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代瓷器上的耕織圖(圖)

清代瓷器上的耕織圖(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1日12:29 《收藏》雜誌

清康熙五彩耕織圖盤 法國吉美美術館藏

  北京 盧侃

  《耕織圖》是古代特有的以圖文並茂方式記錄耕作與蠶織的系列圖譜。由於反映了古代農業勞動者耕織的場景和詳細的生產過程,因而成為古代重要的「勸農」方式,具有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推廣耕作技術的作用,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宋代「仁宗寶元(1038~1040年)初圖農家耕織於延春閣」,是目前所知北宋宮廷以農家耕織為內容的成套的壁畫,是我國最早的耕織圖,惜已不存。此後南宋樓繪製了反映當時南方農桑生產全過程的《耕織圖》45幅,元明清一直延續不絕。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命宮廷畫家焦秉貞仿照南宋樓《耕織圖》刊本繪製《御制耕織全圖》,圖冊共46頁,耕、織各23頁。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五年親撰序文並於每圖上親筆題寫七言詩一首。該圖刊行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首開清代皇帝親頒《耕織圖》之先河。由於康熙帝的倡導,以後雍正、乾隆、嘉慶、光緒幾代帝王以皇室名義摹繪或修訂《耕織圖》成為慣例,以示不忘「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織」。故宮博物院藏有絹本《胤耕織圖》冊,原藏於故宮武英殿。圖分耕、織各23幅,合計46幅。

  乾隆時期,也曾摹繪刊行焦氏所繪《耕織圖》。台北故宮珍藏有乾隆朝焦秉貞弟子冷枚等繪製的焦氏摹繪本《耕織圖》。乾隆帝不僅命人繪製《耕織圖》,還將《耕織圖》中的美景用實際山水復原出來,清漪園(後慈禧改名頤和園)的一處田園風光也被乾隆帝命名為「耕織圖」。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帝命畫院據元代程(qǐ)摹本作《耕織圖》,分耕21圖,織24圖,藏於圓明園多稼軒。而後又命工匠依圖刻石,每圖長53厘米,高34厘米,採用雙鉤法陰刻,線條剛勁洗鍊。《耕織圖》石刻加上乾隆帝題跋共48幅,鑲嵌於耕織圖景區內玉河齋左右游廊的牆壁上,從摹刻勒石到嵌入游廊,前後共歷時3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三山五園,刻石被毀,現僅存23塊殘石,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耕織圖作為瓷器紋飾始見於康熙朝。清人陳瀏《陶雅》稱「康熙彩畫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佳」。清末民初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載「『耕織圖』為康熙官窯精品,兼有御制詩,楷亦精美,聲價殆侔(móu,相等之意)於雞缸也」。康熙瓷器上出現耕織圖紋飾,與康熙帝的重農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紋飾以焦秉貞《耕織圖》為藍本,多數配有詩文。

  關於康熙「耕織圖」瓷器的生產年代,多數學者認為是康熙五十一年,即《御制耕織圖》刊行之後,所以認為凡繪製耕織圖的康熙瓷器都屬於康熙晚期的製品。但是筆者認為這個問題還值得探討。康熙瓷器上的耕織圖紋飾與焦秉貞作《耕織圖》有關,此點無須置疑,但焦氏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受命繪製《耕織圖》,圖最遲完成於康熙三十五年,這之後景德鎮御窯廠完全有可能按照宮廷派發的圖樣,根據康熙帝的旨意來燒造以「耕織圖」為題材的瓷器,而並不一定非要等到康熙五十一年焦氏的作品刊行後才燒造,所以其中部分製品可能為康熙中期的官窯產品。

  康熙之後,耕織圖紋飾逐漸成為清代瓷器的傳統紋樣,並演變出「農家樂」等紋飾。以下甄選部分清代各時期「耕織圖」瓷器:

  康熙五彩耕織圖棒槌瓶 故宮博物館藏。高46.5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13.2厘米。口為洗口,直頸,折肩,瓶身垂直、近足處漸收,圈足。頸部繪寒江獨釣圖,肩部繪梅花錦紋開光。瓶身繪耕織圖兩組,內容分別為「春碓」「分箔」,與焦秉貞所繪《耕織圖》基本相同,空白處題樓璹五言詩兩首。

  春碓是糧食加工過程中的重要步驟。該圖畫面描繪農夫碓(duì)米勞作的場景,有的碓米,有的運糧,外有農田、樹木、行人等。人物動作不同,卻刻畫得非常細膩生動。分箔是養蠶的一道工序。畫面上有蠶架、蠶箔數個,蠶箔中裝滿蟻蠶,兩名婦女正在為蟻蠶分箔,一名婦女正在燒炭火為蠶室增溫,室外又有婦女、兒童走來。整幅畫面將孩童頑皮好動的天性及婦女穩重、端莊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用「春碓」和「分箔」兩圖代表「耕」與「織」,抓住了農桑生產中的重要內容,更加突出了設計者的意圖。

  康熙青花耕織圖碗 故宮博物院藏。高10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9.3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內口沿繪龜背錦紋,內底繪牧牛圖,外壁通景繪農耕圖,圖中描繪水田中一牛拉一方形耙,一農夫著斗笠、蓑衣,手執牛鞭站在耙上,正冒雨驅牛耙地。空白處配以詩文,名曰「耙耨」。耙是碎土農具,耨即除草,耙耨就是耕後碎土、平茬、除草的一項整地工序。詩畫配合,細緻描繪了農夫為搶農時冒著春雨耙田的情景,以及人和牛的辛勞狀況。經與焦秉貞《耕織圖》中「耕」部第三圖「耙耨」對照,畫面基本相同。碗的外底以青花料楷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雙圈款。

  康熙青花耕織圖碗 上海博物館藏。高8.3厘米,口徑22.2厘米,足徑8.5厘米。敞口,圈足。器內光素無紋飾,外壁以青花通景描繪焦秉貞《耕織圖》中「耕」圖第11幅「一耘」。外底以青花料書寫楷體「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雙圈款。「一耘」指水稻插秧後,當稻苗長出新根新葉時,要及時除草。除草不及時,容易造成草荒,影響稻苗生長而造成減產。焦秉貞《耕織圖》中有「一耘」「二耘」「三耘」圖,說明耘田是耕作中的一項重要工序。此碗所繪圖中秧苗茁壯,幾個農夫正在水田中耘田除草,其中二人使用木杖進行足耘,另有二人用戽(hù)斗從河裡往田中灌水,田邊綠柳繁茂,遠處牧童騎牛而來,一片農忙景象。圖中空白處題有樓「一耘」五言詩。圖詩相配,描繪了當時耘田勞作的艱辛。

  康熙五彩耕織圖盤 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直徑21厘米。敞口,淺腹,圈足。盤內通體描繪屋舍庭樹,屋外有二人提籃攜筐正欲進屋,屋內有三人正忙於蠶事,一派繁忙。右下角題樓璹詩文,名曰「大起」。大起是養蠶過程中的重要程序。春蠶生長得很快,幾乎日日不同,蠶婦要不時倒換篾箔以利於蠶寶寶的生長,非常辛苦。正如「大起」詩文中所說:「呼兒刈青麥,朝飯已過午。妖歌得綾羅,不易青裙女。」蠶婦們起早貪黑地勞作,卻是荊釵布裙,社會分配的不公,躍然詩中。

  康熙五彩耕織圖盤 法國巴黎吉美美術館藏。直徑38.8厘米。敞口,淺腹,圈足。盤內通景彩繪茅屋柴扉、小小的院落和屋前的池塘。已是掌燈時分,但蠶婦們仍在辛勤勞作,圖中屋內二婦人相對而坐,正絞輪引絲,一小兒坐於其中一人身後,但母親卻無暇照顧。屋外一孩童哭鬧著手牽一婦人衣襟。整幅畫面生動地表現了蠶婦們生活的艱辛,極富生活氣息。上部空白處題有樓《耕織圖》詩文,名曰「絡絲」,其中「辛苦夜未眠,敗屋燈明減」詩句正是蠶婦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乾隆鬥彩耕織圖扁壺 天津博物館藏。高57.1厘米,口徑10.6厘米,底徑21.5厘米。器形系仿明初扁壺造型,小口、細頸、溜肩、扁圓腹、橢圓形圈足,頸部到肩部左右分飾透雕螭龍形耳。腹部兩面開光,內繪農家耕種的生產場面,一面繪一農夫站在方形耙上,揚鞭驅牛在水田中耙地。遠有山丘綠林,近有叢樹、農舍,配置得當;另一面繪一農夫扶犁驅牛,正在水田中耕地,田塍及遠處有樹林、農舍,顯現一片農耕風光。壺的周邊配有花紋、福壽、如意頭等裝飾,圖案規整,色彩雅緻,畫面清晰。底部用青花書寫「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壺體態壯碩,氣勢雄偉,製作工藝精細,屬乾隆官窯彩瓷代表之作。

  道光粉彩耕織圖鹿頭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尊高44厘米,口徑16.5厘米,足徑25.4厘米。器收口,垂腹,圈足,肩塑對稱夔耳。器身粉彩繪耕織圖,並配以墨書詩文,外底以青花書寫「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尊系乾隆百鹿尊形制,但體形略顯笨拙,胎質較粗,款識書寫不甚規整,綜合以上因素分析,此尊款識應屬寄託款,實為道光時期的製品。器身所繪耕織圖分為兩層,上層為「織」圖,繪有「採桑」「分箔」「練絲」「織」四幅;下層為「耕」圖,繪有「耕」「舂碓」「礱(lóng)」「簸揚」四幅。每幅圖分別附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御題詩。

  清晚期粉彩耕織圖缸 頤和園藏。高47厘米,口徑54厘米,底徑29厘米。口沿平整,唇口微撇,鼓腹,近足處稍斂,平沙底。內壁用礬紅彩繪數條栩栩如生的金魚,間繪水藻,說明該器原為宮廷帝後觀蓮賞魚之物。外壁除口、頸部分與近足處有錦地、花卉等輔助紋飾外,器身通體繪製耕織圖。圖中人物神態各異,生動傳神,圖案構思巧妙,紋飾搭配和諧,繪畫技法精湛,展現出男耕女織的勞作景象。此器用彩風格追求康熙五彩瓷器的效果,色彩搭配雅緻,不失為一件晚清同、光時期的陶瓷精品。

  除以上幾件耕織圖瓷器外,上海博物館還藏有康熙五彩耕織圖碗(繪「耖」cho圖);北京師範大學文博館藏有康熙五彩耕織圖盤(繪「耕」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黃地粉彩耕織圖葫蘆瓶(繪「擇繭」圖),乾隆時期還有墨彩御制耕織圖詩瓷板等,都可稱為清代耕織圖瓷器的代表之作。

  從以上藏瓷可以看出,清代自康熙始,帝王喜愛並倡導的描繪農桑生產的系列圖畫——「耕織圖」在瓷器上逐漸流行,成為宣傳農業生產知識、推廣農業生產技術的一種「勸農」的新形式。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耕蠶桑舉足輕重,事關國計民生。將瓷器上裝飾耕織圖,使之成為推廣農本思想的媒介和載體,不僅使人們對田園生活產生無限嚮往,也給人以清新高雅的藝術享受,同時也使世人深知:「衣帛當思織女之寒,食粟當念農夫之苦」,並喻有「用以示子孫臣庶,俾知粒食為艱,授衣匪易」之理,提醒人們莫忘農本。需要指出的是,《耕織圖》的出現及其在器物上的大量應用,並不能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對於廣大勞動者的尊重,它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朝廷的尚農意識,即對農業生產的重視。

  編者註:文中介紹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乾隆款粉彩耕織圖鹿頭尊,本刊在2007年1期由劉若琳女士撰稿介紹。張潤平在《文物天地》雜誌撰稿介紹耕織圖源流時,認為這件粉彩尊形體不如乾隆時期秀美,胎質較粗,款識書寫不夠規整,是道光時期的寄託款官窯瓷。


推薦閱讀:

中國有沒有比骨瓷還薄的瓷器???
雍正單色釉瓷器鑒賞
為什麼很多粉彩瓷器內壁都是青綠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 瓷器中的黑珍珠
不考慮歷史價值的情況下,我們的制瓷工藝超越古代了嗎?

TAG: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