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真正領略古詩詞的魅力
讓兒童真正領略古詩詞的魅力
李竹平
古詩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文學瑰寶,吟誦之間,彷彿穿梭於歷史的時空,或與詩人一起登高懷古,感嘆歲月更迭,世事變遷;或隨詩人一起策馬揚鞭,馳騁孤煙大漠,豪情滿懷;或同詩人一起邀月舉杯,吟詠春花秋月,似水流年;或和詩人一起游山賞水,遍訪文人足跡,言志抒懷……如此瑰寶,定是母語教育中無可置疑的重要內容,應該成為學生言語生命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但是,現實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古詩詞的地位卻顯得有些尷尬。教材中每學期三四首古詩詞,不過成了老師要求背誦的諸多篇章的點綴;課標中規定積累的古詩詞篇目,也因為老師硬性的背誦要求,在學生心目中成了了無情趣的任務。即使一些有見地的語文教師認識到了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性,卻因為千篇一律的課堂學習模式而磨滅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建構古詩詞課程,使孩子們真正領略到古詩詞的魅力,從古詩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呢?
一、從趣到思,「遷就」學生的認知
母語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古詩詞課程的建構和教學實踐當然不能例外。或許古詩詞的言語形式與現代兒童的言語實踐和思維存在「未啟蒙」的隔閡,但是只要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讓不同的古詩詞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以合適的方式和姿態親密接觸,兒童自然就會發現古詩詞的妙處,愛上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需要我們教師先來認真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身心發展規律。什麼年齡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趣味性在學習動機上佔主導地位;什麼年齡階段的學生開始發展邏輯思維,挑戰性和思辨性在學習動機上有了一席之地;什麼年齡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強了,注重有聯繫的「沉思」和探索性的言語實踐成為了學習活動的主要特徵……把這些都弄明白了,古詩詞教學就有了一個循序推進的路徑,引領著學生與古詩詞從相識到相知。古詩詞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發展,有一個簡單的原則,那就是讓古詩詞篇目的選擇和教學的取向「遷就」學生的需要,從趣味性到思考性,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所以,我們就要弄清楚,怎樣的古詩詞分別適合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又分別用什麼樣的方式引導學生來誦讀、積累和欣賞。《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梅花》(牆角數枝梅)以及楊萬里寫到兒童的詩歌等,內容和主題上都適合低年級的兒童,孩子們能很自然地從詩歌形象中體會詩句的情趣,而人教版二年級教材中選入蘇軾的《贈劉景文》就值得商榷了。同樣,三年級的孩子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杜甫的《望岳》,理解詩人的情思就只能聽聽教師的言說,而無法真正體會其間的人生志趣和理想。《贈劉景文》一詩引用了屈原《橘頌》這一典故,小學高年級孩子品讀才能瞭然其中的意蘊。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學習古詩詞的具體方式也應該不同。低年級要在「趣」字上做文章——重在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從內容到形式所蘊含的情趣。以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為例,要在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趣,一是吟詠的節奏和韻律,即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通過誦讀感受詩句的音韻美;二是詩歌的形象,藉助配圖、釋義展開想像,走進詩歌敘事情境中,體會蘊含其間的自然童趣。中高年級要逐步重在「情」和「思」上下功夫——通過詩詞的切己體會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初步學習對詩詞的鑒賞,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
二、從表到里,「發現」詩詞的內蘊
通常,我們課堂上的古詩詞學習,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循著一條模式化的路線行進:讀通讀熟——藉助注釋理解詩意——結合背景體會詩情——誦讀積累、內化。這種模式化的課堂學習,使得內蘊豐富的古詩詞變得了無情趣,極大損害了兒童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是得不償失的。
真正可持續發展的學習一定是注重學習主體不斷自主「發現」的。只有不斷地從學習過程中收穫新的「發現」,這樣的學習才充滿了情趣,才能讓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價值。那麼,古詩詞教學要怎樣引導兒童去「發現」,「發現」些什麼呢?
一是要重視讀中發現古詩詞的音韻美。無論是詩還是詞,都與音樂密不可分,既是用來寄託情懷的,也是用來唱和酬答的,所以古詩詞都有特定節奏、韻律,誦讀即有一種音韻之美。在誦讀上下功夫,是古詩詞學習的應然選擇。強調「誦讀」而不是「朗讀」,就是要還原古詩詞「吟詠」唱懷的本質,讓古詩詞的形式之美變得可觸可感。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對於現代兒童來說,詩中所抒之「客情」是比較陌生的情感體驗,與其先進行詩意的解析,不如先做足吟詠的功夫。在學生讀正確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試著讀出節奏,用心感受韻律,教師再聲情並茂地吟詠,讓學生邊聽邊體會音韻中表現出的情意,那種「客情」就悄然意會了。這種音韻美還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對比來引導學生去深入發現:通過不同韻腳的誦讀對比感受「韻」與情感抒發的關係;通過翻譯後的現代文與古詩詞原文的誦讀對比感受押韻與不押韻的區別……通過誦讀外顯的音韻美引導學生髮現古詩詞內蘊的情感美。
二是要重視品中發現古詩詞的鍊字美。關於古詩詞中鍊字鍊句的重要性,人們最津津樂道的故事莫過於賈島的「推敲」和王安石的「綠」了,還有就是杜甫的名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些都說明了古詩詞在語言文字運用學習中的突出意義——語言運用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藝術——「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琢」並非不重視鍊字鍊句,而是鍊字鍊句的另一種境界。那麼,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引導兒童發現和體會古詩詞的鍊字之美呢?李白的《望天門山》,每句詩的最後一個字是很有特色的,教師點到為止,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是哪些字,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用這些字。發現的過程既有趣味性,更有思考性,是深入詩歌內蘊情思的自主探究的歷程。「開」「回」「出」「來」都是動詞,「開」「回」二字表現了江水的氣勢、天門山的堅固,「出」「來」二字表面上寫出了青山出現之突然,孤帆順流之急速,設身處地地感受一番,就會發現這兩個字更襯托出立於孤帆之上的詩人的意氣風發——我來了,兩岸青山列隊出迎!再聯繫詩題,還會發現,這四個字,與題目中的「望」是密不可分的。古詩詞中的每個字詞,都包蘊著豐富的信息和情思,教師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去發現這種詩詞特有的鍊字之美,定然會是兒童更加親近古詩詞。
三是要重視悟中發現古詩詞的意象美。古詩詞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思的寄託,感悟古詩詞內蘊之美,不可不重視意象的發現和欣賞,尤其到了中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古詩詞積累。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綠」為例,人們常常拿其作為鍊字的美談,其實鍊字為的是練意,因為「綠」字里有意象。以春草之翠綠繁盛興濃濃離情別緒的傳統,可以追溯到《離騷》中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後來王維、白居易都曾借用過這一典故。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王維在《山中送別》中寫道:「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些都是表達離別和思念之情的,都寫到了綠意盎然的春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寫的也是春天的「綠」,而且也有一「又」字。原來這「綠」字里藏著「萋萋滿別情」。如果能引導學生將這些詩句聯繫起來去發現這一點,當是多麼有意義的古詩詞探索之旅!
三、從單到群,「探索」詩詞的主題
古詩詞抒發的情感、吟詠的主題像社會生活一樣豐富多姿,如果我們總是遇上一首學習體會一首,無論哪個主題都只能得到零碎的印象,不僅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還會影響學生以後學習古詩詞的視野和思維的發展。從主題出發,根據兒童的特點靈活建構古詩詞課程,實踐證明是十分有價值的選擇。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表現兒童情趣的古詩詞不多,其中抒寫的兒童形象就尤其值得品味。在二三年級引導學生探索「童年」主題或寫到兒童形象的古詩詞,從一篇拓展到多篇,是很有意思的學習活動。這樣就可以將楊萬里的《舟過安仁》《宿新市徐公店》《閑居初夏午睡起》《稚子弄冰》等、葉紹翁的《夜書所見》、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見》、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等等做成一個古詩詞主題單元課程,誦之品之,韻味無窮,童趣無限,古詩詞就變得親切起來。童年是歌,童年是詩,童年是神話。因為學生在這些古詩詞中發現和體驗了從前兒童詩意的生活。
再如,中高年級將以「馬」興志抒發報國豪情的古詩詞做成一個主題課程,將王維的《少年行》、李賀的《馬》、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整合到一起,再拓展閱讀曹植的《白馬篇》等,就是兒童擁有了一個感受「壯詞」的古詩詞學習之旅,誦讀之間,既讓人血脈噴張,又替詩人生出幾許人生感慨。
教師能積極發揮課程建構的能力,從學生的言語生命成長的需要出發,每學期精心選擇和打造一兩個有關古詩詞的主題課程,其價值是不容小覷的。
推薦閱讀:
※描寫春風的比喻句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詩詞
※歷代詩詞簡述(四)
※七言·聞昔日學生重返課堂為癌症老師慶祝生日有感
※【海上清音】張志如詩詞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