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華經講記·從地湧出品第十五(38)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本土菩薩要問,他土菩薩很自然地也會產生疑惑。佛法不離世間法,顯得特別地真實。這些分身佛他們知道不知道啊?統統都知道。但是都遵守會場規矩,是不是?你跟老師、跟長者在一起,不要搶嘴。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善哉!善哉!第一個「善哉」,上契佛之本懷。我正要講這個事。第二個「善哉」,下契眾生根機。眾生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通過彌勒菩薩穿針引線,機緣成熟。讚歎他能問這樣的大事,這是智慧。

然後佛在開示之前打預防針,防止許多人生起疑惑心,否則會障礙自己的道行。「當共一心」作雙重解釋:一者不要分心,要認真聽;二者,從根本上來用心,不可以用世間的凡夫心態,來妄解不可思議的如來真實大法。被精進鎧,雙重含義:一者,你只能聽著佛的音聲隨文入觀,是名大精進;二者,不可以用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來看待不可思議的佛法。這就是「精進鎧」。「鎧」是保持覆護我們的智慧功德、法身慧命不受傷害。發堅固意:對佛所講之法,不管你懂不懂,你可以懷疑,你能打破砂鍋問到底,來研究,來請法。絕對不可以用世間法來詆毀、懷疑。很重要。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智慧」二字,通達事相叫「智」;明白事理叫「慧」。這個事理就是空理。這兩個字既可以做相同的解釋,也可以仔細分別。「智」為「慧」所用,「慧」為「智」所依。比如師父在這講經說法,這是不是「智」啊?表出一個道理就是「智」。那麼在沒有講出這個「智」之前,它的存在就是「慧」,由慧現形為「智」。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無量色身三昧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是指一念當下這種威力。無量色身三昧每一個色身三昧都具有「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是對「神通自在之力、師子奮迅之力」的重複強調。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重複上面的長行,打預防針:我要講這個大法,你們可不要懷疑啊!佛的智慧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態來思維。

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就跟前面〈方便品〉一樣,《法華經》不是可以輕易傳的。佛講《法華經》要打招呼,都要打預防針。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為什麼現在才給你們講真話?以前不是不講,也不是不願意講,而是不敢講,怕把你們嚇怕因此而遭到政府的制裁。一制裁這個大法,好了,沒有人傳了。可是眾生卻把佛的方便說當成了真實。我們想一想,現在普天之下有多少人信這個法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無量無數阿僧祇:「無量」一個大數,「無數」一個大數,「阿僧祇」是一百多位的大數。觀照數字,放大心量。這些無量的菩薩都是我的弟子,都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後教化的。他的本義並沒有錯,可是法會大眾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是佛在娑婆世界這幾十年成就的,認為佛是第一次成佛。其實佛在《梵網經》講他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是第八千次,這就造成一個反差。

這裡「令發道意」,「令」是使得,「發」是成就,「道意」就是成道了。整部《法華經》就是在「調伏其心」。也可以用「調御丈夫」來理解——佛就是「調御師」。「御」在防禦我們的邪知見、煩惱習氣,「丈」就時刻觀察我們的心態來對症下藥。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世界之下」呢,我看其他法師的解釋,娑婆世界下方有「十六萬八千由旬」。那麼這個國土裡,也是七寶樓閣,諸大菩薩在這裡務虛。那麼我們這個穢土、同居土來的菩薩,在佛法里叫「務實」,跟世間法也一樣,是不是?那些領導幹部平時在處理政務叫「務實」,那麼黨委辦一個黨校、辦一個學習班,叫「務虛」。務虛是為了更好地務實,務實也是為了更好地務虛,所以行菩薩道也是「虛實圓融」,也叫「理事圓融」。所以這些菩薩在一段時間裡他專門從事理論研究。

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先介紹這些菩薩的處所,再介紹這些菩薩的境界。由讀懂《法華經》而知「權實不二」之理。《法華經》是「實」,無量的經典是「權」。你真正讀懂了《法華經》,「權」就是「實」,「實」就是「權」。知道一切萬法皆是《法華經》,由此知道《法華經》是「經王」,由此知道一切法無非「經王」,叫「正思惟、分別、正憶念」。沒有哪一法不是「我」,牛屎狗糞都是「我」,你懂了。但是你對那些沒有讀《法華經》的人不能這樣講,仍然按照佛的良苦用心反覆勸導。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諸佛無量法門各有喜好,各有特徵。這類菩薩「不樂在眾」,有二義。一者,樂於在靜處觀照。注意,不能等同於「人我空、法我空」,而是理解為圓教菩薩在證得「法華三昧」後,在靜中「寂而常照」,以這種定力加持法界。就跟諸佛證入無餘涅槃一樣。同樣在寂中,看你的心量境界。二者:不樂於現肉團身來教化眾生。前面「不樂在眾」是對他而言,第二個是不樂於通過「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之肉身來教化眾生——「眾」也指五蘊之眾。多有所說:也就是提醒我們,不要當成是「人我空、法我空」,這是一邊;別教菩薩呢,他又從空出有,有是不是又是一邊呢?所以這些菩薩你不能認為他是「空智」或者「有智」。「所說」是指二邊,執著那種說法。也就是這種菩薩呢,他是按照圓教的中道之義。如果按照別教的中道之義,你既要在空,也要出有。按圓教的中空之義,你在空也是有,在有也是空,叫「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這是法界一相之「靜」,絕待、無對、無餘之「靜」。空也好,有也好,中也好,都是我們當下這一念。通教的一念只見空不見有;圓教的一念「空、有、中」當下具足。但在這裡他是示現空寂這種法相,成就自己,成就眾生。因為這些菩薩連彌勒菩薩示現得都摸不著他們的底,你能講是通教、別教、是藏教嗎?想都不用想。勤行精進,未曾休息:怎麼「勤行精進」呢?念念入「薩婆若海」。就是我們常講的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左右圓融、頭頭是道。這種功夫靠平時的修持和觀照。無論在家出家,無論衣食住行,都可以修行這種功夫。但是根據世間的情況,一般以專修為好。專修又以出家為好,容易成就。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既可以理解為前面的「不樂在眾」——他不願意在這個實報土、同居土、方便土來修行。常樂深智,無有障礙:「常」是時時事事處處;「樂」,已經形成一種定力,念念在道。這裡的「深智」非「一心三智」而不可言。一個心三種智慧,三種智慧實際上都與三種如來藏相對應——「空智、俗智、中智」。「空智」就是明白「空如來藏」,「俗智」是「不空如來藏」,「中智」就是「空不空如來藏」,只有這樣才無有障礙。你不能圓融「一心三智」,你還有障礙,還有魔,叫「菩提障、菩提魔」。唯有讀《法華經》《楞嚴經》,成就一心三智,才是圓滿大智慧。

亦常樂於諸佛之法:由一心三智、三觀而與萬法圓融為一個本體。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智」,沒有哪一智不是十法界萬法,這就叫「諸佛之法」。「諸佛之法」講到底就是「一心三藏」與十法界。一心就是三藏,就是十法界,三個藏沒有哪一藏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沒有哪一法界不是三個如來藏。一心精進,求無上慧:十法界始終是這一個念,咬住不放。這就是「精進」,咬住「一心三藏」就是智慧。「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左無右,無內無外,無有無空,無所不包,叫「無上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志樂於靜處,舍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阿逸」就是阿逸多。可是按圓教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什麼都沒有行,可他就是行了「頭陀」,這就是圓頓大法。無修無證,即修即證。這個妙,就看你會不會用心,處處都在破我們的種種執著。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但是你如果誤解了大乘佛法:既然用心的話,我什麼事也不做,我專門來用這個「心」。你這個心不是那個心,你這種心是鑽空子,「噁心持法,罪加一等」。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啊!

雖然那麼多的菩薩都在虛空界下面修「寂而常照」,但是在佛需要他們的時候就出來亮相,這是一支龐大的後備軍。

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這個「久遠」提出來了,法會大眾一心執著於就是這一次幾十年,明明提醒他,他都不在意。等明白以後:哎呀,對啊!佛都提醒了嘛!他才知道。所以「我今說實語」,佛再三強調諸佛如來語無虛妄,汝當正信,不可懷疑,否則罪報無量。

這裡有一個地名叫「伽耶城」,在伽耶城邊有條尼連河,尼連河旁邊有一棵菩提樹,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打坐,示現成佛。菩提樹,是幫助我們開智慧,不要執著。不要認為就是那一種菩提樹。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彌勒菩薩講了一大堆,其實就是一念之差。在前面偈頌,佛講了,「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後面佛又打比方,在《法華經》里可能是最殊勝的一個比方。從成佛以來無量無量無量……百千萬億百千萬億……劫,可是彌勒跟法會大眾只認為是這四十年的功夫。一念之差。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這是打比方:一個二十五歲的小夥子,容光煥發,指著一個一百歲的人,老態龍鍾:大家知道嗎?這是我的兒子!這是叫人家相信不相信呢!而那百歲的老頭子呢,也還指著這個小年輕:這是我父親!這更加讓人疑三惑四。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這裡進一步來論證他們的疑惑。從這些菩薩大眾的境界、道行來看,以彌勒菩薩等覺位的境界和智力,那這些菩薩絕不會超過彌勒菩薩,所以彌勒菩薩有發言權。他知道成就這樣的道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看彌勒菩薩對這些菩薩的道行是怎麼樣評價?首先總地提出這些菩薩。

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在無量的百千萬億劫已經發菩提心,勤求正覺。

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這一定是明心見性,而且是圓教菩薩明心見性,初住位菩薩以上的功德。

那麼「善入出住」,是以「善入、善出、善住」,來形容無量百千萬億色身三昧。人天道之「四禪八定」,包括小乘的「四禪八定」,談不上「善」。明心見性,方可言「善」。包括《金剛經》的禪定都不能叫「善」,他只能「入」,不敢「出」。所以這裡「善入出住」起碼是別教位以上的境界。根據藕益大師的評判呢,別教初地到十地的菩薩,才能「善入」這種三昧;別教初地到十地相似於圓教的初住位。

所謂「善入」,入而不入。在行住坐卧中他就見到任何一種三昧。注意啊!這種「三昧」是現量境界上千變萬化的三昧,沒有隔陰之謎,來示現佛法的教理教義,而是在現量的境界千變萬化——變人、變鬼、變天、變菩薩、變佛、變風、變雨,是這個等級。兩隻眼睛一眨、眉頭一皺:好,一變就變出來了。

「善出」是講出定,示現本身。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之相,那就是本身,也就是成佛之前的本身。他由這個本身成佛,出定就這個樣子。一入定,他可以把過去百千萬億年的百千萬億的化身——做人、做天、做牛、做馬、做烏龜、做風、做雨,統統示現出來,還可以示現出其他人的種種相,那叫「色身三昧」。其實現那種相是不是還是他自己啊?這是用分別法來說他的「無量色身三昧」,沒有哪一個色身三昧不是他自己。這個「本相」也是方便說,是他由第一次開始成佛的那個凡夫相作為本相。所以出定了,現本相。這個「出」也是指別教十地以上的菩薩從空出有,大作佛事,在俗諦中,在世俗中,來成就這種分別智。

善住:是指別教的妙覺菩薩圓滿成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那種佛。這種果位相當於圓教的二行位菩薩,相差三十個等級。至於圓教的「善入出住」,它可以成就於幾年,成就於幾天,成就於一時,成就於一念。圓教不可思議,「即入、即出、即住」。對「善入出住」作如是觀照。生住異滅,森羅萬相,當下一念,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裡最低等級是別教初地以上。這個「百千萬億三昧」就是百千萬億種神通變化。前面講了阿羅漢的色身三昧,一般地說為不超過十八種。那麼到了通教、別教,又要多、又要高。但是只有到了別教初地位以上——相當於圓教初住位以上,可以化現無量百千萬億三昧,乃至於等同於佛的那種千變萬化。

得大神通:跟佛的神通變化相似,法力、道力不可思議,「戒定慧」三者均等,隨智慧而顯現。久修梵行:「梵行」為「清凈行」。「清」為如如不動之義,「凈」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之義——萬法都是「我」,這是最大的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次第」說為無分別不妨分別,「善」說為分別不妨無分別。所以「善」與「次第」圓融,因為森羅萬相皆是一人一念而已。「巧於問答」,非明心見性的菩薩而不可。首先能問能答,難不住他;其次還要「巧」,你的回答能讓人聽懂。有的人雖然能答,但是人家聽不懂;有的人雖然能問,但是人家也聽不懂,不知道他在問什麼,這都是靠我們的智慧。所以問也好,答也好,我們要下決心讓別人能聽懂。只要我們真正明白「一心三藏」真實法義,你要相信,只要是有誠心來請法的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他當下一定能信佛,而且當下自己就能認可自己成佛。這就是你講法成功不成功的標準答案。這是我們這幾年來傳法啊,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證實真理不可戰勝。

人中之寶:這是讚歎,也可以講是菩薩中的菩薩。這是明白了「一心三藏」道理,真正受持《法華經》《楞嚴經》的菩薩。一切世間甚為希有:包括世間和出世間,世間是六道凡夫世間;出世間,阿羅漢、辟支佛、藏教、通教、別教菩薩,都叫出世間。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提出疑問:這些菩薩已經修了無量百千萬萬億億年,已經成就了這麼大的道行。以佛講經說法四十年,能成就他們這麼大的道行嗎?

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作為我們這些大菩薩能相信,佛講話一定有他的道理啊!但是我們現在不明白道理在哪裡啊!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同時考慮到新發心的菩薩以他們的下劣心來看待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會造口業,造意業。這點也是告誡末世修行人,佛語無妄,你可以不懂,但不可不信,千萬不可懷疑。懷疑聖人,要受報應。聖人不報復我們,佛也不懲罰我們,是受我們自己的報應。因為你那是一種黑暗的心,就只能到黑暗的氣氛里去受報應。所以「唯然世尊」,「唯」,只有這樣啊!佛啊,請你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

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佛講一切經典,既是面對當前弟子,也是面對未來世眾生。有些人說《法華經》《楞嚴經》叫人當下成就,那是佛在世啊!意思是佛滅度以後,誰能做到啊?如果佛滅度以後這個講經說法的人不能通過《法華經》《楞嚴經》成就人,佛把這個經書要留下來幹什麼?

那個大通智勝佛到靜室里幹什麼啊?他就是在冥中加持十六王子講《法華經》。那現在釋迦牟尼佛在定中在幹什麼啊?就是加持後世講經法師來弘揚《法華經》《楞嚴經》,否則他就失職。因為大通智勝佛加持十六個王子,那麼我們現在來講,就是這個普天下的人都來講《法華經》,佛有沒有力量來加持啊?何況十六王子啊!何況當今世界還沒有幾個人講啊!大家明白師父講的話嗎?

我上次在江陰,好幾十個人登台分享心得,那個小妙祥在登台之前思想鬥爭了三天。她講她這一生做夢都沒有想到要登台,還講話?她思想鬥爭了三天,講過了以後一身輕:「哎呀!也不過如此!」我們本來都是佛,智慧都是現成的,到時候一逼就把你逼出來。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贊,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巧於難問答,是「四無礙辯才」。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不信佛語,不信《法華經》,佛在前面〈譬喻品〉和〈法師品〉講到,那種惡報非常悲慘呀!再三強調,對《法華經》要深信不疑。

推薦閱讀:

誦法華經,獲800眼功德 1200耳功德 800鼻功德 1200舌功德 800身功德 1200意功德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清 普德立科、智一拾遺)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七)
如何講《法華經》是三權歸於一實 、三乘歸於一乘?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