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發脾氣了!別急,這是好事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路
最近,兒子的脾氣又大了。
動不動就一臉的不滿意,有時讓我們是防不勝防。
剛剛還是艷陽天,可是說變就變。
就在前一天晚上,我跟他媽媽帶著他去倉庫打包發書。
每次去了那,他就會自己選好書,然後在燈下坐著自己翻。
而我們就打包,各忙各的。
而這次他說他來貼快遞單,我是滿口答應,一直鼓勵他多動手做事。
可老婆應該是沒聽清,隨手就把單給貼了。
當他放下書屁顛屁顛跑過來說貼單的時候。
發現地上擺著幾個已經貼好的單。
瞬間是晴轉暴風雨,眼淚鼻涕一把抓。
我說,「還有很多要貼的,給你貼」。
「不行!我不」
「那怎麼辦?」
「撕下來,重新貼」他要撕下來重新貼。
「那這個不行,因為撕下來就不能用了」。
我說了理由,沒用,哭聲越來越大。
老婆想動手了,覺得小子是無理取鬧。
我趕緊勸住,說等等,讓他哭會。
「哭是他的自由,發發脾氣沒事。」
我想讓他先發泄出不滿,畢竟是我們答應的事沒做到。
這個時候,一般有三種辦法:
一個是暴力壓制,不準哭,給我閉嘴。
這是很多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因為非常見效,立竿見影,省事。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孩子哭,不聞不問,哭累了就算了。
這個方法需要父母有很好的忍耐力,因為聽孩子哭,會喚起父母內心很多消極的情緒。
最後一個辦法是積極地跟孩子溝通,轉移注意力,分析情緒。
這個方法應該是孩子最喜歡的,可對父母的要求非常高。
因為需要耐心,與之周旋,轉移注意力。
另外需要有東西來跟孩子講。
我試試看吧。
我說你這樣哭,真的有點像亞瑟(這是他看過的一本繪本中的主人公),是不是要把地球毀滅呢?
這時他開始有了興趣,但還是哭。
桌上剛好擺了一本《傑瑞的冷靜太空》
我拿起來說「要不要給你講一本故事書?」。
「不要,我不聽,不好聽。」
平時他是經常抓住一切機會要我講故事的。
我就讀了一句放下了,不能強迫他,但能吸引他的注意。
「我覺得傑瑞比亞瑟厲害,你說是為什麼?」
側臉看著我。
「因為亞瑟只知道發脾氣,宇宙都毀滅了,但是傑瑞不僅僅發脾氣,他還能控制脾氣,他是怎麼做的呢?」
兒子這時會聽,哭聲也小了些。
但還不會回答。
「我記得好像是去了太空,用箱子做了一個飛船。」
「不對,不對,是畫了一艘飛船。」
「唉呀,你還記得很準確,我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這時他就基本從憤怒變成平和。
當然還會有一點拒絕,但這時候可以跟他重新說說不能做的原因了。
最後他自己安靜地貼了幾張單。
沒有挨打,一場情緒衝突,在引導中解決了。
老婆說這犟脾氣像誰啊!
我說像你,他外婆不是說你小時候哭都會蹦老高嘛!
他至少還沒蹦起來吧。
多點耐心,接納孩子的情緒。
不要急,這是好事!
情緒發展是一個長期地過程,而最關鍵的時期就是幼兒階段。
發展心理學認為:情緒表達的規則其實有點像語言的應用規則:兒童必須要學習並運用它們,才能夠與人相處並獲得他人的認同。
這種學習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很多。
在嬰兒期,7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有豐富的面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一般無法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
所以會表現地更加暴躁,看上去不可思議。
我們覺得很簡單的一件事,在他們看來卻無法接受。
比如收到一件令人失望的禮物,大人一般會默不作聲地收了。
但是孩子卻會嘟著嘴拒絕,甚至會哭鬧一番。
大人就不解:有禮物已經不錯了,為什麼要這樣呢?是不是太慣著他了。
其實孩子會覺得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兒子每次去填色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而當我說要他去選一本故事書來講,也會說「我想看哪本就看哪本。」
小小的孩子,會有大大的自尊。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越來越強。
所以有時候,你會看到一些孩子因為穿哪一雙鞋子而發脾氣。
明明是大熱天,孩子非要穿厚厚的毛毛蟲鞋子出門。
而且有時一雙鞋子穿幾個星期都不換。
父母往往是束手無策。
有什麼辦法?很多時候真的沒有辦法,只能交給時間。
當我們說「孩子,你慢慢來」的時候,要真心實意。
因為孩子會跟你說「媽媽,等等我」,這是孩子的心聲。
看看孩子都發了哪些脾氣?
在情緒的衝突中,我們都知道一個巴掌打不響。
孩子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一般都有其因果。
我大概總結了有這幾種:
你不懂我,我很生氣
你控制我,我不高興。
我心情不好,就是想發發脾氣
大致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
父母如同導火索,引起孩子的情緒反應。
多點理解包容,多點尊重,你自己會平和一些,孩子也受益。
而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大氣。
體現著父母的層次和修養。
孩子笑了,我們笑著。
孩子哭著,我們陪著。
誰都不會笑著過一生,學會面對並且控制消極情緒更重要。
而且跟男孩比起來,女孩更願意遵循一些規則,比如在學校的時候表現地乖巧一點,更能獲得老師的表揚,她們更能明白大人認可的行為是什麼樣的,並且努力去做,得到認可。
而男孩卻往往表現得不解人意,在情緒的表達上更是直接衝動。
所以家有男孩,父母在情緒引導上要花費更多的心思,更需要耐心。
孩子總發脾氣,跟你的情緒息息相關。
因為情緒會傳染,當一個孩子總是處在一個充滿消極情緒的家庭環境中,不管這種情緒是不是針對他,孩子都會表現出很多難以調節的消極情緒。
在一個家庭里,比如媽媽長期跟孩子相處,那麼在母子互動中,媽媽的情緒更加積極一些,表達出快樂、平靜地情緒多於負面消極的情緒,這樣的子女更能控制自己的失望和其他的失望情緒。
因為孩子看到母親的積極樂觀,也會受到這些情緒的熏染。
去外邊如果跟一個小夥伴起了衝突,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地更加隨和,沒有攻擊性。
也容易獲得其他孩子的接納,能更快地融入集體當中。
父母要努力幫助孩子認識並且理解情緒。
有一個關鍵詞叫共情,這是一種受用一生的情緒管理工具。
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情商更高。
共情是指體驗到與他人相同的情感的能力。
這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能力,一般要大一點的孩子才能熟練使用。
可在孩子4-5歲的時候就開始發展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常常跟孩子進行情緒體驗的交流,幫助孩子理解情緒,發展共情能力。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在六七歲的時候能較好地處理情緒的孩子,往往在早期的時候常常與父母進行過情緒討論。
這樣的討論可能在孩子剛好發脾氣的時候,或者發完脾氣之後。
也可能是父母自己剛剛發了脾氣或者跟人爭吵了之後。
當然要杜絕以暴制暴的方法,也不要放任不管。
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要注意,這個情,在理的前面。
不要總是講道理,而是多用點心思在「情」上。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再慢慢地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去理解他人的情緒,最後讓孩子發展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當然,很多時候,你用暴力打得孩子服服帖帖的時候,轉身孩子就原諒了你。
可千萬不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愛孩子,就能肆意妄為。
以愛之名,毀掉的孩子不計其數。
有時,孩子的軀體沒有受傷,但是心理上的創傷卻悄無聲息。
小小的孩子總是會很快地原諒犯錯的父母。
可我們作為成人,卻要不斷反省自己才行。
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修行。
推薦閱讀:
※葉一茜:父母這樣做,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長得帥但沒有錢跟長得丑有點錢,女孩子是不是都願意選擇有錢的
※小孩該不該揍?
※孩子幾點出生,決定他一生的性格
※孩子愛吃零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