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會吃飯,中國人正面臨著營養缺乏與營養結構失衡的雙重挑戰。
轉載▼
標籤: 隨筆/感悟 | 分類: 健康與營養 |
衛生部發布的一組數據告訴我們,全國1.6億成人血脂異常,,1.6億人患高血壓,5000萬人患糖尿病,大城市100個人中有30個超重,12.3個肥胖,肥胖率在10年之內上升了1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江蘇、甘肅、貴州、北京等地的調查表明,我國目前有30%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在北京,幾乎每兩個成年女性就有1個人患有缺鐵性貧血。
西方國家的營養不良出現在社會底層,而中國的營養不良出現在社會的中堅階層,越是高收入、高學歷、高層次、營養不良的比重反而越大。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教授指出:「我們在告別了食物匱乏的時代後卻跌入了營養知識匱乏的時代。有太多人告訴我們該吃什麼,該怎麼吃,說法太多了,我們卻在他們的說法面前迷途。
中國營養協會秘書長翟鳳英說:公司白領、政府工作人員,乃至其他高學歷、高收入群體,這些最有條件營養充足的群體,已經成了中國營養不良的「高危人群」。
營養知識並不因為人們受過高等教育而自然獲得。營養知識十分專業,即使是醫師,如果沒有受過專門的培訓,也未必就了解營養搭配。各種各樣書籍中的指導,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確,必須有所鑒別。
日本人平均每300個人就擁有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營養師,而我國目前所有的營養師加起來也才2000多人,平均65萬人才擁有一位。
在韓國,70人以上就餐的食堂就必須配備營養師,菜種類並不多,三菜一湯,沒有太多的選擇,只是花樣常常換,幾乎是強迫人們攝取合理營養,達到均衡。
食物與營養對生命健康起主導作用
唐代孫思遜在《千金藥方》中,有「食治」、「食療」專章論述,強調「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提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營養行動計劃》指出:我國每年死於因營養不均衡而造成的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的人數高達550萬人左右。
吃得健康你就健康;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西方諺語:「吃得怎樣,你就怎樣。」)
對於人的健康,科學的膳食遠遠超過昂貴複雜的醫療。「葯療不如食療」,「治病不如防病」。
不了解食物的人怎能知悉疾病?(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為什麼有些人可能活得很健康,有些人卻疾病纏身?……食品是其中一個首要的決定性因素。
健康處方就是:吃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給健康帶來多種益處,吃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給你的身體帶來意料不到的危害,此類食品包括奶製品,肉類和雞蛋。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更深遠,也更為有益的影響。這些好處是任何手術和藥物治療所不能比擬的。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腦卒中、高血壓、關節炎、老年痴呆以及各種各樣的其他慢性病大部分都可通過膳食預防。
現有證據證明,晚期心臟病,某些類型的較晚期癌症,糖尿病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都可以通過膳食實現逆轉。
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思維,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我們的健康問題,應把營養學知識包括進來,並予以實用。
良好的膳食是我們對抗疾病的有力武器。
研究成果證明: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可以通過健康的膳食而發生逆轉。其它研究成果也證明:膳食對各種癌、自身免疫病、骨科疾病、腎病以及老年視力和腦功能衰退也有重要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已經證明能夠逆轉或預防這些疾病的膳食是同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
現在有證據證明,晚期心臟病,某些類型的晚期癌症,糖尿病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都可以通過膳食實現逆轉。
食味和調,百病不生。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世界各地的研究都證明:對預防癌症有效的膳食,對預防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白內障、肌肉退化、老年痴呆、認知功能障礙、多發性硬化症、骨質疏鬆症和其它疾病等都有效。而且這樣的膳食對每個人都有效,無論各人的遺傳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喜好如何。
動物性食物與慢性病、現代病
在疾病與膳食的8000多項關係中,許多關係都指向一個發現:動物性食物攝入量最多的人,慢性病最多。而且那些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身體最健康,容易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
科學證據確鑿無疑,研究結論令人震驚:過量攝入動物蛋白,尤其是酪蛋白(占牛奶蛋白87%),能顯著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動脈硬化、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白內障和老年痴獃等的患病機率。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這些疾病都可以通過調整膳食來進行控制和治療。
動物性食物與血液中的高膽固醇水平相關,而植物性食物與血液中的低膽固醇水平相關。
水果、蔬菜比例較低而動物性食物、精製碳水化合物比例較高的膳食不僅會增加結腸癌發病危險,也能夠導致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植物性食物可以使膽固醇水平降低,而動物性食物可以使膽固醇水平升高。動物來源的食物與乳腺癌發病率升高有關,而植物來源的食物與乳腺癌發病率低有關。植物來源的纖維和抗氧化劑與消化道癌症發病危險較低有關。
低水平的蛋白能通過一系列高度協同的機制,對癌誘導階段有抑制作用;高水平的蛋白質攝入,如果超出身體生長所需要的量,會促進癌症的發展;可以通過改變蛋白質的攝入水平對癌的發展進行調控,可以選擇性地激活或是抑制癌的發展。
即使攝入的劑量達到很高的水平,植物蛋白質也沒有促進癌的生長。
即使牛奶是鈣的最豐富來源,只喝牛奶而沒有母乳的嬰兒也會出現鈣缺乏症,從而導致手腳抽搐,牛奶中過量的磷使得其中的鈣大量流失到尿液中,為了保持住一些鈣,將麥芽與牛奶一同食用,或者喝牛奶的時候吃動物肝臟。
攝食過量的精製糖比固體脂肪或飽合脂肪還容易導致與膽固醇有關疾病。
植物蛋白並不是低質量蛋白
大量的研究表明,所謂低品質的植物蛋白,儘管用於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比較慢,但是很穩定,這種蛋白才是最健康的蛋白,也是身體最需要的蛋白。和動物來源的蛋白相比,植物蛋白緩慢,但是能穩定地贏得「健康比賽」的勝利。
人體有一個複雜的代謝系統,可以從植物來源的蛋白質中獲得所有的必須氨其酸。
從植物性食物整體來看,其中含有我們所必需的氨基酸。
膳食與癌症
乳腺癌與體內雌性荷爾蒙的水平之間存在關聯性,而雌性荷爾蒙的水平是由膳食所決定的。
攝食奶製品會增加患前列腺癌的危險。
那些蛋白質攝入量最高的孩子容易患肝癌。
低蛋白膳食能抑制黃曲酶素誘發癌症…..而且,即使癌症已經發生,低蛋白膳食也能顯著地遏制癌症病情的惡化。換句話說,低蛋白膳食可以顯著地抑制強致物質的致癌作用。
哪些蛋白質有比較強的促癌作用呢?一個是酪蛋白,這種蛋白占牛奶蛋白的87%。這種蛋白促進各階段的癌症。
哪些蛋白質,即使攝入量很高,也不會誘發癌症呢?安全的蛋白質來自植物,包括小麥和豆類。
採取健康的膳食和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多數癌症。
當血液膽固醇水平從170mg/di下降到90mg/di的時候,肝癌、直腸癌、結腸癌、男性肺癌、女性肺癌、乳腺癌、兒童白血病、成人白血病、成年腦癌、兒童腦癌、胃癌及食管癌的發病率都顯著下降。
研究成果表明,攝入動物來源的蛋白質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升高。飽和脂肪及膳食膽固醇也可以增加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但是它們的效果沒有攝入動物蛋白那麼明顯。相反,植物來源的食物中幾乎不含有膽固醇而且還能通過不同的方式降低體內的膽固醇水平。
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低蛋白質攝入能顯著地降低酶活性,而且能避免有害的致癌物結合在DNA上…….降低蛋白質攝入量會導致癌症發病率下降。
研究中發現了這樣的規律:動物性食物的營養素促進腫瘤的發展,而植物性食物的營養素能抑制腫瘤的發展。
研究結果證明乳腺癌與動物脂肪的攝入有關,而與植物脂肪的攝入關係並不顯著。
在中國健康調查中,已經充分證明,動物蛋白的攝入與家庭的癌患病率有顯著的相關性。
膳食與糖尿病
膳食結構的改變能夠使糖尿病人擺脫對藥物的依賴
美國完成的一項糖尿病人群3000人試驗表明:控制飲食加運動可以逆轉糖尿病。這項5年試驗由於結果肯定而提前兩年結束。
所有研究結果都證明,無論在同一人群中,還是不同人群中,高纖維全谷、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而高脂肪、高蛋白、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促進糖尿病的發生。
過去25年中,日本兒童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增加了2倍多。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過去50年中,日本兒童動物性脂肪和蛋白的攝入急劇增高。這種膳食習慣的改變和缺乏體力鍛煉是造成糖尿病發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科學家對肉食教徒進行了研究,兩者相比,素食教徒中糖尿病的發病率只有肉食教徒的一半。肥胖率也只有肉食教徒的一半。
科學家對東南亞和南美的四個國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證實,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的低發病率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關聯性。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烏拉圭,其居民的膳食是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高脂肪(總脂肪和動物脂肪)。而糖尿病的發病率比較低的國家,其膳食中蛋白質(特別是動物來源的蛋白質)、脂肪、動物性脂肪的比例比較低。
一項實驗將3234名有糖尿病患病危險(血糖水平升高)的非糖尿病患者分成三組。其中一組是對照組,受試對象接受正常膳食,並服用安慰劑;一組接受正常膳食,並服用二甲雙胍;一組接受生活方式干預,進食低脂肪膳食,並且遵照一個鍛煉方案進行鍛煉,至少達到減輕7%體重的目標。經過三年的跟蹤實驗,改變生話方式的這組受試對象中患糖尿病的比例比對照組低58%,而服用藥物組患糖尿病的比例比對照組低31%。同對照組相比,兩種方法都是有效的,但是很明顯改變生活方式更有效,而且更安全。
另外一項研究也發現,對生活方式進行輕微的調整,就能將糖尿病的比例下降58%.
1型糖尿病是當前對兒童威脅最大的一種疾病,有證據證明該病的發生與嬰兒時期的餵養方式有顯著相關。
美國每年有10多萬人死於藥物意外反應
醫學界最具有代表性的雜誌《美國醫學協會雜誌》(IAMA)發表了巴巴德·思達菲爾德博士的一篇文章。文中稱,每年由於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二十二萬五千四百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症和心臟病之後。
最後一類重大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於「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儘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於這種藥物意外反應。
這篇文章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後,發現大約7%的住院患者中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並不包括那些給葯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
如果這些人具備更好的營養學知識,而且醫學界更多地採用預防措施和自然療法的話,我們就不用向患者提供這麼多有毒或有很強致命危險的藥物了,就不會到了病情無法挽回的時候,才開始給患者使用藥物;……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思維,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我們的健康問題,應把營養學知識包括進來,並予以實用。
推薦閱讀:
※紅薯葉—「蔬菜皇后」的營養傳奇
※營養專家:這7種食物,別給1歲內的寶寶吃
※茄子有什麼營養,適合什麼人吃?
※缺乏三種營養易使人疲勞
※4—6寶寶輔食,如何添加,才能吃出營養、健康、這12道輔食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