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海灘、濕地:香港郊野公園的靜謐與美麗|汪靈犀
春節臨近,赴港游又成熱門話題。多數人到香港,都清一色選擇「上山下海」——上太平山、下海洋公園、去金紫荊廣場等內地客「標配」景點轉轉看看。又或者是去九龍半島的油尖旺或港島的銅鑼灣中環一帶去購物,把「買買買」當成香港行程的全部。但其實香港的吸引力遠不止此。香港有千面,如果你想要體驗一個更別緻的香港,小編推薦你去郊野公園走一走,關鍵是,全都不要門票哦。
郊野,遠離市區。離島,海灘,露營,徒步,釣魚,觀鳥,沒有城市的喧鬧,沒有人潮的滋擾,卻有略帶鹹味的海風,漫天的星斗,和讓人完全放鬆的大自然。靜謐的世界裡,別有一番情趣。
南丫島上遠眺。港人心愛的「後花園」
內地遊客可能想不到,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國際大都市裡,城區面積只佔1/4,有3/4的土地實際上都是散發著濃郁自然氣味的大農村,並且幾乎是處於未被開發的原始狀態。
香港在被殖民時期,就劃分了多個郊野公園。上世紀40年代,香港的樹木大多遭砍伐殆盡,以用作燃料。50年代至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人口劇增,對休憩用地的需求也日增,於是政府推出造林計劃。到70年代終於見到成果,港英政府在1976年制定《郊野公園條例》,將香港40%的地方辟設為郊野公園,翌年劃定第一批郊野公園,包括城門、金山、大潭、獅子山及香港仔等。如今,獅子山已經成為艱苦打拚的香港精神化身。
幾十年來,雖然香港人口以幾何級數跳升,但目前在全港1100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有400餘平方公里是郊野公園,包括24個郊野公園及一些特殊地塊和海岸公園。
郊野公園土地仍得以保存,不得不說與港人對其的極度珍視有關。例如,為了補償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和新界西區其他基礎建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香港正在擴建北大嶼郊野公園。香港近年有人提出在住房緊張的情況下動用郊野公園的土地作其他用途,但一些團體和環保人士普遍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郊野公園是面向平民、全民共享概念的公共財產,內地都在強調城鄉共生的概念,香港更不能縮減自己的「後花園」。
都市自然間自由切換
香港人心中的「後花園」,是他們從繁華中抽身而退的休憩凈地。得益於發達的交通網,從香港市區到一些郊野公園只需半小時不到,彷彿從喘不過氣的水泥森林,到清新野趣的自然世界,中間僅有一步之遙。自由切換的奇妙感受,誰人不愛呢。
比如距離中環不過千米的港島徑,是亞洲地區唯一入選了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世界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出版商)全球十大行山徑的路線。這裡的山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時而是開闊的平地,時而是曲幽的小道,沿途更可飽覽南中國海、石澳、大浪灣、赤柱等一帶的壯麗景觀。
再比如香港著名的麥理浩徑,起於西貢,終於屯門,貫穿全港8個郊野公園,橫跨整個新界東西及九龍北部。和親友在山裡沿著山徑走著,翻過一個山頭,發現了一片無人的海灘;走到下一個拐角,找到了一個古樸的漁村;抬起頭,也許你能看見烏雲密布;回過身,也許你能看見斜陽盡染。你們一直走一直走,但不會覺得無趣,因為沿途的美景會讓你們沒法拒絕。再加上香港郊野公園的行山路徑和配套設施都非常發達,在這裡休閑愜意,滿分。
麥理浩徑沿途美景。注重保持景色原汁原味
香港的郊野公園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注重保持景色的原有風貌。在規劃和建設時,除了一些必要設施外,基本沒有現代建築,山林、水塘、海岸,無不保持原有野趣。
有的內地遊客去香港的郊野公園爬山,連水和吃的都沒帶,以為那裡會像內地的景點一樣,時不時就會在半路遇見小賣部,結果走完全程,除了遇見山上的猴子、蜘蛛、蛇、鳥兒、蝴蝶等一眾小動物,連小賣部的影子都沒看到,又飢又渴都快虛脫,對郊野的「野」印象深刻。
行至長洲、南丫島、大澳漁村等淳樸的離島,「野趣」又變成另一番景象。這裡還保留著香港最初的模樣,眼前是一片汪洋,點綴著些奇奇怪怪的石頭,身後是密密的山林,偶爾傳來幾聲蟲鳴鳥叫,岸邊擠滿擺攤叫賣的漁民,一股漁家氣息撲面而來。
打漁,吃海鮮,街巷帶著一種緩慢而悠閑的節奏,不少民居都帶有度假屋的味道,雖說不上豪宅,但庭院布置都給人一種很精緻的感覺。晚上摟著心愛的姑娘來到海邊,眺望對岸市區的燈火闌珊,目送船隻一艘艘眼前駛過,俯看海水的波浪拍打著岸邊,會有一種穿越的錯覺。什麼樣的體驗,能比這更浪漫呢!
推薦閱讀:
※「一曲溪流一曲煙」-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沙家浜濕地賞蘆花
※中國最美的六大濕地公園
※沼澤划船日記--Day2
※西溪濕地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