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俄即將走向全面緩和 中國或成美首要遏阻國 – 鐵血網
陝西的老馬識途 2016/4/5 20:38:12導讀:當地時間2016年3月24日,俄羅斯莫斯科,美國務卿克里訪問俄羅斯,與俄總統普京會面近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莫斯科,與俄討論雙邊關係、敘利亞及烏克蘭危機等問題,公開表示如果明斯克協議所有條款得到履行,美方準備解除對俄制裁。兩周前的3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宣布俄羅斯撤軍敘利亞;稍早前的3月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公開宣稱,烏克蘭在未來20至25年內不能成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這些看似孤立卻實則緊密相連的事件,實際上預示著一個重大戰略趨勢——俄與西方即將走向全面緩和,並由此引發世界大國關係的近期熱點
當地時間2016年3月24日,俄羅斯莫斯科,美國務卿克里訪問俄羅斯,與俄總統普京會面近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莫斯科,與俄討論雙邊關係、敘利亞及烏克蘭危機等問題,公開表示如果明斯克協議所有條款得到履行,美方準備解除對俄制裁。兩周前的3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宣布俄羅斯撤軍敘利亞;稍早前的3月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公開宣稱,烏克蘭在未來20至25年內不能成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這些看似孤立卻實則緊密相連的事件,實際上預示著一個重大戰略趨勢——俄與西方即將走向全面緩和,並由此引發世界大國關係的重大調整。[align=center]俄歐美關係所以能夠實現緩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以下三方的現實戰略需要。
普京念念不忘復興大業與西方這場緣於烏克蘭危機的對抗,對俄羅斯而言純屬美國逼迫下的無奈之舉,打亂了俄復興進程,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戰略災難。「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奇蹟般的俄羅斯。」這是普京2000年第一次就任總統時說過的名言,被外界視為其復興俄羅斯的政治宣言。而仍將俄視為對手的美國,不能容忍其輝煌再現,遏阻俄復興成為美重要戰略任務。這恰恰是美俄多年來矛盾不斷之根本原因。烏克蘭危機是美國遏阻普京復興大業的最新謀劃,意在將俄逼向與歐美對抗的險途,實現對俄的全面孤立,打擊俄復興進程。普京明知美險惡意圖,卻礙於烏克蘭特殊戰略價值,被迫入局。在拿下克里米亞穩住烏克蘭局勢後,普京積極謀求與歐美妥協,力爭早日將復興之路撥回正軌。但西方卻並不打算輕易放過俄羅斯,意圖迫使俄全面屈服,普京只得另闢蹊徑以斗促談、主動出招,力求在確保兩個戰略底線的情況下與西方達成妥協:其一是保住克里米亞,其二是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歐盟。俄鬥爭策略主要有兩招:第一,「以攻代守、攻其所痛 」,俄一面升級烏克蘭東部局勢,支持民間武裝力量大搞軍事分裂活動,另一方面大搞軍演武力震懾歐美;第二,「側翼迂迴、圍魏救趙」,俄避開西方在歐洲方向的戰略優勢,繞道中東區域,出兵敘利亞製造「事端」,逼迫西方與俄利益交換。俄羅斯「以斗促談」的目的基本達成。歐美實際已不再主動糾纏克里米亞歸屬問題,俄美政治交流正逐步恢復,此時容克宣布短期內不接納烏克蘭入盟入約,俄羅斯兩大要求——保住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維持現狀均得到滿足。普京剩下的主要任務就是實現與西方關係全面正常化,將俄羅斯復興進程拉回正軌。此時撤軍敘利亞就成了俄最佳選擇,既回饋歐盟善意,又拆除俄美關係進一步改善的重要障礙,為俄歐美關係全面緩和注入了新的動力。
當地時間2016年4月4日,抵達德國的敘利亞難民歐盟內憂外患無意繼續與俄纏鬥歐盟介入危機與俄對抗的態度本身並不堅決,存有投機心理,既希望與美聯手迅速壓服俄解決烏克蘭問題,又不願事態擴大承擔過多責任。此種態度與其介入危機時半是自願半是無奈的動機有關:自願,源於戰略利益上的巨大誘惑。把烏克蘭納入自身勢力範圍,既能增強歐盟東西兩翼地緣戰略上的平衡,又能阻斷俄介入歐洲事務的重要通道,有利於歐盟戰略地位的提升和歐洲統一夢想的實現;無奈,源於安全上的關聯和政治、道義上的責任。烏克蘭位於歐盟東大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同時,作為地區領袖,歐盟對身為其聯繫國的烏克蘭負有政治和道義上的責任,無法袖手旁觀。然而,時局發展讓歐盟投機打算落了空,與此同時自身的內憂外患卻不斷加劇:一是對俄制裁傷及自身。與俄美不同,俄歐經貿聯繫緊密, 2013年雙邊貿易額高達4170億美元。隨著歐盟制裁與俄反制裁的展開,2015年這一數據降至2300億美元,同比下滑40%,對本就萎靡不振的歐盟經濟造成新的傷害,引起德法意等對俄出口大國的不滿。二是敘利亞難民大量湧入,難民危機爆發。2008至2014年間歐盟總共也只不過接納了75萬難民,但2015年隨著敘利亞難民大量入境,難民人數飛漲,僅德國一家就接納了近110萬。難民潮加重了歐盟的經濟負擔,引發嚴重政治、社會與安全危機,歐盟在堅持自身理念和限制難民間陷入兩難,備受折磨。三是安全局勢惡化。2014年以來歐盟安全局勢持續惡化:IS等極端組織對歐洲滲透加劇,恐怖襲擊頻發;烏克蘭局勢僵持難解,戰火時有發生;俄羅斯持續施壓,安全壓力加大。2015年俄羅斯撤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在歐洲區域舉行多場重大演習,其中包括演練在位於立陶宛和波蘭這兩個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加里寧格勒進駐導彈、具有核打擊能力的轟炸機進駐克里米亞,對歐施壓意味明顯。烏克蘭問題註定短期無解,內憂外患的歐盟越來越無意也無力與俄繼續纏鬥,法意等國已經向俄伸出了緩和關係的橄欖枝。2016年1月,法國經濟部長馬克隆宣稱,希望西方國家於2016年夏取消對俄制裁;義大利領導人表示本國因對俄制裁受損嚴重,支持解除制裁。此外,奧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領導人也在之前密集地公開表示支持歐盟解除對俄制裁。此時再加上容克的講話,歐盟實際已向俄發出了緩和關係的明確信號。
意識到與俄纏鬥已致自身戰略偏軌 與俄羅斯的被逼無奈和歐盟的半推半就不同,美國是烏克蘭危機的策劃者和對俄制裁的領導者,意在藉此削弱俄羅斯,遏阻俄復興進程。在奧巴馬政府看來,打擊俄羅斯有利於維護美國霸權地位,符合美全球戰略需要。但實際上,與俄羅斯的激烈對抗一步步把美戰略拉離「正確」軌道。那麼,「正確」的軌道是什麼?美國戰略界和政界其實早已給出回答,即實行「亞太再平衡」,把戰略矛頭對準中國,遏阻中國崛起。這是總結小布希全球反恐「錯失」遏阻中國崛起良機的「慘痛教訓」後得出的經驗總結。「中國而不是俄羅斯才是美國最具威脅的競爭者」,成為美國政界和戰略界的基本共識,所以奧巴馬上台之初才會主動「重啟」俄美關係,為的就是緩和俄美關係,全力確保「亞太再平衡」戰略順利推行。儘管斯諾登事件等問題讓俄美「重啟」失敗,但兩國正常交往關係依舊維持,美戰略矛頭仍主要指向中國。但是,2013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情勢逐步有了改變。
美國策劃烏克蘭危機時的最初預想,應是儘可能快地完成對俄羅斯的打擊削弱,鞏固歐洲區域霸權地位,騰出更多力量投入亞太、全力對中國實施壓制。然而,俄羅斯應對招數和抵抗意志均超出預想。烏克蘭危機陷入僵局,美百般施壓制裁,俄卻堅守底線絕不屈服。美俄關係由冷淡走向激烈對抗,美主要戰略打擊對象轉向俄,不僅耗費大量資源,阻礙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進,還把俄推向我方,令中國處於中美俄大三角關係中最為有利的位置。美國國內對奧巴馬對俄戰略合理性的質疑逐步增強,出現不少反對繼續危機的聲音。例如,前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公開呼籲美俄妥協,他表示烏克蘭危機不會以哪一方完全勝利的方式結束,只有相互妥協,美俄才能脫離各自困境;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其《國家利益》一文中表示,俄羅斯是世界秩序中不可替代的部分,美國應與俄羅斯進行合作。奧巴馬政府也意識到自身戰略存在的問題,對俄態度逐步鬆動。2015年5月、12月國務卿克里兩次訪俄與普京、拉夫羅夫等高層會談,恢復因烏克蘭危機中斷的俄美領導人直接聯繫,就烏克蘭、敘利亞問題與俄會商;2015年9月30日奧巴馬與普京閉門會談約90分鐘,打破了2013年6月以來兩國元首無正式會晤的非正常狀態;2016年2月前國務卿基辛格訪俄與普京會面,替奧巴馬探路;2016年3月克里再次訪俄,旨在拉近兩國在烏克蘭、敘利亞等問題上的立場。隨著美國對自身戰略軌道的持續矯正,結束與俄纏鬥、恢復雙方正常關係將成為美當然之選,美俄關係發生轉變的日子已不遙遠。總體而言,烏克蘭與敘利亞危機讓俄與西方清楚地探明了對方的戰略底線和實力意志,雙方關係現已觸底反彈。未來俄美關係將不會再現過去兩年來高水平危機。儘管雙方將繼續在中東和歐洲展開競爭,彼此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防範,但雙方關係走向緩和是未來一個時期的基本趨勢。俄與西方關係緩和無疑將引發國際博弈格局調整。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內俄中位置可能對調,中國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美主要遏阻對象,而俄則處於更有利的平衡者位置,中國未來的戰略承壓將持續加大。 (姜磊系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博士後,綦大鵬為該所副所長、教授)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避暑聖地
※12號,美軍艦膽敢駛入中國領海,中國就必須宣戰
※刀叉源於中國,大禹發明了筷子餐具背後的歷史和文化
※留學生帶了2盒感冒藥,被判坐牢2年半!這些中國常備葯千萬別帶!
※【舊篇】游八達嶺十三陵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