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必備基礎知識——從認識自我開始
正覺居士
看到一些剛剛開始學佛的朋友,對佛學的基本知識沒有建立,則正確知見不能發起,在修學和講解佛法時容易偏離正確軌道,三乘佛法不能融會貫通,大者產生謗佛謗法的後果。使得發心學佛,而造斷己和他人慧命的地獄之果。以下的知見只是簡介,要真正在日常中時時體會和正確觀察,還需要學習者廣泛了解與深入觀察。
第一篇 十八界法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無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實物形體。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塵:六根六識所感知的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法。
六根當中的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識末那識(體性見下文八識部分)。
六識中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觸、意識能知能覺。六識能見聞覺知卻不做主,處處做主的是意根。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再加上處處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眾生所謂的"我"。
在《阿含經》四大部中,佛說十八界的法都是無常敗壞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來世,其餘十七界都是虛妄幻滅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卻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生出。由於十八界的法都是虛妄性,所以稱為"空相"。<具有"常、樂、我、凈"的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真如)>。聲聞乘的行者就是從行、住、坐、卧當中去如實的觀察十八界是無常、苦、空、無我而斷我見、我執後成阿羅漢的。
十八界法是佛法的根本基礎。
第一篇 八識
佛子都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識有八個,號稱"八識心王"。我們也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都是真實可證的法,證得第八識這個"心王",就是禪宗祖師所說的明心見性中的"明心",就是禪宗的開悟。
八識心王是:
(1)眼識:能見。
(2)耳識:能聞。
(3)鼻識:能嗅。
(4)舌識:能嘗。
(5)身識:能觸。
(6)第六識意識。能具體而詳細的分別、分析善惡、美醜、冷熱、利弊等等相對的境界。
(7)第七識末那識。
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具有見聞覺知的作用,但不作主,處處作主的是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具有處處作主,恆審思量的體性。
末那識的這種思量作主--遍計執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斷地在執取一切法,不斷地攀緣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時候,或者於悶絕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斷地想要作什麼,不甘於寂寞,不願處於無為的狀態之中。
末那識雖然具有處處作主,恆審思量的特性。但它本身的分別能力卻是很差的,它必須借著前六識的幫助,要在意識心具體的分析善惡、美醜、冷熱、利弊等之後再去作決定所採取的行動。人對於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餓了、睡醒了、身體癢時……經由意識心的分析之後,都必須由末那識去作決定--是否吃飯、是否起床、是否抓癢,然後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在沒有經過意識心的分析前,末那識往往會依過去的習氣運作。(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很小就喜歡寺廟、佛法的原因,末那識依過去生修學佛法所形成的習氣所使)。
(8)第八識阿賴耶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禪宗祖師開悟明心所悟所明的心,又名:真如、法身、種子識、如來藏、無住心、異熟識、無垢識、庵摩羅識、本來面目等等。
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我們修證佛法、成佛的根本。欲圓成佛道,必經歷聞道、見道、修道、成道之過程。大乘佛法的見道--就是開悟證得第八識阿賴耶識,然後依所悟的此第八識心,悟後起修,才能究竟成道。所以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見道,不能修道、成道故。見道前所謂的修行只是在收集見道的福德資糧而已。我們如果沒有見道就往生西方,在極樂世界也還是要先見道開悟,在修道成道。也要經歷如是次第。
第八識的體性及作用如下:
第八識阿賴耶識能藉緣生出一切法--我們的五蘊身心(前七識)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皆是自識所變現。
第八識阿賴耶識才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輪迴的主體(而非靈魂,靈魂是外道的說法);它能持一切善惡業的種子往來三世;它能執持色身,當人死後,它才離開身體,又隨緣製造來世的色身繼續去作業受報。
第八識阿賴耶識遠離能所分別。阿賴耶識雖然能生萬法,但它本身卻離見聞覺知,沒有思量性,從來不分別萬法、也從不攀援萬法。(無喜怒哀樂,從不分別一切善惡美醜,你要跳樓,它跟著你跳,你要行善,它跟著你行善。)它從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識);它完全是寂滅性,完全是無我性。
第八識阿賴耶識具有中道性:
(1)非斷非常性。
阿賴耶識性如虛空,無形無色,其體永不壞滅,無量劫來始終自在,將來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壞滅,故名非斷。阿賴耶識本體雖不壞滅,而有異熟性,故能世世隨業受異熟果,受異熟果便有異熟生,種子流注不斷,故有八識心王及諸心所法之運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賴耶識有真實體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賴耶識雖真實有,但體如虛空,無形無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滅性。
阿賴耶識本體永不壞滅(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壞一隻螞蟻的第八識),故無老死,既無死滅則無出生,故名不生不滅。
(4)非有變易非無變易性。
阿賴耶識的本體永不轉變改易,故非有變易。於本體不變易中,其體內有諸善惡業有漏無漏法種的染凈種子流注不斷,不停的生滅增減變易,故非無變易。
(5)非有作用非無作用性。
阿賴耶識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故非有作用。阿賴耶識雖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而於熟眠、悶絕昏迷、無相心定、滅盡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滅、任運隨緣,醒覺時亦同,故非無作用。若無作用,一切有情頓成死屍。
(6)非一非異性。
五蘊雖因阿賴耶識而生,然非即是阿賴耶識,五蘊若即是阿賴耶識者,老死之後,阿賴耶識應壞,然實不壞,故名非一。阿賴耶識雖非即是五蘊,然離於五蘊則不能覓得阿賴耶識;五蘊由阿賴耶識變現,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異。
第八識阿賴耶識從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過程有許多名稱,歸納而言,有三階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及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而改名第九識--異熟識、庵摩羅識;佛地斷盡習氣及塵沙無明,改名為第十識--無垢識、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稱為真如。如是阿賴耶識一體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時候叫女孩,生育後叫媽媽,年老後叫奶奶,三種名稱其實是同一個人,只因不同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稱謂。因此明心的人所謂的真心真如,其實只是阿賴耶識,是真如的前身,為眾生方便說為真如。
阿賴耶識法身,無始即有,永不壞滅,本性清凈而有染污種子,須由聞法修行凈除染污種子方能成佛。
阿賴耶識的其他知見:
(1)阿賴耶識即是法身,即是如來藏。
《佛說不增不減經》云:"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故知法身即是如來藏。法身在眾生身中名為眾生。法身打破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在菩薩身中名為菩薩。法身斷盡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在佛身中名為世尊。雖有三名,同一法身。
《契經》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故如來藏即阿賴耶識。
(2)阿賴耶識在眾生身中,不在虛空。
《入楞伽經》卷三云:"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
《解深密經》卷一云:"佛云:"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
真心阿賴耶識無形無相,住於身中或胎中,非在虛空。真心阿賴耶識雖在身中遍布全身,然因無形無色。
(3)眾生每人都有他自己的阿賴耶識,不是眾生共有同一個阿賴耶識,也不是諸佛共用一個真如。
《解節經》謂:"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各攝受藏隱於各自之五陰中,於十方界遍一切處受生。"若認為眾生共有同一個真如,則一切眾生應皆從同一"真如"分割出來,則是非理,所以者何?若本體是一是同,應唯有人,或唯有鳥,或唯有天人,不應有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差別。若謂"真如"是一,能生多眾生,亦應鐵能生金、銀、銅、鋁、草、木、花、果。
如果認為眾生共有同一個阿賴耶識,則應一人成佛,所有人都同時成佛;如果認為眾生共有同一個阿賴耶識,則可能出現你修行卻是別人成佛的情況。你修行所成的善業的業種,不是積存在這個共用的阿賴耶識內,而是積存您自己的阿賴耶識體內,來世享受福報的仍是你"本人"。你修行成佛也只是通過修行將自己的阿賴耶識內染污的種子清凈了。所以說,不是眾生共有同一個阿賴耶識,也不是諸佛共用一個真如。
有關八識的概括:
(1)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都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的。前六識能見聞覺知卻不做主,處處做主的是末那識。凡夫眾生一向不知道第八識阿賴耶識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我"(其實它具有無我性的,假名為我),就誤認為能見聞覺知的第六意識、處處做主的末那識,再加上自己的色身,就是所謂的"我"。凡夫眾生所認為的前七識的"我"是諸緣和合而有的"我",有生有滅的"我",是假"我",所以佛說"無我"。
(2)十八界法里所說的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我人的身心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是第八識心藉緣所生的,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這個第八識心阿賴耶識是產生萬法的因,它卻不是依賴任何因緣存在的,佛說它不生不滅,無始劫以來就存在,而且永遠的存在,乃至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後,前七識滅除掉,也是僅剩下此第八識阿賴耶識存在。阿羅漢滅掉前七識和色身,僅剩下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存在,就是涅槃。
(3)第六意識心是因為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接觸外五塵,然後由末那識觸五塵境而由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若五根全部毀壞、或全身麻醉期間,五根不能接觸外境,則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觸之前五識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觸法塵,則了了常知之意識心亦不能起。第六意識心有許多表現形式:見聞覺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覺心、寂照心,都是意識心,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覺心、寂照心、密宗雙身修法時一念不生之覺知心,為第八識阿賴耶識真實心的諸方大師,其實都是落在意識心的境界里,把依諸緣而有的意識心當成常不壞的我而不自知。
以第六意識心經鍛煉所產生的種種境界,會容易使人誤會為第八識阿賴耶識真心的現象舉例:
A.散亂攀緣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課誦中能知能觀之意識心,(有人會將此意識心誤認為阿賴耶識真心)。
B.以法定心:以數息、念佛、憶佛、觀心、內觀,或其它方法攝心而定住之意識心,(有人會將此意識心誤認為阿賴耶識真心)。
C.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時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此境界猶有觀照寂照,不離知也,猶是妄心。此中有十餘種定境變化,皆幻而不實,執即著魔。
D.遍滿虛空:於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擴散,便以出現遍滿虛空境界之意識心為真心,不離有所得有境界法,仍是妄心(有人會將此意識心誤認為阿賴耶識真心)。
E.身心統一、內外統一、時空統一:在欲界定中捨棄覺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有人會將此定境誤認為開悟。
F.初禪善根發:於未到地定中,忽發起身樂而入初禪,亦是定境非悟。
G.虛空粉碎:此亦初禪中之定境覺受,不久即失,非是證悟。
H.大地平沉:仍屬初禪定境,已接近二禪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現此定境。若於初禪中證此境界,不久之後發起微細身樂。此樂微細常住,非如善根初發後粗樂之必須提心方有樂觸。
I.無覺有觀三昧:舍微細樂觸,續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對外境無覺,對心境有觀,此是二禪前之末到地定。
J.無覺無觀三昧:精進修習無覺有觀三昧而能長時間安住者,舍觀便入二憚。此定境雖離覺觀,似無所有,仍非證悟般若,不離境界故。
佛子須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種境界的法,都是意識心的境界,開悟悟得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法爾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應,是無出無入的,是無境界的。
(4)第七識不能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的,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第七識只是六根中的一根--意根,它沒有遍在我們的其他五根,所以它並不是遍一切處。此外,它只在五塵所生的法塵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塵(色聲香味觸)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處,那就不可以說它遍一切處。第七識從無量劫以來固然是通一切時而不曾暫斷,但是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以後,他入了滅盡定時,第七識是會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時,第七識則是永滅無餘,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時的。
(5)一切人皆有八識,而且是八識同步和合運作。
八識是同步和合運作舉例:
比如眼睛看見外界的事物(外相分)時,在眼球內之影像呈倒影,如來藏便生相似的圖像(內相分)。內相分現起時,末那識觸內相分色塵而想要分別它,眼識便隨內相分起,辨別青黃赤白等色。同時現起意識,由意識分別長短方圓美醜姿態神韻等。
事實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與刺激,並不是七轉識所感受的五塵,其實"感受"的都是自心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而七轉識見分亦是如來藏所顯現。故有情眾生所貪求之一切法,其實皆無所得,都是以自己的七轉識見分,處於自己的內相分之中,而遊戲自己的內相分罷了。自己以為在玩外物,其實是自己在玩自己而已!
(6)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中,只有意識有證自證分,能返觀自己,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末那識、阿賴耶識都沒有證自證分,不能自己感覺自己的存在。由於意識具有證自證分,所以人往往會把意識--這個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當作自己。西方有的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這就是把意識心當成我了。既然那識和第八識無自證分,所以必須通過意識心才能找到它們,因此修行離不開意識心,如果沒有意識心,那我們參禪就不能找到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了。
舉例說明:
有的學佛的人可能會認為:睡著無夢的時候,這個處處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這就是因為從狹義的種智來說,末那識沒有證自證分,不能返觀自己;所以你在睡著無夢時,意識的證自證分消失了以後,雖然末那識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運作時,但它卻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來之後,意識重新現行後,有了證自證分才會自覺自己的存在。包括在悶絕、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沒有末那識、阿賴耶識在眠熟等五位中繼續存在,你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
(7)其實所謂的成佛之道,一句話概括就是:通過參禪開悟找到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心,然後通過修行凈除阿賴耶識體內的染污種子,並了知這一切種子的差別功能,即是成佛。
3佛教的三種智慧。
《心經》說"般若波羅蜜多",意為以智慧而到達解脫生死的彼岸。所以說佛教的解脫是智慧解脫,成佛也是因為智慧的而得成就。佛教所說的智慧有三種,《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中說:"菩提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
因為聲聞、緣覺、佛菩薩覺悟的內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別。下面將三乘菩提,也就是佛教的三種智慧,簡單的概述如下:
(1) 聲聞乘的"無常空"的智慧。
阿羅漢從現觀十八界法--六根、六塵、六識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樣的現觀後產生了無我的智慧,以此"無我"的智慧斷我見、我執而證解脫。
(2) 緣覺乘的"緣起性空"的智慧。
辟支佛現觀十二支因緣,實證到所謂的"生"與"老死"的輪迴都是因為依"無明"等十二因緣輾轉所生,無明滅了,就不會有來世的名色,也就不會再進入輪迴,於是也就解脫了生死。緣覺乘的行者完全是因為現觀十二因緣所產生的"緣起性空"的智慧而導致解脫的。
(3) 大乘的"空性"智慧--般若。
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應,親自觸證到自己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並且能去體驗領受它的自性而發起的一種智慧。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無始劫以來就客觀存在的,不生不滅的,是一種永恆的"有"。阿賴耶識雖然是實有,卻又無形無相,具有"空性"。如來藏雖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卻又可以通過參禪的方法觸證到它的存在,親自觸證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在禪宗里叫開悟明心。開悟明心後,觀察所悟的自心真如(阿賴耶識),觀察它的性相體用等就能產生般若智慧,此般若智慧有三種層次:
A.總相智,就是七住菩薩的開悟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知道了真如是什麼、以及它的體性,這就是般若的總相智,稱之為大乘"真見道"。
B.別相智,就是在證得真如,有了總相智以後,再從真如的各種法相上面去加以觀察、現觀,從自己、別人、天主、螞蟻蟑螂乃至地獄眾生來看這個真如,這就是別相智,稱之為"相見道"。這個別相智是相見道位的菩薩所作的悟後思維修。真如的總相智和別相智就是二轉法輪般若經所說的般若智慧。
C.種智,也就是菩薩證得般若之後,佛再為他開示我們這個真如之中有無量無數的種子,對種子具足了知,證知種子的智慧,名為種智。這就是唯識諸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大乘同性經》《無上依經》……等三轉法輪所講的經。唯識種智是實際上可以修證的法,是證悟的人才能修學的。換言之,尚未證悟第八識真如的人,沒有辦法如實親證般若經的空性總相與別相,便無法如實證解唯識增上慧學。
這三種智慧: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以及種智,前兩智是人無我智,後面的百法明門種智就是法無我智,法無我智是禪宗證悟者悟後所應修學的。
小乘的聲聞、緣覺不知或不證第八識,因此沒有般若智慧,他們只是從現象上分析體證到無我,斷我見我執後證得解脫果,不能成佛。大乘的般若智慧與解脫道的無常空、緣起性空的智慧不同,為避免誤會,故名般若。如果用無常空、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那表示這個人沒有開悟,沒有般若。通常來說佛教是講"空"的宗教,佛教的"空"包括的就是"無常空""緣起性空""空性",對於這三個"空",內涵不同,讀者要仔細加以分析,辨別,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在長時間單身之後 不為了戀愛改變自我?
※100句自我激勵的勵志名言:勤奮是成功之母,懶惰乃萬惡之源
※李曉煦的 Live —— 幸福感,用理工科思維拆解
※我的時間都是你的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