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郵票發行現狀
來源:《集郵》
2009年發行的「鳳凰古城」郵票打破了以往新郵發行當天不打折的記錄,自從問世之日就淪為打折族。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新郵發行時只要郵政窗口有售,該郵票在市場上就打折,包括2008年的年票、2008年會員票「改革開放」雙連張、今年的「己丑牛」等都淪為打折一族。這樣的打折現象,近年來已是司空見慣。
中國的集郵愛好者在1997年時號稱有2000萬人,而據官方公布的數字現在僅余百萬。當然,百萬人也能稱得上「雄師」,只不過郵票從當初的「國家的名片」變為「由痴心者買單的企業名片」。中國集郵愛好者對中國郵票的熱愛是執著的,表現為愛之最深、恨之最切。這就是中國郵票的現狀。
郵票打折的原因
郵票,是預付的郵資憑證。然而,按面值銷售郵票這樣一個簡單常識,卻困擾了中國郵政管理層多年。郵票打折,既有損於國家名片的形象,使郵政服務效益「縮水」、國有資產流失,也影響集郵愛好者的收藏積極性,損害收藏者的利益,不利於集郵事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中國郵票的打折歷史可遠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葉,當時由於市場經濟逐漸滲入各個領域,郵票的價值潛能日漸顯現,人們從各種渠道得到緊俏的郵票時,往往會被搭售些一般的郵票。這些一般郵票被低價送入市場,形成了早期的打折票。更為嚴重的是,隨著集郵產業的逐漸形成,郵政內部對郵票的結算折扣和年年遞增的收入指標以及郵票發行、銷售環節中的部分違規現象等等,導致了打折郵票形同洪水猛獸。多年來,儘管有關部門不斷採取新措施進行治理,但收效甚微。分析郵票打折的各種原因,歸結到一點,就是供求失衡。
對於管理層而言,郵票的發行量一直是敏感問題。美國有10%以上的人集郵,其紀念郵票的發行量一般都在千萬枚以上,有的甚至上億,但從未發生郵票打折現象;中國只有不足1%的人集郵,目前的郵票發行量每套不足千萬,近年來幾乎套套打折。兩者的數據相比,引人思考。
回顧新中國郵票的發行歷史,「文」、「編」郵票的發行量也都很大,一般在千萬枚以上。其中,文10《毛主席最新指示》7500萬套(3.75億枚)、文12《毛主席去安源》5000萬套(5000萬枚)、文17《知識青年在農村》5000萬套(2億枚)、編1《智取威虎山》發行3000萬套(1.5億枚),其他大多也在千萬以上。JT郵票前期發行量也不少。但是這些郵票不但當初沒有打折,至今仍價格不菲。
究竟為什麼會出現「打折不斷」這樣的情況呢?歸根結底,郵票雖是預付的郵資憑證,但它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其價值也由供求關係(即存世量和需求量之比)來決定。需求量不足的商品即使發行量再小,也會過剩。在業內,習慣把發行量和存世量之比作為衡量郵票價值的參考依據。發行量和存世量越接近,其價值越低,反之則越高。郵票如果在郵政業務中不能有效地消耗,又乏人收藏,且存世量幾乎接近發行量,這類存世量巨大的收藏品只能走上打折之路。
作為郵資憑證,如果能在郵政領域廣泛地使用、消耗,那麼發行量再大也不會貶值、打折,這一點中外郵票發行史都可佐證。而中國郵政的現狀為:在最應該出現郵票身影的郵政窗口卻難以見到平價的紀、特郵票;郵政營業不願意使用郵票來處理郵件,即使使用郵票,也是普通郵票。這就造成紀、特郵票難以用於流通,使新郵發行後,只有少部分被使用或沉澱在集郵者手中,大部分則沉澱在郵市,好像紀、特郵票天生就不用體現郵資屬性。這種對郵資屬性的漠視,背離了郵票和集郵的本質,降低了收藏者購買郵票的積極性。
再有一點,近年來郵票發行的套數每年約30套左右,而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僅10套左右;每年總面值為上世紀90年代初的10倍以上。加上五花八門的普通郵資封片、個性化郵票、郵資已付籤條和戳記等大量出現,同樣成為郵票陷入打折怪圈的直接原因。
其他原因還有:近年來紀、特郵票的設計不盡如人意;集郵愛好者的老齡化;收藏門類多元化造成的郵人流失;部分以投資和投機為目的的參與者的退出。這些都是造成郵票銷量減少的直接因素。
如何解決郵票打折問題
首先,提高郵票的使用範圍,加速郵票的消耗,減少郵票的存世量。
隨著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日益增長,帶動了郵政業務飛躍發展。特快專遞、商用包裹、廣告商用信函、大宗郵件的數量以幾何級數迅猛增長,以上均為用郵增量的主體,可以成為耗用郵票的大戶。而這些業務在貼用郵票後產生的郵品,如實寄封、戳、片(包括收據)等,都可以成為愛好者手中的集郵品,激起集郵愛好者的收藏興趣,促使更多人加入和回歸集郵隊伍,促進集郵發展。這些進而又能促進紀、特郵票的銷售,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應在郵政窗口加強對紀、特郵票的銷售力度,擴大郵票的適用範圍。凡經郵政窗口的用郵,包括各類包裹、特快專遞、廣告商函等,能貼郵票的都貼郵票;鼓勵用郵大戶優先購買郵票,作為大宗郵件的郵資憑證。
其次,加強集郵隊伍建設的力度,加強集郵活動宣傳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培養和適時表彰專業和業餘的集郵工作者。郵政和集郵是魚水之情,不能演變為「油水關係」。離開了郵政,集郵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活力。
第三,正本清源、回歸本性,減少大套票的數量,在總體上降低全年郵票的面值,摒棄急功近利的行為。減少或不生產純為集郵收藏而生產的異化郵品,提高郵票設計水平,面值的安排要適應業務需要,票幅要方便貼用,方便各種業務所需,發行專貼郵票。
第四,也是更關鍵的一點,在於改革郵政結算和管理體制,從源頭上杜絕製造打折票的「溫床」,有效地堵住能對郵市大量低價傾銷郵票的「口子」。如有可能,郵票持有者可憑手中的高、低面值郵票,去郵政窗口等值自由兌換各種面值的郵票使郵市上打折的郵票,返回郵政窗口,在郵政業務上使用。新郵預訂可採取隨到隨訂的方式,零售和預定並舉,方便集郵者收藏和用郵,從而從根本上消滅郵票打折現象。
推薦閱讀:
※外媒:通用在中國工廠引領製造變革 在華有17家組裝廠
※中國人不是不愛笑,只是笑點變了
※黃賓虹:中國繪畫的點和線
※外國人最愛的中國10個城市 有你家沒有
※可憐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