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哭鬧大發脾氣時!怎麼辦?

  最近問孩子愛發脾氣、脾氣急的問題的朋友們比較多,很多我都沒能來得及一一詳細回復。今天特意找出這篇文章,其中有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及階段性特徵、親子關係及日常教養對孩子性格脾氣的影響,以及家長該如何做、不該做什麼都有揭示

  靜下心來,慢慢讀,真正讀進去了就會有幫助。重點部分我用不同顏色做了標註,可以注意看下

  ——————————————————

  文丨小巫

  鏡頭一:兩歲半的佳佳跟著媽媽和奶奶去商場,佳佳看到一隻漂亮的玩具熊,要求媽媽買下來。媽媽說昨天不是才買了新款的芭比娃娃嗎?佳佳撒嬌一定要媽媽買,媽媽不答應,佳佳馬上淚流成河。媽媽哄著女兒,乖乖,別哭,待會媽媽給你買冰激凌吃。佳佳任然涕泗滂沱,奶奶發話了——算了,我出錢,給佳佳買了這隻熊!婆婆從來見不得孫女的眼淚,佳佳掌握了這件秘密武器,媽媽只有再次投降。

  鏡頭二:強強看見鄰居小朋友龍龍手中拿著一輛小坦克,興緻勃勃的跑上前要拿,龍龍不給,強強幹脆搶了過來,跟在身後的爸爸奪過坦克還給龍龍,一邊訓斥強強:「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許搶玩具,你怎麼不長記性?」強強愣了一下放聲大哭,爸爸不耐煩了「哭什麼?你搶別人的東西還有理啦?不許哭。」強強哭得更加厲害,四周的人都朝這邊看。強強爸爸惱羞成怒,抓起兒子走回家,警告在懷裡又踢又打的兒子「你鬧吧,看我回家怎麼收拾你。」

  鏡頭三:3歲的可可到小朋友楠楠家參加生日晚會,分蛋糕的時候他忙著玩兒楠楠剛剛拆開的禮物,等他來吃時,發現帶小鳥造型的部分已經被楠楠吃了一半,跺腳大叫「你吃了我的小鳥!你給我吐出來!」說著就哭起來。楠楠嚇了一跳,也哭起來,生日晚會突然亂作一團。可可媽媽見狀先跟楠楠說了一聲「對不起」,而後抱著可可問怎麼回事。可可語不成句地哭訴著,「我要那個小鳥!他給吃了!我要他吐出來!」可可爸爸不禁搶白他,「哪兒有你這麼不講理的?蛋糕吃哪塊都一樣嘛,再說這是人家楠楠的生日……」可可媽媽用目光制止了丈夫,摟著兒子,慢聲細語地說,「你是想吃那個小鳥對吧?可是事先沒有跟楠楠媽媽說好,她不知道給你留著那塊,結果你沒有吃到,對吧?唉,這是挺叫人難受的,怪不得你要生氣呢。但是楠楠已經吃了,叫他吐出來是不可能的了。你看看,能不能吃一塊別的蛋糕呢?媽媽剛才吃過了,可好吃了。」可可仍然哭著,但是聲音小多了,嘟囔著「我要吃小鳥,我要他吐出來。」可可媽媽又說,「我看你是困了,今天玩兒的晚了,所以你的情緒不太好。咱們回家吧。」路上可可在車裡就睡著了。爸爸對媽媽嘀咕,「這孩子今天這麼不講理,你怎麼也不說他?」媽媽說,「他就是累了,孩子累的時候就可能找碴兒鬧,可可不是不講理的孩子。他這麼困,我跟他說什麼道理都沒用。等他明天精神好一些的時候我再細細地跟他說一說。」

  以上這三個場景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即使沒有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至少也耳聞目睹過不少類似的場面。哪個家長處理的最恰當,還用我說嗎?

  

  年齡長 脾氣大

  相信不少家長都這樣感嘆: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一定要你馬上滿足他的一切要求,否則就驚天動地、撕心裂肺的苦惱,發脾氣,撒嬌耍賴,很多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是手足無措為了儘快結束不愉快的場面,有些家長被迫「屈從」孩子的願望,有些家長則被孩子鬧的心煩意亂、怒火萬丈、不禁呵斥訊罵。這兩種解決方法雖然都能馬上獲得暫時的安靜,卻埋下了深遠的後遺症:前者,孩子掌握了「征服」家長的武器,後者,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家長的心理也不好受。

  願望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對於一個飛速成長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正常,並非意味著孩子性格有什麼缺陷。其實發脾氣這種行為時暫時的,階段性的。

  ● 一般來說,幼兒從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發脾氣大鬧的現象,這是因為她們的智力和運動能力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語言發展的速度。小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沒有耐心等待,又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就付諸行動發脾氣。孩子的個性差別很大,有些孩子愛發脾氣,有些孩子則比較溫和。這種脾氣在2歲左右達到第一個高峰,到了3歲以後,語言表達能力跟上來,會有所緩和。四歲以後,孩子更加獨立更加自主,會出現新的一輪執拗,不過這個時候給他講道理,讓他自己選擇後果,都比以前容易的多。

  敏銳的家長能夠平心靜氣的接受孩子的這種特性,並且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將困惑化作孩子成長的動力,耐心引導孩子學會——

  1.推遲滿足自己的願望,接受令他失望的現實

  2.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情緒

  3.用恰當的語言而不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尖叫、哭鬧和踢打來表達自己。

  首先控制住我們自己

  當然對於我們做父母的來說,孩子不發脾氣是最理想的,這就需要我們採取一些預防措施,降低孩子的哭鬧頻率。

  首先,我們需要和孩子建立親密的健康的親子關係,平時多花時間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多陪孩子玩耍,多和孩子交流,讓我們自己成為孩子心靈滿足的源泉,而不是玩具和零食。父母給孩子的關愛少,孩子則比較容易依賴物品來滿足精神需求。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孩子,因為一時得不到某種物品而大發雷霆的時候比較少。

  其次,給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不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一個行動自由的孩子,內心是平靜的,當面對一些困惑和失望時,他能夠平和的接受。相反,那些被家長限制過多,這也不許碰,那也不許摸、什麼都不能做的孩子,他的內心是焦躁的、紊亂的,平時積蓄的委屈、壓抑和憤怒會抓住任何一個縫隙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

  第三,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他,即使不允許他做的事情,也要以平和、商量的口氣,給他講道理,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他、指揮他。任何反抗都來自於地位的不平等,來自於卑微感。我們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克服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

  另外,我們應該注意到,孩子在餓了、悃了、病了、累了以及無聊的時候比較容易發脾氣,就是所謂的「找碴兒」,我們需要提前預防這一類情況。

  一旦確定了孩子的要求的確不合理——到了規定時間繼續玩不睡覺、在商店裡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一定要買(我們已經確認這是他不需要的)、超長時間看電視、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等等就要做好思想準備,堅持我們的立場,保持平靜,面對孩子的哭鬧既不動搖、也不喪失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俗話說,孩子是爸爸媽媽心頭的肉,孩子的痛苦簡直就是父母的痛苦,沒有人能夠眼睜睜看著孩子傷心欲絕的悲慘樣子而無動於衷。很多時候孩子一哭起來,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答應他的要求、讓他儘快高興起來。

  然而——且慢!雖然孩子哭得可憐兮兮,卻不是他無法承受的痛苦。我們在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心理評估一下這個痛苦的程度,大多數情況遠遠沒有孩子表現出來的那麼慘烈。這種痛苦、困惑、失望、傷心,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走過去。

  這裡邊最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了自己,也就控制住了局面。孩子看到我們的平靜,他也最終能夠學會控制自己。一旦我們有了任何感情方面的反應,無論是憐憫、難受,還是煩躁、惱怒,都無異於把控制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左右我們的情緒,即達不到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更會將孩子置於受到身心傷害的危險之中。

  

  給家長的建議:

  當我們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開始哭鬧了,我們要做到的是——

  首先:擁抱孩子,愛撫他,告訴他「我愛你,但是我不能夠滿足你的這個要求。」並且簡單的解釋一下為什麼。身體的接觸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尤為重要,四歲以後的孩子也許會掙脫我們的懷抱,反感我們的愛撫,我們可以不採取行動,而是以關愛的態度和語言來表達我們對他無條件的接納。

  其次,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如果是在公眾場合,不要難為情,保持一顆平常心,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這決非意味著我是一個無能的、失敗的家長,別人會理解我的,即使不理解也沒關係,解決孩子的問題是首位的,面子是其次的。如果當時的公共場所要求安靜,則平靜的引走孩子,把他帶到一個可以發脾氣但不至於干擾別人的地方。

  第三,在孩子發泄的過程中,給孩子共情——「我知道你想要。。。。。我理解你現在很不高興。」同時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我不高興、我很傷心、我難過」等等。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從憤怒過度到難過。今後在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不會僅僅體驗幼稚的感情——氣憤,而是能夠體驗到更加成熟的感情——難過,並且接受令他失望的現實。

  第四:不要急於「哄」孩子,更不要以呵斥來壓抑孩子的情緒、否定孩子的感受,「哭什麼哭?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等等,總之不要運用語言暴力更不要用身體暴力。

  第五:有了一定的發泄之後,我們可以嘗試積極的引導他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建議一個比較有趣的替補活動,尤其是幫助爸爸媽媽一類的事情。比如,在超市,可以請求孩子幫助我們把購物籃里的東西放在傳送帶上去。如果沒有替補活動,則給孩子一個選擇:要麼停止哭泣,繼續當時的活動,要麼繼續哭泣,但是爸爸媽媽可以選擇不參與。尤其在家裡,我們可以平靜的告訴孩子,「 如果你選擇哭泣,就自己哭一會,我先去另外的屋子,等你決定不哭了。來找我,我跟你玩。」要明白,只要有觀眾,哭鬧就會繼續上演,失去了觀眾,小演員很快會覺得索然無味,去找更加有趣的事情做了。

  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幾點:

  1.不要威脅孩子——「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鬧什麼,待會回家收拾你!」等等。願望得不到滿足對於孩子僅僅是失望,受到家長威脅則會深深刺痛孩子幼小的心靈,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

  2.不要懲罰孩子——「你這麼鬧,不給你飯吃!」懲罰內容和哭鬧的行為之間沒有通順的邏輯關係。懲罰只能渲染家長的權威,卻會造成孩子將來必須在嚴格的管制下才能遵守規則,沒有懲罰的威脅,孩子就不自覺了。

  3.不要賄賂孩子——「別鬧了,待會兒給你買冰激凌吃!」「乖乖的,回家多讓你看會兒動畫片。」這也是教導孩子,修正自己行為的動機是為了得到獎賞,而不是這種行為是不恰當的。

  

  【奶爸說】

  孩子發脾氣大多時候是因為其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其心智的成長發展,不懂、不會如何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如有的孩子是通過哭鬧的形勢,有的孩子是急了打別人,而有的孩子則是打自己……

  這時家長的接納和共情非常重要,孩子心裡的想法說不出來、表達不出來,這時被粑粑麻麻理解了,替自己說出來了,其急躁心情自然會得到緩解,情緒也會漸漸平復下來;相反,如果家長這時不理解孩子、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急,經常如此還會令孩子對家長產生不被理解、接納的慣性思維,脾氣性格會變的越來越不好

  再說一下講道理和共情的區別,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家長都習慣性的先給孩子講道理,有時候講道理只會讓孩子更感覺自己的情緒不被接納,而共情是你理解了孩子,幫助孩子說出了他自己心中表達不出的想法和情緒,這對孩子來說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個是不被接納一個是被理解,其結果自然也大不相同

  我們都知道「通情達理」,先要通情才能達理,先梳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最簡單的例子:你和別人發生矛盾爭執了,正氣的抓狂呢!你老公在旁邊說:理智點!多大點事啊,發這麼大脾氣!至於嗎?想一想,你會因為聽了這話不生氣了嗎?還是恨不得立刻和他大吵一頓?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要先從當下的情緒中走出來,平靜下來之後,才可能去想事情的對錯與否

  在孩子情緒平靜時,我們可以通過示範、遊戲、故事繪本(如《我的感覺》系列)等方式來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及如何合理的表達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孩子的表達方式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如家長日常的言行舉止及平時對孩子的態度。如果家長本身就急躁,孩子耳讀目染甚至自己受到家庭暴力,那他表達方式一定也是同樣的方式。孩子就是養育者的一面鏡子,所有你能從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都可以從養育者身上找到根源


推薦閱讀:

當婚姻不好時該怎麼辦, 我們該如何挽回婚姻呢?
下屬不向我直接彙報工作怎麼辦?
教你怎麼測八字財運好不好
小心你的它 開車撞了狗/狗被車撞怎麼辦(二)
港珠澳大橋將採取怎麼樣的通關模式?

TAG:孩子 | 脾氣 | 怎麼 | 哭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