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歷史學家有國籍,但歷史學沒有國界
【直擊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人自古重視歷史研究,歷來強調以史為鑒,我們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歷史典籍。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應該尊重彼此的選擇,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於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歷史學努力追尋國際歷史學的步伐,希望和世界交流。」中國歷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歷史學家有自己的國籍,但歷史學是沒有國界的。中國這麼一個文明古國、發展中的大國,主動融入世界的意義在於:我們需要了解,中國人這樣看待歷史的時候,西方人是怎麼看待歷史的;在研究歷史的時候,中國人用什麼樣的歷史理論和歷史方法,西方人是用什麼樣的歷史理論和歷史方法。
從1938年胡適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到1980年中國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再到2015年中國舉辦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中國史學界這一百多年來從未放慢追趕世界史學發展的腳步,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融入全球的學術體系。
1938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瑞士蘇黎世召開。會議召開前兩年,國際歷史學會主席訪問中國,希望中國的歷史學家能夠組織一個學會加入國際歷史學會。1938年是中國苦難深重的時候,但是當時中國的教育部門和中央研究院的負責人覺得應該去參加,因為這個會有日本參加,中國應該有人在會上發出中國的聲音,去譴責日本的侵略,去揭穿日本侵略中國的陰謀。雖然當時中國的形勢極為困難,但還是派胡適去蘇黎世參加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和國際歷史學會聯繫一度中斷,一直到1980年才開始建立起聯繫。」張海鵬告訴記者,1979年,時任中國社科院院長的胡喬木到羅馬尼亞訪問,羅馬尼亞總統會見他的時候特別提到:我們下一年要召開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希望中國派代表來參加。當時中國史學會沒有恢復和國際史學會的聯繫,所以中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1982年,中國史學會被批准成為國際歷史學會的國家級會員,從此恢復了在國際歷史學會的活動。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召群)
推薦閱讀:
※[面對面]張海迪:生命的追問(上)
※張海迪:鄧朴方的繼任者
※殘聯新主席張海迪:殘缺並完美
※高伐林: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宣傳張海迪始末(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