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器成天下走」:外銷瓷與海上絲綢之路
孟原召 一 2017 年5 月14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是「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習主席提到的「黑石號」沉船,1998 年發現於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這艘沉船載貨以瓷器為主,多達67000 余件,長沙窯瓷器佔大多數,達56000 余件,還有一些越窯青瓷、廣東窯場燒造的青瓷和北方地區鞏縣窯等窯口的白瓷、白釉綠彩陶瓷,其中,打撈出的3 件保存完好的青花瓷器備受矚目。「黑石號」沉船中發現一件長沙窯釉下彩繪碗的外壁刻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 年)銘記,可知該船應為唐代晚期;而沉船中的瓷器組合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時期外銷瓷器的品種與類別,亦可看出當時漂洋過海的外銷瓷的規模與盛況。 從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中國瓷器的對外輸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密切相關。自秦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不斷,尤其是晚唐以來漸趨繁榮。瓷器是海外貿易中十分重要的輸出商品。早在漢、晉時期,中國的瓷器在國外就有使用,如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一些地區,已有少量流傳。因瓷器易碎,陸路運輸比較困難,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擴展,晚唐以後大規模的對外輸出主要依靠海路,由港口出發,揚帆海外,源源不斷地輸往海外地區。宋代朱彧《萍洲可談》記載:「舶船深闊各數十丈……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由於船舶裝載量較大,瓷器外銷的數量激增。 二 唐、五代時期,特別是晚唐以後,瓷器開始大批輸往海外,其由揚州、明州、廣州等港口出發,銷往東亞的日本列島、朝鮮半島,東南亞各地區,並遠至西亞、非洲東海岸等地區,如日本福岡太宰府鴻臚館遺址、東南亞沙撈越地區、埃及福斯塔特遺址等均有大量中國瓷器出土。前述印度尼西亞勿里洞海域「黑石號」沉船和印坦沉船、爪哇海域井裡汶沉船則打撈出大批中國瓷器,處於我國南海貿易航線上的西沙群島也有發現。這一時期的外銷瓷以越窯的青瓷、邢窯和定窯的白瓷、鞏縣窯瓷器、長沙窯瓷器等為主,閩粵沿海地區窯場所產的一些瓷器也是當時的外銷品類之一。 宋、元時期,制瓷手工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和繁榮,也掀起了中國瓷器外銷新的高峰,尤其是南宋和元代。磁州窯、定窯、耀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名窯產品廣泛行銷海外,華南沿海地區特別是泉州、廣州、明州等重要貿易港口附近,還出現了一大批以外銷為主要目的的外向型制瓷窯場,產品以仿燒景德鎮窯青白瓷、龍泉窯青瓷等名窯瓷器為主。這一階段,海外發現的區域擴大,遍及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各地,而且數量眾多,品種豐富,規模遠超前代。貿易航線上沉船的水下考古發現,具代表性的有南宋時期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廣東南海一號、福建定海白礁一號、元代西沙群島石嶼二號、韓國新安等沉船,均載有數量龐大的瓷器,更是證實了瓷器大批量的外銷。外銷瓷器品種以青瓷、青白瓷為主,也有不少白瓷、黑瓷、白地黑花瓷、醬釉瓷、鈞釉瓷等,元代則還有青花瓷等。 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階段,制瓷手工業格局與瓷器品種較之前代大變,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瓷器繼續行銷海外地區,直至清代晚期仍有一定發展,產品則以青花、白瓷、五彩瓷器為主。隨著海外貿易模式的變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銷售形式和瓷器類別,如訂燒、紋章瓷等,這也促使中國瓷器外銷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外銷區域進一步擴大,最為突出的是,開始大量銷往歐洲各國以及美洲地區。貿易航線上的一批沉船也打撈出水了大量中國瓷器,廣東汕頭海域南澳一號明代沉船,菲律賓呂宋島海域西班牙大帆船「聖·迭戈號」沉船(1600 年),馬來西亞海域「萬曆號」沉船等;清代則有福建平潭海域碗礁一號沉船,越南海域頭頓沉船(約1690 年),印度尼西亞海域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馬爾森號」(1752年)、「泰興號」沉船(約1822 年)等。這一時期的外銷瓷器以景德鎮民窯、漳州窯、德化窯等為主,類別以青花瓷居多,五彩瓷和德化窯白瓷也較為常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克拉克瓷」,以青花開光圖案為代表;在景德鎮燒制、至廣州上彩烘燒而成的廣彩瓷器,圖案多見西洋題材;德化窯白瓷的外銷規模也較大,歐洲人稱之為「中國白」(Blanc deChine),有些則專為西方燒制,如西洋人物雕像,獨具特色。 三 中國瓷器的外銷情況,受到不同階段海外貿易政策的直接影響,如,晚唐五代南方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宋元時期政府對海外貿易的鼓勵,明清時期時斷時續的海禁與開海政策,明中葉以後西方人競相來華開展航海貿易。 「器行天下」,中國瓷器銷往海外地區,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器形類別、裝飾風格等傳入了海外。海外市場的需求不僅刺激了中國制瓷手工業的發展,而且不少瓷器也吸收了一些外來文化因素,如品種、器類、紋飾等方面,瓷器風格適應了當地的特殊需要。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模印貼花裝飾的手法和紋樣內容,唐青花瓷器的創燒和菱形花草紋圖案等,都受到了阿拉伯風格的影響,有些還直接源自中亞、西亞一帶的陶器、金銀器。宋、元時期的軍持,元代青花瓷器風格等也受海外地區影響。明、清時期,國外訂燒瓷器甚多,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洋器,專售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互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這類瓷器中最為普遍的餐具和咖啡具式樣不一;還有一類獨特的帶有西方徽章圖案的「紋章瓷」,種類多樣,頗有特色。 與此同時,「技傳海外」,中國的瓷器風格和制瓷技術也影響和流傳到了國外地區,尤其是日本、朝鮮半島制瓷手工業的發展,以及18 世紀歐洲瓷器的燒製成功。日本奈良三彩、朝鮮新羅三彩雖屬釉陶器,但製作方法源自唐三彩陶器。9~10 世紀,朝鮮半島從中國引進了龍窯技術,並開始燒造青瓷;其後,陸續燒制出的白瓷、青花瓷,以及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等窯爐技術,均受到了中國制瓷技術的影響。14~15 世紀,東南亞地區泰國的青瓷、越南的青花瓷則是受到龍泉窯、景德鎮窯的影響燒制而成。16~17 世紀,日本出現了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這應是受到福建德化窯、漳州窯的影響,燒製成功了青花、五彩瓷器,並與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上相競爭。歐洲地區也相繼模仿中國瓷器,燒制了仿中國樣式的陶器,如荷蘭代爾夫特陶器等。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次反覆試驗,德國的伯特格爾利用優質高嶺土於1709 年燒制出歐洲第一件白釉瓷器,1910 年建立新的邁森瓷廠,燒制白瓷和彩繪瓷器,轟動了整個歐洲。18 世紀,法國瓷器迅速發展,以巴黎郊區的塞佛雷斯瓷器為代表。毫無疑問,歐洲瓷器的燒製成功,離不開明清時期瓷器的影響,這也是中國古代制瓷手工業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四 「景德產佳瓷,產瓷不產手。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這是清代乾隆年間浮梁知縣沈嘉徵所寫《民窯行》,這首詩不僅生動地記述了當時制瓷手工業中心景德鎮對工匠能手的吸引力和瓷器的生產狀況,也描繪了瓷器行銷的廣闊市場。世界各地和四大洋各海域沉船中數量眾多、品類豐富的中國瓷器的發現,再現了「佳瓷」之器成而行「天下」的盛況。 唐代以來,海外地區逐漸成為中國瓷器的重要市場,瓷器成為當時中國商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傑出代表,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中國瓷器外銷所反映出的海上貿易線路,即是與北方陸路貿易「絲綢之路」遙相呼應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中國古代瓷器的外銷路線,亦謂「陶瓷之路」,即是從制瓷窯場出發,至沿海港口,而後揚帆遠航,或由福州、明州等地向北、向東航行,到達朝鮮半島、琉球、日本等地;或由泉州、廣州等地向南航行,至東南亞南海諸國,再至南亞、非洲東海岸、西亞,以至歐洲、美洲、澳洲等地。 瓷器,作為中華文明的偉大發明和象徵之一,漂洋過海,暢達世界,這也正是悠久而綿長的海上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
推薦閱讀:
※古詩鑒賞專練之寫景技巧(10道題及答案)
※「詩詞鑒賞」又是一年小寒日,小寒詩詞你可知?
※古詩詞鑒賞備考策略
※每日一圖:明-仇英《玉洞仙源圖》鑒賞
※茶事百問(3)·茶的鑒賞與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