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傳太極與行功》精選連載--人體之陰陽相濟(贈書活動持續中)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燕,一枕清霜。

此乃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為大觀樓所撰180 字長聯的上下聯結句。偶試之以喻練拳,居然甚是妥切。上聯寫空間風光:身體四周滿是散發著清香的稻禾,手腳似不太好也不方便從外掃劃,只能中心縱向抽絲吐芽和蠕動(「無形無象」的起點);遍體各處,每個毛孔和細胞都沐浴在冬日溫暖的陽光下,充滿著睿智與活力(「全體透空」的基礎);軀肢的關節肌筋依次按 3 個卦爻組現三三於九的蓮花開放時節(「虎吼猿鳴」的盛景);各組三爻的體段都像柳枝一般柔順婀娜,以能連綿、均勻和全體協同地精確動作(「水清河靜」般明凈)。下聯寫時間順序,進退之先;先豎起耳朵,聆聽身後遠處隱約的鐘聲,這樣上下拎空豎起;自然地導致體內中部與陽側外肩胯摺疊靠攏,靠向一邊;陽側靠攏的結果使陰側外肩胯向外斜向展開,連同手腳,從側面看來形同雁陣;陰外肩胯向外盪開,解放了底椎與頸椎,使椎骨舒展靈活,頭自然地通過枕骨引領尾骨相對於陰肩胯反向旋動,使尾骨指向陰側腳踵;同時前面陽外胯自然升起,陽外肩自然下沉,使恥骨照看到陽側腳踵(前進時身的臍尾與雙腳同方向,後退則為側向)。所以①「疏鍾」②「半江」③「兩行」④「一

枕」依次各是前面的結果,又是後續的原因,即①生出②,①②生出③,①②③生出④,①②③④發展到極致,經過左右陰陽轉換又生出下面的①②③④。四者自然演變,順遂流暢,自無勉強之處。「清霜」意指時境變遷,要「一到就走」(師言),莫要留連好風光。少時聽長途挑夫暑日歇腳時自言自語:「涼亭雖好,非久留之地也。」

何以 200 多年前文者孫髯翁寫的聯句,能夠如此細緻貼切地描述練拳呢?原因大概在於,王亦令師弟曾問老師:「太極拳始自何時?」答:「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就有此拳之勁。」此即太極勁或內勁。想古聖先賢各以其制歷禪讓、孝至善任、疏水平土、演卦聚勢、弔民伐罪、吐哺歸心等仁德之行績,闡發了「順應敬畏天地人心,從明心修身到安內容外的一種尊卑有序、自內而外、謙平和順、由己及人、張弛有節、綿綿正道」的理路,成為歷代傳承和發展的主流。記李蓮寶師兄曾 3 次問:「太極拳怎樣算是練好了?」師次第答曰:「太極者用力均也;松而有力;身上各處都合理。」平易近人,不似一般習武者常有的霸勇氣息。

「太極拳」的名稱當是始自宋代張三丰祖師。按同代宋氏家傳《太極拳源流支派論》稱唐代許宣平已有太極功傳之宋氏,又記當時俞氏太極功稱先天拳,系唐李道子所傳雲。近代太極拳以楊傳、陳傳、吳傳、李傳(武禹襄、李亦畬、郝和、李香遠)及蔣傳(蔣發的趙堡架)等較多,加上其他拳種,故雖名稱架式各異,然其勁理當是與古聖先賢之道同出一源的。

師告亦令:「要從心底用功夫。」又講:「大道若夷,矯奇詭譎,不合情理者,必非正道。平易近人,平正通達,雖不中亦不遠矣。」「只要自己感到前面路程很長,學程尚無止境,即是大道。感覺已經到頂,說明已入小路。」「要辨別起心動念是為人還是為己,一念為己就是不對,此亦是辨正邪的尺度。」《易·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孔孟認為:「智者事前敬懼,事後坦蕩;愚者前無忌憚,後增戚戚。」老氏言:「知白守黑,知雄守雌。」釋氏大意謂:「覺者畏因不畏果,迷者畏果不畏因。」湛愚謂:「不依一切,自作主張。」李道子口訣:「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拳經有「先在心,後在身」「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等言。孟子曰:「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持其志,無暴其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文天祥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靈。」南懷瑾講「行行重行行」,「收縮身心,改換氣質,轉變心性」。余叔岩講:「尺寸第一位(節奏),氣口第二位(蓄勢),勁頭第三位(發放)。」上述種種記述,皆可歸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中。「太極勁或內勁」也可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傳承之一。作為歷史上傳世的文學佳作和現今各種鍛煉身心的普及藝術形式---太極拳及其他傳統鍛煉,兩者之間具有類同的文化內涵,能夠自然地有所溝通,則是順理成章的了。


推薦閱讀:

陰陽家
手相上的神奇紋路,「陰陽紋」的人第六感極強
姓名學的基礎知識 三 數理陰陽與吉凶
第五部分:八字陰陽五行十神全息分析原則
三合三元過路陰陽原本是一家

TAG:人體 | 活動 | 陰陽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