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文章彙編

研究性學習文章彙編目錄○ 研究性學習產生的背景○ 研究性學習的發展軌跡○ 研究性學習的產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內涵○ 研究性學習的基特徵○ 普通高中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 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 感受時間——校本課程計劃研究性學習產生的背景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我國教育界面對新世紀社會發展的要求而採取的一項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一、知識經濟對教育提出的挑戰知識經濟對創造人才和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1996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對「知識經濟」作出了這樣的定義: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也就是以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科技,關鍵因素是人才。知識與智力資源是第一要素。行動電話、多媒體電腦、英特網、電子商務、克隆羊、納米技術……這些東西從「天方夜譚」到「津津樂道」再到「熟視無睹」,彷彿是一夜之間的事情。震驚於這種飛速變化的人們給這個時代取了各種名字,「信息社會」、「知識經濟」,這些東西的背後是先進技術,先進技術的背後是人,是人的智慧和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靈魂。1998年春天,中科院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題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報告,6月1日,江澤民主席在會見「兩院」院士時,發表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的談話。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掌握知識的程度,擁有人才的數量,特別是知識創新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將決定一個國家綜了解研究性學習的發展歷程,有助於我們正確地理解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涵義,有助於我們認識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證明: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意味落後,落後則意味屈辱和挨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立足於世界。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只有擁有創新人才,不斷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對於個人來講,如果沒有創新能力,就很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站穩腳根。未來學家對未來學生的要求概括為三條:一要學習對明天有用的知識——獲取知識的方法;二要學習對付明天的應變能力——會實踐的能力;三要學習終身受用的本領——會創造的本領。由此,我們可得出這樣一個共識:知識經濟時代更加呼喚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二、加入WTO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WTO呼喚基礎教育培養目標重心的轉移。2001年12月11日,經歷15年的馬拉松式的談判之後,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的第143位成員。加入WTO後,意味著過去的「壁壘」經濟讓位與全球經濟。而要加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創新的再生產產業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意味著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中國的企業要與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世界知名企業爭奪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對於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來說,需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以增強實力。約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趨勢》中指出:「世界已邁向一個所有國家之間進行自由貿易的時代。」世界上將不存在一個國家完全獨立的經濟,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已溶入世界經濟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重要財富將不再是資源,而是公民的創新能力。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加入WTO,對我國教育培養目標的影響是最大,也是最深刻的。它要求教育在培養目標的重心上必發生轉變。首先是變重「傳承」為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是變重「守業」為重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再次是變重「單幹」為重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是創新人才呢?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就是創新人才。創新精神主要包括三種精神:①求異精神。即善於在無疑處生疑,在無路處走路。②冒險精神。即探索未知領域,充滿關隘、兇險和迷茫。一切偉大的文明都是民族活力推動的想像力的冒險所成就的,也唯有喜歡冒險的人,才能理解探索者的偉大之處。③獻身精神。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諾貝爾當年實驗炸藥時,不知失敗了多少次,有5人被炸得血肉橫飛,他的弟弟也被炸死。但諾貝爾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終於獲得成功。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三種能力:①創新思維能力;②創新想像能力;③創新實踐能力。創新性人才在個性上有如下特點(吉爾福特,1967):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慾;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的運動機理有深究的動機;知識面廣,善於觀察;工作中講求理性、準確性與嚴格性;有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直覺,喜好抽象思維,對智力活動與遊戲有廣泛興趣;富有幽默感,表現出卓越的文藝天賦;意志品質出眾,能排除外界干擾,長時間地專註於某個感興趣的問題之中。可以看出,創新性不僅表現在人才的智力上,而且表現在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加入WTO也呼喚基礎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研究性學習的發展軌跡在我國研究性學習開始於何時?似乎難以給出一個精確無誤的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出台之前,我國的一些學校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從上海七寶中學「開放性」主題活動課程的實驗開始,有深圳華僑城中學、大慶一中、江蘇太倉高級中學、天津實驗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河南鞏義二中、四川成都列五中學、黑龍江哈爾濱九中、上海汶萊中學、江蘇江陽一中等等加入了我們的實驗隊伍。近年來,部分省市進行的課程改革實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上海市七寶中學的「角色體驗」;上海市大同中學的「專題研究」;上海市向明中學的「自創性研究型課題」;上海市西中學的「綜合主題活動課」;華東師大一附中的「跨學科活動課」;浙江省瑞安中學的「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社會調查等等。這些都為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提供了範例。1999年元旦,《上海教育報》在展望新世紀教育發展趨勢的專版上,發表了張肇豐副研究員的《研究性學習倍受關注》短文;1999年5月15日,《文匯報》發表了他的題為《研究性學習:另一種學習的革命》的論文。後者是普教所課題組公開發表的第一篇關於「研究性學習」的文章,好像也是我國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正面闡述「研究性學習」的文章。1999年10月下旬,教育部基教司在江蘇無錫錫山市召開「全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研討會」。根據基教司的要求,上海的代表用半天時間在大會上向全體與會者介紹了研究性學習的作法和構想。晚上,朱慕菊副司長召集上海的部分會議代表進行座談,明確將「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的研製」項目委託上海市教委承擔,並就「研究性學習」本身談了她的許多指導性意見。2000年6月29—30日,教育部基教司在上海召開《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討論稿)專家論證會,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長、沈白瑜處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兼,以及來自各地師範大學和教研室的10多位專家、教授參會。會上,與會者對《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討論稿)提出了許多修改、補充意見。2000年2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改稿)》,(教基[2000]3號),將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項內容,從2000年9月1日起在全國10個省(市)先期進行實驗。2001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要求從2002年9月1日起全國各省市高中使用《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這意味著研究性學習從2002年9月1日起將在全國所有普通高中實施。2001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從2001年9月1日起,研究性學習又在全國38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小學和初中開始實驗。研究性學習在通向21世紀基礎教育的新課程體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作為必修課貫穿於小學至高中整個基礎教育階段。這無疑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上的重大突破。 研究性學習的產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研究性學習追隨世界課程改革發展趨勢,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一、研究性學習的歷史淵源根據筆者手頭的資料和理解,研究性學習繼承了歷史上許多教育家的理論、觀念和方法。從18世紀以來,「研究性學習」至少大規模地倡導過3次。第一次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主要倡導者是盧梭、裴斯泰洛齊等人,盧梭認為人天性具有探究的慾望,教師應創設問題產生情境,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這種觀點為今天的研究性學習奠定了思想基礎。這個時期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直接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從中世紀的蒙味、迷信、盲從中解放出來,讓理性的光輝照亮人的心靈。第二次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主要倡導者是杜威、克伯屈等人。杜威概括了科學探究的五個步驟,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問題學習法」使研究性學習從觀念層面向實踐層面上推進了一大步。這個時期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主要是應工業化時代和社會民主化的要求,並且受實驗科學的影響,其目的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會的人。第三次是20世紀5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主要倡導者是美國的布魯納、施瓦布、費尼克斯等人。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施瓦布的「探究學習」相繼產生,兩者不僅深化了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更是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這可視為研究性學習的雛形。這個時期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主是適應「冷戰」時期科技、軍事與空間競爭的需要,目的是培養「智力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會「精英」。二、研究性學習是教育領域裡的一個世界性的主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把學習方式的轉變視為重要內容,研究性學習正成為教育領域裡的一個世界性主題。研究性學習儘管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稱呼不同,組織實施的方式各種各樣,但本質上都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實踐性的學習方式。有一個鮮明的共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美國從1998年起在大學、中學、小學開展了「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包括學會與人合作、自主決策、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等技能,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美國小學的閱讀課有一種作業是讓學生寫《研究報告》。比如,三年級寫《青蛙》。教師要求學生在家養幾隻小蝌蚪,天天觀察蝌蚪的生長情況,記下它的變化。學生親眼看到蝌蚪長出小腿,最後脫掉尾巴,跳出魚缸,變成小青蛙爬走了。他們根據自己的《觀察日記》寫出上述過程,還到圖書館查《大百科全書》,有的學生從電腦中調閱有關資料,寫成報告。老師給六年級學生出的作業題是《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留了一串思考題:「你認為德國法西斯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珍珠港遭日本偷襲的事件」,「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你認為當時是否只有使用原子彈這一種辦法獲取勝利」,「你以為世界人民怎樣才能避免發生戰爭」等等。學生紛紛收集有關「二次大戰」的圖片、錄像、書籍、報刊、縮微膠片和光碟等資料,如饑似渴地閱讀、摘記、做卡片,激烈地爭論。他們還走訪參加過二次大戰的老兵和當時的目擊者,最後以翔實生動的資料寫出個人研究報告。不少學生的報告洋洋萬言,分出章節並附有圖片,列出參考書目,儼然成了一本書。流行病專家常常告誡,公共圖書館的書報、公共場所的扶手以及紙幣上,都留有許多種類的病菌,接觸後須洗手、消毒,以免傳染疾病……但美國華盛頓市12歲的若奈達?布羅克和9歲的咪咪莎拉卻不「人云亦云」。在他們的父親的支持下,兄妹倆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取證」和研究。他們把經過消毒的棉布條放在12個地鐵站的電梯和樓梯的扶手上,然後在3天後收回棉布條並做細菌培養,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可能傳染疾病的有害病菌。此後,他們用相類似的方法對15本暢銷書和100張紙幣做同樣的檢測。結果證實:前者也沒有多少病菌,而後者卻滋生有大量病菌。對此他倆分析說,書本上和扶手上之所以沒有很多病菌是由於生長環境並不適應,而紙幣上往往沾有油污,而且常置於衣袋或錢袋,因而溫度較高,創造了一個有利於病菌生長、繁殖的環境。他倆的研究報告後來發表在權威的《流行病學》雜誌上,受到了專家的關注和肯定。美國勞倫斯中學,從1985年開始一直為7年級的學生開設一門「自主研究」課程,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獨立完成專項課題的研究。法國的初中、高中、大學預備班都開設了相互銜接的「研究學習」課程。1995年法國在初中二年級進行「多樣化途徑的研究性學習」實驗。1996年又在大學預備班開設了「適度發揮學生創造力」的課程,簡稱TIPE。1998年4月又在高中開設了「有指導的學生個人實踐活動」課程。1999年在初中三年級新增加必修課「綜合實踐」。日本在1998年起草的21世紀初等教育內容應有方針的諮詢報告中,提出全日本中小學新設「綜合學習」課程。並指出綜合學習課程中應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開展以兒童興趣為基礎的教育活動,以實現如下目標:(1)培養兒童自己發現課題,主動地學習和思考,獨立地判斷,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2)讓兒童掌握學習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法,養成主動地、創造性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並開始學會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綜合學習」課程的標準課時在小學三、四年級每學年105學時,五、六年級110學時,超過總課時的1/10。關於綜合學習課程學生應選擇么內容和課題?在教育課程審議會報告中指出,綜合學習課程是由一個各學校充分發揮自己創意來組織的學習活動,活動內容是跨各類學科的。日本《學習指導綱要》的總則中對「綜合學習」的學習活動有如下一些案例:國際理解、信息、環境、福利、健康等跨學科的、綜合性的課題;基於兒童的興趣、需要的課題;適合地區、學校特色的課題。綜合學習課程的目標旨在重視解決問題的學習,培養兒童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質,以及學習收集信息,歸納總結的方法,掌握彙報、發表、討論等等學習方法。東京學芸大學附中已編寫了一本《對物理世界的研究》,作為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指導用書。要求學生在這一年內研究6個專題,每個專題花5—6個學時,各個專題包括若干實驗和專題研究,結束後要撰寫研究報告。下面是日本宮城教育大學附屬中學實施的「課題研究學習」課程中,學生選擇的課題(表1—1)。表1-1 課題研究學習課程學生的選題領域題 目人數環境臭氧層空洞的發生和影響 垃圾問題 日本的發電廠 能量與環境問題 酸雨 垃圾的回收與再利用 汽車和環境的變化 瀕臨滅絕的動植物 森林的保護 溫室效應發生的歷史及危害3351152113信息遇難時的信號 電話的歷史 影像的信息效果 攜帶電話的未來 計算機網路上的秘密 郵寄物 報紙是怎樣做成的 信息在海上的傳遞方法 電話局和現代人的關係 信息和袖珍呼機 321412123國際理解外國文化及組織機構同日本的差別和日本相關的亞洲各國 日本和西洋音樂 制定世界模擬旅行計劃 歐洲的點心和日本的點心 日本和世界的死刑觀 古代中國和日本的 革命給現代帶來的影響 日本電影和美國電影的差別 從外國引入短褲的歷史 1215311131健康酸梅和茶葉 初中生和老年人生活的比較 人的壽命 精神緊張與健康障礙 食物與健康 人為什麼要吸煙 野生的猴子與動物園的猴子的差別小兒科護士的工作 沒有治療方法的疾病 導盲犬 15212123112000年9月,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委員會在《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書——學會學習,全面發展》中新設置了「專題研習」課程。專題研習是指就特定的題目進行探究。專題研習的題目可以由教師給出,也可以由學生自行選定。專題探究工作可以由個別學生獨自完成,也可由多個學生合作完成。設置「專題研習」課程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擴寬學習領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高層次的思想能力,培養與別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及自學的態度。三、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載體教育內部對課程改革的探討始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推出了旨在迎接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從各發達國家課程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主張課程改革要從兒童的經驗出發,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建構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一切構成了開設研究性課程的出發點。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為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要創造了空間。同時,也適應社會對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0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的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國民素質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學技術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國際競爭力由第24位滑至第31位。如果我們把這種令人不安的下滑與我國的教育多年來的「發展」聯繫起來看,把教學時間和重點放在什麼方面呢,就早已不是一個理論問題了。要創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課程是關鍵的制約因素。江澤民同志指出:「綜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現與發明,都是產生於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這是一條普遍的規律。」「人們思維、創造的最好年齡一般是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研究表明,3—9歲是創造性的啟蒙時期,是培養創造素質的基礎階段;9—22歲是培養創造素質的關鍵時期;22—28歲才是創造素質的結實期。中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六、七歲到十八、十九歲,是培養創造素質的關鍵時期。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創新教育,自然成為中小學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一個人在某一個問題上要有所創新,他對這個問題必定要有大量的、充分的研究。所以,研究與創新密切相關,沒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創新,研究是創新的基礎。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先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學習合理的組織課程類型和模式,使小組討論、個別學習成為教學組織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機會。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等環節,讓學生大膽地想像,提高創造性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使學生創造性潛能得到充分發展。雖然其他學科課程也承擔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任務,但是研究性學習由於具有開放性、多樣性、兼容性和時間性等基本特點,因此,研究性學習比其他學科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更為突出,更為集中,更為鮮明。綜上所述,知識經濟和加入WTO呼喚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不僅要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更關鍵的是要解決怎麼學的問題。出於這樣的考慮,研究性學習「破土而出」了。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內涵研究性學習第一次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可是目前大家對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卻知之甚少。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呢?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列入面向21世紀《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實驗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是「研究性」,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門必修課。研究性學習課程是高中、初中和小學(三年級以上)學生的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門由國家宏觀控制、學校自主開發、學生自主選擇、學生主動探索的必修課程。 研究性學習的基特徵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弄清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就不難理解了。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有自主性、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和過程性。1.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最為顯著的特徵是:把學生真正地置於主體地位。自主性的實質在於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來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潛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在研究性學習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過程中,從問題的提出到課題組成員的組合、指導教師的選擇、研究內容的確定和實施、研究成果的評價及交流展示等都由學生自主決定,教師只起參謀作用。這樣把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位置,最終表現自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給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了空間。2.創新性研究性學習的本質特徵是:創造性。第一,研究性學習堅持創新性學習的目的觀。創設問題探究的情境和過程,在特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才能。研究性學習是創造性學習。第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具有創造性。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研究中的困難或實際問題也迫使著學生不斷地變換著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能動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大膽地想像,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學生的思維自由地飛翔,不斷地迸發出創造的智慧的火花,從而使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跳躍性思維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和強化。第三,研究性學習的結果具有創造性。研究性學習的結果往往是發現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或者相對學生自己來說是首次發現的知識,其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創新能力的提高。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實踐性。如何理解研究性學習中的實踐呢?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可以到社會上做調查,也可以到大學、科研機構訪問請教,還可以在學校中查閱資料、上網和老師討論問題。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的最大不同是: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於對學生進行純學術性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研究的重點一定會有差異,這就意味著研究性學習會「校校不同,生生有別」。實踐具有多樣性,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實習、探究、生產勞動、創作、社會實踐等活動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他們勇於探索,不怕挫折,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個性品質。4.開放性研究性學習開放性的主要表現:一是學習內容上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別的知識體系,除了學校提供一部分現成的內容外,大部分學習內容要靠學生自己到社會上去尋找,可在自然、環境、社會、科技、文藝、教育、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中尋找到適當的課題,範圍很廣泛,這使研究學習的內容極具開放性。二是學習時空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在主題的選擇、研究的視角、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方法的確定、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手段的運用、研究結果的表達等方面有較大的自由度,給學生和指導教師發揮自己的特長留有足夠的空間。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促使學生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積累更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實踐知識。5.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研究的問題和研究的手段,由學生自主研究知識的發生過程。而且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個人獨立研究,也可以小組合作攻關;可以調查,也可以理論探索;可以撰寫論文,也可以撰寫調查報告……。整個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6.過程性研究性學習把實施的過程看得比結果更為重要。當然,研究性學習也看結果,但研究結果對學生而言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習和掌握了研究一般問題的流程和方法,親身經歷了自我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思考、猜測、推理和他人交流合作等較為複雜的探索活動,體驗了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增強了研究意識和問題意識,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去解決問題。 普通高中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負責人答《中國教育報》記者問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是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對於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如何把握其精神實質和內涵,如何體現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如何具體組織實施研究性學習,如何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等,成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關注的問題。日前,記者走訪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負責人,就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採訪。--編者按 1. 為什麼在高中課程中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這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2. 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答: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二是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學習中,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並恰當地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地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鍊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 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答: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第一個特點是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第二個特點是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第三個特點是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4.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呢? 答: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  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還可以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學生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比如,進入問題情境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進行討論。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②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③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在表達和交流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5. 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教師的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同時,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還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6.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如果有的成果參加評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著專業工作者和媒體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第三個特點是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7.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對這門主要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如何加強管理? 答:研究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從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增強教育改革的緊迫感,選擇合乎實際的推進策略,切實履行管理職責,使研究性學習在學校中得以實施。教育行政部門應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可採取先試點,再在面上推開的工作策略,積極創造條件,爭取一兩年內做到全面實施。教師培訓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有關的教育研究、教師培訓機構都要十分重視,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制訂近期和中長期的培訓計劃,並切實加以落實。同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從實際出發,開拓思路,積極引導,加強素質教育的輿論宣傳工作,支持和幫助學校開闢校外學習、研究的渠道,發展教育系統與校外系統的聯繫,在創設有利於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社會環境上發揮作用。另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區域性的、校際的經驗交流活動,鼓勵先進,積極推動。要針對地區差異和學校類型差異,進行分層、分類指導,注意扶植、幫助有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在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督導評估項目中增加對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情況(包括課程落實、制度建設、資源利用等)的檢查內容,並把它作為學校評優和示範性高中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還要重視發揮教研、科研機構的作用,要組織力量開展切實的研究、指導工作。及時發現和總結學校、教師在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加以推廣應用,並根據學校、教師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採取有針對性的指導措施,或向行政領導部門提出建議。  學校必須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學習評定和統籌協調等方面著手,加強研究性學習的開發、實施、評價和管理。應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年和三年規劃。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如計算教師工作量制度、課程建設檔案制度、校內設施設備使用制度、課程實施情況的評價制度、教師指導經驗的交流制度等,並建立家長和社區有效參與的機制,使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管理走向規範化的軌道。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校內資源、社區資源和學生家庭中的教育資源。學校內部資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特長、愛好的教師和職工,包括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校園等設施、設備和場地,也包括反映學校文化的各種有形、無形的資源。有條件的地方應盡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的人才資源,利用電子信息資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北京師範大學網路教育實驗室 黃榮懷 一、研究性學習概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江澤民總書記在第三次全教會上指出:「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提到關係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江總書記把「創新」與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聯繫起來,「創新」已不再僅僅關係到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而是決定著我們國家的生死存亡。為此,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決定要在普通高級中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進一步,教育部[2001]6號文件印發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其中將研究性學習定義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是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指南》中給出了研究性學習的兩大類型: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三種主要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四個主要步驟:指導確定選題、制訂研究計劃、實施研究、撰寫研究成果;五個主要特性: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個主要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毫無疑問,實施研究性學習對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師處於缺乏創造性思維的狀態,要讓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是不現實的。同時,如果沒有一個鼓勵學生髮展創造性思維的社會環境,不考慮社會環境的現實特徵,學生在學校學得再好,也是不可能對社會的發展起多大作用的。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如此發展的今天,創新能力是與信息的獲取、加工、分析、處理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信息技術背景下,特別是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探討如何培養學生在網路環境下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尤為重要。二、網路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三要素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人類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信息決定著我們的生存,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乃至體制的根本變革。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因此,網上資源與多媒體網路環境也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條件:首先,網際網路上的關於自然、社會、生活以及各學科的教育教學資源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研究、探索、實踐的材料。即網上資源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研究探索材料。其次,基於網路的搜索引擎、相關的計算機軟體工具如幾何畫板等為研究性學習提供研究、探索、實踐的輔助工具。即工具軟體是研究性學習的輔助研究工具。第三,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撐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學習平台,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交流、協作和項目(活動)管理工具。即網路平台是研究性學習的交流管理工具。綜上所述,網上資源、工具軟體、網路平台是網路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內容,即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一方面網上資源、工具軟體、網路平台三要素為實施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重要條件,另一方面實施研究性學習旨在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潮流。三、創新思維培養與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創新」是指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創造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創新過程就是創造性勞動的過程,沒有創造就談不到創新。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創新。因為創造了生產工具才使人類脫離動物界;因為創造了語言文字才使人類脫離原始人的蒙昧狀態逐漸發展成為有高度智慧的現代人。人類與自然作鬥爭的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創新。創造性思維是創新人材最基礎的素質,培養創新人材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創造性思維。按照何克抗教授的觀點,創造性思維結構由發散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橫縱思維等六個要素組成[9]。在創造性思維結構的六個要素中,發散思維主要解決思維目標指向,即思維的方向性問題;辨證思維和橫縱思維為高難度複雜問題的解決提供哲學指導思想與心理加工策略;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則是人類的三種基本思維形式,也是實現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過程(即主體)。在此基礎上,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五個環節,即:[9] 環節1:重視發散思維的培養 環節2:重視直覺思維的培養 環節3:重視形象思維的培養 環節4:重視邏輯思維的培養 環節5:重視辨證思維的培養網上資源、工具軟體與網路平台的綜合應用可以更好地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首先,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更好地促進創造性思維環節一,即發散思維的培養。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或多向思維。發散思維強調思維內容和思維成果應與傳統觀念或原有概念不同,甚至相反,其思維目標事先不能確定,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其資源極其豐富,在互聯網上可以是學生接觸到各式各樣、方方面面的信息,從而使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於書本的內容,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之後,敢於大膽提出自己觀點的創新精神。其次,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環節二和環節三,即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人類思維的基本形式通常就有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類。事實上,創造性活動中的關鍵性突破(即靈感或頓悟的形成)主要靠形象思維(尤其是創造想像)或直覺思維。直覺思維具有整體把握、直觀透視與空間整合、快速判斷的特點,形象思維的基礎是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想像能力(包括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在這方面工具軟體,典型的如幾何畫板可以輔助學生對一些幾何問題和力學問題進行研究與探索,電子表格軟體可以幫助學生從大量的數據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並尋找結論;此外,網路虛擬實驗環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學生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情景,通過網路進行一些虛擬的科學實驗,輔助學生進行探索與思考,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培養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 最後,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環節五,即辯證思維。辨證思維(即辯證邏輯思維)是指「能運用唯物辯證觀點來觀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觀規律,重視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能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既看到事物之間的對立,也看到事物之間的統一,還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從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從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總之是兩點論不是一點論」。網路平台使得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相關專業人事進行交流,互相從問題的不同側面進行辯論與探討,可以使學生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探索事物的來龍去脈,更加全面的認識問題。另外,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在網路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並不排斥非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而是網路環境下研究性學習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並適應信息時代的人才要求。四、研究性學習網路環境1.網上資源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知識源泉《指南》中關於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要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些需要研究的問題從哪裡來?文獻資料從哪裡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從哪裡來?當然,它們可以來自於書本、圖書館、博物館等。但決不可放棄網上資源。目前國內的科普網站有科普之窗、伊文科普、中國科普、北京科普、科普社團、大科普網、趣味科普站、中國科普城、中國科普博覽、前沿科學科普網等近百個。它們均含有豐富的資源。比如:中國科普城 (http://www.stcity.net.cn/),內容上分為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軍事天地、電腦時代、地球科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生命科學、風土人情和文學藝術等十大類,近千個小類。已收錄了近百冊圖書500萬字的文字資料,圖片近3000張,文章近1萬篇,並且每天以100-200篇文章的速度增加。中國科普 (http://www.cpus.gov.cn/)由科學技術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主辦,旨在讓公眾理解科學。欄目有政策法規、科普動態、科普基地、科技前沿、科普論壇、科學與生活、科技史話、科學人物、少年科技樂園等。國際上也有許多科普資料,如位於矽谷的San Jose現代技術革新博物館,由舊金山市政府投資1億美元、博物館自籌5000萬美元而建成。博物館中的計算機可用於設計自行車、機器人、電子軟體、人體科學、自然科學、計算機實驗室,絕大部分是參與式設計,還專門設計了競賽項目。館長認為,這本身就是博物館的精神。博物館設有學習中心,有計劃地組織學校教師來中心接受培訓,全力為提高教師的科技素養服務。給學生安排的觀摩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各專題的活動月月更新。洛杉磯市郊Getty藝術博物館於1995年開館,藏品都輸進可以互動查詢的聯網計算機。每年有4萬名學生、1.5萬名教師前來參觀學習。博物館介紹了各種活動和計劃,其議題都提供給教師參考。這些高質量的博物館為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學習、幫助教師在職進修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2.工具軟體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研究型學習可分為文獻研究、實驗或觀測、調查研究、建摸概括、暢想論證、思辯探究等,都是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獨立從事某項課題研究,包括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獨立開展研究,最後提交研究報告,其一般程序分為指導確定選題、制訂研究計劃、實施研究、撰寫研究成果等四個步驟。其中每一個步驟都可以用計算機輔助完成。比如,在實施研究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收集到的資料、信息、數據等進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行課題研究,得出結論。」此時字處理軟體(如:MS Word 97/2000和WPS 2000等)與電子表格軟體(如:MS Excel 2000等)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在撰寫研究成果,「學生將研究結果以報告或論文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大字、模型、小品、漫畫、圖片、聲像、多媒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此時字處理軟體(如:MS Word 97/2000和WPS 2000等)與電子簡報軟體(如:MS Powerpoint 97/2000等)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有一些工具軟體可以直接輔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研究,典型的有「幾何畫板」。幾何畫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1995年聯合從國外引進的工具平台類優秀教學軟體。自93年「中心」推出幾何畫板的漢化版以來,很快受到數學教師的歡迎,經過「中心」近幾年舉辦多期有關幾何畫板的應用培訓班及部分學校的積極試驗,目前運用幾何畫板進行數學教學革新的思想已開始為教師們所接受,並已逐漸在全國不少中學的教學中應用和推廣。幾何畫板可以幫助學生從動態中去觀察、探索和發現對象之間的數量變化關係與空間結構關係。例如,為了讓學生較深刻地理解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可以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做一次這樣的數學實驗:在該實驗中,學生可通過任意改變線段的長短和通過滑鼠拖動端點來觀察兩個三角形的形態變化,學生從中可以直觀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目前幾何畫板可以用作數學和物理相關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重要輔助研究性工具。網路虛擬實驗環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學生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情景,可以幫助學生就一些需要進行實驗而缺少實驗條件和實驗環境的研究性學習內容提供幫助。網路虛擬實驗是在Web中創建出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環境,其中每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物體代表一種實驗對象。通過滑鼠的點擊以及拖曳操作,用戶可以進行虛擬的實驗。網路虛擬實驗室實現的基礎是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與儀器技術的結合。虛擬儀器技術與認知模擬方法的結合也賦予虛擬實驗室的智能化特徵,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可以自由地、無顧慮地隨時進入虛擬實驗室操作儀器,進行各種實驗。不但為實驗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及遠程教育提供了條件和技術支持,還可以隨時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儀器。通過網路虛擬實驗室,能夠通過計算機在網路中模擬一些實驗現象。它不僅僅能夠提高遠程教育的教學效果,更加重要的是對一些缺乏實驗條件的學生,通過網路同樣能夠 「身臨其境」的觀察實驗現象,甚至和異地的學生合作進行實驗。[10]3.網路平台是合作研究與項目管理的重要工具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這麼長時間的「作業」,教師如何對其進行監控?其它同學如何了解其進展?如何共享研究成果?在網站上定期發布其研究進展或用Email不定期的通報相關情況應是一種較好的解決辦法。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顯而易見,網路是其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比如,開始時,每個同學的搜集的資料和自己取得結論或形成的觀點可以在網上發布;可以全班集中討論,也可以通過Email或BBS非同步討論;將初步的成果公布在網上,再繼續通過網路進行討論,如此反覆。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此時,小組的合作非常緊密,更需要共享資源、共享思想、協調任務進度,因此更離不開網路的支持。目前,北京師範大學網路教育實驗室在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關鍵技術的支持下已成功開發出一套完整的協作學習系統WebCL(www.webcl.net.cn),該系統除了支持資源共享、不同分組策略和互動協作等功能外,還具有任務調度、項目(活動)管理等功能。同時,北京師範大學與北京泰盛德公司開發的新紀元網際網路協同教學系統是在學校區域網上進行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有利工具。該系統具有Internet教學平台、資源庫管理平台、電子閱覽室平台和學校Intranet應用平台,可以優化教學過程,創建開放試資源建設機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五、結論 施樂公司首席科學家和副總裁、Palo Alto研究中心(PARG)主任約翰?布朗博士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另一種是內顯的。外顯知識與概念有關,而內隱知識與實際知識、技能、訣竅有關。隱性知識在行為、做事情和參與社會活動時就展現出來,因此,內隱知識會以一種慢慢出現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群中傳播。在物理上教給學生概念、概念化的框架以及物理事實,這些都是物理的外顯知識,這並不能使學生成為物理學家。要想成為物理學家,他們必須學習這門知識的慣例,在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一個平台,這種相互作用是以認知為特點的,並存在於深思熟慮的調查行為中。展望數字時代的潮流,人們有機會創造一種新的學習方陣,這一網路方陣中將包括大量具有某些特殊交叉興趣的成員(甚至小孩)。布朗博士曾觀察過一個紐約的7歲孩子和一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專家談論企鵝,相信這個專家絕對沒有想到他在和一個7歲孩子對話,而這個孩子的學校沒有一個人對企鵝感興趣,但這個孩子通過網路搜索找到了興趣團體。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的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以增長學生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跨時空地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知識背景甚至不同種族的人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因此,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應成為學習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我國高中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和一門課程,還應是終生學習的一種主要方式。 感受時間——校本課程計劃課程目標: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教育、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決定,為推動素質教育在我校向更深程度全面開展,且基於最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一個包含最新信息的邏輯嚴密的學科全貌」,通過我校研究性學習實踐過程中的嘗試,設計本課程計劃。新課程的內容是:以時間認識過程為代表的人類文明發展階梯,通過回顧使學生在獲得現成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人類前進的過程,學會探究新知識的方法,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索知識、探索科學的精神。  課程類型:根據馬什的校本課程分類方法,選擇教師小組指導中期計劃的探究型課程。通過師生互動討論、教師指導學生探究製作、實地測量和參觀等活動,實現課程目標。 評價機制:建立雙向調控的評價機制。 學生活動評價:重點考察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觀察學生課堂的情緒變化,養成快樂學習的習慣;及時收集反饋信息,發現學生的思維火花,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接受失敗,承認失敗的價值。 課程評價:根據學生活動的發展和學生情緒的變化,適時調整課程的進度和發散方向。 課程建議:在現行學科教育的體系下,建立各學科教師的協作,提供充足信息來源和實驗空間。 主講教師:由地理教師、物理教師、歷史教師、語文教師、微機教師組成的指導教師組 教學材料:自編教材講義、多媒體課件、網路和參考資料授課時間:每周活動課時間,1課時,共35課時 授課對象:高一學生教學提綱: 感受時間 第一章、引言——人類對時間的感受:(1課時) 時間知覺是人腦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周期性的反映。對時間的知覺判斷往往是依據某種媒介進行,一般來說是依據物理時間、生物時間、心理時間這三種。 物理時間主要是依靠時鐘、手錶、日曆或自然界的周期現象判斷,進行時間知覺。如晝夜交替、月亮盈虧、潮漲潮落。這種計時方法比較客觀。 生物時間主要是依據人體內部各種生理過程節律性的變化即「生物鐘」來知覺時間的。人體內的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一切物理和化學變化都是有節律的,人體內部的生物鐘以及自然界的各種節律都是宇宙節律決定的。這種節律變化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成為人們時間知覺的依據。 心理時間是指一定時間內個體心理活動的效率或客觀事物被主體心理感知的次數,這種時間知覺以主觀感受為主,因此常受個人情緒、性格、氣質及需要態度的影響,不太準確。 人類的活動、健康狀況、情緒和態度會影響個體對時間的估計——時間具有相對性。因此,生物時間和心理時間用來把握時間具有不確定性。人們更多依賴,如晝夜交替、月亮盈虧、季節變化、影子的變化、星辰的位置變化等等,也就是物理時間來感知時間。 討論:在人類的早期,有什麼方式感受時間?有什麼直觀方式計量時間? 第二章 時間測量的需要(1課時) 師生討論:早期人類在什麼條件下產生對時間測量的需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人類早期的文明,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認識到時間的產生,首先是語言交流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勞動生產的需要: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冰期結束,亞洲大陸開始農耕,其後全球各大洲先後進入農耕時代。農耕生產的季節性特徵表現出對時間強烈的需求。 第三章 早期計時器——看得見的時間(10課時) 一、沙漏、滴漏: 1.教師講解原理,並舉例說明。如「銅壺滴漏」、公元660年日本中大兄皇子製造的水鍾,即「漏刻」。 2.學生分組收集資料,舉辦圖片展覽和講解。圖片來源可由網路查詢。 3.學生仿製沙漏或滴漏,利用仿製的工具計量時間。  4.討論:沙漏和滴漏等形式記時器的缺點:沙漏只能計量時間段;滴漏的準確度難有保證,同時費用昂貴。通過親身實驗,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發現問題。 二、蠟燭鍾與更香:學生嘗試焚燒各種條狀的物質,對時間加以計量。通過實驗發現缺點:蠟燭和更香雖然價格低廉,但精確度不足,僅可用於估量時間段。 三、日晷: 1.學生收集圖片資料,討論記時原理:利用地球公轉周期的規律。太陽光線的周年變化,導致物體影子的指向方位的變化,比較準確地計量固定地點的地方時。 2.教師介紹製作日晷的基本方法,學生分組製作。同時啟發學生討論日晷的局限性:陰天和夜晚,沒有陽光時無法使用。 3.學生使用自製日晷判斷學校所在地的地方時。 四、鐘鼓樓: 1.認識鐘鼓樓在歷史上的作用:發布時間的機構。2.學生查找中國的鐘鼓樓資料,參觀西安鐘鼓樓。 第四章 早期曆法——時間周期(8課時) 一、蘇美爾人的曆法——太陰曆 1.教師講解原理:兩河流域的先民蘇美爾人利用對月球盈虧變化的觀測,所制定的早期曆法。學生討論:此曆法存在的問題。 2.觀測月球周而復始的變化,學生收集古詩詞中與月相變化有關的詩文,並判斷詩詞中所反映的是上弦月、下弦月、朔還是望。將詩文整理成冊,形成小論文。 二、埃及曆法——太陽曆 1.學生查閱歷史資料,認識尼羅河流域的人民,利用尼羅河的定期漲落、天文觀測和三角幾何測量等方法,制定了以太陽運動周期為依據的曆法。 2.學生相互交流資料,總結整理成多媒體課件。 3.參觀本校天象館。 三、中國農曆——陰陽曆 1.學生在認識到太陰曆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了解中國農曆的紀年方法,閏年的設置方法,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的蘇美爾人的置閏法。 2.了解農曆二十四節氣,時間和基本含義。特別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地理意義。  四、公元曆法——回歸年 1.查閱歷史資料,了解公元曆法制定的過程。 2.了解回歸年和公元曆法之間的差異及閏年的設置。 第五章 機械時代的計時器(6課時) 一、擺鐘 1.學生了解單擺的發現過程,認識單擺的發現源於伽利略的細心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求索精神。 2.掌握「振子等時性」原理。製作單擺並檢測等時性。討論:地理緯度對單擺等時性的影響。 二、機械鐘 1.學生拆裝老式機械鐘,分析其動力原理:發條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機械能。發散討論:錶盤的原始雛形與日晷盤面的關係。  2.彈簧與「胡克定理」對機械鐘的貢獻。 三、電子錶: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能源形式對記時器的改造。 四、原子鐘——原子時(AT): 學生上網查詢原子鐘的資料,相互交流。1955年英國做出第一台銫原子鐘:根據銫原子電子躍遷頻率作為計量時間基準,定出一秒的長度,以這個長度的86400倍計,為一日的長度。 第六章 時間的統一(5課時) 一、時間問題 麥哲倫率船隊完成人類首次環球航行之後,帶來了日期混亂:水手們發現,在航海中丟失了整整一天!師生討論:人類文明為人類帶來的這個新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二、本初子午線的確立 1.華盛頓會議:1884年10月1日,國際子午線會議決定:採用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子午儀中心所在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 2.討論:全球經線和緯線的劃分,及劃分的幾何意義。 三、時區 1.全球24個時區的設置:以本初子午線為基礎,全球劃分為24個標準時區,每個時區包括15度經度範圍。 2.利用地球儀,學生學習二十四個時區的名稱、排列、中央經線,以及東西十二區的位置關係。在乒乓球上繪製二十四個時區和各時區中央經線。 四、區時 1.學生學習全球區時的確立方法,掌握區時計算方法。討論:用區時記時的優點。 2.觀察:中國地跨的經度和時區。掌握北京時間的含義:東經120°經線的地方時。全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的意義。 五、國際日期變更線 1.利用製作的乒乓球微縮地球儀觀察並計算:沿著地球運動的方向越過180°經線時,時間的變化;反向運動的變化。討論:差異產生的原因,解決方法。 2.利用地圖查找:全球最早看到新年曙光的地方。 第七章 人類文明進步的思維過程(4課時) 1.人類的文明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發散思維的過程中,不斷排除錯誤,不斷朝向更高的人類理想集中的思維過程,即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結合。其中,發散思維是人類文明產生的源泉。在發散過程中出現錯誤,不僅是正常的,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2.學生分組研討紙張、住宅、通訊、書寫、服裝、印刷、飛機、汽車、照明、書籍等(題目可在教師指導下自選)各種物品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撰寫書面報告或製作多媒體課件,向同學們和老師組彙報。 預期成果: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並完成書面教材和多媒體教材。
推薦閱讀:

有哪些作家白描精緻,文位元組奏感好?
李自成為什麼敗給吳三桂和多爾袞,看了這篇文章就懂了
【網球】運動文章系列3
深夜送書 | 大師級人物,教你如何寫出略高級的文章…
什麼是文學?這篇文章解讀得最到位

TAG:學習 | 文章 | 研究 | 研究性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