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傳 第二十六章 朝台:山河大地,草木萬物,五台何處不文殊

文殊菩薩傳

三世覺母智難量,機巧應緣化四方。

慧劍斷惑成正覺,畢竟曼殊法含彰。

經過十多年的修建,兜率寺煥然一新。台州城內,巾子山上,天寧寺以研究天台宗教法為主,兜率寺則以大乘禪觀著稱。故而,雲水參方的行腳僧大都到兜率寺掛單。那日,一位禪僧雲遊而來,知客照例要問從哪裡來。那僧昂然答道:「天台國清寺。」難怪鼻孔撩天呢,原來是從台州首剎而來。於是戒闍梨像是不經意間拉家常一樣問道:「豐干老兒可好?」

這一問,聲音雖然很輕,效果可謂石破天驚!豐干禪師乃唐代國清寺僧人,與寒山、拾得並稱「天台三隱」。據說,豐干乃阿彌陀佛化身,而寒山、拾得則分別是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化現。戒闍梨居然詢問這位已經圓寂幾百年的人消息,而且稱之為「老兒」,可見身段之高。這僧也是貫見戰陣的作家,不慌不忙答道:「隨時。」

這「隨時」二字,恰恰是豐乾的口頭禪——當年,人問佛法,豐干只答「隨時」二字。既然他敢以豐乾的口吻機鋒相鬥,戒闍梨當然要成全他。於是,首先舉出寒山與豐乾的舊公案——寒山問豐干:「古鏡未磨時,如何照燭?」

豐干答:「冰壺無影像,猿猴探水月。」

寒山說:「此是不照燭也,更請道看。」

豐幹道:「萬德將不來,教我道什麼?」

戒闍梨說道:「古鏡未磨即不問,古鏡已磨時如何?」

這僧略一沉吟,頌道:「形同曉月一尺水,夜珠光清終無波。」

應該說,這僧用明月、寶珠比擬古鏡,且以此暗喻人的心性,可謂靈妙。然而,他那略微的遲疑,露出了天大的破綻——這轉語是由思維卜度而來,並非自性田中自然流出。故而,戒闍梨抄起插在客堂佛龕旁邊的香板,砰然打在他的頭上。這僧很有禪者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棒喝不退,正式展具三拜,向戒闍梨請教豐干與寒山的另一公案——豐干欲游五台,問寒山:「你若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寒山問:「你去游五台作什麼?」豐干答:「禮拜文殊。」寒山說:「你不是我同流。」豐干獨自入五台,逢一老人,便問:「莫是文殊么?」老人說:「豈可有二文殊!」豐干作禮未起,老人忽然不見了。

禪僧問戒闍梨:「寒山為何不與豐干同去五台?那台山老人是文殊化身嗎?」

戒闍梨說:「豐干這老傢伙卻具隻眼。」

禪僧不解,一臉茫然。這時,什師恰好帶著普明、道全走了過來。戒闍梨讓什師充當豐干,自己裝作神秘老人,將那個場景再現一遍:

什師走戒闍梨面前,說:「莫非你就是文殊?」

戒闍梨說道:「豈能有兩個文殊!」

什師突然指著戒闍梨大叫:「文殊,文殊!」更奇怪的是,戒闍梨像是揮舞利劍似的,在空中揮動著手裡的香板,如癲如狂,且舞且蹈。

那禪僧與普明、道全都愣在了當場。在什師將戒闍梨稱作「文殊」、戒闍梨揮舞香板的時候,他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戒闍梨是文殊?文殊是戒闍梨?文殊與戒闍梨是同是別?他們似乎在回憶一個淡漠了的夢境。因為相隔的時間久遠,夢中的情節早已淡忘了,只留下一團似有似無、似空似幻的混沌……

第二天,普明與道全同時來到方丈,請求師父帶他們去朝拜五台山,參禮文殊菩薩。戒闍梨斷然拒絕:「不去,你倆不是我同流。」普明與道全將什師搬來,什師說:「寒山是文殊菩薩化身,當然不需要大老遠的去朝禮自己。你又不是寒山,為何不去?」

人們常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戒闍梨從小精靈古怪、促狹頑皮,老天爺卻早就給他安排好了剋星:這憨憨厚厚、老實巴交的什師,因為沒有玲瓏的心竅,沒長花花腸子,從來不用心機,反而讓戒闍梨無可奈何。現在,什師這句平直的話語,讓戒闍梨無言可辯,無理可申。於是,他只好乖乖帶著兩個弟子上路了。不過,出發之前,他也沒讓什師撈著便宜——他與弟子們一合計,將什師推到了兜率寺方丈的寶座上。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讓你這站著說話不腰疼、吃涼不管酸的甩手掌柜,也嘗一嘗當家操勞的滋味。

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記載:「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震旦,今中國),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佛經中所說清涼山、五頂山,即是中國代州雁門(今山西五台縣)五台山。在方圓五百里之內,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巒巍然高聳,峰頂平坦寬廣,有如壘土之台,因名五台山。其盛夏之時仍然有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

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之地,從東漢時期,中外佛教徒到此巡禮絡繹不絕,先後建有大孚寺(華嚴寺)、清涼寺和佛光寺。到北朝時期,五台寺院已增至二百餘座。隋文帝時,又於五個台頂各建一寺。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敕內侍張延訓造金銅文殊像置於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十寺。

戒闍梨師徒三人草鞋為船,禪杖為馬,跨錢塘,渡長江,越淮河,過黃河,一路風塵從台州雲遊到了代州五台境內。奇異的是,戒闍梨對五台的道路、民情了如指掌,仿如他曾經在這裡生活過多年。普明與道全不解,問其緣由,他卻總是笑而不答。於是普明轉而問道:「師父,我們能見到文殊菩薩嗎?」

戒闍梨說:「見到見不到,看每個人的機緣。怕就怕文殊站在你面前,卻認不出來。」

普明笑道:「那怎麼可能呢!弟子再愚鈍,也不會連文殊菩薩都不認識。」

「可是,你們要知道,文殊菩薩不一定騎著獅子,放光動地。他有時候是一個要飯的老太婆,有時候是一個最普通的僧人,甚至有可能是一頭豬、一頭驢。總之,文殊菩薩神通變化,妙用萬方,並沒有固定的形象。」

看到兩個弟子將信將疑,戒闍梨為他們講了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位居士很想擁有文殊菩薩一樣的大智慧,所以三步一叩、五步一拜來到五台,在文殊像前至誠頂禮,祈求文殊菩薩現身:「慈悲的文殊菩薩,弟子懇請您現身加持,為弟子開大智慧。」

為此,他在台懷鎮舉辦齋會,供養台山僧眾,並在最顯著、最尊貴的位置設置一張高大精美的座椅,希望文殊菩薩能夠前來應供。眾僧按照戒臘(出家受戒的年齡)依次入席。這時,一位僧衣破破爛爛,渾身上下髒兮兮的跛腳老僧,一瘸一拐地徑直走向最前面那個空位,準備就座。這尊貴莊嚴的法座,是留給文殊菩薩的,當然不能讓這個既沒有光燦燦氣象、又沒有神靈靈模樣的普通僧人佔據。於是,居士立刻走了過去,擋著老人的去路,讓他到一旁去吃飯。

居士一不留神,不知何時,那其貌不揚的老僧居然坐到了那個座位上!

居士看到這情形,生怕文殊菩薩來了沒有好位置,上前把那平平常常、邋裡邋遢的老僧拉下來。可是,這個老僧太沒有自知之明了,總乘居士不注意,悄悄溜到那尊貴的座位上。如是被拽下了七次,他才死了心,縮巴到一個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席地而坐。居士也終於鬆了一口氣。然而,直到齋會結束,那座位一直空著,再也沒有人來坐。

齋僧之後,居士到文殊菩薩像前恭恭敬敬地禮拜,祈願菩薩顯靈,賜予他大智慧。整整忙碌了一天,居士疲憊不堪,回到住處便倒頭大睡。夢中,他終於見到了祈盼已久的文殊菩薩。菩薩說:「你不是早就盼著見到我嗎?為了滿足你的願望,今天我現身應供,可是讓你從椅子上拉下來了。我坐了七次,被你拽了七次。為了不讓你起煩惱,我只好到角落去用齋了。」

說完,文殊菩薩飄然而逝。居士從睡夢中猛然驚醒。原來,齋僧之時,那一直想坐到高座上的跛腳老人,正是文殊菩薩現身!

普明長嘆一聲,無不惋惜地說:「唉,這居士真是有眼不識泰山,當面錯過,後悔晚矣。」

戒闍梨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分別、執著的習氣,總是習慣性從外表去判斷事物,所以在人生中會當面錯過許多大好機會。文殊菩薩以跛腳老人的外貌示現,正是為了教化他不能以貌取人。如果我們能夠面對種種外境而不起分別執著之心,便是真正的大智慧。」

道全搖搖頭說:「人的分別心與執著心,是歷生歷劫所形成的習氣,完全消除太難了。」戒闍梨笑道:「這五台山中有一種名叫『瞢薨』的空心之草,服用之後,即可去除這種業習頑疾。」

兩個弟子知道,師父所說的空心草瞢薨,是發生在五台山的一個公案:

隋朝的時候,河南僧人令休聽說文殊菩薩經常在五台山示現靈感,於是前來求見文殊大士。令休十分虔誠,心意又切,然而,他找遍了東西南北中五座峰台,也沒有見到菩薩。他是一個意志堅定的出家人,就在方圓幾百里的古木幽徑之間來回尋訪。有一天,他在一個山谷里無意中遇到了一位相貌奇特的僧人。令休向他詢問道:「您常住五台,對這裡一定很熟悉。我在河南就聽說過文殊菩薩的種種靈感,可是現在我走遍了整個五台山,卻連一點蛛絲馬跡都沒見到。如果您知道文殊大士駐錫何處,請指點我一條明路。」

那位奇僧說:「你一片誠心來到了這裡,怎麼會一無所見呢?只是因為你心裏面存著『有見』,所以才會『不見』。倘若你真能『無見』(不存有妄心執著),那麼就能見到文殊菩薩了。」

「真的?」

「那當然。要知道,文殊菩薩無處不在,你一抬腳,就踏破了文殊的面門;一舉手,就能觸到文殊的鼻孔。可以說,你連迴避的地方都沒有,還會見不到嗎?」

令休一愣,疑惑地說:「如此說來,山河大地、草木萬物,不都是文殊嗎?」

奇僧道:「若照你所說,山河草木是文殊的話,文殊誠然有了二致;假如說不是,卻又成了妄語。你要明白,這裡面並沒有『是非』二相。而且你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在文殊眼中不過是在虛生浪死、遊山玩水罷了。我實話告訴你,文殊在什麼地方吧。」

「在什麼地方?」

奇僧猛然一指令休的面門:「就在你的眉睫毛間,轉著大法輪!你卻一點不曾領會到。可惜、可嘆啊!」

聽聞此言,如同驚雷貫耳,令休猛然醒悟。他立即跪下,懇切祈求說:「怎耐我有痼疾在身,所以道業無成。不知您能不能療治好我的病呢?」

奇僧說:「台山有一種空心之草,叫作瞢(méng)薨(hōng)。你去找來服用,服用久了,瞢薨就是你,你就是瞢薨,那麼你的疾病自然也就痊癒了。」

令休走遍深林山谷,尋找了很長時間,始終沒有找到瞢薨。後來有一天,他突然領悟到:那位奇僧所說的瞢薨,實際上並不是可以服用的草藥,而是要人空去自己的妄心。妄心沒有了,煩惱當然也就不存在了。令休悟到「心法」之要,頓得解脫,了無牽掛。到開皇二十年,七十三歲時無疾而逝。

普明橫跨一步,擋在師父面前,伸手說道:「師父,弟子妄心未空,請賜給我一株瞢薨。」

這普明,明明知道這種空心之草並不存在,卻偏偏向師父討要。更奇特的是,戒闍梨隨便從路邊拔了一根野草,遞給他說:「給。此瞢薨能空虛妄之心。」

是的,不但這一根野草是瞢薨,我們的身體是瞢懵,世上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瞢懵。無論是茫茫蒼蒼的宇宙,還是風風雨雨的人生,所有的一切事物看起來都確確實實存在著,然而,實質上它們的本體卻是「空」的——每時每刻都在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而不停地變化著。宇宙人生之中,沒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變、永遠存在的。

說話間,他們已經走到了南台錦繡峰下。五台山的東北西中四台,一山連屬,勢若游龍,唯南台獨秀而居。遠遠望去,山巒聳峭,頂峰宛若一隻倒扣的缽盂。整座南台,煙光凝翠,山花爛漫,芳草萋萋,清芬四溢,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名錦繡。錦繡峰絕頂建有普濟禪寺,主供智慧文殊,拜之可使人獲得無窮智慧。

從南台到西台,途徑清涼、竹林兩大古寺。清涼寺肇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寺內有一塊巨大的石床——清涼石。文殊菩薩曾端坐在其上講經說法,故而也稱「曼殊床」。戒闍梨師徒三人到來之時,清涼石上空空如也,文殊菩薩不知去了何方。

從清涼寺北行,戒闍梨三人漸入一片開闊幽遠的山場,四周淺山環繞,人行其中,宛然置身於一朵碩大的蓮華台上。山泉汩汩,溪流潺潺,忽然,一陣雲霧飄來,恍惚中,淡淡霧靄之中似乎出現了一片翠綠的竹林,他們彷彿聽到了風過竹枝的颯然之聲……

這頗具神幻色彩的地方,就是竹林寺了。

竹林寺並沒有竹林。五台山這個酷寒之地,不適合竹子生長。

四百年前,唐代宗大曆年間,法照禪師駐錫在衡州(今衡陽)雲峰寺。一日早齋時,他忽然在粥缽中看到一朵祥雲,祥雲之中顯現出一處山水勝境,一座規模宏大、殿堂巍峨的寺院額為「大聖竹林寺」。法照覺得蹊蹺,便把這一奇異景象說與同參道友。一位從五台雲遊而來的禪僧嘉延說:那景色很像五台山。於是,法照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從衡山北上,去朝拜文殊道場五台山。

大曆五年(770),法照終於走到五台山佛光寺。突然,東北方出現了一道白光,宛若為他引路一般。法照循光而行,眼前出現了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深處,隱約著一座莊嚴殊勝的佛寺,「大聖竹林寺」五個大字金光閃閃,和法照在缽中所看到的一模一樣。這裡殿堂參差,飛檐列棟,丹堊粉黛,華麗壯觀。尤其寺院正中的那棟高大宏偉的講堂,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彷彿有一種從四面八方湧來的氣勢,將屋檐向上托舉而起,由是,這整棟建築便有了一種向上飛翔的動感。

他拾級而上,走入講堂。講堂內流金煥彩,瑞香四溢,一派祥和氣象。文殊菩薩端坐在蓮華寶台,對他頷首微笑。法照五體投地,大禮參拜,說:「我一個世間凡夫,知識淺薄,不知如何修持才能去除心垢,洞達真見。」文殊菩薩說:「汝以念佛,今正是時。諸行門中,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法照拜謝之後又問:「我當如何念佛?」文殊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續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

說完,文殊菩薩令童子領法照至後院,摘了一個碗口大小的仙桃遞給他。法照咬了一口,頓覺滿口甘洌,鮮美無比。正當他陶醉之時,眼前的一切突然全部消失了——竹林不見了,寺院沒有了,他孤零零站立在曠野之中,唯有口中的桃香猶存。法照悵然若失,不禁悲從心來,涕淚交流。他想起文殊菩薩的囑咐,開始稱念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法照在曠野之中大聲唱念。他的聲音時而平緩悠長,時而高亢激揚。舒緩時,若溪水流淌,優美動聽;緊要處,若迅雷急雨,五音驟疾……其高低緩急、抑揚頓挫的音律節奏,分為五聲。這就是法照始創的「五會念佛法」。【五會念佛,系依《無量壽經》「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之文而創。第一會平聲緩念,第二會平上聲緩念,第三會非急非緩,第四會漸急念;第一會至第四會,均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第五會急念,只唱「阿彌陀佛」四字。】

此後,這種融意念、觀想於聲音之中的念誦方法,成為流傳至今的一大方便法門。

後來,唐代宗仰慕法照的道德,為他在文殊菩薩顯聖處興建大聖竹林寺。從此,法照被尊為中國凈土宗第四代祖師。五台山竹林寺,也成為凈宗一大祖庭。

此清涼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彼因緣殊勝,五台聖境秉至誠。


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願你能成為 /你所在之處的 / 那道光明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spiritual paradise without borders.

弟子,要堅定,堅強,上師一直在看護和注視你,你感覺到力量了嗎?

Disciples, to strengthen, strong, Guru has been nursing and watching you,

yet you feel the power?

推薦閱讀:

文殊菩薩聖誕,我們該怎麼做?
戊戌年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佛佑天下!(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轉發功德無量!!!
妙江法師:文殊菩薩會迎接每位來五台山的人
【文殊菩薩及其學風】

TAG:菩薩 | 大地 | 文殊菩薩 | 五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