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八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八集)  2012/9/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2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三八頁最後一行,看科題,「子二、愚痴不修難救」,這個小題目好像就是對現前環境所說的。請看經文:

  【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這幾句話是金玉良言,我們要把它記在心上,多念幾遍,把它背熟,常常想到世尊這句話。『汝』,這是彌勒菩薩,你看見『愚痴之人』,這個話是佛對彌勒菩薩講的。哪些是愚痴之人?世間愚痴的人那都不提了,這個愚痴之人全是佛門弟子。『不種善根』,什麼是善根?世間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我們想想,我們貪瞋痴有沒有斷掉?我們每一天,這個要自己反省,是貪瞋痴在增長,還是不貪不瞋不痴在增長?不貪不瞋不痴是三善根,貪瞋痴是三毒根,我們每天增長的是善根還是毒根?這個要自己很認真細心去體會,你才能看出來。如果這三毒的根在增長,縱然因為你有『世智聰辯』,你能把佛法講得天花亂墜,有這種人,擁有廣大的群眾,死了之後到三途去了,地獄去了。為什麼?這種修行弘法都是『增益邪心』,搞名聞利養、搞自私自利,不是在正道上。正道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正道,人家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國王大臣都是皈依弟子,跟貧賤之人一律平等看待,那是真正修行。所以佛給我們示現的是好樣子,今天我們做不到,這個我們自己承認。

  我們的福報比不上佛,我們的德行比不上佛。佛能夠在野外度過夜晚,我們沒這個能力,我們要到樹下去一宿,第二天就到加護病房。這就是什麼?我們的善根福德比不上佛。那我們自己在生活上盡量節儉,這就對了。原則上,這佛常說,能吃飽,不必講求口味,吃飽就行了;衣能穿暖,有個小茅蓬可以遮蔽風雨,足矣!莊嚴的道場,宮殿式的建築,那是什麼?那是盛世,帝王有福、人民有福,這是應該的,對佛的尊重應該的。今天國家領導人不像從前帝王那樣護法,人民也不會認真去學習,在福報講這降一等,沒有從前那麼大的福報。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論什麼地方,只要有人誦經念佛的地方就是道場,無論在什麼地方,是以信願行來莊嚴,而不是金碧輝煌,真信切願,真正學佛。

  所以學佛,我們非常痛心,我們都在期盼、仰望有佛菩薩再來。什麼是佛菩薩再來?從《弟子規》學習的,那是佛菩薩再來。為什麼?真正教人從根紮起,《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是說決定要遵守凈業三福的教誨。凈業三福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他講得很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那換句話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是走這個路子,都是接受這三條約法的指導,沒有違背的,我們怎能違背!後人也不能違背,違背就不是正法,違背就是此地說的世智聰辯,增益邪心。哪有不從根下手的!

  可是現在我們提到根,都沒有認真去做,我們只看到一個認真做的,看到他的成就,胡小林。胡小林初見面問我說,怎麼修法?我就教他,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起,不要好高騖遠。你本身沒有做到,別教別人,本身做到了,自然就影響。他自己做到,首先影響是家庭,把在家裡面那些習氣毛病全改了,一家人感動。然後感動公司,他學了五年,公司裡面所有這些章程都凍結、不用了,完全用《弟子規》、《感應篇》來修身、齊家、治事,管理這個公司。公司愈來愈興旺,公司的員工愈來愈團結,像一家人一樣,慢慢的就能把中國的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帶起來。

  中國在歷史上,這全世界沒有過的,只有中國這幾千年當中有過長治久安。每個朝代都有最興旺的時候,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開元,滿清有康干之治,康熙、乾隆,都是一百多年到一百五十年的樣子,天下太平無事,人民真正享福,一切統統上軌道。這是什麼?帝王帶頭才能做到。你的公司老闆不帶頭,你做不到,要想員工學好,沒那樁事情。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湯池小鎮做實驗,我們就要求老師,老師做不到,我們的教學會全盤失敗。我們失敗不要緊,會給社會大眾造成一個口實,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過時了,不適用了,應該全部淘汰,會產生這個後果。如果我們做成功了,那給別人說,中國傳統文化今天還管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存亡繼絕就在我們這個實驗。我們的老師肩膀上擔的是什麼擔子?國家民族繼絕存亡的重擔,不僅關係我們一個國家民族,關係全世界。老師感動!我們的付出不是為個人,是為國家民族,為全世界苦難眾生,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做,萬緣放下。

  我是給他們四個月時間,沒有想到他們兩個月就落實、就做到了,我非常受感動。這三十七個老師了不起,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他們這三年的福報,要換成人間福報來說的話,至少是三百年以上。如果這些人發願將來做帝王,他享國也會超過三百年,他會傳十幾二十世。福報哪裡來?就在湯池這三年時間所種的福報,它就有這麼大。當然這個是人間,小,人間的福報算不了什麼,不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所以我勸大家要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我們將這個福報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提升我們自己的品位,早一天成佛。沒有慾望,頭腦冷靜,你看東西就看得深、看得透徹,就看得遠。眼前的小利,表面上看是好,實際上不是好事。如果引發自己的貪瞋痴慢,那就更麻煩了,那就把自己毀掉了。吉凶禍福全在自己一念之間。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文所指,更甚前者」,世尊這幾句話比前面開示的更嚴重、更重要。「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輪迴」,前面所說的,「此則愚痴更甚」。講到煩惱的根源,雖然三個根,貪、瞋、痴,貪瞋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愚痴來的,愚痴是根、是本,愚痴是沒有智慧。今天我們說沒有智慧,聽得懂的人就很少,什麼叫智慧?現在人把聰明當作智慧,誤解了,把知識當作智慧,所以拚命求知識,不求智慧。智慧跟知識根本不相同,智慧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心清凈,它就自然流露出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性德,永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智慧是圓滿的,經論上常常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人人平等。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說得很清楚,現在你的智慧德能為什麼不見了?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這就是說三種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當中省掉了。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了,你自性裡頭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現前是什麼樣子?現前那個樣子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今天眾生迷在煩惱裡頭,這叫愚痴,對煩惱放不下。什麼是煩惱?自私自利是煩惱,名聞利養是煩惱,貪瞋痴慢是煩惱,七情五欲是煩惱,這個東西全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他不知道是假的,以為是真的,堅固執著,不肯放下,這就叫增益邪心。愚痴,邪心邪行,有些明顯的,正邪明顯對比的,他知道;有些非常深密的那個邪念邪行,他不知道。他是好心,救世救人。譬如說護持正法,弘法利生,用一切佛法來教化別人,你看是好,這是智慧,這些法門教化眾生,眾生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真正得利益?真正的利益,佛法的標準是了生死出三界,以這個為標準。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就沒有成就。

  所以真正你把大藏,是不容易,把《大藏經》各宗各派主要經論,你去好好去讀一遍,然後你會看到,真是祖師大德所說的,千經萬論無不指歸凈土。為什麼?只有這個法門,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只要你能夠信願持名,求生凈土,個個得生。生到凈土,這圓滿成就,這個你就看出來,智慧、愚痴你就看出來了。真正智慧是什麼?就這一門,能幫助人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實智慧。搞其他的法門,好,不是不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眾生根性不行,他出不了六道輪迴。那我們還要搞這個,拚命搞這個,把真正能了生死出三界的,我們把它放在一邊,甚至於批評它,勸大家不要學這個,他有更高的法門,有更殊勝的,這個太多太多了。

  修凈土而不能往生的,李老師常說,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五修凈土的人不能往生;真正往生,一萬人當中只有三、五個。什麼原因?愚痴。經聽得懂聽不懂?聽不懂。我看到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一個星期講一次經,當然聽不懂。所以我發心就是天天講,天天講、天天聽、天天學習,把我們的煩惱習氣逐漸逐漸覺悟、明白了,真正覺悟、明白才肯放下。所以章嘉大師教我的這個檢驗自己的標準是好的,我接受了。老人家的標準,你真懂了嗎?真搞清楚了嗎?真搞清楚,你一定做到。只要你沒有做到,你就不可以說我已經懂了,我已經明白了,不可以。《弟子規》沒有做到,我不懂,我不了解它。你要了解它肯定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百分之二百的做到。為什麼?你要行菩薩道,你要救天下苦難眾生,你的根比別人深,比別人堅固,確實可以給大眾做個好榜樣。今天幾個人真正在紮根上用功夫?也沒見過。大家都在做,我們鼓掌讚歎,實際上假的、空的,熱鬧一場。

  我看到同學給我的,大概是從網路上節錄下來的,全世界這災難的信息,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嚴重,這不是好消息。但是給我來講?對我是好消息,逼著我不能不放下萬緣,逼著我不能不立刻求生凈土。災難現前,我有去處,佛來接引我,我有這個把握,我的事情才算了了。別人能了不能了,我們幫不上忙,不但我幫不上忙,阿彌陀佛都幫不上忙。如果阿彌陀佛能幫忙,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我們就不必修行了,他都幫上忙了。阿彌陀佛幫不上!一切諸佛如來都幫不上,佛菩薩只能教你怎麼做法,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他的事情。所以你修成了,他不居功,是你自己修成佛的,他教給你方法,你做到了,就如此而已。今天最重要的沒有別的,就是念佛。學經教,就這一部經、這一部註解,足夠了!我們學了六十年,講經講了五十四年,最後的結論就是這一部經,這一句佛號,總結到這個地方。別人不相信,我相信;別人不肯干,我肯干,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有好心人真正想學,我還有能力,全心全力協助你們;沒有,沒有我就走了。

  念老在註解裡頭說得好,此則愚痴更甚,「不種善根」,他天天心裡頭增長的是貪瞋痴慢疑。反仗著他的「世智聰辯」,聰明口辯,「驕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長邪心」,就自以為是。不但是目空一切,不尊重別人,連佛菩薩、連聖賢都不尊重,都認為不如他。「不知世智辯聰,正是八難之一」。八難前面學過,為什麼有這種心態?善法入不進去。我見到一個人,在佛教界裡頭名氣還挺大的,居士身,真的是「邪見顛倒,反以為美」。黃念祖老居士訪問美國,他一生只去一次,時間就一個月。他告訴我,他有兩個同學在美國,一個學禪的,一個學密的,他們都同一個老師。他說非常可惜,這兩個人走偏了、走邪了,到美國也沒有通知他們,也不跟他們見面。念老正知正見,什麼原因?沒離開老師,實實在在講,全在他能夠尊師重道。我這一生沒有偏邪,也是不離開老師。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了問題一定向他老人家請教。在海外弘法回到台灣,我第一個去看他。他年歲大,閱歷深,經驗多,我們年輕,很多地方見不到的,他會告訴我、他會提醒我。學生找老師不容易,緣分可遇不可求。我跟李老師認識,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章太炎的女婿。他們兩個同年,也是好朋友,都是印光大師弟子,住在台北。所以我們有緣,在台北常常見面。

  古今中外,成功的秘訣確實就是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干,具足這六個字,沒有一個不成功的。凡是愚痴,不知道種善根,增益邪心的,說老實話都是不老實。不老實,自作聰明。這得真正冷靜細心觀察,還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在這個亂世,能生凈土,第一大福!永遠出離六道生死的大難。不可以邪見顛倒,反以為美。這一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為什麼?他完全不知道,他不能夠覺察。「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只要不能離開六道輪迴,那我們一定要清楚,在輪迴裡頭決定是住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再看下面這一段,「著出世福田」,著是著相。請看經文: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這像哪一類人?梁武帝是個最好的代表。我們看註解,「佛答慈氏」,後半段彌勒菩薩當機,告訴彌勒菩薩。「此界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凈土」,他說,「共有三種」,三種人,三種原因。第一,「貪著世樂,求人天果」。認為世間很樂,在這個世間有很高的地位,做大官,有權勢,有大的財富,有隨從的群眾,一呼百應。貪圖這個果報,不想到極樂世界,認為極樂世界太渺茫、太遠了,天上近,這是第一種。第二種,「世智辯聰,邪心熾盛」,仗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喜歡辯論。邪心,不善的念頭,貢高我慢的念頭、輕視別人的念頭,甚至於挖苦別人的念頭,好勝,戲弄別人的念頭。有的時候像是開玩笑,殊不知這裡頭,如果對方要是記恨,麻煩大了,將來在六道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無意當中開個玩笑,得罪人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記恨。這個記恨在心,永遠磨滅不掉,將來遇到緣,他要害你。他害你,比你害他不知道要重多少倍。你受他的害,你對他的怨恨加深,這就結仇了。這個仇是生生世世解不開的,非常可怕。

  第三者,是『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這倒是個學佛的人,他著相,也就是分別執著放不下,情執很深。我們看唐太宗那光碟,發現到這個人情執特別深,這是說夫妻的感情,在世間法來講,值得讚歎的,那是世間模範的夫妻,真正的愛心。他這種情執障礙他出不了輪迴,障礙他,你看他護法學佛,他是虔誠佛弟子,護持正法,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都沒有辦法救他不墮地獄。這是他示現給我們看,我們萬萬想不到。太宗心量廣大,不同宗教統統能夠包容,一律平等對待。他做皇帝那個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來,回教傳到中國來,他平等看待,一律護持。我們在北京看到,清真寺,那個牌匾上,「敕建清真寺」,所以是皇帝下聖旨建的道場,國家護持的,敕建清真寺,回教的寺廟。這是平等心。他是許許多多宗教的總護法,為什麼淪落到這個樣子?罪名第一個,殺業太重。要奪取政權,想做皇帝的人太多了,用武力、戰爭來解決,把別人都打敗、都消滅掉,殺多少人!除這個之外,加上情執,所以他墮到無間地獄去了。這是大福報的人學佛,「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間福報」,真的。世間福報,「夢幻泡影,轉瞬即逝」,他做皇帝只做了二十三年,二十七歲做皇帝,五十歲他就過世了。

  所以『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出輪迴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雖有善根福德因緣,菩提道上決定免不了魔來擾亂。魔,往往都是你最喜歡的,你最愛惜它的,這就產生情執。它障礙你什麼?障礙你不能往生、障礙你不能得定、障礙你不開智慧。所以一定要曉得慧是從清凈心流出來的,清凈心就是禪定。自私自利障礙你定慧,名聞利養障礙你定慧,五欲六塵障礙你定慧,貪瞋痴慢障礙你定慧。你所喜歡的人事物,它讓你這些煩惱增長,幫助你貪瞋痴慢增長,幫助你名聞利養、自私自利膨脹,它幫助你這些,所以你會很喜歡它。你這一生聞法、得度的緣全斷掉了,自己不知道。別人提醒你,佛菩薩提醒你,你不以為然。佛菩薩怎麼提醒的?展開經典,佛菩薩提醒。不相信,敵不過外面的誘惑,沒有能力抗拒。必須常常警惕,所有的誘惑都是妖魔鬼怪,都是讓我墮三途的,墮地獄的。常存這樣的警覺心,還要天天讀經,要有聽講的機會得天天聽講,不能中斷。現在外面的誘惑力量比從前高出千倍都不止,不是十倍百倍,古時候沒有這種誘惑力量,現在遍地都是,到處都是。

  我們看下面註解,『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這當中大福田是指什麼?「持佛名號」。這話是真的,因為「持名是諸善中王,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這很多人不知道,如果要知道,他拚命念佛。你在這個世間種福田,種什麼樣的福田都不如念佛。你看一般阿公阿婆,沒有知識,什麼都不會,就會這一句阿彌陀佛,到最後他往生的時候,到極樂世界去了。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大成就者,沒人能比得上。諦閑法師讚歎鍋漏匠,說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弘宗是禪宗的大德,演教是教下講經說法的大德,沒人能比得上你。真的不是假的。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這是講中國四大名山),也比不上你。說這個話,包括他自己,他老人家自己是天台宗觀宗寺的住持,他也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不上他,他三年就成就了。這樣人念佛往生,我們以為品位不高,其實不然,他的知見、他的功夫跟上上根人相似,這就完全一樣。只是上上根人聰明根利,他完全了解那是什麼回事情;這種人只會做,他什麼也不了解,反正你教我做,我就做,走到最後,大家得到的完全相同,走到目的地完全相同。所以雖是下下根,他暗合道妙,非常難得。

  在今天有些年輕人問我,想學文言文,不是要背一百篇嗎?找什麼本子去背?這一部《無量壽經》,四十八品就是四十八篇。李老師當年教我們的標準,熟讀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看文言文,讀文言文;能夠熟讀一百篇古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是他小時候學習的經驗談。那我們覺得這個經文,五種原譯本,最早的是漢朝人翻的,最晚的宋朝人翻的,文字是文言文,比較淺顯一點。在文學史上,佛經的文字稱之為變文,變文是什麼意思?不適合正體,是那個時候的白話文,便利於流通,也就是最淺顯的文言文,它還是文言,很淺顯的,不深。

  我覺得我們學佛的同學,我建議兩本書,第一個《無量壽經》,把它念背;第二個《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菁華錄》是什麼性質?就是我們現在《群書治要360》,就這個性質。在《文鈔》裡面選擇三百三十三條,它是三三三,三百三十三條,我們三百六十條,它三百三十三條。印光大師的文字是好文章,是文言文。我們用這兩本做為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就很好,這是我建議給學佛同學,你們要把文字的基礎奠定,就背這兩樣東西。三百三十三段,它那個段有長有短,長的像一篇古文,短的跟《群書治要》一樣摘錄下來的,便於記誦,又知道怎麼樣修行,非常理想。

  這是說大福田要認識,念佛才是真正大福田。那不念佛的人沒有福報,現在縱然富貴,死了之後就很可憐了。一生福報享得乾乾淨淨,來生一點福報都沒有,那可不可憐?這什麼原因?愚痴,不認識,大福報在面前不認識。「惜以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故雖念佛亦不能出輪迴」。情執太深,取相分別,取相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出不了六道。阿羅漢把這個斷掉了,才能夠永遠超越輪迴。

  「經中三輩往生,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是凈宗的核心,是凈宗的原點。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簡單的說,就這八個字。「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這是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蕅益大師說,深信切願就是大菩提心,他的話講得簡單,容易懂。換句話說,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真正發心想往生極樂世界,這種心態就是大菩提心。那跟這個地方講的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相不相應?完全相應。上上根人,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下下根人,就是我深信不疑,一點都不懷疑,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想往生親近阿彌陀佛,跟他一樣。上智跟下愚可以劃等號,當中這一段比不上他們,無論向上比、向下比,都比不上。

  所以「情執深重即是愚痴,何雲大智。取相分別則有取捨,何由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取捨分別。無緣是沒有條件,慈是與樂,幫助眾生得樂,沒有條件的,對任何人一律平等;大悲是拔苦,看到眾生有痛苦,幫他解決,也沒有分別,同體,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誰知道?覺悟就知道了。不知道、不承認,這就是沒覺悟、這就是愚痴,這就是不明白事實真相。所以,「如是之人何能發菩提心」,這種愚痴、分別、執著,他不能發菩提心,他發不出來。「故念佛亦不能入於三輩之中」,這就講的這種心沒有大慈大悲,這樣的心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入於三輩之中。如果往生,生在邊地,也算是很殊勝。「蕅益大師謂念佛如無信願,亦不能生,正與此同」。佛念得好,每天念得很多,對極樂世界半信半疑,這個人不能往生。這個人所念的佛號都變成來生後世的福報,是大福報,他修的大福報。

  「再者著相修福,其福有盡」。念佛是修大福報,這福報享得盡。譬如我們所說的,一生念佛,不求往生,真正是善行、善心,一生做好事情,一生念阿彌陀佛。這個福報在人間是帝王的福報,他建立個政權,能夠傳十代、二十代、三十代;他享國,他的國運能夠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大福報!但是享得盡,在中國,周朝八百年,漢朝四百年,唐朝三百年,滿清還不到三百年,二百七十多年,所以不求往生,修的這個福是享得盡的。《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是菩薩,菩薩修福,修無漏的福報。無漏福,享不盡的福報,怎麼個修法?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布施、生持戒、生忍辱、生禪定、生精進、生般若,生這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對了。你看,「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布施是修福、修善,積功累德,但是他沒有分別,他沒有情執,他那個福報就享不盡。佛叫著「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不要著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修的福太大了,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為什麼?稱性。換句話說,用真心修的福,真心是無盡的;凡人用妄心修福,妄心修福是有盡的。

  「《破空論》釋曰」,《金剛經破空論》是蕅益大師的著作。大師說,「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一切都不住,這是最高的智慧。智慧裡面沒有這些東西,色聲香味觸法,智慧裡頭沒有;眼耳鼻舌身意,般若裡頭也沒有。般若就是真心,般若就是自性,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它什麼都不是。但是它不是空無,它什麼都能現,遇緣它能現。我們這個虛空法界,一切萬法,包括我們自己這個本人,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能生能現,但是它自己什麼都不是,所以說它是空,空不當作無講,所謂真空不空;所現的一切法叫妙有,妙有非有。這個有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科學家證實了,整個宇宙現象全是波動所產生的。我們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波動現象,最明顯的心臟波動。你看從出生,哪一天心臟不動了,波動現象沒有了,就死亡了。整個宇宙也是個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科學家稱它作能量,佛法稱它是業相。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業相,業相就是波動現象,它從一念不覺就有這個波動現象存在,就像心臟一樣。哪一天這個業相沒有了,不動了,整個宇宙就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常寂光,就回到常寂光去了。回到常寂光,業相、波動現象沒有了。

  所以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有生有滅。人的生滅時間短,很容易體會;宇宙這個時間長,你沒有法子體會。如果你有禪定,能夠達到相當深度的禪定,禪定境界裡頭時間空間沒有了,你就看到開始,你也會看到將來這個宇宙脈動的現象消失,你可以看到。一般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就完全看到事實真相,告訴你整個宇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包括實報莊嚴土。什麼是真的?常寂光才是真的,常寂光裡頭沒有波動現象。所以我們就明白,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一念不覺就是業相,一念不覺就是科學家講的能量,多少個名詞,說的是一樁事情。這個波動現象念念相續,但是它這個相續是相似相續,這都是大乘經上說的。因為每一個波動頻率不一樣,好像波浪一樣,每一個波浪高低、速度快慢都不一樣。非常難得,佛說的這個境界被今天量子力學家證明了。

  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真正不住相布施,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點點布施,功德都跟虛空一樣大。它稱性,與般若相應,與自性相應。「而眾生住於相故」。菩薩不著相,什麼樣的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不著相,大乘教裡面稱為法身菩薩,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這樣等級的菩薩才能見到,一般這個定功見不到。世間的禪定,四禪八定,還有一個外道,修無想定的,修成功之後,他生無想天,無想天也在第四禪,佛稱他作外道天,這些人修行,有定沒有慧。佛家講禪定,定慧均等,這是佛要求的。修無想定的人,他只有定,他沒有慧,修成功在四禪天,也就是他什麼都不想。也不容易、也很難得,都是出不了六道輪迴。《金剛經》上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著相就是住般若。著相,那是人天福報,是有漏的善法;不著相是無漏的功德,福德跟功德差別就在此地。所以修一點點,福報就無邊。

  而眾生住於相故,眾生著相了,「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這是凡夫,凡夫的習氣總是離不開,所以計度分別,計是計較,度是度量,多大的福報、多大的果報,他總是想的這些問題。「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那個非字貫下來的,非彼此、非方隅、非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無相之福,其福乃大」。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的解釋,勸我們修福要稱性,也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用真心,著相就是用妄心、用阿賴耶,用阿賴耶修的福不大。用真心修福,那個不可思議,再小的福都不可思議。為什麼不用真心?

  真心頭一個是無我,所以話說得容易,真做起來難,幾個人能做到?李老師跟我說過,黃念老也跟我說過,離一切相,修一切法,現在這個世間找不到了,我們想學也學不像,不是這個根性。那怎麼辦?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個福報比稱性修福要小,沒有它那麼大,但是比一切住相修福的,那大太多了,不能為比。只是比不上明心見性的人,明心見性是法身菩薩,比不上他們;十法界裡面都是用阿賴耶,比他們都超過。十法界還是用阿賴耶,我們用阿賴耶,用阿賴耶,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福報超勝,也就是十法界裡頭最大的福報,沒有人能比的。得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才肯真干。

  你看看,你說一句廢話沒福,不但沒有福還造業,為什麼不把說這句廢話換成念阿彌陀佛?古人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覺明妙行菩薩說的。少說話,多念佛,這一句佛,你天天在修福,修大福的福田,種大福報!為什麼不幹?雜心閑話,把時間都浪費掉了。看世間人平等,個個都是阿彌陀佛,就不要再分別了,分別心全是錯誤的,都是在修罪業,不是在修福報。佛門有很多修其他法門的,不念佛的,那就講,他對凈宗不認識,對阿彌陀佛不認識。他要真正認識,知道這個念佛是最大的福報,我相信,他什麼都放下,一心專念了。契入念佛的境界裡頭,真的法喜充滿,你自己能覺察得到,你的煩惱輕了,你的業障少了。這句佛號的功德,可以幫我們斷煩惱,消業障。我沒有求斷煩惱,也沒有求消業障,不要求,一句佛號念到底,煩惱自然沒有了,業障自然沒有了。心凈則佛土凈,決定往生的道理就在此地。我們要不常常學經教,不常聽經,怎麼會懂?想想世尊當年在世辛辛苦苦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無非就是把這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讓我們大家相信,認真去修福,認真修福就是認真念佛。

  底下這幾句是蕅益大師為我們分析,為什麼施少而福德跟虛空相等,為什麼?正是因為眾生住於相,著相,妄自計果計因,果是從果報上,分別計較;因是從現在起心動念造作上說的。觀大觀小,大小是相對,因果也是相對,凡是相對的,都是阿賴耶識里的,妄心,真心沒有相對的。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才是真心。所以《般若經》上要求我們,「不住諸相」,住是安住,相就是所有的現象,今天科學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都叫諸相。這些東西統統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叫住,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

  可是我們今天做不到。凈宗的方法非常巧妙,教我們換一個,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把其他的諸相統統放棄,統統放下,讓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我們今天說心裡什麼都沒有,做不到。修無想定的人,心裡還是著了相,著了空相,什麼都沒有,他著了空相,所以他不能成就。空、有都不能住,空有沒有了,有個中道,執著中道,又錯了。只要你起心動念就錯了,那不起心不動念誰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了,做不到。所以阿彌陀佛這方法太巧妙了,讓我們的心住在一念上。這樁事情從現在起就要真干,不能等明天後天,今天就要真干。不要很長的時間,果然真干,一個星期就能往生。什麼災難對我講都是假的,它現前,我往生了。這才叫真的,這經真聽懂、真聽明白、真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

  稱性,若能稱性而住,稱性就是不著相,不著相自性就現前。下頭舉個比喻,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裡頭把它挖空,像芝麻粒一樣,那裡面有點空間,跟外面十方虛空沒有兩樣。芥菜子裡頭的空跟外面的空是相同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為什麼?空,沒有內外、沒有彼此、沒有方隅,方隅我們今天講空間,它沒有形相,它沒有大小。所以無相之福,福就大了,跟虛空法界一樣。

  我們要修心,養成回歸真心。真心是什麼?佛門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就是你的真心,每個人真心都是這麼大。迷了之後,這妄心,妄心是阿賴耶。阿賴耶當作心,大小就有差別,有人小得很小,小到什麼程度?連自己都不能相容,這叫真可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大的慢慢學,可以包容別人,你包容得愈大,跟真心就愈相應;愈小跟真心就相反,就不相應。誰的心量最大?成佛心量最大,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第三就是講心量,「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心包虛空,比虛空還大;容有,容是容納,遍法界虛空界統統包容。為什麼?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是一體。我們這個身體,阿賴耶的相分,所有物質現象全是阿賴耶的相分,所以它是平等的、它是一如的。你分別,錯了;你不分別,你就覺悟了。覺悟,不放下,最高的可以成就到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他知道,沒放下,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到實報土去了。放不下,那就留在十法界出不去,他不是不知道。

  我們今天不是自己開悟的,是從佛的經典上得到的,這些對我們來講是知識。如果是我們開悟明了的,那是智慧。我們是知識不是智慧,但是我們放下,知識就變成智慧;我們執著不肯放下,智慧就變成知識。智慧比知識高,智慧它能夠旁通一切,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一接觸就通了,不需要去學,這是智慧。知識做不到,知識一定要去學,不學,你不會通達。而且知識起用有障礙、有局限,智慧沒有。智慧真叫八面玲瓏,隨機應變,眾生念頭在變,它能順著它變,做出最好的指導。所以知識跟智慧兩樁事情,智慧跟知識的來源不一樣,知識的來源靠學習,智慧的來源靠禪定、靠清凈心。所以三無漏學,如果是捨棄了,這不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就是佛法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世間法,這就是世間設立的學校,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搞這一套的,它跟佛法不一樣。

  佛法這個三無漏學,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人接受了,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所以中國傳統教學,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在鄉下,私塾裡頭教學;抗戰期間,我們念小學、念初中,那個時候的老師還是著重悟性,觀察這個學生有沒有悟性,這還有三無漏學一點點的影響。現在這個影響完全沒有了,完全憑記憶。我在抗戰期間,在貴州國立三中讀書,我記得我念初中二年級上學期,數學老師考試只出兩道題,問答題。數學出問答題,這是考學生什麼?考學生的反應,考學生的智慧。遇到過這麼樣一堂課,活的,看你怎麼想法、你怎麼答法,問答題。所以說明那個時候的老師都還受古時候這個傳統教學的影響,他有這個觀念。出這種題的時候,學校也不反對,一樣要計分(計算分數),每個學生答覆都不一樣。

  「又《金剛經》曰: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就是四相。「又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否定,不是菩薩。為什麼?小乘須陀洹果,身見就破了。換句話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什麼人證得的?小乘須陀洹;大乘用《華嚴經》來說,十信菩薩初信,初信菩薩這四相破了。那你有四相,當然不是菩薩,不但不是菩薩,連小乘初果都不能證得。這句話非常重要,這不放下不行,不放下全是假的。自以為是那更糟了,妄上再加妄。《金剛經》後半部,講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不叫相,叫見。見是什麼?你這個念頭,相是形相。不但沒有相,四相破了,四見的那個念頭,我、人、眾生、壽者這個念頭都沒有了,那是什麼菩薩?法身菩薩。四見破了,是《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天台別教裡面的初地菩薩,破四見。破四見叫大菩薩,我們在經上常念的,「菩薩摩訶薩」。摩訶薩破四見,菩薩破四相。你還有這個相,凡夫,不是菩薩。

  「上引《金剛般若》皆表取相分別之失」,失是過失。「故經雲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就說得很清楚,怎麼能超越輪迴?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菩薩雖然沒出輪迴,但是他在輪迴的期限有限,他決定超越輪迴,所以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小乘人,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那修行,天上壽命盡了到人間來,人間壽命盡了到天上去,他不墮三惡道,七次往返,他證得阿羅漢,就超越輪迴了。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修到第七信位就等於阿羅漢。七信位的菩薩出輪迴了,證阿羅漢果,他是菩薩,跟阿羅漢果位平等,七信。八信等於辟支佛,九信等於菩薩,十信等於佛。所以十法界的佛是十信菩薩。初住就出十法界了,他往生到實報莊嚴土,那叫法身菩薩,《金剛經》後面講的,四見破了,他不住十法界了。

  怎麼修行、怎麼證果?經是給你講理,理搞明白之後,就是教你放下,放下就是。從這個地方證明佛法知難行易,講要費多少口舌把它講清楚,證的時候,一下就到了,你立刻放下,立刻就證果,行易!凡夫成佛一念之間,惠能大師做的榜樣,不是從凡夫一下就成佛了嗎?可是你把這裡頭理講清楚、講明白,可不是容易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超度嬰靈往生凈土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五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三五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0七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二三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