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經典語錄
北京市萬騰律所出具的基金專業法律意見書是全國最早獲基協審核備案通過的三家法律服務機構之一。作為業內權威的基金法律服務機構,萬騰律師基金團隊,已為超百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提供專業精準顧問諮詢服務。依據專業的法律、金融、管理知識及豐富寶貴的實踐經驗,針對基金公司內部制度完善、管理機構、組織架構設計、風險控制設計、註冊資金及實繳比例調整、人員配置、財務安排、註冊地與實際經營地不一致等重點疑難不合規之處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以確保基金公司管理人資格及產品順利通過協會備案。
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標準,於是就有了與之對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的標準,於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2.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有與無相互生化,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比較,高與下相互趨向,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追隨。
3.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聖人總是做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的事,做事時用行動來教化,而不用語言來教化。
4.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出處I(道德經·第二章》【譯文】生養了一切但不據為己有,做成了什麼並不自恃有功,成就了事業並不居功自傲。就是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名就不會消逝。
5. 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處】《道德經·第三章》【譯文】做那些無為無欲的事,那麼就沒有什麼不能治理的。
6.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出處】《道德經·第五章》【譯文】說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隱人窘境,不如順其自然,格守中庸之道。
7.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出處】《道德經·第六章》【譯文】它(穀神)的本體是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的,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出處】《道德經·第八章》【譯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居處於眾人所討厭的低處,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於道。
9.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出處】《道德經·第九章》【譯文】金銀財寶很多,沒有誰能守得住。
10. 功成身退,天之道。【出處】《道德經·第九章》【譯文】成功之後激流勇退,符合天的道理。
11.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出處】《道德經·第十一章》【譯文】「有」能給人以小的利益,「無」才有真正的「大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收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色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味道使人味覺不靈,騎馬打獵使人心思放蕩發狂,貴重的物品使人的行為不軌。
13.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眾人都很聰明睿智,唯獨我卻顯得糊裡糊塗。眾人都很精明,唯獨我看著很笨的樣子。
14.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譯文】一個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內涵,只有一個字:「道」。
15.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譯文】委屈圓轉可以使之保全,矯正彎曲可以伸直,低洼可以使之盈滿,破舊可以使之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變得疑惑。
16.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譯文】正因為不和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
17.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譯文】從事於道的人就認同道,有德的人就認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認同道德淪喪。
18.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譯文】固執己見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9.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譯文】自我誇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勛,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進步。
2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譯文】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沒有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2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譯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22.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滴,善數不用籌策。【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譯文】善於行走的不留蹤跡,善於說話的不會給人留下話柄,善於計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準。
23.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譯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鏡,可以警醒善人。
2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能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認識自己的人,是真正聰明的人。
25.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26. 知足者富。【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27. 死而不亡者壽。【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肉身雖死但精神不被忘記的人才叫「長壽」。
28.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譯文】大道一旦講出來,就會感到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人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29. 將欲歇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譯文】要想收斂,必先張開。要想削弱,必先加強。要想廢棄,必先興盛。要想奪取,必先給予。這是知細微之理而收顯著之效。
30.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譯文】魚不能離開水,國家最銳利的武器不能夠讓人知道。
3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譯文】道,看起來無所作為,卻無所不能。
3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譯文】上德之人,沒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沒有德。
33.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譯文】喪失了大道,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才強調正義。喪失了正義,才強調禮法。
34.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譯文】天下的萬物都產生於「有」,而「有」卻從「虛無」中來。
35.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譯文】大的地域沒有邊角,貴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聲音沒有什麼聲響,大的形象沒有形體。「道」隱藏在無名之中。
3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譯文】虛無之道生太極一氣,太極一氣生陰陽兩儀,陰陽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萬物。
37.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譯文】追求學問,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盡量減少自己的慾望和行為。對自己的慾望和行為減之再減,最後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
38. 無為而無不為。【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譯文】處於無為的境界之中,沒有什麼不能做到的。
39.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譯文】聖人常常沒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當作自己的心。
4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譯文】言語無法表達「道」的真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說「道」,如果有人在說「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4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七章》【譯文】執政者要遵循天道、順從人倫,以常規的道理治理國家。但用兵卻要用詭詐、出奇制勝。要取得天下太平,須用「無為」之法、自然之道。
42.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譯文】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禍端。
43.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處】《道德經·第六十章》【譯文】治大國像是烹小魚,不能總是翻動、多變,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
44.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譯文】欲圖難事,先從易處著手。欲為大事,先於細處起步。天下的難事,必然從容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然從小處做起。
45.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出處】《道德經·第六+三章》【譯文】聖人自始至終重視細微的小事,不做什麼所謂的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事。
46.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譯文】合抱的大樹,是從很小的小樹長成的;九層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壘起來的;千里的遠行,一步步走才能到達。
47.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譯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如果能慎始慎終,就不會有失敗的事。
48.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譯文】我有三件寶,一直在堅持地守護著它們。一個叫仁慈、一個叫勤儉,第三個是不敢爭勝冒尖。
49.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譯文】知道了但裝作不知道,這才是高明。不知道卻裝作知道,是真有毛病。聖人沒有這種毛病,因為聖人以這種「強不知以為知」的毛病為病。就是因為他們把「強不知以為知」當作病,所以才不會有毛病。
50.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二章》【譯文】百姓不害怕威嚴的統治,那麼禍亂就要來了。
51.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譯文】有膽量但是貿然行事的人容易被殺,有膽量但不貿然行事的人就可以活命。
52.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譯文】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53. 民不畏死,奈嘴可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譯文】如果百姓都不怕死,用死來威脅他們能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常常害怕死亡,而那些極少數的違法者,抓住後殺掉他們,還有誰敢違法?
54.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譯文】天之道,是減損有餘的而補充不足的。人之道,則相反,是減損不足的而奉獻給有餘的。
55.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譯文】把自己的身家和天下看作一樣重要的人,才可以寄託天下重任。愛天下的人像愛自己的身家一樣的人,才可以託付天下。
56. 致虛極,守靜篤。【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譯文】要想達到虛無至極的境界,必須專一守住這個「靜」字。
57.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出處】《道德經,第十八章》【譯文】大道廢止了,就會有仁義。智慧出現了,就會有狡詐。六親不和就會出現慈愛和孝順。國家動亂就會有忠臣出現。
58.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出處】《道德經·第七章》【譯文】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是自然而生的,所以能夠長久。
59.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出處】《道德經·第七章》【譯文】聖人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後面,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身體。
60. 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出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譯文】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大展身手,生不逢時的時候就像蓬草一樣隨意而行。
61.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出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譯文】拋棄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以及做作的情態神色和好高鶩遠的志向,因為這些對你都沒什麼好處。
6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處】《道德經·第一章》【譯文】我們可以稱之為道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我們可以命名的名,不是這個名的本意。
63.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出處】《道德經·第一章》【譯文】無名,是宇宙天地的初始;有名,是萬物得以孕育化生的根本。
64.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出處】《道德經·第一章》【譯文】體會這個道的妙用,有無相生,妙中有妙,直至無窮。所有的妙處都在這個法門中。
老子語錄
一、道源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 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清,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 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 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墆,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於朴。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 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父無喪子之 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霓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 能怨,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詘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 陽俯仰兮。
老子 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游乎無怠,出乎無門。以天為蓋則無所不覆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 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御之則無所不備也。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照明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故天下之事不可為 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 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萬物之化無不應 也,百事之變無不耦也。故道者,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虛無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靜者道之鑒也,柔弱者道之用 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純粹素樸者道之干也。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 靜之至也,不與物雜,粹之至也,不憂不樂,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乎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貴 欲,捐其思慮。約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大道坦坦,去身 不遠,求之遠者,往而復返。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 知大己而小天下,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 折毫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間也。真人體之以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真人。真人者,大己而小天 下,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 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夫形傷乎寒暑燥濕之虐者,形究而神 杜,神傷於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故真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以其寢不夢,覺而無憂。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 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曰:夫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無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書者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 非藏書者也。「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應,智之動也;智與物接, 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夫情,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靜,空於物者,終於無為。以恬養 智,以漠合神,即乎無垠,循天者與道游也,隨人者與俗交也;故聖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是以處上而民不重, 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姦邪畏之,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老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 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於其若性。水之性慾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慾平,嗜欲害之,唯 聖人能遺物反己。是故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其於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聖德高行,雖不 肖者知慕之;說之者眾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掔於物而系於俗。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 朴。清靜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虛無恬無形大,有形細,無形多,有形少,無形強,有形弱,無形實,有形虛。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 也,作始者朴也。有形則有聲,無形則無聲,有形產於無形,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廣厚有名,有名者貴全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殷富有名,有名尊寵也; 貧寡無名,無名卑弱也;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隱約也;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有功即有名,無功即無 名,有名產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天之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 於道,功名長久,終身無咎,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古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離 情,言不出行,行出無容,言而不文,其衣致,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遠之能壞,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飢虎可尾也,而況於人?體道者佚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 功,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棰策繁用者,非致遠之御也,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故能因則大,作 即細,能守則固,為即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任一人之材,難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循道理之數,因天地 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聽失於非譽,目淫於彩女,禮亶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故兵莫憯乎志,鏌?為下寇,莫大於陰陽,而枹鼓為細,所謂大寇伏屍不言 節,中寇藏於山,小寇遯於民間。故曰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愉者萬物之祖 也,三者行則淪於無形。無形者,一之謂也,一者,無心合於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 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生於虛。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 也。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嘏,察於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朴,其 散也、渾兮其若濁,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雲,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老子曰:萬物之摠,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繩,曲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 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喑,驚怖為狂,憂悲焦心,疾乃成積,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神明者,得其內,得其 內者,五藏寧,思慮平,耳目聰明,筋骨勁強,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匱,無所太過,無所不逮。天下莫柔弱於水,水為道也,廣不可極,深不可測,長極無窮,遠 淪無涯,息耗減益,過於不訾,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無私好,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 費,行不可得而窮極,微不可得而把握,擊之不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淖約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淪天下,有餘不足,任天下取與,稟受萬 物而無所先後,無私無公,與天地洪同,是謂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卓約潤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夫無形 者,物之太祖,無音者,類之太宗,真人者,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如神。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 也。萬物有所生而獨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故能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知。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志弱者柔毳安靜,藏於不取,行於不能,澹然無為,動不失時,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托小以包 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剛,力無不勝敵無不陵,應化揆時,莫能害之。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柔即剛,積弱即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強勝 不若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強則裂,齒堅於舌而先斃,故「柔弱者生之干也,堅強者死之徒。」先唱 者窮之路,後動者達之原。夫執道以耦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何即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所謂後者,調其數而合其時,時之變則,間不容息,先之則太 過,後之則不及,日回月周,時不與人游,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貴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故聖人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守清道,拘雌節,因循而應變,常後 而不先,柔弱以靜,安徐以定,大堅固不能與爭也。
老子曰:機械之心藏於中,即純白之不粹。其衣暖而無彩,其兵鈍而無刃,行蹎蹎。視瞑瞑,立井而飲,耕田而食,不布施,不求德,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風齊於俗可隨也,事周於能易為也,矜偽以惑世,軻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俗。
二、精誠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陰陽和,非有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萬物 生矣。夫道者,藏精於內,棲神於心,靜漠恬惔,悅穆胸中,廓然無形,寂然無聲。官府若無事,朝廷若無人,無隱士,無逸民,無勞役,無怨刑,天下莫不仰上之 象,主之旨,絕國殊俗莫不重譯而至,非家至而人見之也,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賞善罰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誠也。令雖明不能獨行,必待精 誠,故摠道以被民弗從者,精誠弗包也。
老子曰: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萬物 亡。此謂神明。是故聖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見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由而禍除。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日計不足,歲計有餘,寂然無聲,一言而大動 天下,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故精誠內形,氣動於天,景星見,黃龍下,鳳皇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 乘,晝明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與人,有以相通,故國之沮亡也,天文變,世或亂,虹霓見,萬物有以相連,精氣有以相薄,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 也,不可以強力致也。故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懷天心,抱地氣,執沖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諸 己,能以神化者也。
老子曰: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為而不成,死生同域,不可脅 凌,又況官天地,懷萬物,返造化,含至和,而已未嘗死者也。精誠形乎內,而外喻於人心,此不傳之道也。聖人在上,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故不言之教,芒乎 大哉!君臣乖心,倍譎見於天,神氣相應,微矣,此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夫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能有之,卻走馬以糞,車軌不接於遠 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沉。天道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詘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凶。是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應者,為能有之。
老子曰:夫道之與德,若圍之與革,遠之即近,近之即,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是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不物而不傷。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故通於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卧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 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預賈,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皇翔於庭,麒 麟游於郊。虙犧氏之王天下,枕方寢繩,殺秋約冬,負方州,抱員天,陰陽所擁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東,視瞑瞑,行蹎 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泛然,不知所本,罔養不知所如往,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懷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至黃帝要繆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 其功,不揚其名,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老子曰:天不定,日月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立,身不 寧,是非無所形,是故有真人而後有真智,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與?積惠重貨,使萬民欣欣,人樂其生者,仁也;舉大功,顯令名,體君臣,正上 下,明親疏,存危國,繼絕世,立無後者,義也;閉九竅,藏志意,棄聰明,反無識,芒然仿佯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含陰吐陽而與萬物同和者,德也。是 故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
老子曰:神越者言華,德盪者行偽,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觀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精有愁盡而行無窮極,所守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風,是故聖人內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知九竅四支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聖人之游也。
老子曰:若夫聖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不過,賢人所以矯世者,聖人不觀。夫人拘於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於別,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外者。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以時,五穀蕃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養民以公,威厲以誠,法 省不煩,教化如神,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奸心,此聖人之思也。夫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功而無讓,民貧苦而分爭生,事力勞而無功,智詐萌生, 盜賊滋彰,上下相怨,號令不行,夫水濁者魚噞,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 抱薪而救火。聖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贍,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懷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慮盪於內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故「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言精誠發於內,神氣動於天也。
老子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自來,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命,其於治 難矣。皋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有貴乎言者也,師曠瞽而為太宰,晉國無亂政,有貴乎見者也。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也,民之化上,不從其言 從其所行,故人君好勇,弗使鬥爭而國家多難,其漸必有劫殺之亂矣。人君好色,弗使風議而國家昏亂,其積至於淫泆之難,故聖人精誠別於內,好憎明於外,出言 以副情,發號以明指。是故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為貴,精至為神,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故君子者,其猶射者也,於此毫末,於 彼尋丈矣!故理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懸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誠心不抱,故聽其音則知其風,觀其樂即知其俗,見其俗即知其化。夫抱真效誠者,感動天地,神逾方外,令行禁止,誠通其道而達其意,雖無一言,天下萬民、禽獸、鬼神與之變化。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下賞賢而罰暴。
老子曰:大道無為,無為即無有,無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處無形,無形者不動,不動者無言也,無言者即靜而無聲無形,無聲無形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 謂微妙,是謂至神,「綿綿若存」,「是謂天地根。」道無聲,故聖人強為之形,以一句為名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多以少為始,天子以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 功德至大,勢名至貴,二德之美與天地配,故不可不軌大道以為天下母。
老子曰:振窮補急則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世無災害,雖聖無所施其德,上下和睦,雖賢無所立其功。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誠施無窮之智,寢說而不言天 下莫知貴其不言者,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皆其麤也。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末世 之學者,不知道之所體一德之所摠要取成事之跡跪坐而言之,雖博學多聞,不免於亂。
老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說道。聖人不降 席而匡天下,情甚於呼,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聖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動於上不應於下者,情令殊也。三月嬰兒未知利 害,而慈母愛之愈篤者,情也。故言之用者變,變乎小哉,不言之用者變,變乎大哉。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於內,感動應乎外,賢聖之化也。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違其難也。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
老子曰: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誠,唱而不和,意而不載,中必有不合者也。不下席而匡天下者,求諸己也,故說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感乎心發而成形,精之至者可形接,不可以照期。
老子曰: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伎能雖多,不如寡言。害眾著倕而使斷其指,以期大巧之不可為也,故匠人智為,不以能以時,閉不知閉也,故必杜而後開。
老子曰:聖人之從事也,所由異路而同歸,存亡定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異傳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夫歌者樂之微,哭者哀之效也,愔於中,發於外,故在所以感之矣。聖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亦遠矣。
老子曰:人無為而治,有為也即傷。無為而治者,為無為,為者不能無為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人無言而神,有言即傷。無言乏神者,載無言,則傷有神之神者。
文子曰:名可強立,功可強成。昔南榮疇恥聖道而獨亡於己,南見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曉靈,屯閔修達,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內,名立後世, 智略天地,察分秋毫,稱譽華語,至今不休,此謂名可強立也。故田者不強,囷倉不滿,官御不勵,誠心不精,將相不強,功烈不成,王侯懈怠,泛世無名。至人潛 行,譬猶雷霆之藏也,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進退無難,無所不通。夫至人精誠內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憂若有喪。夫「憂民 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故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聖人之法,始於不可見,終於不可及,處於不傾之地,積於 不盡之倉,載於不竭之府。出令如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大人行可說之政,而人莫不順 其命,命順則從,小而致大,命逆則以善為害,以成為敗。夫所謂大丈夫者,內強而外明,內強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無不覆載,日月無不照明。大人以善示 人,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天下聽令,如草從風。政失於春,歲星盈縮,不居其常;政失於夏,熒惑逆行;政失於秋,太白不當,出入無常;政失於冬,辰星不效其 鄉,四時失政,鎮星搖蕩,日月見謫,五星悖亂,彗星出。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時,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國家寧康。
三、九守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為一,寂然清澄,重濁為地,精微為天,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精神本 乎天,骨骸根於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 寧,萬物逆之死,順之生,故靜漠者神明之宅,虛無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稟於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 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脈,三月而?,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 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肝主目,腎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膽主口,外為表,中為裏,頭員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 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人有取與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雨,肝為雷,人與天地相類,而心為之主。耳目者 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雨非時,毀折生災,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閎以大,尚由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 而不息?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則耳目清而聽視聰 達,聽視聰達謂之明。五藏能屬於心而無離,則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哀氣不能襲,故所求多者 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血氣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於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血氣滔盪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 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不越。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 福之間何足見也,故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生創,趣舍滑心,使行飛揚。 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生生之厚,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天地運而相通,萬物摠而為 一,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辭也,賤之不可憎也,貴 之不可喜也,因其資而寧之,弗敢極弗敢極也,即至樂極也。
守虛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德之邪,好 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 以聖人遵之不敢越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無所親,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 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神則以求無不待也,以為無不成也。
守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