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 | 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分離焦慮 | 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原創 2016-12-02 戴艾芳 心方向心靈成長工作室 心方向心靈成長工作室

newsoulvip

這裡不發大眾的心靈雞湯,只發實用的感動的接地氣的文字乾貨。致力於心理健康及幸福理念的推廣和普及,希望為來到這裡的每個心靈尋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動力,回歸屬於自己的心靈家園

小蘭說 「通過媽媽一次次的離開和回來,這些經驗在他們的內心滿滿積累,他們才能漸漸確信,媽媽一直都在這一事實。」讓我想到了親密關係中,當那個TA不在你身邊,你是否還能感覺到他的愛一直都還在?

戴艾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心方向工作室資深心理諮詢師

公眾號:范范戴戴 /fandai123

「分離焦慮 | 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小妞坐在床上用幽怨的眼神看著我。彷彿在做一個艱難的決定。我轉身拿起背包開門離開。這時哭聲傳來……小妞邊哭邊說:「媽媽,我要媽媽!」

我關上了門,但雙腿彷彿僵住了,無法移動。直到聽到她跟奶奶的說話聲,我才安心的離開。每一次的離開對我和小妞都是一場考驗。

這樣的場景估計每一位媽媽都不會陌生。當我們因為各種原因需要離開孩子一段時間的時候,分離焦慮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主題。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聊聊,在分離焦慮中,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1.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情緒體驗。它特指當孩子面對與媽媽或者主要照看者分離時,所體驗到的一種痛苦焦慮的情緒。

在孩子6-8個月左右時會比較明顯的表現出分離焦慮,18個月時達到高峰,之後會一直持續並逐漸減少直到3歲。3歲後只有當孩子面臨一些新的環境或壓力時,才會激發出他們的分離焦慮。比如:開始上幼兒園或者家中添了新寶寶,再或者孩子的主要照看者發生了變化等等。

不同的孩子在出現時間上會有不同,對於媽媽是主要照看者的嬰兒來說,她出現分離焦慮的時間會更早,持續時間也會較長。對於有很多不同照看者的嬰兒來說,出現的會相對較晚。

我們必須了解的是:分離焦慮是孩子心理發展的正常部分。它的出現反映了嬰兒大腦的發展已達到一個新的程度,而不是一種問題行為。

8個月時她的大腦和心理漸漸發展起來,她開始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她會在媽媽離開時,產生分離焦慮。那麼她到底經歷了什麼呢?什麼讓她會如此焦慮緊張?

2. 媽媽不見了

對於幾個月大的嬰兒來說,他們可以區分出媽媽和其他人,但他們還沒有能力理解媽媽不在身邊的真實含義。在他們的世界裡,如果媽媽不在眼前,那麼媽媽就是永遠消失不見了,孩子會感覺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媽媽,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世界末日。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具備認識「客體恆常性」的能力。所以我們往往會看到,媽媽即便就是在隔壁房間忙或者去廁所,嬰兒的情緒反應都會非常激烈。在我們成人的世界中,一個人不在眼前,但我們知道他還在。但對於嬰兒來說,看不見就意味著失去。

雖然這個過程會令父母和其他照看者非常憂慮,但這卻是孩子逐漸發展出與媽媽依戀關係的表現。隨著孩子的大腦和心理功能的逐漸成熟,他們慢慢會理解這個過程,明白自己不是被媽媽拋棄了,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當媽媽離開時,嬰兒會擔心失去母親。嬰兒需要慢慢習得一種概念即:無論自己是否能看見媽媽,媽媽都是永遠存在的。在嬰兒出現分離焦慮後的一段時間內,他們會通過各種活動來探索這個讓他們困擾不已的主題。通過媽媽一次次的離開和回來,這些經驗在他們的內心滿滿積累,他們才能漸漸確信,媽媽一直都在這一事實。

3.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既然孩子有分離焦慮,那是不是我們不與她分離就可以避免這種惱人的焦慮體驗呢?

我們當然可以一直陪著孩子,不讓她體驗這種焦慮,但她也就失去了習得克服分離焦慮的能力。然而這個階段確實會令很多媽媽憂慮,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出門離開時

這一環節應該是最難的部分,面對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媽媽怎能忍心離開。我首先建議媽媽們,一定要跟孩子說再見。而且在離開之前要跟孩子說明白你什麼時候走,要去幹什麼,去多久。無論孩子是一個月,還是已經2歲了,這個過程都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可以給孩子一種穩定和確定的感覺。讓她知道媽媽不會毫無預兆的消失,媽媽會在某個可預期的時間內回來。

向孩子交代完這些內容後,我們要平靜或者愉快的跟她說再見。我們說再見時的狀態會被孩子非常敏感的捕捉到。如果你是憂慮的,擔心的,她會更加擔心和憂慮。如果你是平靜和安心的,她也許還會憂慮但不會更糟。

當我們說再見後,孩子也許還會繼續掙扎,我們可以先嘗試出門,把門關上讓她以為你已經走了。這時我們不用強迫自己馬上離開,因為帶著這種擔心和焦慮離開對我們自己來說太過勉強。

可以在門外停留幾分鐘,聽聽她的動靜,對於正常的分離焦慮體驗來說,孩子會在你離開後的幾分鐘內慢慢平靜下來,這時你就可以安心的走了。

如果從孩子的哭聲中你聽到了更多的內容,那種恐懼和焦慮讓你感到已超出了你認為可以承受的限度,那麼不要猶豫,你有權利選擇回去看看孩子到底怎麼了。不用擔心你的這個行為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反應,我想那時我們應該相信一個媽媽的本能。分離期間

媽媽需要跟孩子的主要照看者提前溝通,可以讓照看者在媽媽離開後,向孩子描述媽媽去哪裡了,現在可能正在幹嘛,什麼時候就回來了。這樣的描述可以幫助孩子應對內心對未知的恐懼感。讓她可以有一個可以具體想像的空間,這對緩解她的焦慮很有幫助。除了照看者的作用,我們還要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能力去應對。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就是遊戲。孩子的遊戲是她最大的資源。父母會發現當孩子的抓握能力發展起來後,他們會非常著迷於扔東西的遊戲,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這個遊戲,其實這就是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一種自發的活動。

扔東西象徵著媽媽的離開,東西被撿回來象徵著媽媽的回來。而這一遊戲與媽媽的離開這件事情的本質區別是:遊戲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媽媽的離開是不由她掌控的。

在這樣的遊戲中,她可以對分離事件有一種掌控感,這對於她克服分離焦慮是第一步。接下來在遊戲中她可以獲得快樂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正是她克服分離焦慮的力量源泉。如果我們以前認為這種扔東西的遊戲對我們是種折磨,那麼現在我們需要換一種角度來看待它。

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遊戲,比如躲貓貓和藏東西的遊戲。孩子會在分離期間自主的發起這些遊戲,如果沒有,我們也無需刻意。媽媽可以在跟孩子重聚後,嘗試跟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這些對於孩子來說將非常有幫助。

重聚後

當媽媽和孩子終於熬過這漫長的分離後,重聚過程中的很多細節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對分離的恐懼。

媽媽們可能都有體會,每次回來後,你會發現孩子會非常粘著你,一直讓你抱著,或者對於一點需求沒有滿足就會大發脾氣。其他照看者會說怎麼你回來後孩子反而更不聽話了呢?

我們一定要理解孩子這樣的舉動絕不是故意跟你過不去,而是她在分離的時間裡,很多焦慮和恐懼暫時被她擱置和壓抑了,她一直努力剋制,努力不去想這些可怕的事情。當你回來後,她當然是高興的,但與此同時複雜到她無法獨自處理的情緒也會一起爆發。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她粘著,抱著,當她發脾氣時給她提供一個她可以安全爆發的空間。爆發之後,我們可以再嘗試跟她溝通,幫助她理解自己的行為。

對環境的變化保持敏感

當孩子度過分離焦慮的敏感期後,她就可以慢慢適應你的離開,並能對你的離開保持平靜,比如可以跟你愉快的說再見,離開後她也不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但一些新的壓力的出現或者環境的變化會帶來新的挑戰。比如:上幼兒園,更換主要照看者,孩子生病或者家庭發生一些大事件等等。當面臨外部壓力時,孩子的分離焦慮會再次出現。

如果我們近期可能會出現一些大的變動,那我們首先需要有一個提前的預期,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時處理孩子與分離焦慮相關的情緒問題。

注意非正常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孩子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當出現以下兩種情況時,需要我們提高關注,可能這時就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

1. 出現在較大年齡的孩子身上,比如六七歲的孩子對於媽媽的離開仍然非常焦慮,或者因為這種焦慮無法上學,持續時間超過2周以上。時刻擔心媽媽離開後會發生無法預計的事情。

2. 孩子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睡眠障礙,比如夜晚長時間哭鬧無法安睡,無法安撫,如果沒有其他明顯的生理因素,就需要考慮分離焦慮的因素。

4. 總結

分離焦慮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階段都有所體現,甚至到成年期還會在某些壓力情境下再度呈現。

希望此文可以幫助父母們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主要參考文獻:

[1]Selma H. Fraiberg. (2015 ) 魔法歲月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

[2]T.Berry Brazelton((2014) 兒童敏感期全書(0-3歲)

作者簡介 戴艾芳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即將打開""小程序 取消 打開
推薦閱讀:

焦慮感都是來自於內心身處的貪婪和慾望
你才二十多歲,為什麼這麼焦慮
產前焦慮怎麼辦
如何避開焦慮感販賣工廠
請收下這份入園不焦慮指南

TAG:孩子 | 焦慮 | 經歷 | 分離 | 分離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