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個人佈道與使命型教會

文/盧克

引言

今天的中國家庭教會和二十年前相比看起來更加成形,走進許多教會的感覺不再是「家庭教會」,而是一個「正規」的教會,無論從人數、場地、各項規章制度還是人員分工,都比原來更加「專業」。但是,許多教會在走向「正規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有很多不同的調查都指出,當前中國的基督徒人數已經達到了六千萬至八千萬,但是這些數字的可信度值得推敲。許多統計僅僅是以個人的宣稱為標準,並非以真正委身在教會中得到有效牧養為標準,甚至有些人做過決志禱告之後就再也沒有去過教會。同時,當許多教會規模越來越大、形式越來越「正規」時,因為人數眾多,牧養的需要和能力不成正比,往往使同工疲憊不堪,成員也越來越多關注教會內部的需要,而無暇顧及向外的國度使命。但更值得思考的是,今天教會對於非信徒的吸引力及信徒本身傳福音的熱心和能力,在很多方面都不升反降,以至於教會的外展和增長開始出現問題。

有一個問題需要先澄清——什麼是健康的教會增長。近些年關於教會增長的書非常多,很多都並非以聖經的教導為基礎,而是從商業模式中得到啟發,提倡方法論,相信某種模式會比其他模式更容易帶來教會增長,本文並非討論此種類型的教會「增長」。

另一方面,從聖經來看,教會增長確實是考察教會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耶穌升天之前,吩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在馬太福音的結尾也有「大使命」,主吩咐門徒:「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這些基督徒非常熟悉的經文都在提醒我們,教會最重要的使命是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當一個教會努力遵從這個使命,在地上傳講基督、見證基督時,必然會帶來教會的增長。反之,如果一個教會長期沒有非信徒的歸信,很可能是在傳福音的使命上有所疏忽,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本文試圖通過對一些現狀的觀察分析,從個人佈道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教會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使命型教會對個人佈道的影響三個方面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些觀察

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強調教義的教會往往容易缺乏傳福音的熱心,信徒更多專註在教義的正確性上,以為傳福音是很「專業」的工作,認為自己「不會傳福音」,這應當是牧師、長老們的工作。

通常對傳福音最熱心的往往是剛剛信主的初信徒,但他們一般都缺乏神學知識,只是單單憑著「熱心」,很可能傳的時候偏離了福音的焦點——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他們往往很難把握福音的關鍵信息,更多是以見證的方式傳福音,就是見證基督信仰怎樣改變了自己的信念、對於世界的看法、價值觀和生命。但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傳福音時講的不一定是「福音」,就開始變得更加謹慎,甚至認為自己不懂得如何傳福音。

另外,很多時候規模越大的教會傳福音的熱心也越會下降。因為教會人數眾多,即使不主動去傳福音,規模也會有持續的增長,因此,同工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已經忙不過來了,沒有必要再積極地推動福音事工,真有許多慕道友來的話,還沒有足夠的人力去牧養他們。

個人佈道與教會支持

大多數教會都希望教會裡的每個弟兄姐妹都能去傳福音,但現實情況是,一些信徒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傳福音,甚至不知道怎樣和別人提起福音的話題。傳福音的能力可以說是一種恩賜,有些人善於結識陌生人,可以很自然地談論到福音的話題,也有足夠的聖經知識來清楚講解福音的主要信息。但並非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恩賜,很多弟兄姐妹在傳福音的時候總是希望福音對象和自己的牧師或長老談談,因為牧師和長老比自己更加熟悉聖經。但很現實的情況是,許多教會的牧師和長老能夠陪伴跟進慕道友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他們往往非常忙碌,而大多數時候傳福音不是靠一次談話就能馬上見到效果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跟進與陪伴,這就使信徒的個人佈道顯得尤為重要。

是不是沒有「傳福音恩賜」的基督徒就沒有辦法傳福音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聖經說到有些人有傳福音的恩賜和呼召,但是並沒有說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傳福音。相反,傳福音的使命是託付給所有基督徒的。那麼,如何解決信徒缺乏個人佈道能力的問題呢?我認為這和教會的支持是不可分的。一個基督徒需要在教會裡被裝備、被鼓勵、被支持去傳福音。當一個基督徒去做個人佈道的時候,不單單是要靠恩賜,也要從教會得到充足的支持,這包括教會在教義上的教導,在禱告上的支持,在配搭上的幫助。

在傳福音上裝備弟兄姐妹可以說是教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的目標不是不停地餵養一群吃奶的嬰孩,而是裝備他們成為基督的精兵。耶穌教導我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太6:33),這是放在我們所有其他需要之前的。神應許我們所需用的一切他都會供應,但是要求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必須是神的國。主禱文也教導我們按這樣的次序來禱告,在感謝神賜給我們所需用的飲食和保護我們遠離試探之前,我們所關注的應是神國的降臨,他的名被尊崇,他的旨意成就。這一切就是基督徒的使命,耶穌基督的福音要透過他的教會在地上傳揚開來。

所以,教會應當積極地裝備、差派弟兄姐妹出去傳福音,而不是把他們「圈在羊圈」里。很多不注重裝備弟兄姐妹去傳福音的教會,最後形成的一種教會文化是弟兄姐妹都喜歡「躲在教會裡」,和外界的聯繫越來越少。

裝備包括教義上的培訓,這和信徒的初信造就、門徒訓練或者小組牧養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還包括一些傳福音技能的培訓,比如:教導一些護教的知識,讓弟兄姐妹知道如何為自己的信仰辯護,並且找到傳福音的切入點,挑戰福音對象的預設等等。

還有就是提供機會並且陪伴,這可能是所有傳福音的裝備中最重要的。弟兄姐妹對於僅僅紙上談兵式的培訓並沒有多大信心,他們需要現場的示範和陪伴。一些教會和傳福音的機構從信徒信主之初就開始挑戰他們出去傳福音,這讓弟兄姐妹形成一個觀念,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都要做的事,而不是老信徒的「專利」。他們會帶著初信的弟兄姐妹一起出去傳福音,用實踐的方式來操練弟兄姐妹傳福音的能力。這既包括示範,讓他們看到其他人是如何傳的;也包括陪伴和鼓勵,當他們去傳福音時,有成熟的弟兄姐妹和他在一起,他不用擔心被拒絕,也不用擔心會把事情搞砸。在這過程中,他們逐漸不再懼怕走出去傳福音,並且逐漸有了一些自己傳福音的心得。這會激勵弟兄姐妹自發地走出教會去傳講福音。耶穌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出去走遍各城各鄉,保羅和巴拿巴也各自選擇合適的同伴一起踏上宣教旅程,聖經給了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

教會文化的重要性

稍大規模的教會或許會一直有所增長,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考量。第一,這些增長是「國度性的增長」還是僅僅是信徒的轉會。第二,這樣的增長是否有可持續性,還是僅僅是一種「慣性」增長。

一般情況下,比較成熟的教會更加吸引轉會的基督徒。原因很簡單,一些基督徒換教會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教會比他原來所在的教會更好。或者當一個基督徒搬家到一個新的地方時,總是希望找到一個成熟的教會,可以更好地被牧養,而不會選擇一個不成熟的教會,去幫助教會成長。我們的思維模式是習慣於首先想到「被服事」,而不是「服事人」的。

同時,一個成熟的教會已經形成了許多「傳統」,非信徒要進入到這種傳統當中常會感到很有壓力。因此,如果統計這類教會「增長」的比例,往往會發現轉會的基督徒遠遠超過非信徒歸信。從國度的角度來看,教會並沒有真正「增長」,而只是一些基督徒從一個教會搬去另一個教會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這樣的「增長」是否是可持續的。很多規模較大的教會會發現,在某個階段中即使沒有積極地推動福音事工,仍然會不斷地有新人進入教會,甚至應接不暇。於是教會領袖就認為沒有必要去花力氣推動福音事工,只要維持現狀就好了。但實際上這種增長只是一種「聚集效應」,因為人群的聚集容易帶來更多的人,教會規模越大就可能聚集越多的人。就像一家飯店如果門庭若市就會有持續的排隊,相反,如果一家飯店門可羅雀,那原本想要進去的顧客也會轉頭離開。但是這種人群的聚集效應並非是可持續的。一旦不再持續有一定比例的非信徒歸信,教會就很難吸引非信徒了。到了這個時候,再要推動教會傳福音就會難上加難。教會的領袖需要有這樣的遠見,意識到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教會的增長不能僅僅依靠這種聚集效應,而是應當在日常的教會牧養中積極塑造會眾的國度觀念和傳福音的使命感。

這裡我想特別談一下通過轉會帶來教會增長的問題。正常的轉會帶來的教會增長本身沒有問題。一個信徒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需要加入新的教會繼續被牧養和差派,這是正常的。但是,轉會容易帶來兩個連帶的問題——消費心態和內向關注。

首先,除了因為工作等原因從一個城市搬去另一個城市需要轉會,還存在著同城的轉會。這種類型的轉會主要是因為信徒認為某個教會比原來的教會「更好」。不排除一些教會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並不是充分的轉會理由。

今天的主流文化充斥著自我中心的消費心態。我們希望得到各種各樣的服務,而且馬上就要,快遞都要求是隔日就到,甚至1小時送達。不需要我們的委身,卻要求商家滿足我們的各種要求。這種消費心態對於基督徒的衝擊比我們想像的更大,潛移默化當中,我們已經把這種自我中心的消費心態當作天經地義。

當基督徒不滿足於教會提供的各種「服務」時,首先想到的不是通過自己的禱告和服事來幫助教會成長,而是馬上轉去一個能夠提供更好「服務」的教會。這和我們經常提的「委身」、「奉獻」、「犧牲」是矛盾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比兩個基督徒在一個不美滿的婚姻中,不是尋求通過自己的服事和舍己來促成彼此饒恕、互相造就,而是選擇離婚,直接找一個更好的「配偶」。這和非信徒有什麼區別呢?我們所說的委身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選擇逃避自己的責任嗎?福音不正是要求我們在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活出基督的樣式嗎?基督是為義人死了嗎?他誠然是為了罪人死的!當我們說委身教會的時候,是說我只能委身一個好教會嗎?豈不是在教會不完美的時候才體現出我們的委身嗎?結婚的誓言不是說無論「健康疾病、富足貧窮」都會愛她保護她嗎?健康和富足的時候委身給對方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在疾病和貧窮當中仍然不離不棄,這才真正體現出彼此的委身。因此,我覺得轉去一個「更好」的教會,不是一個充分的轉會理由。可惜的是,有許多教會在接受這種類型的轉會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教會的「增長」,而並沒有對這類轉會進行足夠的分辨與審核。個彆強調教會論的教會在接受基督徒轉會時,會先進行面談,要求轉會的信徒解釋轉會的理由並提供原教會的推薦,如果沒有合理的轉會理由,會建議信徒委身在原來的教會。從教牧角度來看,這樣的面談是非常必要的。

轉會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內向關注」。這和上一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當大量的消費主義基督徒轉會進入教會,他們帶來了教會人數的增長,但是卻不能帶來教會牧養能力的增長。因為來的人都是來接受「服務」的,他們沒打算「服務」教會,教會同工的壓力會大幅增加。同時,有消費主義心態的基督徒往往是很難被滿足的,即使已經得到了許多的服事,他們仍然會要求更多。他們也很少關注教會外靈魂的需要,因為在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之下,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需要。這就使教會逐漸失去了對外的關注,而更多關注自己的需要。

但實際上,這種內在的需要是不可能被滿足的,就像一個人無論賺多少錢都不會覺得夠。耶穌所傳講的是一個與世界完全顛倒的價值觀,為首的要為仆(路22:26),自高的要降為卑(路18:14),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信徒生命的造就不是發生在所有人都服事自己的時候,而是在他願意傾倒自己的生命去服事別人的時候。

一個不斷有非信徒歸信、持續增長的教會需要一個外向的教會文化。這是需要教會的牧者、同工持續推動和教導才能形成的。從人的本性來說,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需要,而非神的國度。因此,一個教會如果不是反覆強調福音的使命和以神的國度為中心,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不再增長的內向型教會,精疲力竭地滿足教會內部的各種需要,而無暇顧及教會外的非信徒。開展福音事工時,也無法投入足夠的力量去支持弟兄姐妹傳福音和接待湧入教會的慕道友。

教會文化常常被教會忽略,而一旦教會形成了一個不健康的、內向的教會文化,再要重新調整視角和方向就會非常困難。因此,形成健康的外向型的教會文化不應該是在教會停止增長之後才被關注的問題,而是應該在一個教會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必須考慮的問題。

使命型教會對個人佈道的影響

就如上面提到的,教會不會自然而然地增長,信徒也不會自然而然地跑出去傳福音,除非他們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使命,並且得到教會足夠的裝備與支持,特別是教會本身提供了足夠多的傳福音的機會和引導,陪伴他們一起去傳福音。

這就要求教會從一開始就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這個目標是教會裡的每個弟兄姐妹都清楚地知道的——這個教會為什麼會存在?基督是如何透過這個教會擴展他自己的國度,在地上掌權作王的?他們也可以清楚地知道,作為個體在這個教會當中應該如何回應神對他們的呼召。這目標不是基於個人的喜好,而是基於聖經的啟示,是為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群被神呼召出來的子民,我們是如何將神的國表明出來的?我們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回應傳福音的大使命的?

如果我們不能在教會當中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讓每個弟兄姐妹都清楚地知道應當如何去回應傳福音的使命,那麼,這個大使命就會永遠停留在我們的頭腦當中,而無法實踐在我們的信仰生活里。

許多教會忽略了不斷傳遞福音使命的重要性,或者沒有具體地去教導弟兄姐妹如何去傳福音,弟兄姐妹們就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觀念:作為一個基督徒,只要每周日都來聚會就已經盡到了自己的義務,而傳福音是一項額外的工作,是「有空的人」、「有恩賜的人」、「有感動的人」才需要去做的。顯然這種觀念是不符合聖經的。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當彼得說「你們」的時候,他不是在說教會中的一部分人,而是指著每個蒙神恩召成為基督徒的人。我們被揀選是為了使我們成為「有君尊的祭司」,將人帶到這位賜生命的主面前,並且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主是何等的美善。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向人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我們在主日參加敬拜的目的比這更多,也是為了使我們不斷地聽到福音的信息,從而產生出對這福音的熱切回應,從而向更多人傳講這福音的奇妙與寶貴。

當我們變得「不冷不熱」,每周日雖然坐在教會裡,但是聽到福音信息的時候卻沒有產生出一種強烈的願望想要跟從耶穌,想要向其他人傳講天國的福音,我們的屬靈生命就是處在一種「不健康」的狀態中,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軟弱」。而這種軟弱是需要被挑戰的,如果我們生命當中有某一個層面是沒有被福音所改變的,我們就需要去面對這個領域。如果福音的信息沒有使我們產生「跟從」、「效法」耶穌的熱心,沒有使我們對神的國度產生熱切的期待和盼望,那麼我們就需要讓福音光照我們的懶惰和不忠心。

教會從一開始就關注教會外的非信徒,這將形成一種外向的教會文化,塑造教會成為有使命感的教會。當信徒把焦點從自身的需要轉向神國度的使命時,他們會發現關注他人的需要和塑造自己的生命並不矛盾,服事他人是最好的塑造自己生命的方式。

我自己所在的教會特別關注向非信徒傳講福音,這個目標會影響教會所有的事工,包括不斷邀請慕道友來主日的敬拜和周間的小組,並且儘可能使主日敬拜的信息和小組團契的內容易於非信徒理解。同時,在我們長期滾動開設的慕道班中,我們動員教會的所有成員輪流參與服事。一個普遍的反饋是,那些參與慕道班服事的弟兄姐妹發現,在服事中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更新和造就,這是他們過去多少年坐在教會裡聽道都沒有經歷過的。當他們去服事別人的時候,他們更加明白「道成肉身」是什麼意思。當他們看到非信徒歸信的時候,他們再次經歷福音的大能,看到福音如何改變一個人,看到初信徒身上那種單純的信心與熱心,這使他們回想起自己剛信主時的感動與喜樂,並再次思想耶穌基督的福音是如何將他自己從罪和死中拯救出來。

所以,為教會設立清晰的目標,不斷傳遞福音的使命,不斷鼓勵弟兄姐妹走出教會去傳講福音,對於一個基督徒個人生命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這也使弟兄姐妹更為殷勤地投入到個人佈道中去。

在使命型教會中,個人佈道和教會的福音事工是非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傳福音常常是隨機發生的,不全都是由教會推動的,弟兄姐妹會在生活中自發地傳福音,因為他們平時在教會裡就是這樣被教導和訓練的。個人佈道和教會事工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在事工當中有個人佈道的機會和操練,同時,在個人佈道中也可以得到教會的支持和配合。這樣,教會將會保持健康持續的增長。

總結

本文希望通過這些觀察,思考個人佈道和教會之間密切的關係。個人佈道離不開教會的支持與配合,甚至個人佈道常常不會自然地發生,教會需要幫助弟兄姐妹建立國度的使命感,才能真正產生持久的傳福音的熱情。同時,也只有將個人佈道與教會的事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最有效的傳福音的模式。個人佈道最終是為了將人帶進基督的身體——教會當中,使人委身基督。而教會的福音事工不應該完全依靠教會的領袖自上而下地推行,相反應該是一群被福音塑造、有使命感的弟兄姐妹在自發中有機地與教會的牧者配搭同工,為了神的國度而盡心竭力。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愛情完成了使命,分開也不必驚惶
美國警匪槍戰電影【空中使命】
浮生若派 使命必達
弘揚佛法是僧人永恆的使命
藏在黨章里的「定海神針」

TAG:教會 | 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