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TPP,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TPP對美國而言是潛在的災難」,當特朗普直言不諱表達不滿,決定一上任就退出TTP協定的時候,還坐在白宮辦公室里的奧巴馬一定很心痛。畢竟,TPP協定耗費了他大量精力,折騰了近七年眼看就要成功,卻無奈要被擱淺。
特朗普宣布一上任就將退出TPP協定
簡單來講,TPP是一項區域貿易協定,最早誕生於2005年,但直到09年美國高調宣布加入談判後,才真正得到了迅速發展和普遍關注。在經歷一輪又一輪的談判馬拉松後,2016年2月協定才正式簽署,以美國為首共有12個簽約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汶萊、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和秘魯。TPP協定可謂規模宏大,內容不僅涵蓋傳統的國際貿易領域,還涉及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多種議題,最終呈現出一份厚達1.6萬頁的文件。
由於中國未加入TPP,該協定的達成曾在我國國內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有論者視TPP為洪水猛獸,認為其「讓中國經濟被孤立於世界之外」、「是美國打壓中國的工具」。對這些看法,之前的專題《TPP來了,中國很危險?》早有反駁。雖然該項協議體現了美國重回亞太舞台中心、建立新全球商業規則的野心,但在國際多邊貿易已經相當密切的形勢下,「孤立」「打壓」根本無法成為現實,這些說法無非是「冷戰思維」影響下對TPP協定的「妖魔化」。
不過,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可能是,TPP協定達成的最大阻力來自美國國內,要知道,協定可是美國自己主導並積極推動的。其實,TPP協定離成功就差一步之遙,根據規則,協定正式簽署後將經歷為期兩年的批准程序,12個成員國中必須至少有六國批准通過(且這六國的GDP佔整體的85%),才能讓協議生效。剛開始,奧巴馬還信心滿滿,相信美國國會最終會批准協議。然而,隨著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兩個熱門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里為了爭取更多選票,紛紛將矛頭指向TPP協定。宣揚「美國主義,而非全球主義」的特朗普,認為TPP協定將會搶走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不利於美國製造業的發展。不可否認,主張自由貿易確實可能會讓美國貿易逆差加大,畢竟有不少出口國盯著美國這塊市場。而希拉里的「倒戈」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也更讓形勢雪上加霜,畢竟她在擔任國務卿時曾形容TPP是「黃金標準」的貿易協議,現在又反對TPP。
TPP是奧巴馬最重要的外交遺產
不僅如此,美國各行業對TPP看法莫衷一是,民主黨、共和黨內部也皆有質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也對部分條款不滿意。以至於本月早些時候,奧巴馬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推動國會批准協定,一切將交由新總統和新國會決定。不過,特朗普顯然沒有「順手推舟」的意思,決定退出TPP協定,也是在實現他對選民的承諾。
走了TPP,來了RCEP,不過認為「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還為時尚早其實,面對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除了曾經風頭很盛的TPP協定外,還有一個RCEP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為了應對以美國為主導的TPP協定不斷壯大,東盟十國於2012年開啟RCEP協定的談判,到目前為止的參與國家包括: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其中中國是協定的有力推動者。
RCEP和TPP成員國
相比要求極高、實行「無例外、 零關稅、 寬領域」 原則的TPP,RCEP 制定的條款相對柔和、門檻較低,更易於被接受。比如,在消減關稅壁壘方面,TPP的談判目標是實現成員國之間零關稅,全面開放市場准入;而RCEP預計推動90%-95%的貨物降稅。因為雖然選擇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能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紅利」,但這些國家也要承擔開放市場、實施改革的壓力。整體上,RCEP協定是漸進式的,以不斷提高自由化水平為目標,符合目前大多數東亞成員國的利益。
因此,RCEP是TPP協定的有力競爭對手,前者由中國推動,後者由美國主導,這也被視為是中美力量在亞太區域的對抗。如今TPP協定擱淺,RCEP能否達成一致自然受到關注。而同時布局兩個協定的國家,也正考慮將重心放在RCEP上,比如不久前由於TPP前景不明,馬來西亞貿易官員表示接下來將致力於RCEP談判。
不過,現在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的論斷為時尚早。
特朗普要美國退出TPP協定可不是將主動權拱手讓給中國。在美國大選中,特朗普攻擊TPP協定的言論,提到了協定可能給中國「開後門」,他認為為國際貿易提供原材料的中國會因「零關稅」而受益。還要考慮,有貿易保護傾向的特朗普上任後,他將實施的替代貿易政策可能對中國更加不利——特朗普曾經威脅要對中國實施45%的關稅。
印度國內有反對RCEP的聲音
而且,低標準的RCEP協定要達成一致還有不少阻力。除我國外交部公開表示中國不佔主導地位外,東盟和日本都想佔領東亞經濟主導權,這場博弈還沒見分曉。而東亞區域內部,各個國家經濟實力、開放程度差距懸殊,談判久攻不下。 原本RCEP計劃在2015年底達成協議目標,但由於去年年末談判中印度和印尼並未對本國關稅減讓做出承諾,計劃未能如願。如今離2016年結束還有38天,有學者認為RCEP在今年年內達成共識也十分困難。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成為萬能評價,背後是「對抗」心態作祟「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成為萬能評價
其實,「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已經成為國內對國際事件評價的「標配」,但是在很多時候,這一評價都經不起推敲。正如此次事件的報道,美國退出TPP會讓中國成為最大贏家的說法太過想當然。這句話之所以屢屢成為熱點國際事件的新聞標題,源自部分國人對國際事件認識存在「對抗」心態——凡是對國外有利的,都是對中國不利的;凡是對國外不利的,都對中國有利。
除此之外,媒體缺乏平衡報道的過度「標籤化」也在推波助瀾。標籤化有利於新聞的快速傳播,但過度標籤化容易給公眾造成認知假象和刻板印象,有時甚至不顧新聞的真實性。就國際報道而言,媒體應該為公眾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減少因信息缺失引致的胡亂猜測,減少過度標籤化傾向。
推薦閱讀:
※恐慌!!移民局發表聲明:美國不再是移民國家了……
※營養食材 | 美國醫學中心:這五大美食能幫你吸脂,降低膽固醇
※真時髦!美國老年人都開這樣的電動代步車
※美國在南海搞事逼著中國強化自身力量
※美國EB5投資移民延期9月30號,想去美國的投資者儘快考慮其它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