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館藏.陶瓷器賞析(全集四)

原文地址:北京故宮館藏.陶瓷器賞析(全集四)作者:zuoanyishupin

  

  定窯白釉盞托,宋,高6.5cm,口徑8.6cm,足徑8.2cm  盞托上呈杯形,口沿無釉,托鑲銅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與托口沿各飾回紋一周。  此盞托造型規整,釉色溫潤,紋飾簡潔,具有美觀而實用的特點。  

  定窯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凈,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制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豐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制。  

  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  枕作孩兒伏卧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餘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  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於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於隋代,盛行於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製品。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宋,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壁與內底界開,內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製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扣,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凈。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洒。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哥窯弦紋瓶,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  瓶廣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及肩部凸起弦紋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滿釉,通體開金絲鐵線紋片,底足露胎處為醬色。  釉面開片原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哥窯釉質凝厚,釉色沉穩,其胎體中含鐵量較高,燒成時口沿處釉下垂,形成醬口。  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紋片和肩頸凸起的四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哥窯傳世品不多,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碗,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  碗敞口,弧壁,淺圈足。里外滿飾青釉,釉厚潤如脂。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如網如織,深紋片呈黑色,淺紋片呈黃色,俗稱「金絲鐵線」紋。  

  哥窯魚耳爐,高9 cm,口徑11.8cm,足徑9.6cm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收下凸,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兩側對稱置魚耳,下承圈足。爐的外觀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燒釘痕。  魚耳爐因兩側置魚形耳且可用來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韻。此件屬於清宮舊藏品,乾隆皇帝頗為賞識,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鐫刻於器外底,詩云: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後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  

  哥窯八方碗,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稜線分明,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高14.9cm,口徑4.6-3.7cm,足徑4.8-6.4cm  瓶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無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品。  

  哥窯葵花洗,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哥窯膽式瓶,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  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俗稱金絲鐵線,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釉色潤澤,紋片典型。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海棠式花盆,高7.8cm,口徑14.6-11.8cm,足距7.4cm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雲頭形足。里心有5個支釘燒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邊無釉,呈黑色,俗稱「鐵足」。通體開片,外壁開大片冰裂紋,內壁開細碎紋片,縱橫交錯,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宋代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多見,花盆則極為少見。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藉助於燒成後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由於官窯瓷器珍貴,歷代宮廷均作為珍藏,清乾隆皇帝曾為此洗擬詩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師鐫刻於洗外底部,詩曰:  修內遺來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況非髻墾不入市, 卻足清真可設筵。  詎必古時無碗制, 由來君道重孟圓。  細紋如擬冰之裂, 在玉壺中可並肩。  下署「乾隆御制」。可見實乃皇家御用珍品。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美。  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麵,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大瓶,宋,高34.5cm,口徑9.9cm,足徑14cm  瓶圓口,直頸,垂腹,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碎。  「官瓷重楷模,精華四海粹」,這是《飲流齋說瓷》中對宋代官窯瓷器的讚美。官窯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窯興盛於宋徽宗時期,據文獻記載,窯場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目前尚無法取證。南宋官窯的窯址在杭州烏龜山一帶,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比較多的實物資料。  此件官窯大瓶是官窯中的傑作,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出冰裂紋,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備受皇帝的賞識,成為御苑至寶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霍縣窯白釉凸花帶字小碗,金,高3.8cm,口徑10.8cm,足徑3.3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碗心有一周無釉,這種無釉的現象被稱作澀圈。內壁印有10組花卉和文字「郭窯」、「瓷器」。  此碗特別之處在於其花卉和文字裝飾,文字巧妙地穿插於花卉間,既是一種裝飾,又是一種廣告語,得以宣傳窯主。宋、金時期,許多民窯窯場為了市場競爭、擴大銷路都採用這種行銷手段。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宋,高5.3cm,口徑10.5cm,足徑3.5cm  碗敞口,碗式較深,淺足露胎。里外施兩種釉,外施醬釉,點以淺黃色斑點,里為窯變花釉。碗內壁飾3組醬色菱形開光式剪紙紋樣。  將民間剪紙貼花藝術直接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是吉州窯匠師的創舉。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  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內凹足。通體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紋飾部分露黃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裝飾效果極強。  

  吉州窯綠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  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長方形孔。通體施綠釉,底素胎無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劃複線開光,開光內刻葉紋4片,枕側戳印朵花。  綠釉枕是宋金時期比較流行的瓷器品種,尤以北方窯燒造較多,如河北定窯、磁州窯,河南魯山窯、寶豐窯、禹縣窯等均有製作。此枕紋飾與在吉州窯窯址中採集到的標本類同,為吉州窯綠釉器物之典型。  

  吉州窯白地褐彩蓋罐,南宋,高6.5cm,口徑5.5cm,底徑6cm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褐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這種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強烈,即白地泛黃,黑花發褐。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奔鹿紋蓋罐等器物為此類瓷器的斷代提供了依據。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里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6cm,口徑12cm,足徑4cm  碗敞口,斜直壁,小圈足。碗黑胎,里滿釉,外施釉不到底,凝聚處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里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筋脈狀黑褐色兔毫式紋,俗稱「兔毫」。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北等地都有燒制,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為最。該器造型古拙質樸。  由於兔毫盞的盛名,宋代詩人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中云:「兔毫柴甌新,蟹眼清泉煮。」黃庭堅詞中有「研膏濺乳,金屢鷓胡斑」之句等。

推薦閱讀: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賞析
解答古詩詞賞析題不忘「四看」
詩歌鑒賞分類?賞析
【古詩賞析】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賞析[論語說文] - wangxiuhuan1945的日誌 - 網...

TAG:北京 | 北京故宮 | 瓷器 | 陶瓷 | 故宮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