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談養生
一年四季的氣候,有四個主旋律,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到了秋天,天地間的陽氣,開始往裡收了。今年呢,尤其是特殊,實際上今年的氣是7月20號就開始收了。因為每個季節,最後18天是土運當家,7月20號開始,就土運當家了,秋天屬金,土能生金,也就是說,從今年7月20號,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金氣已經生起來了。
在7月20號以前,你可以喝白酒、吃辣,可以陽補,沒什麼感覺;過了7月20號,吃一點辣的,喝一點酒就上頭,尤其是現在,你再陽補,氣就頂住了。很多人反映胸口發堵,就是因為氣堵了。那麼到了立秋之後,特別是今天8月8號早上起來,細心的人會觀察到不一樣了,整個人體的陽氣就開始往裡收了,臉就白了。
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春生,春天草木生出芽來,夏長,到夏天開始長的茂盛,秋收,到秋天的時候,種子就開始收縮了,人和草木同屬於生物,對自然界是同樣的感受。比方說夏天的時候,人就可以大補,因為要長,就要上肥料,但是到了立秋以後就不能再補了。
北方有一個「貼秋膘」的說法,這是民間,一些人趕上一年正好是氣比較弱,立秋補了以後挺舒服,於是就傳下來了,秋天是不能補的,大家一定要注意了,特別是今年金運當家的時候,是不能補的。今年是十年一遇的金氣太盛,金是克木的,人屬草木啊,特別是秋天以後受到了剋制。
到了秋天以後,大家應該採取什麼方式呢?就針對今年而言,今年秋天的特點是燥而涼。這是今年的特點。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乾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人就想貪涼,就覺得吃點涼的痛快,以為吃點涼的潤膚,結果恰恰不能吃涼。因為今年是大燥大涼,所以呢,弄不好這就是個誤區,比方說燥了,就吃冷飲,吃了腸胃就受不了。
那怎麼辦呢,還是我們上次講的,今年的養生,關鍵的是不傷。飲食方面,堅持「涼性熱吃」,比方說很多水果,除了桂圓以外,大多數是涼性的,荔枝、葡萄是平性的,桃是溫性的,基本上是涼性的,人燥,就要多吃水果,但是水果吃完了以後,脾胃就受不了了,這是一個矛盾,怎麼解決?就是把水果做成罐頭吃,這樣既解決了血熱的問題,又不傷脾,把水果煮了,各種水果都是葯,鮮的水果,你把它煮一下,放點冰糖,吃了以後很舒服的。比如說現在的荔枝啊、西瓜啊,還有桃啊,等等,蘋果等等,各種水果,你都把它切成塊,先把水燒開,裡面放點冰糖,水開了以後,你把水果放進去,都不用等水再開就撈出來,趁熱吃,非常的好吃,吃完了以後人非常的舒服,而且還能解決第二天的便秘問題。因為氣太燥了以後,燥傷肺,肺與大腸是一家,人容易便秘。如果頭天晚上,吃那麼一碗水果,既不傷脾胃,又解決便秘。
另外一個,在這段時間,一般來講,不能吃辣,不能喝白酒,一般的情況是,喝完白酒,吃完辣,你就會發現耳朵就開始發懵了。為什麼呢?這就是今年金氣太盛的結果,7月20號以前你吃辣沒事,現在你再吃辣,喝白酒,嚴重者會形成耳聾,這個耳聾什麼時候才能好呢?需要經過調養,立冬之後才能好。你不調養,基本上就這樣了,還有一個特點,耳聾,如果你不管它,這種聾的狀態經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四季的交替,假聾就變真了,所以一旦耳聾或者一旦有什麼不舒服,要及時解決,如果經過一年,基本上就定型了。
今年的秋三月是金氣太盛,那麼要不要補呢?要,但不是陽補,不是吃辣椒,吃人蔘,十全大補湯,喝白酒,吃鹿茸,吃雞肉,吃羊肉,燒烤,這為陽補,這一段不適合。這一段適合陰補,叫滋陰潛陽,像牛肉,豬肉,你吃完了以後不上火,一些臉紅的人,吃一點鴨肉,鴨子是涼性的。
到了秋天了,大家記住了,一個主題就是收陽,秋天人的臉色分三個檔次。一個是白而亮,這是最好的,叫時相相合,秋應白色,表明你的陽氣已經收進體內,地里的莊稼已經收割入庫;一個是臉紅,這也可以,秋天不怕臉紅,臉紅表明你體內有陽氣,你家地里有莊稼,豐產了,但還沒有豐收,春夏的時候播種、生長,到了秋天莊稼成熟了,一定要搶收,農村的孩子,到了秋收的時候,即便是5、6歲的小孩,也會到地里幫忙,不收,一年的辛苦全白費了,凡是臉紅的人,把陽氣收到體內,臉就不紅了,臉紅還是有能量的表現;還有一種是最不好的,到了秋天了,但臉白、青、黃、灰,而無光,不怕臉紅,就怕白、黃、青、灰而無光澤。一般的來講,大道堂的老顧客不存在這個問題,特別是今年的春夏,整個來講比較涼,很多老顧客都是大補了一場,包括所有的養生師在內,都是大補了一場,基本上是足了,現在就是完成收這一關,收完了以後呢,人的氣色就開始白,就開始亮。氣候一轉變,你的臉色有相應的變化,這叫「時相相合」。
當人和自然相結合的時候,你已經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了,人在宇宙中就是一粒微塵,但是當微塵成為自然組成部分的時候,微塵就是自然,所以小和大是一件事,叫倆名。
一滴水,在陸地上,很快就幹了,當它融入大海的時候,這滴水珠就是大海的組成部分,所以人與自然,個體與大的環境一定要和諧,一定要融為一體。秋主收了,你還在大量的溫補,大家都在秋收的時候,你在地里春耕,這叫徒勞,是個體與整體不和諧的表現,引申到人體,就會收到傷害,人就會得病。
人要隨時與自然保持和諧,有人覺得這樣生活很麻煩,很累,一些年輕人和養生師交流時候就說,21點睡覺,5點起床,飲食還要總是注意,這樣的生活,即便到100歲不生病又有什麼樂趣可言?
人生就像開車,開車必須時刻注意路況,時刻遵守交通規則,任何事情都有其故有的規律,是不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在大的規律面前,我們只有遵守,不然就會受到傷害。就像法律,你只要遵守法律,就不會感覺到法律的約束性與強制性,而是感覺到安全與有保障,只有當你總是違法的時候,才會感受到法律的嚴肅性。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健康的時候不會特別注意身體,不會關注養生,而當不得不關注的時候,往往已經失去健康了,相應的世界觀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才會懂得健康的身體比恣情享受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比隨心所欲的飲食起居更重要,但往往悔之晚矣。
人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秦朝以後,我國建立了戶籍制度,據考證,活到二百多歲的人有好幾個,一百多歲的那就多了。只要大家都與自然和諧,就會有一個好的身心,健康且長壽的人生,也會有家和事興!
二、從今天開始,我們會根據《中醫養生學》這本書為基礎,給大家系統的講一下養生知識。
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非常大,我們都希望家庭和睦,事業興旺,要達到這個願望,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心狀態。人生像車,駕駛這輛車的人要懂得使用和保養以及延長車子壽命的學問,否則就會過早的報廢。倘若生命不存,人的幸福生活和成就事業的願望又何從談起呢?
養生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天人合一」
人生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哲思,引證了所謂醫聖望診,對人之興衰一目了然,望一人,知其全家;望一君,知其國運,正如上古醫聖天師癸所講:「凡治正(政)之紀,必自身始」的觀點,並以大禹先治病、後治水、又治家為成功典例,深入分析人的身體和家庭、事業以及社會安定之密切關係,指出「一個人體內臟腑失衡,與其相關的事物即會出現不穩定的狀態」,同時他大力提倡走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明確提出人的生存與發展之要義:有病治病,無病防病;靜心去躁,調養臟腑,則運在其中。
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㈠秋季主收
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體的影響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昨天是立秋,標誌著已經進入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所以大家秋季養生就注意一個字:「收」。
1、四時與情志 人的情志變化是與四時變化密切相關的。所以《素問》有「四氣調神」之論。《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這就明確告訴人們,調攝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才能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
現在已經是立秋了,那麼秋天人的情志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秋內應於肺,肺主憂、悲,憂悲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憂悲情緒。秋高氣爽,秋天是宜人的季節,但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垂慕之感,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
因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說明秋季養生首先要培養樂觀情緒,同時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我們也可以在秋高氣爽的天氣,到郊外去走走,到農家去體會收割的喜悅,還可以爬山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一切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是調解精神的良劑。
2、四時與氣血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津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向於表,故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
所以秋天就不適合劇烈的運動了,尤其到深秋,再做一些大汗淋漓的運動,反而身體不會健康,因為當你大汗的時候,毛孔都是大開的,人是浸泡在大氣之中,秋天的氣是肅殺之氣,我國古人都是「春季定刑,秋後問斬」,就是遵循春生之氣與秋殺之氣的原則,鍛煉是為了健康,但需要看氣的變化而選擇何適合的運動與強度。
3、四時與臟腑經絡 自然界四時陰陽與人體五臟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關係。故《內經》有「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脾旺於長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冬」之治。《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又指出:「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說明經氣運行隨季節而發生變化。所以,要根據四時變化,五行生剋制化之規律,保養五臟,進行針灸保健治療。
秋天對應皮膚,秋燥容易使人皮膚枯燥,毛髮不榮,我們可以相應的喝一些白色的,如煮白梨、銀耳、百合湯等,潤肺護膚。
4、四時與發病 四時氣候有異,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還有些季節性多發病。例如。春季多溫病,秋季多瘧疾等。《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與季節變化和節氣交換髮作或增劇。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變時發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發作,青光眼好發於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與疾病的關係以及疾病的流行情況,對防病保健是有一定價值的。
今年秋主要是燥、涼,燥易傷肺,所以人容易咳嗽,皮膚過敏、感冒等,這都需要潤肺祛燥
㈡、秋季起居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天氣變化無常,則使在同一地區也會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應須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不宜一下子著衣太多,否則易消弱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容易受涼感冒。深秋時節,風大轉涼,應及時增加衣服,體弱的老人和兒童,尤應注意。
㈢秋季飲食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同時,今年要記住「秋不吃瓜,秋瓜壞脾」。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臞仙神隱書》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㈣秋季運動
秋季,天高氣爽,除深秋不適合劇烈運動外,初秋時可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比如可採用《道藏·玉軸經》所載秋季養生功法,即秋季吐納健身法,對延年益壽有一定好處。
具體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煉幾遍,分3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將氣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呼出,呼氣時要稍有摩擦,口默念「哂」(音審),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次。秋季堅持練此功,有保肺強身之功效。
㈤、預防保健
秋季是腸炎、痢疾、瘧疾、「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預防工作顯得尤其重要。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
推薦閱讀:
※古典音樂與養生
※冬季喝什麼粥好呢?
※糖尿病秋季養生之——主食篇,吃對主食,不升糖!
※初夏食物推薦與初夏養生小常識
※十二時辰經絡養生對照表 十二時辰對應五行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