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導論 第五十課 我們是誰? 從教會史看福音派身份 (一)

神學導論第五十課

文字:ZXR姐妹

校對:加立弟兄

各位同學,我們今天來到神學導論的第50課:我們是誰?從教會歷史看福音派或者是基督徒的身份。

我們在過去的49課裡面,從導論講到系統神學的不同的題目,特別是聖經論,也講了一點點關於文化與宣教的。今天,這三課(50、51、52課)是特別給各位有教會歷史的一個的介紹,其實我們在不同的段落上都講過一點點關於教會歷史的,所以盼望對同學們不是很陌生。

我們是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身份,或者說,我們是從我們純正信仰的、敬虔的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教會歷史。所以這個不是一個平鋪直說的教會歷史的一個導論,乃是從教會歷史裡面吸收,究竟我們的身份是誰?我們身份是什麼?我們是誰?這種的了解。我們這三課裡面,我們會從好幾個角度來看「我們是誰」。第50課我們先開始有五個分題,然後接下來的兩課還有別的。

首先我們是誰呢?我們是基督教,我們是基督新教。我們一般主內的弟兄姐妹很簡單的說我們是基督徒,我們是基督教。教外的人,非基督教的或者是沒有信仰的人士們,稱我們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We are Protestants,我們是基督新教。

這個是因為馬丁路德在1517年,提出了一些關於天主教的錯誤的教導和一些錯誤的做法,而(也不是故意的)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始。總之,宗教改革之後,基督新教,就是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英國的清教徒、還有德國的重洗派,英國的聖公會和清教徒,德國的重洗派,這四個支派合起來就是基督新教,或者是宗教改革留下來的教會。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分別在哪裡呢?我們是基督新教的,所以肯定從宗教改革,從基督新教來看,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別。我們很多時候從一些表面的現象來看:天主教有教皇,我們沒有,所以基督教不是一個集中權力的;或者說他們拜馬利亞,我們不拜。不錯,有很多這些外表的不同,但是,把問題說到核心,我們和天主教不同的在三方面:

第一方面,每一位基督徒和整個教會,我們信仰和生活,信仰包括我們的思想,信仰思想和生活最高的權威是什麼呢?我們基督徒說:是聖經,是神的話,聖經是我們的思想、信仰、生活最高的權威。

你說天主教相信不相信《聖經》是信仰生活最高的權威呢?答案是:他們也相信的。不過,他們相信的是《聖經》加上教會的教導權威。教會的教導權威,他們稱為magisterium,(在我們的講義裡面有這個字),教會這個教導的權柄和《聖經》是同等的。

教會的教導權柄就包括教皇所頒發的正式的諭令,也包括大公會議,也就是說最高層的紅衣主教們所做的正式的會議的決定。教皇跟會議加起來就是教會的正式的教導,這個權威和《聖經》同樣的是神的話,同樣的是信徒的最高的權威。所以這個問題乃是說:唯獨《聖經》?還是《聖經》加上人的權威?好,這個是天主教跟基督教新教第一個不同。

第二個不同的地方,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相信:耶穌基督是罪人的救主,耶穌基督借著在十字架上犧牲,在十字架付上罪的代價,叫一切信他的都能得救。這一點,天主教和基督教是一樣的。

不同的地方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成了」,救贖的計劃成了,主耶穌所成就的救贖,人是如何得到的呢?我們基督新教說,唯獨籍著信心,我們不是靠信心得救,我們是籍著信心得救。

天主教也絕對相信需要信心的,順便說一說他們的信心的對象,嚴格來說是教會,而不是主,因為教會教導什麼,信徒默信(默默的承認)就好了。除了信心以外(這個默信以外),再加上要守聖禮,還有守一些的好行為,這些跟信心同樣的是必須的。

那我們基督新教也覺得,我們也相信聖禮是很重要的,洗禮跟聖餐是主耶穌所吩咐的,所以我們必須要遵守他的吩咐,來接受洗禮,來以聖餐(或者擘餅)來紀念他。不同的地方是:聖禮對我們來說不是得救的方法,聖禮是神救我們的恩典的記號和印記,而不是人得救的途徑。所以天主教教導怎麼得到主耶穌所成就的救恩呢?信,加上聖禮和別的好行為。所以我們基督教說:唯獨信心,唯獨《聖經》,不加上人的權柄,教會的權柄;唯獨信心,不加上行為作為得救的條件。

第三,第三方面不同的是,神與人之間究竟誰是中保呢?答案是耶穌基督。天主教也相信耶穌基督是神人之間的中保,不過還有一些他們稱為聖人的。他們是誰呢?他們這些聖人和佛教的菩薩有一方面是很相似的,就是說,這些聖人在生前,他們累積了很多的公義,或者很多的功勞,因此我們可以向他們禱告,拜託他們來向主耶穌,或者向神去求情,而功德最多的當然就是童貞女馬利亞。我們相信的:耶穌基督是唯一的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沒有別的。

所以這三方面,使我們是基督新教,不是天主教。我們之所以不是不是天主教,是因為我們相信: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基督;還有兩個,唯獨為了神的榮耀,我們得救不僅僅是為了我們得救,乃是最重要的,唯獨為了神的榮耀;還有一項就是唯獨恩典,我們一點功勞都沒有。這五個唯獨就是宗教改革,眾改革領袖同意的。

好,(第一,我們是基督新教。)第二,我們是正統的基督教,正統這個字英文是Orthodox。Ortho就是正、直的意思,dox就是道路,「正統」就是我們走在正的路上的意思。我們對正統或者是信仰純正的定義是什麼呢?正統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是相信《聖經》,唯獨《聖經》,而整本《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毫無謬誤的。

歷史上,有一段的教會歷史,就是宗教改革之後,不論是德國的路德宗,或者是別的地方的改革宗,他們把宗教改革的內容再系統化,那段時期叫做基督教的正統時期,這個跟我們現在講的我們是正統的基督教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

我們相信我們自己是信仰純正的、正統的,在今天21世紀的含義是什麼呢?這個含義就是說自由派、新正統派和新福音派,就不是純正、正統的基督教的信仰。今天,特別是在解經學、解經原則這方面,要判斷一位神學家是否正統是越來越困難的,因為很多時候,這些的解經家訴諸於一些《聖經》以外的資料,以致把我們傳統的信仰、信念,就帶了很多的問號。

但是我們還是承認:凡事相信《聖經》是最高權威的,而且以《聖經》作為我們信仰、思想、解經、學術上的最高的標準,這個就是我們的弟兄姐妹了。不過話說回來,當我們判斷信仰立場,說某一種的信仰立場不正統的時候,並不同時去判斷持有這種信仰的,是得救還是不得救。這個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我們最好不常常去判斷人的得救與否,這個不是一個很輕率的問題,也不是我們應當很隨便的去做的一些判斷。

好,第三,我們是相信大公教會的基督徒,我們相信聖而公的教會。我明白有些福音派的、信仰保守純正的基督徒,他們並不相信聖而公的教會。意思就是說,他們認為:自從主耶穌基督和使徒時期過了之後,一直到最近,他們的教派的創辦人起來傳道,才恢復了純正的基督教會,之前一大段1900年都是黑暗的,這種叫做「復原主義」restorationism。

正統的基督徒相信:自從主耶穌升天,使徒就宣講主耶穌派他們去宣講的真理,最後把真理寫下來,由聖靈默示成為《聖經》。之後,《聖經》寫成之後,聖靈並沒有停止,並沒有停止光照教會,所以在每一段的歷史上,都有被聖靈光照的,我們不能說1900年裡面,一點的純正的信仰都沒有,我們是相信聖而公的教會。

好,基督教的正統信仰往往是因為(恰恰就是因為)有異端出現,所以教會作出回應,而定下一些有系統的信條,作為正統的定義。早期教會的大公會議,我們基督徒、基督教是承認《尼西亞信經》,承認《迦克頓信經》等等。

不過,當我們說我們相信聖而公(大公教會)的時候,並不認同由「自由派」或者「新正統神學」領導的「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簡稱WCC。這個教會合一運動,和我們所講的以《聖經》信仰為本的,基督徒的合一是兩碼事。

第四,我們是福音派,有些同學在問:什麼叫福音派?首先「福音派」這個詞,我們來看一看英文是怎麼讀的:英文這個字是Evangelical,Evangelical這個字德文就是Evangelisch。在歐洲,還有拉丁美洲,還有受西班牙影響的菲律賓,這些地區Evangelical這個字,就是「基督新教」的意思,沒有特別的意思,就是不是天主教的。比方說,假如你到菲律賓,人家問你:你是基督徒?你說:是的。他說就問你:那你是天主教的嗎?(Areyou a Catholic?)你說:我不是。他說:啊,你不是天主教的,你是Evangelical。就是說你是Protestant,你是基督新教的意思。

然後德國的路德宗(或者信義會)有一些的宗派,稱為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這個意思,並不是福音派的信義會,就是基督新教信義宗,或者基督新教路德會的意思。

到了1740之後,有約翰衛斯里、愛德華茲、懷特菲德,他們帶領的復興席捲英國,還有北美洲的13個殖民地。之後,在英國的聖公會,受了衛斯理時期的復興所影響的聖公會信徒、或者牧師們,就稱為「福音派」Evangelical。所以Evangelical比較狹義的是在1740之後,特別是19世紀初,這個詞是這樣用的,就是大概是認同衛斯理和他的同代的復興領袖的。

「福音派」這個定義,到了1990年代,到了21世紀,有一些宗教社會學家,從宗教社會學給了一個定義,就是福音派人士是強調是「禱告,讀《聖經》,必須重生得救,需要傳福音」這四方面的。甚至乎有人開玩笑說,福音派是什麼呢?就是任何喜歡葛培理牧師的人。

這四個條件,強調禱告、讀聖經、重生得救和傳福音(或者宣教)的重要性,的確是福音派人士的特點,可是用這四點來作定義,就遠遠不足夠了。其實福音派是什麼?或者真正的福音派:就是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和生活。

好,我們在下兩課會繼續給福音派加一些詳細的定義(從歷史來看),所以目前我們只說我們是福音派,暫時、很簡單的,就是說,我們是自從愛德華茲,懷特菲德,約翰·衛斯理之後,復興的後代。

第五,我們可以說我們是敬虔主義者,或者敬虔運動的後代。

我們再來溫習一下:我們是基督新教,我們不是天主教;我們是正統的基督教,我們是以《聖經》為最高標準的;我們是相信聖而大公教會的基督徒;第四,我們是福音派的;第五,我們是敬虔派的,就是說我們是追求與神親密的。

這樣說,我們就要面對一個事實,在教會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有神的兒女,追求更直接的、更親密的經歷神,這個是正當的,正常的,寶貴的,合乎聖經的,神所喜悅的。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等離開天主教,宗教改革運動本身可不可以算是一個敬虔運動呢?絕對是可以的。不過我們很少人這樣去套用這個詞,來形容宗教改革而已,不過宗教改革之後,就有好幾波的敬虔運動。

沒有講這幾波敬虔運動之前,我再說一次,每一個時代都有神的兒女,追求更直接的、更親密的來經歷神。不過很多時候,往往這些追求敬虔、聖潔、愛主的基督徒又走了極端,又走偏了,這個是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的事。

好,宗教改革之後,我們可以說第一波的敬虔主義,就是英國從1558年到1710年,這段時期的清教徒運動。清教徒運動是什麼呢?就是加爾文的學生們,經過了血腥瑪麗的迫害,1553到58年之後,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皇上任的時候,這些牧師們回到英格蘭。在英格蘭,第一次有一大批的牧師,傳《聖經》里的十字架、悔改、需要重生信耶穌的道理的。

這些牧師們就是清教徒,清教徒就是加爾文的學生,或者受改革宗神學影響的,在英格蘭,第一次的、大批的、有系統、有計劃的宣講純正的十字架和悔改信心的道理的。他們的兄弟們在蘇格蘭就是長老會,所以長老會跟清教徒,他們信仰是一樣的。

清教徒所傳的不僅僅是神學的思想,而是人要親自的在經歷的層面,清楚知道自己是已經悔改,信耶穌,還追求在心中有得救的確據等等。清教徒運動是一次純正的信仰,思想與敬虔、思想與經歷結合的敬虔運動。

很可惜,過去的一百多年,不是太多的福音派人士去研究,好好的去聽清教徒的教訓。不過最近,包括國內,已經有很多的清教徒的著作,或者關於他們的生平,關於他們的教導的一些論述,陸續的,特別在網上出版,這個是很寶貴的。我們要聽巴刻的話,James Innell Packer他說:清教徒們成熟,我們不。這個是一位神學大師James Innell Packer說的。

好,從清教徒,這個敬虔就影響到荷蘭的改革宗教會,所以在荷蘭有一次的敬虔運動,在荷蘭稱為第二次的宗教改革。從荷蘭又傳到德國,那是第三波了,第三波的敬虔運動就是教會歷史、教科書裡面常常提到的,他們的領袖是Spener and Francke,另外還有一位Nicolaus Zinzendorf,這位貴族捐出他的土地給莫拉維弟兄會,建立敬虔運動的一個社團。

我們一般認為敬虔運動就是他們,其實他們已經是第三波了。他們是受荷蘭影響的,荷蘭是受英格蘭影響的、清教徒影響的。第四波就是為衛斯理了,約翰衛斯理清楚自己信主得救,是受莫拉維弟兄的影響的。

好了,過了衛斯理之後,到了19世紀,也就是我們很多弟兄姐妹所讀的一些的每天靈修的書籍,一天一篇,一共366篇,這種的書籍的作者往往都是19世紀的。到了19世紀的時候,敬虔主義,還有後來的基要主義,在早期的清教徒的純正信仰的敬虔上,就加添了一些的特點。什麼特點?反知識,或者就是反理性;反文化,就是與世界隔離,分別為聖;反主流宗派,或者反國家的國教、教會;還有反都市文化,比較傾向鄉村文化。

反知識、反理性、反神學、反文化、反主流宗派(或者是國教)、反都市,這些都是早期的敬虔運動沒有強調的。可是,傳到中國的敬虔主義往往是帶了這個後來的色彩的,簡單的說,我們中國跟華人信徒,好像沒有機會接觸到早期的敬虔,我們所接觸的是後期的敬虔。所以我說,我們所喝的奶水是加了一些的色彩跟味道的。但是清教徒的敬虔運動,他們的敬虔就好像從山頂上流出來的礦泉水(或者溪水),那是沒有加什麼顏色跟味道的。

好,總之,我們是福音派,是追求敬虔和聖潔的敬虔主義,我們也不是天主教。這五點:我們是基督新教,我們是正統的,我們相信聖而公的教會,我們是福音派,我們是敬虔派。這五方面給我們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然後我們下一課,就繼續來更細的來看十九、二十世紀的發展。

好,我們禱告:求天父幫助我們,不僅僅是知道一些的知識,給我們知道我們是屬於主你歷代聖靈所光照的大而公的教會。叫我們信仰有根、有基,完全信靠主你的《聖經》,也同時欣賞聖靈在歷代的作為。幫助我們,來修正我們心胸、我們的心態,奉耶穌基督得聖的名求!阿門。


推薦閱讀:

我們的錢包原來是這樣丟失的 (抓拍小偷行竊瞬間)
有些事情,我們應該學會不去在意
我們閱讀《兒童發展》
當我們在談論香港政改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TAG:神學 | 身份 | 教會 | 我們 | 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