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開始音樂」丨德彪西為何創作《大海》?
阿巴多指揮德彪西《大海》
印象主義音樂創始人德彪西及其交響素描《海》
縱觀百年的音樂發展,無數流派在漫漫長河中留下了燦爛的足跡,而有一個人,用其創新的精神,融匯了文學及美術兩種藝術門類,開創了偉大的印象主義音樂,由此,20世紀現代音樂掀開了新的篇章,這個人就是法國作曲家、鋼琴家克洛德?阿希爾?德彪西。 往期內容:1、德彪西《大海》有幾個樂章?2、對大海的「情有獨鍾」的作曲家丨淺析德彪西交響作品《大海》;3、聆聽《大海》丨紀念德彪西丨曾有人聽了這首作品後,去見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覺得有些"不夠勁"。
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生於法國巴黎近郊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中,其父一心渴望兒子成名。德彪西自幼音樂才智出眾,11歲便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學校進行了長達11年的專業學習。他極具創新意識,從不墨守陳規,彈奏的和弦全然不按傳統規則進行預備和解決,為此,常受到老師們的指責。在此期間,德彪西曾兩次隨梅克夫人到訪俄羅斯及歐洲各地,在旅行中廣泛接觸了世界各地的音樂,獲益良多。
1884年,德彪西創作的大合唱《浪子》獲得了羅馬大獎,由此,他的創作進入了活躍期。在這期間,文學家和畫家對他的創作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由欣賞他們的詩作,進而為其詩作譜曲,他的音樂逐漸帶有「印象主義」色彩。 ——1、象徵主義≠印象派丨如何欣賞德彪西音樂中的象徵主義?2、「音樂中的德彪西主義與繪畫中的印象主義和詩歌中的象徵主義是同義詞!」
印象主義的藝術始於19世紀60年代,選擇對大自然等對象的觀感中最美麗的瞬間予以表現,要求繪畫絕對符合瞬間的感受。德彪西把這種畫派的風格移植到音樂世界中,他追求色彩的對比及變幻的和聲,使其旋律線條朦朧迷忽,但仍有跡可尋。他曾說過,「我要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開始音樂,我希望從朦朧中出發,又回到朦朧中去。」
細細品味德彪西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有著明顯的區別。沒有古典音樂嚴謹的結構和深刻的思想,更沒有浪漫音樂豐富的情感,反而凸顯出更多的奇幻色彩。德彪西一生的創作並不算多,但都極具「印象主義」音樂特點,其中著名的有歌劇《佩利亞斯與梅利桑德》,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夜曲》,3首交響素描《海》,鋼琴曲《版畫集》等。另外,1921年所著文集《克羅士先生――一個反對「音樂行家」的人》,是一部重要的論著。德彪西的晚年是在疾病中度過的,雖感沉重壓抑,但仍未放棄創作。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病逝於巴黎。
德彪西的一生對海情有獨鍾,雖出生在城市裡,但每年都隨父母去海濱度假,那無垠的大海就此植根於他的腦海中。法國象徵派詩人波特萊爾曾有一行詩這樣寫道:「自由人啊,你要永遠歌頌海。」這行詩句對德彪西影響深遠。他日常的書信和言論中常常有相關於海的描述,他曾說:「我懷有對海的真誠熱情,大海總是那樣無邊無際,那樣美麗。」最終,他用一部交響素描《海》,向心中的大海致敬。
這部交響素描《海》共有三個樂章,被公認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作。此曲1905年完成,同年10月15日舉行首演,該作品構思於1903年,即當時他在海邊的親戚家度假期間所作,直到1905年3月才最後完成。
大自然這一載體通常是印象派作曲家重要的創作源泉,但他們只是從中汲取靈感,並根據自身的感受寫出其見聞。因此,他常把從海的胸懷所得到的靈感寫入自己的音樂作品中。《海》的音樂所依附的並非詩意的標題,而是音樂本身的規律,即由海的印象所喚起的意念,這裡依然是印象的原則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是他的《海》和浪漫主義作曲家筆下的海的形象的明顯區別所在。
在這篇交響素描《海》中,作曲家抓住從不同時刻大海反覆無常的變幻中而得來的瞬間感受和印象,以印象主義音樂特有的手法,從三個不同的側面描繪了大海奇妙而美麗的景象。這首作品共含3首樂曲,在每首樂曲前,作曲家都冠有文字標題。《海》的和聲語言相當獨特,七和弦和九和弦的連接,平行四、五度的進行,以及調性的轉換隨處可見。配器以原色寫作原則佔優勢,個別樂器的應用也很有獨創性。他用不同手法為音響增添新的色彩,他的筆法、節奏及力度變化都極精細。
第一首:海上――從黎明到中午
這幅圖景不同於奏鳴曲式,它是由兩個段落組成,另加一小段引子和尾聲。描繪了大海的蘇醒和從黎明到中午光的繁複變化。引子部分由定音鼓的震音和弦樂持續音構成海在沉睡的朦朧背景。接著,由英國管和加弱音器的小號演奏引子主題,揭開大海黎明的晨霧。
樂曲的第一段由樂隊的上行樂句引入,由兩支長笛和兩支單簧管柔和地奏出主題。整段基本上在降D大調,用不太明顯起伏的音型的自由發展,以展示海的無邊無際的廣闊景象,彷彿旭日升起,萬物復甦,海浪也開始起伏和涌動。這一段主題在不同的管樂器中傳遞,調性與力度的變換,象徵著海的變幻無常。
樂曲的中間部分,是由16把大提琴組成4個聲部演奏的絕妙而生動的主題。這一部分,音樂變得越來越響,越來越有生氣,彷彿大海擁有全部的光輝。
樂曲的尾聲部分,綜合了樂曲中的主題和動機,用最光輝奪目的色彩結束這幅素描。這一段落的木管樂器再現主題,一改前面的柔和,變得充滿活力,給人以海浪翻湧之感,大海已進入中午時分的嬉戲景象。
卡拉揚指揮第二樂章
第二首:海浪的嬉戲
這一首由三部曲式構成,是一個輝煌的詼諧曲樂章。引子由長笛、單簧管和帶弱音器的小號演奏,模仿海浪的動蕩。這首樂曲幾乎是由短小動機和不大有規律的節奏型組成,這些片段生動形象,彷彿海浪的泡沫和水珠。樂曲的尾部,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表現了海浪的睏倦和逐漸平息,最後在豎琴和鐘琴的泛音聲中結束。
卡拉揚指揮第三樂章
第三首:風與海的對話
這是整部作品中最具畫面性的一幅,也是標題與音樂內容高度一致的樂章,是對風暴中狂濤奔騰的大海最生動的描述。開始處,由低音弦樂奏出海的動機,由木管樂器奏出風的動機,兩組樂器交替進行,彷彿海與風的對話,音樂情緒也逐漸高漲。這段的基本主題是「風」,先後出現3次,音響宏偉。第三次出現時形象最為輝煌,表現了風對海的呼喚,是全曲的高潮。而海的主題則稍顯溫柔,由長笛和大提琴奏出。樂曲在風與海的主題分別再現後,進入尾聲,最後在由銅管樂器奏出的一串不協和的音響中,全曲結束,也終止了大海綿綿不休的故事,極為悲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