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潛意識的區別?

旅遊達人團[知識團隊]

意識與潛意識的本質區別 心理學流派眾多,其中精神分析學是在心理疾病治療過程中專門發展起來的學說,不僅在醫學領域,更在整個人類文化領域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這個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他和他的幾位弟子,已被公認為人類思想史上為數不多的大師。如果我們對精神分析理論有所了解,那麼不僅對於個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還會在人生意義、文藝欣賞、哲學思想方面都獲得深刻認識。何以如此?因為,精神分析是一門教你「如何認識自己」的學問,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你會感悟到普遍的人性,從而拓寬你的意識,心靈世界更加開放,塑造出一個嶄新的自我。總而言之,它教你怎樣擺脫痛苦與煩惱,走向心靈的幸福,人生的成功。故不光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夠從精神分析中受益非淺。我們知道,20世紀湧現的許多文學家,畫家,哲學家,在自己的文藝作品、理論著作中都滲透了精神分析理論的成果,如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卡夫卡的超現實主義,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梵高與畢加索的畫,等等,同學們若考上大學後接觸到此類作品,就必須懂得一點精神分析理論才能理解。 精神分析學說最初是從對人的潛意識(又譯無意識)的發現開始的。潛意識,是相對人的主觀意識而言的,顧名思義,通常指一個人意識不到但確實存在的內在的精神領域。現代心理學已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即自我所意識的到的一切,並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識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有過這樣一個比喻:意識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見的冰山的上端,更龐大的部分隱藏在水面下看不到,則好比潛意識的內容。對潛意識的認識是人類科學史上少有的震憾之一,哥白尼發現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達爾文證實人類原本是從猿猴進化而來,而弗絡伊德則表明個人甚至也不是自已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內在的潛意識的作用,並不那麼自覺的行動。這一點應該很好理解:同學們試想一下:你能完全左右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嗎?有些想法不由自主在你腦海中浮現,驅之不去;強烈的感情一下子控制住你,讓你忍不住的悲傷哭泣;更何況在夜晚,莫名其妙的夢境不斷湧入你的睡眠里。種種跡象表明,一個人主觀意識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實際上人的精神從來就是意識和潛意識的複合體,人什麼時候也不可能擺脫潛意識的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意識是人特有的功能。動物是無意識的,它們靠本能行動。人類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獨立的思想和意志。人類擁有意識能力大概是從幾十萬年前開始的,在此之前人類也幾乎完全是受潛意識的支配。人類進化到今天,意識是否已強大到可以不必顧及潛意識的地步了呢?絕不。意識從潛意識分化而來,潛意識相當於意識的源泉,它一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大根基。儘管你也許覺察不到,每個人都是意識與潛意識共同協調作用的統一體。我們不要以為潛意識比意識低級,潛意識是一個人更內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著數百萬年來的智慧。大家想一下,蜜蜂沒有意識,可它天生知道去哪兒采蜜,怎樣築巢;動物先天的本能就能讓它知道做什麼和怎樣做。有些潛意識功能好的人甚至可以像動物一樣預知危險從而避開危險,我們稱之為第六感。人類的潛意識中包含著驚人的潛力,豐富的功能。一個意識與潛意識配合良好的人能夠發揮更大的潛能,取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同學們都知道什麼叫「靈感」吧,靈感就是應意識的請求,從潛意識中湧現的創造性思想,它突如其來,毫無邏輯,突破理性。任何重大的科學發現,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帶有潛意識作用的明顯痕迹。而一個意識過分壓抑潛意識的人往往顯得刻板,平淡,缺乏靈氣。 精神分析學的研究表明,意識的發展離不開潛意識的支持,精神疾病、心理障礙的本質,是意識與潛意識的相互衝突,二者不能和諧共處、協調作用。雙方的矛盾鬥爭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導致神經症癥狀的產生。一般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有意識,但意識控制不了潛意識,如強迫症,不由自主的陷入一個荒謬的念頭,或者沒有道理的反覆做同一種行為,自己也知道這樣不該,卻就是左右不了自己的想法與行動,好象冥冥中有什麼強迫他一樣。而嚴重的精神病人則表現為理性喪失,完全任由潛意識的自發衝動支配,意識失去作用。 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與對立,絕非僅僅表現在有心理障礙的人和精神病患者身上,可以說,每個人都面臨著意識與潛意識的調控問題。講一個在學生中常見的例子,你也知道應該好好學習,主觀上想坐下來專心讀書,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坐不那,學不進去。這裡想學習的願望與努力是你的意識,而干擾你學習的種種思想情緒大多就是你潛意識作用的結果。再有一個人過於肥胖,想減肥,少吃一點,但看見食物就是忍不住,明明不餓吧,也要吃點東西,否則心裡就躁動不安。結果減肥失敗。這也是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本人認為,肥胖症是心理原因所造成,與人平時的心理狀態有密切關係,吃東西實質上是一種消除內在的緊張焦慮的方式。所以不從心理上解決問題,用這減肥法那減肥法,只能見效於一時,過後必然反彈。)不過話說回來,潛意識不只表現為干擾你,阻礙你實現既定目標的東西,它也可幫你實現你的潛能,讓你獨特的個性得到發展。比如一個孩子對音樂非常感興趣,一聽音樂就入迷,家長認為影響學業打罵他,也不能讓他離開音樂,一有機會就投入音樂的學習之中,最後靠自修成為一名作曲家。這是潛意識對他的引導。因此潛意識無好壞之分,它超越人類價值判斷,就相當於人的本能,你如果協調得好,善於和它共處,它便會帶你到達快樂,到達幸福和成功;如果協調不好,它就會阻撓你,使你無盡煩惱,給你的未來投下失敗的陰影。一句話,它可以使你上天堂,也可以使你下地獄,關鍵是人對它的正確認識和把握。意識的發展離不開潛意識的支持,個人的主觀願望和行為不能違背潛意識的規律,否則其成長和發展就要遭受挫折。意識的發展若是與潛意識的需求和諧一致,人就能充分發揮出他的潛能和個性。像所謂天才,天才天才,好像是上天賦予的才能,他們的智慧從哪裡來?就是達到了意識與潛意識的協調與配合,潛意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知道,很多藝術家優秀的作品,都是在迷狂狀態下創作出來的。可以說,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像天才那樣出類拔萃,就是由於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處理不好的緣故。其實每個人都有在他喜歡的領域成為天才的可能。 為了理解意識與潛意識為什麼會不相配合乃至矛盾衝突,我們有必要了解人的精神結構。著名分析心理學大師榮格認為,人的精神是一個複雜的能量系統。我們常說,「他生命力很強」,「他挺有活力」,這就是指一個人的精神能量比較充足的情況。反之,說一個人暮氣沉沉,看起來無精打采,毫無生氣,則指精神能量缺乏。精神能量的分配與流動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人的意識可以指揮它、調動它到一定的方向和地方。比如,我們用意志命令自己投入到學習當中。長期的學習活動形成了能量流通的一個經常性渠道,我們就養成了學習的良好習慣。但是,生命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生命力的釋放尋找多種多樣的表現,所以人需要各種社會活動。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每個人都有五個層次的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歸屬和被關愛的需要,最高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不論哪一種需要受到阻礙、不能滿足,都可能造成人的心理創傷,形成心理障礙。現在不少家長一門心思讓學生好好學習,常常不顧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對孩子或者期望太高管制過分,或者呵護關懷過度干涉過多,使學生其他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也導致了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與衝突。人是一個整體,如果長期只關注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為了單個因素的滿足而不惜犧牲其他,就會造成性格的扭曲,造就片面和畸形發展的人。 青少年的成長所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是發展自己的意識。從孩提時代懵懵懂懂的無意識狀態走出,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訓練增強意識能力,有目的的運用意識解決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完成社會交付的各種工作。對學生來說,主要就是積極主動的讀書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逐漸適應社會。然而,意識的發展必須符合精神發展的規律,符合潛意識的需求。如果一個人的意識過於強大,潛意識被廣泛壓抑,他的生活就缺乏樂趣,生命力得不到表現的機會。這個時候潛意識就會起而反抗,抵制、干擾陷入片面發展的意識。大家都知道勞逸結合的重要性,同樣精神能量的流動也不能老是只投入到一個地方,以致其他方面得不到養分。忽視潛意識的需求,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強迫自己做某些事情,心理處於長期壓抑狀態,人的能量系統就要變得不穩定;潛意識自發的尋找達到平衡的途徑,精神能量會像水從高處流往低處一樣朝相反的方向流動,導致主觀努力失敗,意識陷於紊亂,表現為神經症。 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有無數種,心理學中「人格面具」原型和「陰影」原型的衝突鬥爭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所謂人格面具,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社會的要求,為自己塑造的一種外在形象。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師長、同學或同事對自己的期望。別人希望你是什麼樣,你就表現為什麼樣,這樣你就給自己戴上了一副「人格面具」。當人把自我認同人格面具時,表現為別人期望他表現的樣子,表現出他「應該是」的那種形象。毫無疑問,人格面具是有意義的,一個人的成長必然面臨社會化的要求,要能扮演好公眾分配給你的角色,不然你就無法適應人群。可是如果一個人太看重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在人格面具上投入過多心理能量,那麼這個人就活得很累很沉重了。他不顧自己內在的需求,隱藏自身不符合別人期望的一面,竭力表現為公眾所要求的樣子,刻意追求營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可是,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在潛意識裡你本人真正的渴望是什麼?久而久之連自己都忘了。從哲學上講,這就叫「喪失自我」,俗語則說是「為別人而活」。顯然,過於看重人格面具,會導致對個體內在的壓抑,使人的個性喪失,生命缺少活力,使你感到自己不再是自己。這就是一種意識過於強大,壓倒潛意識的情況。 但潛意識事實上是絕不可能被壓倒的,它只不過是被迫沉入地下活動,並在暗暗醞釀對過分發展的意識的反抗。在人格面具趨於沉重的同時,「陰影」原型悄悄崛起了,對人格面具構成破壞和威脅。陰影,指的就是你隱藏的自我內在的一面,你的原始慾望與本能,也包括你的缺點毛病。人格面具越強大,陰影越遭到壓抑,二者的矛盾對立相應會逐漸升級。你越是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高大正派,善良純潔,你越不能忍受自己的缺陷,不能正視自身的原始慾望,對陰影的表現也就越來越壓抑。例如有的人習慣性的有一些毛病甚至是邪惡的想法或行為,他不能正視,常常為自己的某些「罪惡」內疚和自責,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為此耗盡了大量精力。其實,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邪惡的存在也是有他的原因與道理的。人的本能不可處在長期被遏制狀態,有壓抑必然有反抗,這在心理學中也是一道真理。如果陰影得不到表現,得不到發展的機會,它就會以一種扭曲變態的方式反映出來。邪惡,其實是人的正當本能以不正當的方式發泄出來的結果。有時我們責怪陰影的可惡,源頭恰恰可能出在人格面具的過於強大,以致壓抑了陰影,阻礙了人的正當本能衝動的釋放。如果我們懂得心理學的規律,懂得讓人格面具與陰影和諧共處,潛意識與意識相互配合,邪惡也將從根源上被消除了。 比如黃勇這個惡魔,他殺了那麼多人,惟一的目的居然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很酷的殺手,大家都很不理解。事實上了解一下黃勇生活的背景,他的生存狀態,就可以明白一些原因。黃勇生長在一個貧窮的物質文化都很匱乏的鄉村,29歲了,沒有結婚,無所事事。但黃勇又和沒頭腦沒文化的年輕人不一樣,他受過一定教育,當過兵,喜歡畫畫而且靠自學還畫得不錯,還以玩遊戲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可以看出,黃勇,並不甘於像平常人一樣生活,他的自尊心很強,性格比較高傲。但是,現實中的他實際上一事無成,還依賴父母養活,以平常的標準來衡量他是很失敗的。另外,他的家庭在農村裡地位低下,受人輕視,也許還遭到過欺負,又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潛意識為了補償受挫的自尊心,就開始讓幻想發揮作用:他把自己設想為可以左右人生死的殺手。在青少年中類似的幻想是很常見的:誰沒有把自己幻想成很強大有力的人物?現實中受挫就在想像中滿足一下自尊心,類似阿Q一樣。但這種幻想過多,過頻繁,就成了黃勇心頭的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以致他把幻想變為現實。這是受害者的悲劇,同時也是黃勇本人的悲劇:如果黃勇能把他的能量投入到有意義的事物,靠現實中的努力來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尊心能得到正當滿足,他就不會深陷幻想之中,靠殺人來塑造自身的強大形象。可見,在人格面具上得不到承認,得不到正當運用的精神能量就會轉向陰影,以邪惡的方式表達和釋放。我們若想避免罪惡,就必須明白潛意識對意識的影響與作用。 目前,高中學生的生活比較機械單調,來往於教室和住址之間兩點一線,學習、吃飯、睡覺三部曲重複演奏,有一種普遍的壓抑氣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學習當中,生命力得不到合理的釋放,精神能量也不自覺的要向其他方向流動,導致了學生很容易被外界的種種事物吸引。現實的沉悶造就了幻想的活躍,網路聊天,電子遊戲及格調不高的小說等等都給了青少年極其強大的誘惑。青少年為什麼容易沉溺於虛幻的境界難以自拔,與其學習生活的單調枯燥有關,活躍的生命力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充足的精神能量就開始轉向虛擬的幻想。幻想對一個人其實有重要價值,它不光是科學和藝術創造的起點,還起到平衡心理狀態的作用。但是,在毫無意義的幻想中不可自拔,對人的危害也非常之大。因此,在當前應試教育還佔據優勢地位,素質教育尚未有效施行的今天,我們青少年應當懂得一些心理衛生知識,明白自我的精神傾向,儘可能的調整好心理,使精神能量的流動不再盲目,而是在遵循心理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指向有意義的目的。這樣不但會避免心理障礙和神經症的發生,而且會使你的學習更有效率,情緒更加積極。否則,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你也許已步入危險的邊緣,為未來的失敗早早埋下了伏筆。 很多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相當一部分根源出在高中甚至初中時期。例如馬加爵,上學期間是個好學生,成績超過一般同學,但只注重智力,忽略了社交能力的培養,情感得不到發展,以至上了大學後思想感情仍停留在孩提階段,自我中心,和人缺乏溝通相處不好,最終走向極端將同學殺死。如果他懂得精神分析學的知識,明白他對同學的種種猜疑大多是自己的幻想,是潛意識中陰影投射的結果,也就不會對同學如此仇恨。馬加爵算是學業優秀學生的悲劇。另一方面,有更多學生不懂調控自己的心理,厭煩學習的枯燥乏味就盡情投身玩樂之中,有的在網路遊戲中獲得滿足和安慰,同樣是不健康的表現。我也比較喜歡網路遊戲,它的確可以起到娛樂放鬆的效果,但據我所知有不少人對在遊戲中修練人物的級別,打到的東西津津樂道、孜孜以求,他們用在遊戲中的成功代替現實的成功,遊戲成了一劑逃避現實的麻醉藥,這個危害就非同小可了。大家想想,在年輕時代的美好時光,把寶貴的精神能量不投入到學習成長中,而是消耗到完全虛幻的東西上去,浪費青春,毀滅前途,不亦同樣可悲!? 那麼,我們中學生面臨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到底應該怎樣處理呢?這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為每個人衝突的起因都不一樣。但總的原則,是積極想法調控自己的心理,有意識、有針對性的改變本人的生活方式,為精神能量的有意義流動創造適宜的條件。僅以對待學習為例,你應該儘可能的挖掘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探索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從苦學變為樂學,讓興趣變成你學習的一個驅動力。如果你能讓興趣引領著你,就能做到以學習為享受,形成主觀意識與潛意識願望的合諧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潛意識不但不會干擾,反而會強有力的推動你去讀書鑽研,到達學習的最高境地--即古人所云「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樣的話,你的學習效率就可能事倍功半,遠非一般的努力可以比擬的了。 中學生在青春期這個階段,面臨的問題家庭、社會、人際關係種種問題。任何一個方面解決不好,都導致精神能量流向其他的地方,難以建立對學習的興趣。因此對待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必須多方了解,全面諮詢,才可能明確根源所在。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有無數種,心理問題相應也有無數種類,這決定了我們解決心理問題,必須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
推薦閱讀:

情人和夫人的20個顯著區別
許願與發願的區別
惡痣和善痣區別在哪
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的區別
男人和女人斷掌有什麼區別?

TAG:意識 | 潛意識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