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忒聰明,一邊旅遊一邊忽悠掙錢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詩仙」李白作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這一名句,仍舊引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揚州的嚮往。即使是李白本人,一生中也多次到過揚州,並以自己膾炙人口的詩歌見證了揚州城的黃金時代……
大唐開元十四(726)年的春天,在一個明月高懸的夜晚,李白在江寧(今南京)征虜亭(東晉時征虜將軍謝安所建)乘上北去揚州的船隻。這是年輕的李白第一次來到揚州。香車寶馬,才子佳人,李白浪跡坊間,酒朋詩友,徹夜笙歌。
他後來回憶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李白固然對自己的這種「存交重義」「輕財好施」的行為感到非常自豪。他在詩中說「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朝貧」。
但另一方面,這裡所說的「金」,應為唐時的「開元通寶」。三十萬金是什麼概念?當時一斗米十五斤,大概二三十錢,三十萬金可買米近三十萬石。當時一個縣官一年收入也不到五萬金,李白在揚州一年就用掉三十萬之多!
這就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李白當時是在旅遊,也沒有固定職業,沒有工資收入——誰給他如此龐大的開銷買單?出川時家庭的資助當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畢竟他常常在大城市轉。
這次到揚州前就先後經過江陵、九江、南京等地,大概李白自己也在經商,所謂「混跡漁商,隱不絕俗」。「混跡漁商」意思就是在經商,「隱不絕俗」意思是除了作詩交友這些雅事,也不拒絕談生意這樣的俗事,只是在詩里不說罷了。
然而,「散金三十餘萬」終究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李白如此「土豪」的行為不由讓人想起那句著名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說來也是滑稽,若是較真的話,「騎鶴下揚州」中的揚州竟與現在的揚州無涉。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句話出自南梁的《殷芸小說》,略謂有客相從,各言其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而在南北朝時期,「揚州」一般指的是南朝首都與揚州刺史的治所,建鄴,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譬如梁代曹景宗到京城任侍中領軍將軍時就感慨:「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不得。」
至於唐代以降的揚州,彼時尚叫廣陵或江都,屬南兗州,不屬揚州。直到隋開皇九年才第一次改吳州(廣陵)為揚州,之後的武德九年(626),唐廷「省江寧縣之揚州」,移揚州治所於江都,這才把「揚州」這個地名搬到了長江之北。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騎鶴上揚州」 已成慣語,其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在後世人們的眼中,「揚州」不再指代今天的南京,而指現在的揚州。而「上揚州」也不僅是指去作什麼「揚州刺史」,而是還包括了到揚州放浪風流的意思。
清代褚人獲的《堅瓠四集》就說:「隋唐以後之揚州,秦漢以前之邯鄲,皆大賈走集、笙歌粉黛繁華之地。古語云:騎鶴上揚州,以騎鶴為神仙事,而揚州又人間佳麗地也」,這倒是與李白在揚州的行跡,頗有幾分相符了。
李白自小酷愛旅遊,出蜀之前就游遍了巴山蜀水。25歲隻身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除了中年在長安供奉翰林兩年半,其餘的時間,幾乎一直過著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前後歷時27年。
游國恩等人的《中國文學史》說他第一次遠遊:「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遊蹤所及,幾半中國。」
有人統計過李白的詩文,綜其一生,他遊歷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到過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事實上,不只是李白,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位詩人都是半個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時期的詩人最為顯著。
盛唐時期詩人旅行時間長,遊程遠,人數多,而且還喜歡成群結隊出遊。如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曾幾次出遊,時間較長的一次歷經汴水、蘇州、太湖、杭州,後從吳越回家。也正是在出遊的路上,他結識李白,建立了深情厚誼。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舍之情溢於言表。另一位同孟浩然合稱「王孟」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也沒閑著,他奉帝命離開長安到涼州勞軍,耗時幾月,期間出差、旅遊兩不誤,使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描繪永駐人間。
邊塞詩人高適南遊荊襄,遠赴薊北,後又漫遊梁、宋,後人形容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不得不說的還有詩聖杜甫,從20歲起,他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10年以上的漫遊。
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相遇,造就了詩歌史上最著名的同游,也在我國文學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後來他們在開封又遇到了高適,還結成了三人「自助旅行團」。
推薦閱讀:
※世界上真正賺錢一定來自分歧
※未來8大賺錢的職業
※翻牌子了,明年換個姿勢掙錢
※「年薪30萬,為什麼我還是沒有存下錢?」
※只做一件最賺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