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與牛有關的成語和諺語輯錄  

與牛有關的成語和諺語輯錄  

有許多與牛有關的成語和諺語,意昧深長,並多有其教育意義。

一、與牛有關的成語

  1、歸馬放牛

  出自《尚書·武成》:周武王統帥大軍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雖定,山川大地卻滿目荒涼,一片蕭條,商紂王的殘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對這們的局面,周武王心裡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權國家重新興旺,經濟發展起來呢?於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歸田務農。於是,周武王削減了軍隊,提倡文教。

  當時為了作戰,徵用了許多馬和牛,現在戰爭已結束,應全力發展經濟。於是周武王下令把馬放回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來告訴百姓戰爭結束了,戰備放鬆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產。百姓看到周武王這樣的命令,漸漸安心了,於是周朝很快興旺發達了起來。

  後來人們主就用「歸馬放牛」比喻戰爭停止,不再用兵。

  2、殺雞焉用牛刀

  出自《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游當了武城的長官。他重視禮樂教化,認為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於是他用禮樂老鄉化百姓,城裡處處可以聽到弦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裡一片弦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游所為。孔子見到了子游,他便開玩笑地說:「殺雞哪裡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裡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說:「說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後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題大作。

  3、風馬牛不相及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候的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並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處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眾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要攻打楚國。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麼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襲擊。

  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合民眾安心,恢復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願出使齊國。」於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為使者到齊國軍營里去遊說。見了齊桓公,他說:「齊王,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里,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麼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麼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們執意不收兵,那麼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辭嚴。齊桓公頓時語塞,只好收兵。

  後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4、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其中秦國勢力最大,經常侵略別國。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韓國的國君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準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向秦國屈服。就在這時,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他聽說韓國向秦國投降,心中很焦急,因為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於是他勸韓王說:「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你現在準備和秦國結交,而且還是向他稱臣,這和成為牛肛門又有什麼不同呢?」韓王軟弱膽小,蘇秦竭力勸說,最後韓王終於決定要獨立自主,擺脫秦國的控制。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意思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則臭的牛肛門。後來人們常比喻為寧可小範圍內作主,而不願在大範圍內聽人擺布。

  5、牛衣對泣

  出自《漢書·王章傳》:西漢時,有個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鉅平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到京城長安讀書,是太學中的一個窮學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簡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連閑和被褥都沒有,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的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她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並且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

  後來, 「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6、九牛一毛

  出自《史記·報任少卿書》: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到後非常生氣,痛罵李陵叛國,不少大臣也隨聲附和,中人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見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十分生氣,下令把司馬遷關入黑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了結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裡,只不過像"九牛亡一毛"罷了。於是,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是在這種堅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獄中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後來,人們便把司馬遷這句「九牛亡一毛」簡化為「九牛一毛」的成語,比喻極為渺小,輕微,一點也無關緊要。

  7、牛角之歌

  出自《呂氏春秋·舉難》: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

  8、賣刀買牛

  出自《漢書·循吏傳》,比喻棄惡從善。龔遂是漢朝平陽人。漢宣帝時,渤海各郡收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官府無法制服。宣帝就任命龔遂為渤海郡太守。龔遂走到半路,郡中就派出軍隊來迎接他。龔遂打發他們回去,命令郡中各縣: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等到龔遂來到郡府時,許多搶劫的都散夥了,丟掉他們手中的兵器,紛紛拿起了鋤頭鐮刀。於是龔遂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苦百姓,選用廉潔的地方官吏,安撫百姓。

  渤海一帶風俗奢侈、不喜農業生產,龔遂就下令:郡中每個人要種一株榆樹、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豬、5隻雞。百姓有佩帶刀劍的,勸他們賣掉刀劍買牛。他說:「為什麼把牛帶在身上呢?」 春夏農忙季節鼓勵百姓下地勞動,秋冬時督促人們收穫莊稼,又教百姓多種植瓜果。不久人們都有了積蓄,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沒有了。

  9、老牛舐犢

  出自《後漢書·楊彪傳》: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了一盒他很喜歡吃的酥點,曹操高興地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曹操因有事顧不上吃就出去了。楊修馬上打開盒子,叫大家將酥點分吃了。曹操查問此事,楊修說:「您在盒上寫著『一合酥』,這不就是人們一人一口酥嗎?我們怎敢違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雖然很不高興,但也無話可說。

  又有一次,魏蜀戰爭中,曹操領兵攻打漢中,駐軍於斜谷界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進攻並不有利,退又怕丟面子,心中很不平靜,正在這時,廚子給曹操送來雞湯,湯中有塊雞肋,曹操感慨萬分。這時,夏侯淳來請示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楊修聽到口令之後,馬上收拾行裝。夏侯淳見了,問他為什麼,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宰相把漢中當作雞肋,就是留在這裡沒有必要了,要準備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後來,曹操果然下令回師。曹操知道楊修早就猜中他的心意,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後會有後患,所以就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麼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

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麼能不瘦呢?」曹操聽了,默默無語。

  後來,人們以「老牛舐犢」這一成語用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

  10、牛角掛書

  出自《新唐書·李密傳》,比喻勤儉讀書。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貴族出身,後來家境破落,少年時曾到宮廷中作侍衛,但因為他喜歡讀書,在值班時不專心,被免去了侍衛的職務。李密回家以後,發憤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他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書,學習十分專註。當天,正好南到大臣楊素坐車外出,他看到一個少年專心坐在牛背上讀書,不由暗暗稱廳,他讓駕車的人放慢慢車速,慢慢地跟在後面。走了好久,楊素看到李密一本書看完了,準備再換一本看,便上前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楊素又問:「你讀的是什麼書?」「我正在讀《漢書》中的『項羽本紀』。」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字密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不是個等閑之輩,前途無量,鼓勵說:「你這們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後,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並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採納李密的妙計,以致兵敗身亡。後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

  11、吳牛喘月

  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指疑心而生懼,大意說:江南有一種水牛,江南地區在古代是吳國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稱吳牛。水牛十分怕熱,一到夏天,它總喜歡泡在水裡,在陰涼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見到天上圓圓的月亮,就以為是正午的太陽,嚇得不斷地喘氣。

  據《世說新語》載,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個臣子,名叫滿奮,由於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別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風看得像猛虎一樣。有一天,晉武帝召見他。當時正值冬天,外面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滿奮來到宮中,宮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結實,足以抵擋寒風,但看起來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風會吹進來一樣,滿奮一看這窗戶,不禁打了個寒顫。晉武帝說:「賜坐。」一個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滿奮望著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為難,不敢去坐,傻獃獃地站在原地。晉武帝看了他的表情,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滿奮有怕風的毛病,知道他以為北窗上沒有擋風的東西,就用後指北窗,笑著說:「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會有風吹進來的。」滿奮羞怯地說:「臣是一條河裡的水牛,見到月亮就喘起氣來了。」

  後來,人們就用「吳牛喘月」這個成語來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帶有嘲諷的意味。

  12、對牛彈琴

  出自《理感論》:古時候,有一個音樂家中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他就在草地上按下琴桌,給牛彈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好像沒有聽到什麼似地,還是低著頭,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看到牛毫無反應,不由停了下來。他想,我彈的樂曲如此美妙,為什麼它置若罔聞呢?終於,他領悟到了,不是年沒有聽到琴聲,而是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後來,用「對牛彈琴」比喻對蠢人講大道理白費口舌,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

  13、牛山之悲

  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大約在牛山濯濯之前,那時牛山是齊國的風景區,齊景公到牛山遊玩。正玩得高高興興,景公向北一望,看到了自己金碧輝煌的宮殿,忽然痛哭流涕,連連嘆道:「我的國家多美呀!我要是長生不老該多快樂呀!」景公的寵臣梁丘據也趕緊大哭起來,其他大臣也莫不低頭嘆息。惟獨晏嬰大笑道:「我的主公呀!假如古人都長生不死,哪能輪到您住在皇宮裡快活呢?」

  後人就把它概括為「牛山之悲」,也叫「牛山嘆」,用來比喻人心不足,自尋煩惱。

  14、犀照牛渚

  出自《晉書·溫嶠傳》,比喻洞察幽微。東晉時期,溫嶠來到牛渚磯,見水深不可測,傳說水中有許多水怪。溫嶠便點燃犀牛角來照看,看見水下燈火通明,水怪奇形怪狀,有乘馬車的有穿紅衣的。溫嶠晚上夢見一人惡意責怪不該用犀牛角火照。第二天因牙痛拔牙而中風,回到鎮上不到十天就死了。

  15、庖丁解牛

  出自《莊子·養生主》,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讚歎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云: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遊刃有餘。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於硎」。後常用「庖丁解牛」作為神妙的技藝的典型。

  16、牛渚泛月

  出自《晉書·袁宏傳》,指才士相逢,以文會友。東晉時期,豫州刺史謝尚鎮守牛渚,在一個秋天的月夜裡帶領手下一幫人,穿著微服在長江上泛遊,江面上一船傳來詠詩聲,於是停船傾聽。正逢袁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謝尚於是靠近上船與之相會,兩人結為好友。

  17、黑牛白角

  出自《韓非子·解老》,形容辦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古代詹何坐在家裡講學,弟子們侍侯在一旁。有牛的叫喚聲自門外傳來,一弟子猜說是頭黑牛,其前額是白色的。詹何用道術算了一下承認是黑牛,但白色的東西在牛角上,派人去驗證原來是一頭黑牛,牛角上包著一塊白布。

  18、版築飯牛

  出自《尚書·說命上》:相傳殷代武丁上台後遭遇連年災荒,他在夢中受到啟發,找到傅岩修築大牆的傅說,任命他為國相,殷國從此大治。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了迎接周天子派來的使臣,在城門遇到正在喂牛的寧戚,覺得他有奇才,於是拜他為相國。後以「版築飯牛」表示賢臣出身微賤。

  19、蹊田奪牛

  出自《左傳·宣公十一年》,指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春秋時期,陳靈公荒淫無道,被大夫夏征舒殺了。楚莊王為伸張正義發兵攻打陳國,殺了夏征舒,準備把陳國吞併。大夫申叔認為楚莊王是過分行動,就像有人牽牛踩了別人的田地,別人把他的牛給沒收一樣沒有道理

二、與牛有關的諺語   

1、牛鼻上穿繩,那裡情願

  指很不願意。《慈禧太后演義》二六回:「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象牛鼻上穿繩,那裡情願?」

  2、牛不吃水強按頭

  比喻強迫人做不願作的事。《紅樓夢》四六回:「家生女兒怎麼樣?『牛不吃水強按頭』?我不願意,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艾蕪《鄉愁》二:「你們聽完我的話,再罵不遲!去不去還由你們,牛不吃水我會強按頭么?」

  3、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

  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周肖《霞島》一0章:「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阿榕這犟仔,就是看不見自己的短處。」

  4、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

  指受某種條件限制,有力氣也使不出來。程士榮等《黃河飛渡》(影劇):

「水急浪大,找不到水線,就像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

  5、牛耕田,馬吃谷

  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六章二:「你將來打算歸田,還是出洋?」腳一跺:「哼!牛耕田,馬吃谷,這就是革命成功的下場!」

  6、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

  唐代戴嵩、韓干、杜荀鶴和宋代章得象皆以書畫聞名,一些淺陋的人見牛就以為是戴嵩的作品,見馬就以為是韓乾的作品,見鶴就以為是杜荀鶴的作品,見象就以為是章得象的作品。形容毫無鑒賞能力,牽強附會,不懂裝懂。宋·米芾《畫史》:「今人以無名為有名,不可勝數。故諺云:『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也。』明·毛子晉《海岳志林》「無名人畫」:「唐畫《張志和顏魯公樵青圖》,在朱長文處,無名人畫甚佳。今人以無名為有名,不可勝數。故諺雲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是也。」

  7、牛圈裡頭伸進馬嘴來了

  牛、馬分槽餵養,在牛圈裡出現馬嘴,指多餘。要人不要多嘴。艾蕪《我的旅伴》五:「老女人大聲罵老何道:『有你說的!牛圈裡頭伸進馬嘴來了!』」

  8、牛口裡的草,扯不出來

  比喻難以得到一句實話,也泛指事情難以辦到。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五章一:「嘿!你真傻,牛口裡的草,扯不出來的。」

  9、牛欄里關貓

  比喻採取行動的防禦措施漏洞太大,一點也不頂用。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二二:「通地坪的一張耳門打開了,顯然賊人是從這裡大搖大擺出去的。『忘了把耳門子從外邊反鎖。』陳大春十分喪氣。『你這是牛欄里關貓。』」

  10、牛毛細雨,點點入地

  細雨隨下隨滲入泥土。比喻紮實、深入。劉江《太行風雲》五九:「要對照素華的工作作風,好好檢查一下我們的工作。是牛毛細雨,點點入地,還是水過地皮濕?」

  11、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指不憑空說大話,要看真本事。李滿天《水向東流》中二0章:「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碌碡擺在當場,跟你沒交情,跟我沒來往,沒多的,也沒少的,咱們比一比,才見出誰真誰假。」

  12、牛皮不做燈籠

  牛皮做成的燈籠不能照亮。比喻不受蒙蔽。明·王應遴《逍遙遊》:「半世奔波碌碌,一生計算匆匆。湯來雪去總成空,財主恍如春夢。何幸仙師開導,牛皮不做燈籠。」

  13、牛皮燈籠肚裡亮

  用牛皮做的燈籠,外面不亮裡頭亮。比喻心裡明白。袁靜等《新兒女英雄傳》七回:「『他找我幹嗎?』……『哼,「牛皮燈籠肚裡亮」,你心裡還不明白?』」

  14、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

  說大話嚇不倒人,雜草雖多,蓋不過禾苗(總要除掉)。比喻光說大話沒有用,以實際行動做出來才算。李滿天《水向東流》二二章:「別說漂亮話!我見過的多,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你小子敢比一比,賽一賽?」

  15、牛食如澆,羊食如燒

  牛吃過的田禾苗,如同水糞澆過一樣長得更茂;羊吃過的卻像火燒過一樣難再生長。比喻表裡不一,外面好看,裡頭不行。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一七「牛羊食草」:「凡草木經過牛啖之必茂,經羊啖之必枯。故諺曰:『牛食如澆,羊食如燒。』」

  16、牛套馬,累死倆

  套:指套車。指一快一慢,互相牽掣。比喻做事難以合作。周立波《暴風驟雨》二部三:「我養活的是牛,走得慢。又不能跟馬擱在一起套車,牛套馬,累死倆。」

  17、牛頭不對馬嘴

  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警世通言》卷一一:「蘇雨道:『我是蘇爺的嫡親兄弟,特地從涿州家鄉而來。』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張恨水《啼笑因緣》一三回:「你老人家要三位師兄幫忙,就說要人家幫忙的話,這樣牛頭不對馬嘴,鬧上一陣,還是沒有談到本題。」草明《乘風破浪》一章:「看你們多羅嗦!媽,你怎能把我結

婚的問題扯到鍊鋼上去哩,那不是牛頭不對馬嘴么?」

  18、牛頭不爛,多費些柴炭

  比喻遇到難辦的事,要多下功夫。胡正《汾水長流》二七章:「『不要看你後爹還是那麼頑硬,到頭來也得把他化開。』『不過我後爹可不像咱爹那麼容易。牛頭不爛,多費些柴炭,罷了!』」

  19、牛頭高,馬頭高

  比喻互相爭高低,各不相讓。《何典》二回:「恰正釘子碰著鐵頭,兩個牛頭高,馬頭高,長洲弗讓吳縣的就打起來了。」

  20、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

  牛沒有力氣拉起耙來歪歪斜斜,人沒有理了說話就會不正直。蘇群《大別山人》九:「『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他既然貼出來,必定編好一套鬼話,就是我們把他找來,也必然是一套七扯八拉的詭辯,誰有功夫聽它?」

  21、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牛的眼看到人高大,狗的眼看到人低小。比喻勢利,小看人。張行《武陵山下》五六:「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老子是聶司令的先遣隊,你敢放刁?」

  22、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

  比喻對手再強也會有辦法制伏。《三寶太監西洋記》三一回:「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豈可坐視其猖獗,就沒有個贏手。」


推薦閱讀:

常用諺語
當家諺語
男女諺語
與禮貌有關的諺語
家教諺語

TAG:成語 | 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