?一個大大的問號。 3、客途秋恨 主演:張曼玉、陸小芬 《客途秋恨》引進版不久前在大陸發行,片名改為《槍火中的女人》,簡直八杆子打不著,莫名其妙。大陸的音像業現在真是花招多多,看到蕭芳芳主演的《海韻》封面,好似三級片般,真是下三濫,於是倒為此片慶幸起來。幸虧張曼玉現在名氣夠大,一張與本片完全不相干的美圖一放,也就行了,省了被多糟蹋。 《客途秋恨》本是一首著名的南曲:「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在粵語地區家喻戶曉。本片是許鞍華的半自傳,陸小芬扮演的母親就是現實生活中許鞍華母親的寫照。為了愛,母親甘願留在異國他鄉,卻因文化差異倍感孤獨寂寞,甚至與女兒有了很深的感情隔膜。但當她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國故鄉,卻又發現物是人非,生活不慣。兩個國家,兩種文化,似乎都是她的故鄉,卻又都不是,正應了詩詞中的「浮萍」之意。 這幾日聽到蔣方良過世的消息,俄國女人,中國媳婦,第一家庭,說白了,好似一部現實中的《客途秋恨》,無論怎麼悲哀,都沒有過分形容。 4、女人,四十 主演:蕭芳芳、喬宏、羅家英 本片是我以為許鞍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影片,雖然她自己最喜歡的是《千言萬語》。《千》我從網路上下載看過,但效果不佳,好像還不太完整,所以不敢加以評論。 記得最早看此片是大學時,地點是北圖電影院,十元一張票。看至結尾,忍不住落下淚來。蕭芳芳的演戲成為「精」,活脫脫的一個香港街市中年婦女阿娥,她身著重負,不停發牢騷,遇到事卻不慌,兵來將擋,雖然吃力。她時而悲觀,時而樂觀,正是現實重壓下的小人物,卻又能夠鼓足勇氣向前行。飾演痴呆公公的喬宏也非常出色,兩人對手戲十分精采。 本片不時富有喜感,但一笑之時,卻又深深體味到生活的辛酸。本片動人而並不刻意煽情,許鞍華一直堅持傳統的電影敘事方法,影片的故事都自然、生動、完整,細節細膩,富於生活氣息,令人喜歡。在攝影技巧上,許鞍華也很少玩什麼花招,以至被批落伍。不過這種純樸自然,我卻實在喜歡。若然導演們都去玩後現代,又有什麼意思。 5、男人四十 主演:張學友、梅艷芳、林嘉欣 這部電影雖然得了金像獎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但因片名緣故,許多人拿來和《女人四十》相比,也引來不少批評。不過我仍然相當喜歡這部電影,尤其是暗植其中的中國語言文化的情結。當蘇東坡的《赤壁賦》誦聲響起:「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當結尾時張學友對梅艷芳說:念了這麼多李白杜甫蘇東坡,要去長江三峽看看,晚了就見不到了之時,我都相當震動。可惜,三峽已經舊景不在了,此生我等已無望得見。 其他影片: 《阿金》,楊紫瓊、洪金寶主演。本片估計是楊紫瓊最不賣座的一部片了,她從高樓摔下時還受了重傷,差點結束演藝生涯,好像有點得不償失。不過看電影真不能聽風就是雨,我看過後仍覺得本片不失為一部好電影,楊紫瓊、洪金寶都演得很好。在楊紫瓊拍的片子中,我獨喜歡這一部。 《上海假期》,午馬、黃坤玄、劉嘉玲主演。本片是一部親情小品。上海大爺午馬和美國長大的孫子黃坤玄克服文化差異,產生濃厚親情。 《玉觀音》,趙薇、謝霆鋒主演。許鞍華終於有片拍了,但卻是失敗之作,原因不都在許鞍華身上,而在於海岩作品的味道和許鞍華電影的味道,原本就不是一種味道。俗語說就不是一路人,最好別走一條道。海岩作品都只是一般的言情小說,《玉》又有電視版在前,雖然許鞍華找了岸西編劇,努力將故事合情合理,但海岩作品本身就沒有什麼真實性,處處是用濫了的戲劇化情節,與許鞍華的風格可說是格格不入。本片賣座奇低,讓許鞍華和趙薇都很傷心。 《幽靈人間》,陳奕迅、舒淇主演。我大概沒有看恐怖片的細胞,本片我看過之後,沒留什麼印象,看時好像也是糊裡糊塗。但此片在香港賣座很好,許鞍華看到電影院里黑壓壓的觀眾,都嚇了一跳。 《傾城之戀》,周潤發、繆騫人主演。本片總體上屬失敗之作,個別地方值得琢磨。由於是張愛玲作品改編的第一部電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本片選角有問題,兩主角與原小說中的味道都不太一樣。劇本、台詞也有問題,似乎對張愛玲小說進行「硬繹」,小說中的對白常常拿來就用,改編名著實在不容易,沒做好準備還是別乾的好。 《半生緣》,吳倩蓮、黎明主演。本來我對本片期望甚大,但上大學時第一次看,卻有些失望。兩個主角氣質還好,劇情發展也都忠實原著。但和小說原來的味道,還是有距離,老上海的感覺也不大對,這也許是原小說我讀過太多遍期望太高的緣故。本片口碑尚好。 增補1: 網友:henry的回復 《千言萬語》...我覺得這是ANN HUI最出色的作品,橫掃當年(第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看到樓主沒寫這部,我忍不住來湊個熱鬧。 《千言萬語》的英文片名是ORDINARY HEROS,跟《投奔怒海》相似,講述的是革命/理想的幻滅,分為三個章節,忘記/革命十年/不能忘記。 因為故事情節比較抽象,不同的人看完可能有不同的感受。ANN HUI最早想給這部電影起的名字是《革命十年》,她用紀實風格把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香港主要的社會政治運動『水上人家』、『水上新娘』、『無證母親』、『劉山青事件』等等穿插在一起,「最後落到吳仲賢頭上,他與前面這些人的共同點可能就是「壯志未酬」吧。後來『街頭劇』不時地穿插在影片中,胡言亂語間竟也道出了『革命家』的一生」。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對香港本土的民運分子的了解幾乎為零。零零碎碎的從黃碧雲的小說和散文里知道一點吳仲賢在六四中的事。相比黃碧雲的文章之下,我更喜歡這部電影的態度,它把個人歷史也好,民主運動也好也好,交代的很細微,彷彿都是記憶里微不足道的事。一種不可還原的生命處境。她並沒有評價「是」或「非」,她的著眼點只是個人回憶與集體回憶的無力與無奈。 李麗珍和黃秋生把兩個配角角色演繹的淋漓盡致。我認為甘神父的角色是黃秋生從影以來最感人的一個一個角色。我看這部戲的時候,一半的時間一直流著眼淚。許鞍華的電影語言是獨樹一幟的,讓我想起新浪潮時期阿倫雷乃的作品,精神是相同的,形式上又非常完善。 整部戲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情節不夠連貫,讓人感到有些突如其來。但我被深深的感動了,立刻原諒了其他的弱點,比起許鞍華的adaptation電影,書劍恩仇錄、傾城之戀、半生緣,這部《千言晚語》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形式上,都好太多太多。 增補2:我看了《鏘鏘三人行》後的一點感想(曉庄): 至於《傾城之戀》的選角失誤,看法可多了。不久前看《鏘鏘三人行》,許子東(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也研究張愛玲)剛看完此片發議論(由於影片由邵氏投資,所以公映後就一直沒有再發行,直到今年天映娛樂重新修複發行邵氏電影DVD),說此片最大失敗是選角上。周潤發當年太年輕,沒有范柳原的滄桑和頹廢的感覺。而繆騫人是地地道道「糖醋排骨」(張愛玲說香港女人),而不是「粉蒸肉」(張說上海女人)。咱雖然對香港女人沒什麼認識,但直覺上就感到女主角的味道太不對,讓你無法說服自己相信流蘇是這個外形,這個神態(繆倒是個好演員,在《投奔怒海》等片都有出色表現)。至於周潤發,說的直白點,其時像個「小白臉」,背了那些台詞(也許他背時心裡還覺得這詞酸),就這麼念了出來,毫無靈魂。(大家不要拍我,再好的演員也有失敗的時候,也有不成熟的時候。我還看過發哥早期的《O女》,簡直一準三級片,可想而知他的表現。) 但本片對周潤發其實有意外之得,數年前我看過關於周潤發婚姻的報道,描述他向現任太太求婚的過程是:某晚,周郎先打電話說「我愛你」,然後就掛了,再打過去說「忘了問你了,你愛我嗎?」,於是求婚成功。當時我就覺得怎麼如此像《傾城》,南丫島長大沒上過多少學英文字母不認識幾個(繆騫人就因為這點和其分手)的周潤發難道也讀張愛玲?後來才知周居然演過《傾城》,今年買到影碟,看到周在電影里原原本本的說這幾句台詞,真是笑翻。活演活用,發哥把這橋段記得牢。(此段純屬臆測,沒有根據,博君一笑爾)
推薦閱讀:
※葉子楣參演過《霸王花》嗎?推薦我看嗎?
※萊昂納多在《泰坦尼克號》飾演JACK,那麼歷史上泰坦尼克號的結局是什麼呢?
※愛樂之城女主角是什麼來歷?
※《愛情的牙齒》這部電影,適合每個陷在愛情的泥沼中的人
※《怦然心動》中有哪些打動你的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