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腎瀉又名晨瀉、雞鳴瀉、五更瀉,與西醫的慢性結腸炎相當。臨床多以腎虛論治。然除腎陽虛衰外,尚有其他因素可以導致,分述如下。

(一)腎虛火衰

【病因病機】《素問·六節臟象論》:「腎主蟄,封藏之本。」腎為水臟、主封藏,前陰利水,後陰利谷。明·張景岳說:「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極盛之時,則令人洞瀉不止也。」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臟,脾運不健,分利無權並人大腸而為瀉。臨床症見黎明必瀉,腹痛連腰,肢冷膝軟,畏寒神倦,消瘦乏力,食少面黃,舌淡、苔白,脈沉細。

【辨證用藥】本證病機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治當「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虛則補之」「損者益之」的法則,治以溫腎健脾,固腸止瀉。方用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處方:乾薑、補骨脂、人蔘、白朮、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細辛。

方中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四葯為四神丸,「是制生之劑也,制則生化,久泄自瘳矣。」乾薑辛熱溫脾胃而祛里寒;補骨脂辛苦性熱補命門,為壯火益土之要葯;人蔘補氣,助運化而正升降;白朮健脾燥濕;肉豆蔻溫脾腎而澀腸止瀉;吳茱萸暖脾胃,散寒除濕;五味子溫澀,固腸止瀉;細辛味辛性溫以溫臟祛寒,又可引葯入腎。諸葯合用能溫腎暖脾,固腸止瀉,可愈諸症。久瀉不止者,加赤石脂、訶子、罌粟殼、石榴皮等固澀之品。

【典型醫案】崔某,男,50歲,工人。1984年6月18日初診。患者於1970年始每於黎明時腹痛腸鳴,即行人廁則便,便後而安。經檢查診斷為慢性腸炎,遂用小檗鹼(黃連素)、呋喃唑酮(痢特靈)及中藥等不斷治療,病情時輕時重,纏綿不愈。

症見五更而瀉,足冷肢重,消瘦乏力,體倦少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此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之五更瀉。治以補腎暖脾法。方用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處方:白朮、肉豆蔻、党參、補骨脂、五味子各15克,乾薑、吳茱萸各10克、細辛5克。水煎服。

上方連服9劑,癥狀大減,體力有增。l4劑痊癒。

[筆者按] 本患為慢性腸炎,屬脾腎陽虛之五更瀉,用健脾溫腎使火旺土強,則腎瀉自止。用細辛功在引葯入腎,激發腎陽,利於驅逐陰邪。歷代醫家用腎氣丸、右歸丸、桂附丸、五味子散等,總不離溫腎健脾之旨。然現在醫者一聞為「炎」,便投小檗鹼(黃連素)等苦寒葯,實屬證葯相背,故不效。在臨床中用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或用自擬楊氏健脾補腎湯內服,外用解毒止血湯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每獲良效。

【附方】

理中丸(《傷寒論》)組成:人蔘、乾薑、甘草、白朮。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主治:中焦虛寒,陽虛失血。

四神丸(《證治準繩》)見「泄瀉」。

楊氏健脾補腎湯(自擬經驗方) 組成: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白朮、白芍、地榆、孩兒茶、茜草、烏葯、蒲公英、側柏炭。功用:溫腎健脾,理氣止血。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楊氏解毒止血湯(自擬經驗方) 組成:地榆、黃芩、孩兒茶、白芍、野菊花各等份(一般為15克)。每劑水煎2次,共成200毫升,每晚以此保留灌腸l次。功用:解毒止血。主治:慢性結腸炎。

(二)酒積濕阻

【病因病機】元·朱震亨日:「因傷於酒,每晨必泄。」王綸日:「因酒便泄者,酒積熱泄也。」素嗜豪飲,敗傷胃腸,濕熱鬱蒸,久而化火,則成晨瀉。明·秦景明說:「浩飲失度,或飲冷酒傷其胃腸,濕熱之氣,蒸釀於中,積濕成熱,火生寅卯,則五更發泄矣」。

臨床症見五更雞鳴,腹脹作痛,腸鳴而瀉,身倦肢痛,食少脘悶,舌紅苔膩而黃,脈弦數。

【辨證用藥】本病病機為酒濕積熱所致,旨在清熱利濕。方用平胃散合茵陳四苓散加減。

處方:蒼朮、厚朴、陳皮、澤瀉、茯苓、豬苓、茵陳、黃柏、白芷、葛根。

方中以苦溫性燥的蒼朮除濕運脾;厚朴行氣化濕,消脹除滿;陳皮理氣化滯;澤瀉甘淡性寒,利水滲濕;茯苓、豬苓淡滲利水;茵陳最善清利濕熱;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白芷通竅止瀉;葛根解酒,升發清陽,助脾氣上升而止瀉。眾葯齊力而清利濕熱、健脾止瀉。

【典型醫案】李某,男,28歲,工人。主訴素嗜飲酒,每天雞鳴時腹中脹痛,痛則必瀉,病已年余。診為慢性腸炎,用小檗鹼、吡哌酸及理中丸等治療效不著。

症見腹痛而瀉,每晨必作,舌紅、苔黃。診為酒傷腸胃、濕熱鬱蒸之晨瀉。治以健脾利濕清熱法。方用平胃散合茵陳四苓散加減。

處方:茵陳、茯苓各30克,蒼朮、川厚朴、陳皮、白朮、葛根、黃柏、白芷、佩蘭各l5克,澤瀉、豬苓各l0克。水煎服。

連服8劑,癥狀明顯減輕。又進12劑,癥狀全消而愈。

[筆者按] 本例之瀉為酒濕積熱所致,用清熱利濕之法,使濕除熱清,則瀉止病癒。本證不可用固澀止瀉戀邪之品。歷代有香茸丸、四苓散、大分清飲、葛花解酲湯等,不乏健脾理濕之旨。其中自芷辛溫散風燥濕,生肌止痛排膿。李杲說:「白芷氣性芳香,能通竅止久瀉,並為瘡瘍常用藥。」茵陳苦寒,清熱利濕。吳瑭說:「酒客久痢,飲食不減,茵陳白芷散主之。」

【附方】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功用:燥濕健脾,行氣和胃。主治:濕滯脾胃。

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 組成:茵陳蒿末、五苓散。功用:利濕退黃。主治:濕熱黃疸之濕重於熱者。

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主治:外有表證,內停水濕及水濕內停。

四苓散(《明醫指掌》) 組成: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滲濕利水。

茵陳白芷湯(《溫病條辨》) 組成:茵陳、白芷、椿皮、茯苓、黃柏、藿香。功用:清熱利濕止瀉。主治:濕熱證。

(三)瘀血痹阻

【病因病機】清。王清任說:「總提上有瘀血,卧則將津門擋嚴,水不能由津門出,由幽門入小腸,與糞合成一處,糞稀溏,故晨瀉三五次。」由於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合利失常而生晨瀉。清代唐容川說:「瘀血在臟腑經絡之間,則周身內作痛,以其堵塞氣之來往,故凝阻而痛,所謂痛則不通也。」

臨床症見五更泄瀉腹痛拒按,痛處不移,舌黯或有瘀斑,脈沉澀或結代。

【辨證用藥】本病病機為瘀血阻滯之晨瀉,治則務須活血化瘀。方以王清任之膈下逐瘀湯加減。

處方:五靈脂、桃仁、紅花、赤芍、延胡索、當歸、川芎、枳殼、烏葯、香附、石菖蒲。

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延胡索、五靈脂、川芎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枳殼理氣消積除痞;烏葯順氣止痛溫腎;香附理氣止痛;石菖蒲辛溫開竅避濁,緩解腹痛,並增強諸葯活血化瘀之力。諸葯配合,使血活氣行、瘀化痛止而瀉停。

【典型醫案】楊某,女,64歲。主訴患病已半年,每於天明時其腹作痛,即欲排便,腸鳴腹脹,便後稍快。經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用吡哌酸、氟哌酸及參苓白朮散、四神丸等治療,癥狀無大改善,而來求治。

症見晨起必瀉,腹痛拒按,脘悶納少,舌有瘀點,脈見沉澀。

證屬瘀血內阻之晨瀉。治用活血化瘀法。用膈下逐瘀湯加減。

處方:赤芍、桃仁、紅花、烏葯、延胡索、香附、枳殼、五靈脂、石菖蒲各15克,當歸30克。水煎服。

10劑後癥狀減半。原方又服10劑,癥狀全消而病癒。

[筆者按]本例患者依據舌脈及痛則拒按等診為血瘀晨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本方活血理氣並行,氣帥血行,瘀血祛,瀉自止。故王清任說:「逐總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門無擋,水出瀉止。」

【附方】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赤芍、烏葯、延胡索、甘草、香附、枳殼。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積塊。

(四)肝鬱氣滯

【病因病機】清·張聿青說:『『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屬木,於旺時則乘土位也。」肝屬木主疏泄,性喜條達,郁怒則傷肝,肝氣鬱滯,逆犯脾胃,致成晨瀉。明·秦景明說:「或惱怒傷肝,肝氣怫逆,或積熱在內,肝膽不寧,肝主疏泄,木旺寅卯,至五更生旺之時,則肝火發泄而瀉作矣。」

臨床症見脅肋脹痛,少寐,每至天明之時即腹急欲瀉,瀉後痛減,舌淡、苔薄黃,脈弱或數。

【辨證用藥】本病病機為肝鬱伐脾而致晨瀉,法宜瀉肝解郁,理氣清熱。方選龍膽瀉肝湯合止瀉湯加減。

處方:龍膽、梔子、黃芩、黃連、知母、白朮、茯苓、車前子、木通、臼芍、青皮、川楝子、柴胡。

方中龍膽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梔子、黃芩、黃連、知母苦寒瀉火;白朮、茯苓、車前子、木通健脾利濕;白芍、青皮、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解郁,且能引諸葯人肝膽,使之直達病所。

【典型醫案】唐某,男,42歲。主訴病五更瀉5個月余。

平素易怒,遇事易急,而後則脅脹腹痛。5個月前又增晨起腹瀉,瀉下臭穢。經檢查診斷慢性結腸炎。用吡哌酸及理中丸等治療效果不佳。診其脈弱微數。

證屬肝經鬱熱之五更瀉。治以瀉肝解郁法。用龍膽瀉肝湯合止瀉散加減。

處方:茯苓30克,柴胡、黃芩、知母、龍膽、白朮、白芍、青皮、車前子、木通、川楝子各l5克,黃連、梔子各l0克。水煎服。

5劑後癥狀減輕。葯症合拍,再服l0劑,癥狀基本消失。

[筆者按]本例證為肝鬱克脾,致生晨瀉,是由郁久化熱,疏泄不利,火郁發泄而生瀉,故用瀉肝清熱法,使之郁解熱清而病除。

【附方】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功用: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主治:肝膽實火上擾,下焦濕熱。

止瀉湯(《醫碥》) 組成: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陳皮、車前子、木通。功用:健脾利濕。主治:脾虛濕證。

(五)寒積晨瀉

【病因病機】《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明·李中梓說:「水谷不化如秋冬寒涼,水必澄清也」(《醫宗必讀》)。清·何夢瑤也說:「或因於寒,蓋寒則氣凝,無以運化水谷,故泄也」(《醫碥》)。因為形寒傷肺,飲冷傷脾,太陰(手太陰肺、足太陰脾)積寒,凝結為患而致五更天明,依時作瀉。

臨床症見五更天明,依時作瀉,寒攻腹痛,腹中雷鳴,米飲不化,洞下清水,冷如鴨溏,肢冷納呆,腹痛喜按,口不渴或喜熱飲,面白苔滑,脈沉遲。故明·秦景明說:「形寒飲冷,傷其太陰,至天明每多發瀉「(《症因脈治》),元·朱震亨說:「寒泄,寒氣在腹,攻製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丹溪心法》)。

【辨證用藥】本病病機為寒傷脾肺,積寒凝結為患。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寒者熱之」「清者溫之」的原則,治以健脾祛寒,使寒除脾健,則晨瀉自止。方選漿水散合散寒止瀉方加減。

方以漿水散(即四逆加減而成)與散寒止瀉方(為理中丸、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三方相合加砂仁、神曲化裁而成)相合能理中散寒、健脾止瀉。

處方:乾薑、肉桂、炮附子、砂仁、神曲、党參、茯苓、白朮。

方中乾薑、附子、肉桂溫中健脾,壯火逐寒;党參補氣;白朮、茯苓健脾燥濕;砂仁、神曲健胃醒脾,行氣寬中。諸葯合用,健脾逐寒,理中止瀉。

【典型醫案】王某,女,26歲,工人。主訴晨起五更腸鳴腹瀉已2年。

自2年前始,每日晨起即瀉數次,瀉下清稀似溏,四肢陰冷,腹痛喜暖喜按,納呆。經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用小檗鹼、多潘立酮等治療,其症如故。

症見腸鳴晨瀉,瀉下清稀,冷如鴨溏,腹痛喜按,肢冷納呆,口不渴喜熱飲,舌滑,脈沉遲。

行寒飲冷,中焦受戕,脾運敗傷,寒積氣滯,凝結作患,而發寒積晨瀉。治用溫陽健脾,散寒止瀉法。以漿水散合散寒止瀉方加減。

處方:乾薑、肉桂、神曲、党參、白朮各l5克,炮附子(先煎)、砂仁各l克,茯苓30克。水煎服。

5劑後癥狀減輕。再l0劑病癒。

[筆者按] 本例為寒積脾胃、脾運失健而成之晨瀉。本方有溫陽逐寒、健脾理氣之用。歷代醫家用通白四逆湯(《症因脈治》)、附子理中湯(《血證論》)、人己寒丸(《丹溪心法》)等方治療,總不離散寒溫中之法。

【附方】

漿水散(《素問玄機氣宜保命集》) 組成:半夏100克,高良姜12.5克,乾薑25克,肉桂25克,炙甘草25克,炮附子25克。共研細末,每服20克。功用:溫陽健脾祛寒。主治:陽虛寒證。

散寒止瀉方(《傅青主男科》) 組成:人蔘、白朮、茯苓、甘草、肉桂、乾薑、砂仁、神曲。功用:溫陽健脾。主治:脾腎陽虛寒證。

五更瀉一證與現代醫學的慢性腸炎或慢性結腸炎相似,中醫辨證多為腎虛,除上述證型外,還有食積等。歷代醫家論述頗豐,但較少系統辨證者。明·秦景明分為腎虛、酒積、寒積、食積、肝火等五型分治,病機各異,治必變通,不可一概而論,泥於「久則必虛」之理,而一律用溫補脾腎之法通而治之。筆者治療本病均不用甘草,其因有二:一是甘草甘溫,能致中滿;二防其將藥物緩停中焦,削弱下達之力。

(附註]本節經刪減後,以《五更泄辨治探討》為題,發表於《新中醫》1995年4期(6頁)。

推薦閱讀:

bf839:結腸癌的因素—炎性腸病
結腸炎的食療方
結腸炎病友須知:治療結腸炎,方法不對,越治越累!
怎樣治療慢性結腸炎

TAG:潰瘍 | 慢性 | 結腸炎 | 腸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