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仨》:家

2014-03-31 21:43 

楊絳的《我們仨》真是一本悲情卻又溫情的愛戀之書。

全書分三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以夢的形式虛寫女兒錢瑗與丈夫錢鍾書最後的日子,最後一部分實寫幾十年來一家人共同度過的風風雨雨。我最喜歡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雖然它實在沉重,直叫人讀得心傷。

在這個長長的夢裡,楊絳把錢鍾書的病寫成了被「上面」接走,在水路古驛道上的小船里養病、生活。為了看他,女兒錢瑗陪著自己不辭辛苦踏上古驛道,一程山水一路離情,縱使闔家團聚,也總還是有太多的前路未明,不叫人徹底放心。這段萬里長夢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夢幻意象,楊絳把比喻當作實景來寫,既神秘,又可把情感的強度表達得明明白白,比如她寫夢中化身聽到女兒在病痛中只惦著爹媽,是「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雙飽含熱淚的眼睛」,到後面噩耗連連,心上血泡綻放一個又一個,直到阿圓離世,「我心上蓋滿了一雙一雙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讀到這些描述,心裡難過得書都拿不住了,只能放下歇歇,擦乾眼淚平復情緒,才能繼續再讀。後面再到錢鍾書辭世,楊絳寫自己站在亂山崖頭千里望夫,目光追蹤那艘從瀑布中沖入茫茫雲海的小舟,直到變作一片落葉,被風吹下山崖,吹過古驛道,不斷拍打著路面,復又被捲入半空,終於孤寂醒來,則充滿了無限的憂傷惆悵。生老病死本乃常事,可人的感情並不隨著生死就此割斷。夢裡家山萬重,親情永遠都是連貫的。

在我的印象中,這本書里他們一家三口似乎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錢瑗小時候總被媽媽楊絳抱著牽著,長大了則要攙著怕走夜路怕鬼的媽媽,媽媽握著病榻上爸爸錢鍾書的手,而日漸虛弱不愛說話的爸爸每每聽到女兒的消息都強打精神振作,哪怕在最後彌留之際因為說到女兒病中變了雙眼皮,跟自己一樣,也還「得意地說」。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後在英國牛津留學,照片里兩人雖然沒有手拉手那麼曖昧,但他們站得那麼近,那麼親密,到後面二老相互理髮,1981年搬入三里河寓所,終於有個家後的由衷欣喜,那笑容竟一如1938年巴黎盧森堡公園的甜蜜。

在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楊絳寫了很多他們生活家長里短的細節,吃什麼啊,喝什麼啊,沒有房子怎麼湊合啊,筆調很淡,不像前面那麼稠厚,我記不得很多;但每個片段讀完了,感受卻都一如如楊絳所寫,他們仨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出去吃個飯是在小館子里「看戲」,飯後出門散步是「探險」,錢鍾書哮喘病複發成了 「呼嘯山莊」,抗戰時因為有學生送西瓜吃就讓小小的阿圓對能幹的爸爸大大自豪,等等。這一部分還涉及了很多他們家在多次歷史動蕩中的個人政治選擇,比如建國前選擇留在國內,比如在各種政治運動中如何自保逃過厄運之類,但因我對這些學術圈子裡的人際關係並不甚感興趣,也沒有八卦的心思,便不是很上心。尤其錢鍾書因遵從父命,陰錯陽差拒絕了清華的工作邀約,被不少校友師長病詬性格傲居怠慢一節,前因後果我還是讀了個稀里糊塗,但仍能看得出他們夫婦心裡的委屈,起碼楊絳是為錢鍾書喊冤的,詳細記述,又在文章後附上了「錢鍾書離開西南聯大的實情」,可見是非要講個明白的。

在楊絳的描述中,錢鍾書是個一心向學,生活能力極低的「書獃子」,左右不分,「拙手笨腳」,楊絳在醫院生產,他一人在家則天天「做壞事」,什麼打翻墨水瓶搞臟桌布啦,弄壞門軸啦,都得靠楊絳回家修葺打理。他還犟骨頭,文革中都敢指出毛主席詩詞的錯誤,沒地方住,江青給的房子也不要,後來因《圍城》出名,中央電視台的《東方之子》要採訪他也堅決拒絕。這可真是個只對書本動情的「文痴」!但他的性情並不古板,看看他在家跟女兒玩的遊戲吧,簡直就是個老小孩,淘氣得過分,在女兒肚皮上畫花臉,又二人聯合搞惡作劇跟媽媽開玩笑,還用竹竿半夜幫他家的貓兒打架。這樣的人才寫得出八面玲瓏的《圍城》呀。而他那份舊式精英的清高,文人的傲慢疏離,處處化險為夷的政治敏感與幸運,再加上《圍城》中對種種人性醜陋活龍活現的細緻描畫,也難怪會被人譏誚為「玩世不恭」,或「過分圓滑」,甚至「人格陰暗」。

我不了解錢鍾書和楊絳的為人,只覺得像他們這樣在高等舊式大家庭泡出來,享過福,留過洋,吃過苦,經過戰亂,天性格物致和,沒什麼政治抱負,人際關係則較淡薄的純學者,為人處世看得清晰,潔身自好,被稱「圓滑」也許不錯;但看看他們教出來的女兒錢瑗,則沒法子讓人不佩服這對夫婦的家教品格!錢瑗細心,觀察力強,是個一等一的「讀書種子」,優點全都「像爸爸」。她朋友眾多,困難時期常來家裡幫襯錢氏夫婦,重病之時也屢屢探望,她為了不弗探病者的美意,即使極為勞累也要接待。她性格堅強,能在揪斗「牛鬼蛇神」的時候搞「思想上劃清界限」,實際上越過封鎖處處體恤父母,大串聯的時候自稱「大海航行靠舵手」,「哪派有理就贊助哪派」,一人單幹,出身不好也能成功夾縫求生,十年沒犯錯誤。她當老師兢兢業業,長期加班,批作業、寫教材,連病痛都不顧休息。有這樣憨厚誠摯而又體貼的女兒,一家人永遠保持這樣親密的關係,能形成這樣清潔高貴的家庭教養,我想,父母兩個的人格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陰暗到哪去。

書中最撼動我的一個細節是在附錄I中,楊絳描述錢鍾書的「痴氣」,說他為了對女兒阿圓用情專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個孩子。我讀到這兒心裡不禁微微一動,暖意上涌,覺得他們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學問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里這份家的恩情,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都牽著那一條穿過心底的細線,動一動,疼;疼也愛,手握在一起,目光纏在一處,腳步迴響著同樣的節奏。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甚至生離死別都不怕,總之是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還有什麼比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我們仨》書評/艾小柯)

推薦閱讀:

自我成長 | 當找不到有力的外援時,我們要成為自己的靠山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德治
慧律法師:【我們看世間人講《金剛經》嚴重的錯誤】
正是因為有了挫折和磨難 才塑造了我們精彩的人生
如果我們不是異地戀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