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末代皇帝溥儀系列之02兩宮駕崩

末代皇帝溥儀系列之02兩宮駕崩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說的是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家庭,生活時間一生彼此的脾氣、稟性、價值觀會越來越接近,這是長期朝夕相處的必然結果,更何況慈禧跟光緒是有血緣關係的,眾所周知光緒帝入宮之後,他在名分上是慈禧的兒子,但是光緒帝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可見光緒帝還是慈禧的外甥,屬於旁系血緣關係,所以娘兒倆很相像,比如身高都很矮,慈禧不到一米六,光緒不到一米七,尤其是脾氣都很倔強,激動起來就歇斯底里,這兩個人針尖對麥芒,

[畫外音]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出生在醇王府,兩歲之前的溥儀與普通孩子無異,他命運的改變與另一個人息息相關,他就是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在位三十多年間,他個人的命運連同清王朝的命運共同在屈辱中淪落,溥儀並沒有見過光緒皇帝,但他將繼承的不僅有他的皇位,更有末世帝王的悲哀,1908年光緒皇帝已被慈禧軟禁整整十年,他們之間空間有哪些無可挽回的矛盾,在清王朝的末日里溥儀是如何登上皇帝寶座的呢?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為您講述百家講壇系列節目末代皇帝溥儀第二集<兩宮駕崩>.

喻大華:光緒三十四年夏天,七十四歲的慈禧受涼得病,說起來不是要命的癥狀,就是一般的腸胃病,腹瀉但總也治不好,轉眼到了秋天,慈禧感到體力,精力都大不如前,回首四十八年主掌中國命運的坎坷歷程,展望國事如麻的前程,她十分悲觀,她感覺自己可能過不去這道坎兒了,在這種情況下,用溥儀取代光緒帝的計劃提上了日程,中國帝王都是終身制,活著干,死了算,因此溥儀取代光緒帝的惟一前提是光緒帝的死亡,然而這個時候的光緒帝雖然身體虛弱,病痛不斷,但畢竟是三十八歲的壯年,又沒得什麼不治之症,哪能說死就死呢,難道誰還敢製造一場謀殺不成嗎,對了,應該說一說慈禧跟光緒帝之間的矛盾,他們之間本是母子君臣的關係,到底結下了怎樣的深仇大恨呢,慈禧是咸豐皇帝的配偶,他為咸豐皇帝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1874年同治皇帝病死,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兒子,所以大清朝載湉過繼過來立為皇帝,這就是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入宮的時候僅僅四歲,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掌握國家政權,直到光緒十五年,就是1889年的時候,光緒帝十九歲了,慈禧才把政權交給了光緒,但大家也知道,慈禧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女人,她不幹寂寞,依然想方設法去監視,控制光緒皇帝,這就種下了母子之間矛盾的禍根,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說的是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家庭,生活時間一生彼此的脾氣、稟性、價值觀會越來越接近,這是長期朝夕相處的必然結果,更何況慈禧跟光緒是有血緣關係的,眾所周知光緒帝入宮之後,他在名分上是慈禧的兒子,但是光緒帝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可見光緒帝還是慈禧的外甥,屬於旁系血緣關係,所以娘兒倆很相像,比如身高都很矮,慈禧不到一米六,光緒不到一米七,尤其是脾氣都很倔強,激動起來就歇斯底里,這兩個人針尖對麥芒,你硬我更強,面對慈禧的指手劃腳,光緒皇帝曾說,如不與我權我寧遜位,就是你要不給我權我不幹了,光緒身邊都是慈禧的耳目,這話馬上就傳到慈禧哪兒去了,慈禧怎麼說,慈禧說他不願坐此位,我早不願他坐之,你不願意干我還不願意讓你干呢,就此來看,頗有點媽媽沒有媽媽樣,兒子沒有兒子樣的感覺,在十九世紀末,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光緒皇帝掀起了一場學習西方的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對於這場改革,慈禧最初是默認的,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必然觸動權力分配這一核心問題,於是慈禧出面阻撓,變法運動陷入了死胡同,改不下去了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維新派謀划了一場政變,打算殺掉慈禧的親信,直隸總督榮祿,然後包圍頤和園除掉慈禧太后,結果慈禧先下手為強囚禁了光緒帝,逮捕了一些維新志士,撲滅了變法運動,問題的關鍵是光緒帝跟這場未遂政變的關係,換句話說光緒帝知不知道維新派的政變計劃呢?是不是參與了政變謀劃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光緒帝做的確實有點過分,因為不論慈禧的是非,在名分上畢竟是慈禧是他的媽媽,兒子要謀害媽媽那就是大逆不道,現在沒有可靠材料證明光緒帝參與該計劃,你想按照人之常情,如果沒有光緒帝的知情或者是參與,維新派敢做這樣的事嗎?否則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他都無法向光緒帝交待啊,政變要失敗你陷皇帝於何地啊,政變要成功也不好解釋啊,要啟稟皇上您可能還知道啊吧,你媽已經剛抓起來,還有啥話沒有,沒有就拉出去斃了,你怎麼交待啊,再者維新派發動政變的惟一依靠掌握一定軍權的袁世凱,在維新派遊說袁世凱的同時,光緒帝也接連幾次召見袁世凱,給他加官晉級,明顯表現出跟維新派的配合,慈禧囚禁了光緒帝之後,逮捕了六位維新志士,未經審判就執行了死刑,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為什麼不經審判就處死呢,我想清政府可能是不敢審,怕的是一經審訊牽連出光緒,給光緒帝留面子,這倒不是給光緒帝留面子,這是慈禧給自己留面子,試想養兒子養了二十多年,到頭來要發動政變除掉媽媽,慈禧丟得起這個臉嗎?所以光緒帝應該跟這場政變有關係,這一下子慈禧恨透了光緒,甚至動了殺機.

[畫外音]慈禧與光緒,這對君臣母子的恩怨,其中是非曲直實難定論,雙方和解已無可能,皇帝的廢立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表面上相安無事的冷暴力才能使慈禧的利益最大化,然而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讓病榻上的慈禧驚恐萬分,這是怎麼回事呢?

喻大華:在寒風瑟瑟的初冬時節,慈禧接到了一個堪稱晴天霹靂的消息,袁世凱可能擁戴奕劻的兒子篡奪皇位,前面說過袁世凱就是當年維新發動政變宏觀最大希望的人,但是袁世凱反戈一擊出賣了維新派,獲得了慈禧的諒解,此後步步高升,這個時候是軍機大臣掌握著北方的軍政實權,是實力派的人物,關於袁世凱的是是非非,我將在以後詳細地來講,奕劻是誰?奕劻是晚清重臣,長期主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個外交機關,後來改名叫外務部,1903年榮祿病死,奕劻取代榮祿,成為首席軍機大臣,他的爵位是親王,各為慶親王,奕劻也是慈禧太后信任的人,當然達不到榮祿的信任程度,對於奕劻我感覺他應該是清朝和紳之後最大的貪官,當時社會上管慶親王府就叫慶記公司,奕劻這個人什麼錢都敢收,只要收了錢什麼事都敢辦,觀眾朋友可能奇怪,說奕劻聲名狼藉,慈禧為什麼還把他提拔成首席軍機大臣的地位呢,在慈禧看來,奕劻雖然名聲不好,但也有兩點長處,第一,他雖然自己摟錢,但不全揣進腰包,也給慈禧用錢,要不奕劻早被大清國的最高檢查院給弄到拘留所里去了,第二,晚清政府從十九世紀末期以來,主要靠賣國來維持統治,您可別以為賣國個事簡單,您得找准交易對象,把握好交易時機,談妥交易價格,這裡面學問大著呢,奕劻長期掌管大清國的外交事務,"國際友人"多,人脈廣,在賣國的行情時機把握上爐火純青,慈禧離不開他,但是不久慈禧就發現奕劻問題的嚴重了,當時的直隸總督是袁世凱,袁世凱在奕劻的身上不惜血本,幾十萬,上百萬的送,白銀啊以兩為單位的白銀,而且慶王府裡面大大小小的開支,全拿到直隸總督府報銷,奕劻被袁世凱收買了,他成了袁世凱的工具,袁世凱這個人是晚清督撫中少有的人才,為人大刀闊斧,敢想敢幹,袁世凱這個人沒有讀過很多書,胸中缺乏那一團正氣,為人也不大講原則,這樣的人要是用好了,那就是國家的棟樑柱石,否則,惹起禍來也可能把天捅個窟窿,所以光緒三十三年的時候,慈禧把袁世凱從直隸總督的任上調為軍機大臣,明升暗降,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可見在這個時候慈禧對奕劻對袁世凱已經有戒心了,現在慈禧得知袁世凱可能擁戴奕劻的兒子篡奪皇位,慈禧驚出了一身冷汗,這不僅是光緒皇帝的厄運,也是她慈禧太后自己的厄運,再者慈禧心知肚明,奕劻不過就是袁世凱餵飽了的一條狗而已,袁世凱擁戴他的兒子篡奪皇位實際上就下袁世凱主宰中國命運的一個幌子,這個時候袁世凱掌握著清朝最現代化的一支軍事力量,新建陸軍,就是人們所說的那個北洋軍,勢力不容小視,怎麼辦,慈禧感到了空前的壓力,為了愛新覺羅皇朝的利益,更是為了她自己的利益,慈禧果斷地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決策,她決定立即動手改朝換代,造成既成事實,讓袁世凱,奕劻的陰謀落空破產,慈禧決定把奕劻支出北京,然後在奕劻缺席的情況下布置政權交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四日,慈禧召來了奕劻,命令他到東陵去一趟,檢查一下自己陵寢的工程情況,慈禧做出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對奕劻說我的陵寢已經竣工多年了,也沒有用你也知道,你趕緊過去看一看,看哪裡有該修補的地方趕緊修整一下子,因為我最近身體不好,年勢已高,恐怕快去見文宗皇帝了,文宗就是咸豐,慈禧的老公,一聽慈禧說出這樣不吉利的話,奕劻馬上做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他一邊抹眼淚一邊表示,皇太后洪福齊天,定能轉危為安.又說在這樣緊要的關頭,他作為政府首腦,為了國家的穩定他實在是不能離開北京,況且自己對工程質量完全是門外漢,所以檢查陵寢工程這個差事啊,最好請皇太后另派他人,奕劻不願意去,不願意去的理由很多,當然東陵離北京很遠,在直隸遵化境內,離北京好幾百里路啊,一來一往需要十多天,尤其是時值寒冬,那是個苦差事,奕劻不去怎麼辦,慈禧嘆了一口氣,語重心長的說,說這事本來是不應該辛苦你的,所謂檢查工程也不過是個借口,我讓你去的真實用意是西藏的達賴喇嘛剛剛進呈了一尊親自開光的佛像,我想把這尊佛像放入我的地宮,為了表示對達賴的重視,更是為了表明對佛祖的敬意,這個差事非你去不可,誰讓你地位高呢?這一下子奕劻無言以對了,只好退下,然後捧著這個佛像前往幾百里外的清東陵,奕劻剛剛離開,慈禧讓總管太監李蓮英給陸軍部打電話,召陸軍部尚書鐵良馬上進,所謂陸軍部就是原來的兵部,晚清改革中央官制,改名陸軍部,現在由滿族當中的傑出軍事人才鐵良擔任尚書,鐵良也是慈禧的親信,接到電話馬上放下一切工作立即趕來宮中,剛剛跪下,慈禧斬釘截鐵的告訴他,將駐紮在北京南苑的陸軍第六鎮跟駐紮在直隸淶水的陸軍第一鎮對調,立即開拔,所謂鎮是清末軍事改革中的軍隊編製,慈禧把第六鎮調出北京的用意是切斷第六鎮對北京的軍事威脅,因為第六鎮的最高長官是段琪瑞,您理解了吧,段琪瑞是袁世凱的絕對心腹,如果袁世凱確實有擁戴奕劻兒子篡奪皇位的企圖,第六鎮肯定是政變的軍事基礎,相反第一鎮是鐵良控制的部隊,絕對可以放心,這樣一來奕劻北支出了北京,袁世凱的軍事力量被開到了直隸淶水,慈禧心中有底了,她緊接著召來了張之洞等心腹老臣,宣布了自己的計劃立溥儀為帝,張之洞這個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頭髮都白了,跪在地上顫顫微微地表示說太后聖明,然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根據<國聞備乘>這部書記載,張之洞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就是希望選一個大一點的統治者,那麼不如乾脆就立載灃得了,可見張之洞不贊成立溥儀,張之洞倒不是質疑慈禧垂簾聽政的合法性,他怕的是慈禧去世之後,光緒的皇后再來一場垂簾聽政,那樣一來王朝的命運可真是厄運不斷了,所以他建議乾脆就立載灃為帝,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現在已經二十六歲了,成年了,一旦登基就能辦事,不用擔心太后垂簾聽政的問題了,張之洞馬上把這個意思反映給慈禧,慈禧什麼態度呢,慈禧嘆了口氣,她沉痛的說,你說的很對,但你也知道,俺們大清朝皇位傳承是父死子承啊,當年同治皇帝死的時候沒有兒子,按說就應該給同治皇帝過繼一個兒子繼承皇位,但是當時沒有給同治皇帝立嗣,反而選了同治皇帝的叔伯弟弟光緒做了皇帝,如果現在再選一個同治皇帝的叔伯弟弟載灃來做皇帝,我們真是無法面對死者,同治畢竟是皇帝,你能讓人家絕戶嗎?另外同治帝還是慈禧的親兒子,所以她說如果再立載字輩的,就是跟同治平輩的,我們無法面對死者,相反立溥儀為帝,溥儀是下一輩,他可以繼承同治的皇位,這樣一來同治的皇位得到了繼承,對死者有了交代,溥儀雖然小但是可以讓他爸爸載灃代行皇權,那麼不就是你說的長君嗎?這也符合國家的利益,這樣一來於公於私就都有了交代了,張之洞深感慈禧思慮的周詳,而且他明白了慈禧話里話外透露出一個意思,在她死後清朝將不再實行垂簾聽政,而是改由載灃執政,於是張之洞緊接著就說了句話,然則亦正其名,要是那樣說的話就應該給載灃一個名正言順的地位,慈禧問,古有之乎,過去有這樣的先例嗎?張之洞說前明有監國之號,國初有攝政王之名,皆可援引為例,就是說明朝有"監國",本朝初年有"攝政王"都可以借鑒,慈禧當場拍板,採納這兩個辦法,確定載灃的身份是"監國攝政王",10月20日,慈禧太后發布懿旨,宣布光緒皇帝病危,然後宣布"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同時任命載灃為"攝政王",慈禧這道懿旨向天下發布,就說是把溥儀接到宮裡來,幹什麼呢?她說讀書,其時溥儀沒到讀書的年齡,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因為她此前宣布光緒病危了嗎,並且緊接著宣布載灃是攝政王了,所以這是打伏筆,過幾天我宣布溥儀是大清國皇帝的時候,你們別感到吃驚.

[畫外音]關於袁世凱打算擁立慶親王奕劻兒子的這條消息,也許只是坊間捕風捉影的傳聞,並沒有確切的實證,但慈禧寧可信其有,並迅速做出反應,完成自己的立儲計劃,顯示了她高超的政治手腕,此時的光緒皇帝尚未駕崩,紫禁城卻即將迎來新的主人,而又將失去一位王子的醇王府,面對這一消息該是喜還是憂呢?

喻大華:這天傍晚,位於什剎海畔的醇王府發生了一場大風波,剛剛被任命為攝政王的載灃,帶著龐大的依仗隊來到了自己的王府,接長子溥儀入宮,載灃的媽媽得知慈禧太后的懿旨之後當即暈倒,溥儀的出生彌補了她心靈的空虛,這個孫子就是她的命根子,溥儀晚年回憶說他小的時候,他奶奶每天晚上都過來看他好幾次,當然他不知道,都是那些傭人告訴他的,說你奶奶來的時候都不敢穿鞋,怕把你驚醒,那麼溥儀就是她的命根子,結果讓慈禧搶去了,一想到光緒帝一生的悲慘命運,怎能不讓老太太痛徹肺腑呢,所以當場暈過去,趕緊當場搶救,而三歲的溥儀又哭又號,踢打著不讓來人來抱,醇王府上下一團混亂,眾人束手無策,沒辦法,怎麼辦呢,溥儀的奶媽看到溥儀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小樣,趕緊抱在懷裡給他餵奶,這個舉動啟發了眾人由溥儀的奶媽抱著溥儀,坐上杏黃大轎,浩浩蕩蕩直奔紫禁城,直到把溥儀送到慈禧太后的帳前,五十多年後,溥儀回憶了他第一次見到了慈禧的情景,他說我跟慈禧的這次見面還能夠模糊地記得一點,那是由一次強烈的刺激造成的印象.我記得那時自己忽然處在許多陌生人中間,在我面前有一個陰森森的帷帳,裡面露出一張丑的要命的瘦臉,據說我一看到慈禧立刻嚎啕大哭,渾身哆嗦不住,慈禧叫人拿冰糖葫蘆給我,被我一把摔到地下,連聲呼喊著?要嫫嫫!要嫫嫫!嫫嫫就是他奶媽的名字,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說這孩子真彆扭,抱到哪兒玩去吧.就在這紛紛擾擾的過程中,光緒皇帝離開了人世,他四歲入宮為帝,在位三十四年,曾為挽救王朝的命運,挽救中國的命運掀起過"戊戌變法",是中國史學家公認的進步皇帝,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一輩子生活沒有自由,愛情不能自主,做傀儡,做囚徒,他死的時候年僅三十八歲,根據清政府官方公布的消息光緒死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公曆是1908年11月14日傍晚,從清政府公布的時間上看,是溥儀入宮的第二天,但是光緒帝的起居注官惲毓鼎在他的<崇陵傳信錄>中回憶,在此前兩天的十月十九日,太監就成群結隊地出宮去剃頭,並且毫不避諱地說皇上駕崩,因為這麼多人去剃頭,人們問大伙兒一起來了,他說皇上駕崩了,因為國喪期間不準剪髮,所以搶在公布之前剃頭,由此看來清政府公布的光緒皇帝死亡的時間不準,在溥儀入宮之前光緒帝就已經死了,慈禧從容布置之後,確信可以掌控全局的時候才向天下公布了光緒皇帝的死亡.

[畫外音]一生悲哀的光緒皇帝在寂寞中去世,由於慈禧與他的矛盾導致他的陵墓到逝世時仍未修建,一代帝王不得不在崇陵地面屋中陳屍數年,在清朝滅亡數年後,才得以下葬,此為後話,而關於他的死因後世歷來眾說紛紜,同時也是清史研究的熱點話題,史學家,醫學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光緒皇帝的病歷,藥方,脈案,試圖用現代技術手段來尋找答案,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樁歷史之謎終於真相大白,那麼光緒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喻大華:自打光緒皇帝逝世,關於他的死因就眾說紛紜,持續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一個觀點是死於謀殺,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又全拿不出直接的證據,說到底屬於推測,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還有一些史學家研究光緒皇帝的藥方,脈案,據此得出結論,認為光緒帝是正常死亡,不是死於謀殺,這個問題的研究終於取得了突破,在2008年光緒帝去世一百年的時候,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專家聯合其他幾家單位,在北京宣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_光緒帝的死因,攝入大劑量劇毒.三氧化二砷(AS2O3)死亡,就是砒霜,是一種最古老的毒藥,當然現在也用,主要做殺蟲劑,這是根據光緒皇帝的頭髮和他一起下葬的衣服,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反覆檢驗得出的結論,至此百年疑案真相大白,光緒帝死於謀殺無疑,至於兇手是誰,固然不能通過儀器化驗來證明,但正如史學家戴逸先生指出的那樣,只能是慈禧皇太后,看來慈禧直到此時依然不能夠原諒光緒,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權勢和名譽,不惜痛下殺手,根據<清德宗實錄>記載,就在宣布光緒皇帝死亡的同時,慈禧宣布溥儀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為大清國新一代君主,"兼祧"就是也繼承,所以溥儀他有兩個爸爸,一個是同治,再一個是光緒,當然正統是同治,隨即慈禧又發布懿旨,"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就是說溥儀當皇帝,年齡很小,所以應該去學習,派誰呢,派他爸爸載灃處理國政,但是他爸爸載灃要全聽我的,大家心知肚明,這道懿旨表明溥儀為帝,載灃攝政,實際上全是慈禧的傀儡,大清朝的命脈還是掌握在慈禧手中,由此看來,直到此時慈禧不僅對自己的生命力依然樂觀,權力慾望也沒有絲毫地衰減,不過慈禧真的老了,這幾天驚心動魄的經歷讓他心力交瘁,尤其是光緒皇帝的死,讓他有一種失落,茫然的感覺,多少年的政治對手沒了,心中那股不平之氣頓時泄了,一種孤獨,凄涼的感覺油然而生,她身體也垮了,就在宣布溥儀為大清國新一代君主的第二天,慈禧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終點,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後,這說的是陰曆,慈禧太后逝世,終年七十四歲,慈禧臨終的時候掙扎著宣布,事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慈禧的這個表態標誌著垂簾聽政制度的永遠結束,群臣跪在地上感動於慈禧的英明,紛紛磕頭,痛哭失聲,這幾天國家連遭大喪,群臣都是在淚水漣漣中度過的,其時群臣的眼淚不過是故作姿態,這幾天真正痛心疾首的是三歲的溥儀,入宮的第二天他就被換上了喪服,抱到了中南海的涵元殿,被逼著向光緒皇帝的遺體三跪九叩,現在他也是光緒帝的兒子,按照禮法必須盡孝子的義務,但是溥儀畢竟是個三歲的孩子啊,他哪裡懂得什麼禮法,溥儀奮力掙扎哭啞了嗓子也無濟於事,大伙兒摁著他,現在群臣也紛紛舉哀,但就屬溥儀的哭聲最高,一看就是發自內心的痛心疾首,所以群臣紛紛讚歎,說這真是一個孝順的好皇帝啊,十一月初九日,公曆是1908年12月2日,溥儀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他成了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十位君主,年號宣統,溥儀晚年回憶了登基大典的一幕,他說,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我耐性限度,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扎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大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現場的禮官急的直跺腳,說剛當上皇帝怎麼能說快完了呢,大清朝看來真是快完了,三歲的溥儀成了一國之君,別說治理國政,就連上學的年齡都沒有達到,他在宮中懵懵懂懂地過著自己的童年時光,國家大政由他的爸爸監國攝政王載灃一手主持,提起攝政王,人們往往想到雄才大略的多爾袞,那是清朝入關建國的最大功臣,誰能想到在大清朝快完了的時候又有一位攝政王登上了歷史舞台,他有能力駕馭這條驚濤駭浪中的破般嗎?在大清王朝的最後關頭,他怎樣扮演了一個悲劇的角色呢,請看下集,謝謝!


推薦閱讀:

皇帝愛殺功臣,為啥這個當相爺的卻能獨善其身?其實也曾生死磨難
為什麼說,坑死崇禎皇帝的人是他?
玄宗的哥哥為何那麼大度,竟將太子的位置讓給了他?
每道菜最多吃三口,清朝的皇帝有這麼憋屈嗎?
清宮秘檔:康熙,得天花未死?還靠天花當上了皇帝

TAG:溥儀 | 皇帝 | 末代皇帝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