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勵精圖治換來的卻是亡國之悲與自縊之痛
聶作平
2012年01月19日10:31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微博 列印留言論壇網摘手機點評糾錯
推薦至人民微博: | 用戶名:密碼:看看微博 |
崇禎之「敬業」,簡直可以評為帝王中的「勞模」。但是,正是這麼一位希望能夠中興帝國,並且為了這一希望而身體力行的青年才俊,他的努力,他的勤勉,他的執著和夢想,最後換來的不僅不是帝國的中興,反而是帝國的覆亡。他本人也將在一個寒冷的春夜走投無路,只得殺妻、殺子再自殺。 |
明崇禎帝朱由檢(資料圖)
本文摘自《歷史學家茶座》第13輯,原標題「崇禎: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標題即一悖論。按照一般的常識,勵精圖治的總是那些聖明的帝王,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而亡國之君,不用說,那自然要麼昏庸,要麼殘暴,要麼糊塗——要麼竟然是兼具三種特色的人物。因此,將崇禎定位為「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就好像說某人是個奸詐的老實人,某人勤奮地偷懶,某人辛苦地享受一樣不合邏輯。但歷史本身並不一定非要依照邏輯來行走,更不一定與我們的常識相吻合。歷史所干出的勾當常常令人啼笑皆非,無法表情。 一 說崇禎勵精圖治,這在早些年姚雪垠奉命寫《李自成》的時代自然是荒唐之論,少不了要被扣上為封建地主階級歌功頌德的帽子。但是,即便是奪了大明江山的滿人,在他們作為勝者來編撰的《明史》中,也給予了崇禎這位亡國之君相當高的評價: 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厲,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 粗略翻譯如下: 崇禎繼承神宗和熹宗,慨然而有所作為。即位之初,他精明果斷地剷除了魏忠賢這個奸臣,天下都希望他能帶來承平。但可惜的是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朝廷里黨派紛爭,戰場上兵疲將驕。四面戰爭不已,流寇四處蔓延,天下潰爛得不可救藥,可謂是不幸之極。然而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間,不溺於聲色犬馬之中,而是勤勉辛勞,勵精圖治,面對臣子時常感嘆,希望能得到非常之材,卻沒能如願,而所用非人,使時局更加艱難。到後來他重又信任宦官,將他們派到各個重要崗位上,這一舉措非常地不合適。後來江山移人,他也自殺身死,這難道不是氣運所導致的嗎? 崇禎的另一大敵李自成,在他向全國發布的徹底摧毀明王朝的檄文中也認為「君非甚暗」 。至於大明的遺老遺少們,更是把他認定為一代聖君,其中嶺南派詩人屈大均在詩中寫道: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 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 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殄; 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這哪裡是一位亡國之君,這分明是一位勵精圖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明天子啊。遺民歌頌前朝,自然帶有不少感情因素,不免有誇大之辭。但考察歷史,我們同樣會發現,崇禎在位期間,的確做到了旰食宵衣,兢兢業業。他本人的素質在明代的帝王中也屬上智之人,與他那個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與大臣見面的祖父和他那個縱情酒色、不會治理天下卻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哥哥相比,崇禎之「敬業」,簡直可以評為帝王中的「勞模」。但是,正是這麼一位希望能夠中興帝國,並且為了這一希望而身體力行的青年才俊,他的努力,他的勤勉,他的執著和夢想,最後換來的不僅不是帝國的中興,反而是帝國的覆亡。他本人也將在一個寒冷的春夜走投無路,只得殺妻、殺子再自殺。這樣的前因與後果,委實讓人捉摸不透歷史老人究竟是何種心態。
【1】【2】【3】【4】(責任編輯:張淑燕)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崇禎死前最恨誰?明朝最後內閣首輔 腦袋被夾裂而死
※崇禎帝自殺幕後不為人知的內幕:崇禎皇帝的遺書
※身為近臣力阻崇禎南遷,北京城破卻第一個投降,終被斬棄市
※崇禎是怎樣一步步整死魏忠賢的
※崇禎之失:無能貪財又勤快
TAG: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