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冒藥物分析
感冒及抗感冒藥常常不被重視,但由於抗感冒藥大多為非處方葯,使用廣泛,如不注意合理用藥,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0萬患者被診斷為感冒,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氣管炎、非特異性上呼吸道感染等,這些診斷約佔醫生每年診斷疾病的75%。因此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感冒所致感染的臨床病理生理學改變
1.1 CT改變 有研究表明,感冒通常累及鼻旁竇。大約85%鼻病毒所導致的感冒病例在CT上有鼻旁竇的異常表現。這些異常表現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也可能消失。所以說,感冒是一種真正的病毒性鼻竇炎,而不僅僅是鼻炎。
1.2 化膿性鼻炎 通常有粘稠、不透明的或無色的鼻腔分泌物,在感冒發生後大約持續1~3天。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的脫落上皮細胞,多形核細胞和一些非致病菌,但這不表明有細菌感染,所以我們不主張抗生素應用於感冒患者。
2 癥狀及病程
正如前所述,普通感冒實際上是一種鼻竇炎。急性發病時,主要表現為流鼻涕、打噴嚏、咽痛、咳嗽,在兒童每年發病3~8次,成年人平均每年發病1~3次。通常病程為3~7天,在第2,3天癥狀最重。
3 治療誤區
從感冒所致臨床病理生理學改變得出結論:普通感冒不應常規使用抗生素。一些對照實驗已經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不能改變感冒的病程或預後,抗生素不應該用來預防感冒時並發的細菌感染,大多數患者的感冒癥狀和體征都能自愈。儘管如此,許多臨床醫生還是願意對有發熱、咽痛、流涕等癥狀的患者進行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究其原因如下:醫生缺乏足夠時間和患者交流,缺乏對患者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病理,生理學了解。由於兒童一旦出現發熱等癥狀,家長往往要求給予抗生素治療,為達到患者滿意,醫生會開抗生素治療;也有部分醫生受經濟利益驅使。
4 抗感冒藥的組方原則由於感冒發病急促,癥狀複雜多樣,迄今尚無一種藥物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一般多採用復方製劑。常用組方搭配如下。
4.1 解熱鎮痛葯 感冒發熱的溫度雖不高,但常伴有疼痛(頭痛、關節痛、肌肉痛),解熱鎮痛葯可退熱,緩解頭痛和全身痛,常用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雙氯芬酸等。
4.2 鼻黏膜血管收縮葯 減輕鼻竇、鼻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癥狀,有助於保持咽鼓管和竇口通暢,例如偽麻黃鹼。
4.3 抗過敏葯 抗組胺葯可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乾燥和變稠,減少打噴嚏和流鼻涕,同時具有輕微的鎮靜作用,如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
4.4 中樞興奮葯 有些製劑中含有咖啡因,一是為了加強解熱鎮痛葯的療效,二是拮抗抗組胺葯的嗜睡作用。
4.5 蛋白水解酶 改善體液局部循環,促進藥物對病灶的滲透和擴散,如菠蘿蛋白酶。
4.6 抗病毒藥 抑制腺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等複製,如金剛烷胺。
5 抗感冒藥物的選用
目前抗感冒藥的品種繁多,由於抗感冒藥多為復方,每種成分都可能產生各自的不良反應,若選葯不當,易造成重複使用,這樣不但達不到治療目的,而且會延誤病情,甚至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感冒藥連續服用不得超過7天,且不能服兩種以上的抗感冒藥,以免相同成分造成藥物過量。在連續服用1周後癥狀仍未緩解或消失者,應去醫院諮詢醫師。
6 藥物的不良反應 (1)各種抗感冒藥復方均可引起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引起消化道反應的主要是解熱鎮痛作用的成分。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等,少數患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損害。因此,含有上述成分的抗感冒藥應避免大劑量服用,且宜在飯後服用,胃潰瘍患者應慎用,要注意不能過量。 (2)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成分主要有金剛烷胺、偽麻黃鹼、阿司匹林等。過量常可出現幻覺、譫妄、精神失常或錯亂等。 (3)含有苯丙醇胺(又稱去甲基麻黃素或去甲麻黃鹼)的復方感冒藥易引起心血管反應,主要表現為頭痛、心慌、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等。故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器質性心臟病、高血壓、心絞痛的患者禁用含有此種成分的感冒藥。 (4)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在腎功能低下時容易引起腎損害。此外,雙氯酚酸鈉對血小板也有損害作用,可引起血尿。因此,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含上述解熱鎮痛成分的感冒藥。對乙醯氨基酚可導致各種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另外,復方阿司匹林主要表現為荀麻疹和過敏性哮喘,因此,哮喘病人禁用這類感冒藥。目前上市的感冒藥中中藥復方製劑佔有很大比重,其不良反應小、藥性溫和、藥效好受到越來越多的患者青睞。通過對感冒以及感冒藥物的分析希望能對大家自我葯療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癌痛治療理念的升華與止痛藥物應用
※有什麼預防腦血栓的藥物
※[小結]冠心病的藥物治療建議
※【葯事】藥物服用時間大不同!臨床用藥的時間原理
※官方稱食品藥品案報道未經核實不得用「毒」等字樣是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