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外緣要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

外緣要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6-10-27 15:07:07 關鍵字:外緣,斷除外緣,無為,有為,帶業往生,學佛,無住生心,經教,斷疑生信,真心

摘自凈空法師《2014大經科注》第384集 2016年10月21日 講於 香港

點擊此處觀看視頻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除佛之外只有法身菩薩 「生心」、「無住」同時

  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八十八頁從第一行看起。

  【科】辛三、無住生心

  從這個章題我們就曉得這一段經文很重要,這句話出在《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成就了,成就無上菩提,也就成佛了。菩薩還做不到,菩薩「無住」就不能「生心」、「生心」就不能「無住」。「生心」、「無住」同時,除佛之外只有法身菩薩,生「實報莊嚴土」才能做到。「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圓教《華嚴經》所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上「等覺」,他們才真正能做到「無住」、「生心」是一不是二。權教菩薩做不到;聲聞、緣覺就不必說了;凡夫肯定沒份。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凡夫很可悲,但是凡夫,有大福德的凡夫不一樣,大福報的凡夫在家居士、出家的法師只要能夠遇到凈土法門——「深信切願,持名念佛,往生凈土」。生到凈土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做到同時「無住」、「生心」,「無住」可以「生心」,「生心」可以「無住」,同時、不二,這了不起!所以凈宗法門不可思議。

  《金剛經》上說的最精彩的一句我們這兒有。

  我們來看經文:

  【經】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包羅表裡。過度解脫。

  第一句,「咸為道慕」這一句是在上面經文最後一句,應該要寫到這裡來就好念了、也好講了。所以這個「科判」我們還要認真重新來審查一下,裡面有少數、不多錯誤的地方把它糾正過來,成為一個完美的本子。

真正斷疑生信必須要靠經教

  念老的註解說:

  【解】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

  所以這兩句話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看看人家這裡的道風,每個人「心所慕求」的是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所以「皆是至道」。

  佛的道達到登峰造極,這是極樂世界。看看那邊修學的環境多麼好,我們這個世間當前修學的環境很難,這個環境是什麼環境?就是方東美先生六十年前所說的:(我們想找老師,找不到好老師)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說的人有,依教奉行的人沒見到,太少了。我這一生所見的只見到兩個人,我相信還有,我沒聽說、沒見過;我自己也做不到,講經備課還要看一些參考資料,還算是勉強過得去。如果同時學幾部經、學幾部論,那就不是「一門深入」。「一門」才能「深入」,兩門進不去。這個房子有兩個門,你能同時進去嗎?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我們知道只有從一門能進,絕不同時走兩門。

  可是「為求至道」,怎麼可以走兩門?!至道有多少門?有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的),凈土亦有八萬四千法門。再給你說真話,「至道」無量法門,為什麼?讀過《六祖壇經》的人都知道,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五句話,最後一句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無量法門就是「萬法」。

  「萬法」是從哪裡來的?從自性來的,所以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自性。佛菩薩告訴我們、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從一門就進去了。凡夫很麻煩,唯恐一門不太可靠,多學幾門,最後都變成障礙,冤枉!這個理不能不懂,不懂就錯了,我們這一生白來了。一定要懂得一門。

  《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記》這個裡面記載,許許多多的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給我們做了好榜樣,記載許多瑞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見過、有聽說過,能不相信嗎?!能相信,可是能相信裡面還有懷疑,才知道煩惱的根深。如何讓我們真正斷疑生信?這個要靠經教。我們不是再來人,過去修行肯定是有修,功夫不得力,沒有往生;這一生遇到了,再來。

  我們就應當學習極樂世界的菩薩,心裏面所嚮往、所戀慕的是什麼?都應該是「無上菩提」,也就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才行,這就是求生凈土的一個念頭。

  這是第一句「咸為道慕」。

外緣要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

  第二句:「曠無他念,無有憂思。」這句話說得好!

  【解】「曠」者,空曠。其心空廣,無有妄念。

  也就是說什麼妄想都放下了,就叫「曠無他念」。我們今天能不能把妄想都放下?這句話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的,教我「看破」、「放下」。真「看破」了嗎?真「放下」了嗎?學佛學了六十五年,講經好像也講了五十七八年沒有徹底「放下」,什麼原因?大部分是外面的緣。外面的緣、外緣要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要能同時「放下」,外緣掌握到了,同時心裡頭無有妄念,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修行的功夫到上乘,不是中下。我們努力向這個目標去邁進。

  【解】第三句「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於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

  這就說明真正修行想在這一生有個結果必須具備的條件,你還有沒有憂慮?還有沒有牽掛?為自己的憂慮沒有了,為佛教還有憂慮,為苦難眾生還有憂慮,行不行?不行。憂慮是煩惱,只要有憂慮,只要有煩惱,決定障礙你往生,這怎麼辦?

  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住世八十年,他給我們的表法、做的榜樣,我們要學。要不要度眾生?度,普度眾生。有沒有念頭?沒有。這就高明了,他能夠「無住」又「生心」,「生心」又「無住」。

  「生心」就是普度眾生講經說法,沒著相。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無說」跟「說」是同時,不是分為兩樁事情,這才叫真實無量功德。我們說著了相,不說也著了相,完全是六道凡夫。有憂慮、有牽掛,這樣下去極樂世界還有沒有份?老實說,沒份!怎麼辦?世尊在此地提醒我們,黃念老在《註解》裡頭勉勵我們、警告我們,我們要能看得懂、要能體會,真正明白了放下。

  記住:有一樁事情不能放下,極樂世界就去不成。想不想到極樂世界?想到極樂世界依教奉行。

帶業往生是沒錯,但現行的「貪嗔痴慢疑」不能帶

  第三句裡頭:「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於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第三句「無有憂思」,沒有牽掛。世間法是假的,佛法緣生,凡是緣生的都不是真的。緣聚它現;緣散就不見了。就好像我們電視的畫面,緣具足現相;緣不具足的時候沒有了。

  我們按上頻道,這就是緣,它就現相;再單擊按一下的時候它就不見了。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天天在看有沒有覺悟到?「同時」,「同時」就是畫面現前,它有沒有「住」?沒「住」。一秒鐘一百次的波動現象,百分之一秒,我們就沒辦法掌控。何況我們六根接觸現前的六塵境界,這個頻率多高?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每一秒鐘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的現象。它生滅的速度太快、頻率太高了,讓我們在這個頻率之下接觸的六塵境界完全迷失了真相,不知道它是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

  造業、受報,變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形成了,出去難。為什麼難?你認為六道輪迴是真的。殊不知六道輪迴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對這樁事情有了概念,但是沒落實。為什麼?如果落實就「無有憂思」,這「憂思」是妄想、是雜念就沒了。我們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這不行。這個事情、事實真相彌勒菩薩為我們說破,我們能夠理解,有一個很淺薄的概念,這已經就很有福報了。我還聽說這社會上多少人還沒聽說過,真的把它當真;我們現在是不把它當真了,但是疑慮沒斷,對它還有懷疑。對極樂世界相信了,也還有疑惑。這怎麼辦?努力念佛,多多的念經。念《無量壽經》要念遍數,念上一千遍,小悟,「其義自見」就不懷疑了;念上二千遍,大悟;念上三千遍,大概你不會懷疑了。

  不懷疑就產生能量,這個能量就是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往生,我們有這個能量阿彌陀佛才來接引,能量不足他不來接引。為什麼?絲毫現行的煩惱習氣不能帶。帶業往生是沒錯,現行的「貪嗔痴慢疑」不能帶。

  對凈土要堅定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往生的品位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那是另一樁事情。

  所以我們念佛念的少不要害怕,只要真信、只要絲毫不懷疑,這就是往生的條件。一天念個十聲,念個一百聲、二百聲都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跟人爭,他們要爭名次、要提高自己,我們要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念幼稚園,他們上小學、中學、大學,他的事情;我只要上幼兒園就可以了,容易!

  遇到人要勸人,為什麼?這是「凈業三福」的第三福,自己「讀誦大乘」,還要「勸進行者」,就是要勸別人。不管他聽得進去聽不進去,都勸,「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的責任盡到了。能接受,他有善根;不能接受,他沒善根。沒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增長。「凈業三福」我們就做到了。

  【解】「無有憂思」者,當念即是也。

  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這就是「當念即是」。

  【解】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罄然獨存,何喜何憂,故云「無有憂思」。

  這句你要是真正落實,那就是方東美先生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就得到了,法喜充滿;也就是孔夫子在《論語》裡頭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時」是時時不間斷;「習」是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結果是什麼?「不亦說乎」。真快樂。孔子這一句話就是佛所說的「法喜充滿」,讀書人的快樂是世間人無法想像的,他沒有這個境界。只有真正讀書人,真正讀書人所讀的統統在身、語、意上表演出來了。表演出來是什麼樣子?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讚歎,為別人介紹夫子。

  夫子是什麼樣的人?夫子表現在外面——「溫良恭儉讓」,這就是孔老夫子,溫和、善良、恭敬。對什麼人都恭敬?好人恭敬,惡人也恭敬;讚歎你的人恭敬,毀謗你的人也恭敬。一生當中沒有跟人對立、沒有冤親債主,你說他多快樂!

  裡面,我勸人裡面要修佛法,斷「貪嗔痴慢疑」,外面要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這樣的人生,你想想多幸福、多快樂!與「無上菩提」相應,跟諸佛法身菩薩相應,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一聲佛號、聲聲佛號學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不間斷。從二十歲出家,師父教他這一句佛號,囑咐他一直念下去,他就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

  下面經文,「自然無為」。

  【解】「自然」二字亦貫全段,乃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

  關鍵就在「適得其中」,前面所說的,「適」是恰好,得到什麼?中道,「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是真的「得其中」。

  「得其中,自然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我剛才講的十個字,內沒有「貪嗔痴慢疑」,外完全顯現「溫良恭儉讓」,這是「中」。

  「適得其中」誰得到?釋迦牟尼佛得到了,孔老夫子得到了,成佛自自然然如是,沒有絲毫勉強。換句話說,自性本來如是,所以叫「自然」。佛能做到,菩薩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不肯做。

  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對於冤親債主、毀謗你的人、陷害你的人,你就坦然無事了。為什麼?你「適得其中」,曉得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自性所現。自性所現,不能說它「有」;自性不現,不能說它「無」。「有、無」是兩邊,二邊都放下就是「中道」。

  所以,你會看一切眾生是誰?一切眾生都是佛。佛眼看眾生,眾生全是佛,你要不相信,你去問問惠能大師,你去問問海賢老和尚,是不是?他會給你點頭,是。只是他迷失了自性,現在變成凡夫,將來會不會成佛?肯定成佛。為什麼?他本來是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你能用這種智慧眼睛來觀察,面面都看到你才能「得其中」,「得其中」得大自在、得法喜充滿、得不亦說乎。

「無為」是真的,「有為」是假的

  【解】「自然無為」者,不因造作,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此真無為。若因造作,則是有為矣。

  「無為」是真的,「有為」是假的。「有為」是什麼?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無為」是我們講「無心」,「無心」是真心,「有心」都是妄心,要記住這句話。

  什麼是「真心」?心裡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那時候「真心」現前;還有一樣,不是「真心」,還有佛號也不是「真心」。

  為什麼要念佛?因為你的心妄想、雜念斷不了,用一句佛號幫助你,把那些東西統統斷掉,只剩下一個「阿彌陀佛」,這「阿彌陀佛」,如果你要是開悟了,你不到極樂世界去,你也成佛了。;你要成不了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修行證果。是這麼個意思,千萬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搞錯!搞錯就落在二邊。不落二邊,不落「有為」,也不落「無為」,就叫「自然無為」,這個好。

  「無為」是自然的,有意去修個「無為」,那個「無為」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這句話說得非常好,「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這句說得太好了、太妙了!


推薦閱讀: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24)
聖嚴法師:如何種植福田
功德山 上寬下如法師慈悲開示:大悲咒
《讓你重新認識佛教——對佛教徒的幾點忠告》 法師輔導文字版
淺談懺悔業障 明一法師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怎麼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