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講 妙法蓮華經(第三十一集)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請掀開經本,第六頁倒數第一行。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序分裡面第三段,「疑念序」,這一段再分兩個中段,首先是講彌勒菩薩他提出的懷疑。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這段經文,我們一看就曉得,是結集經的人他來敘說在法華會之初,彌勒菩薩心裡面有這些疑念,還沒有說話,彌勒菩薩的問題還沒提出來,只是心裡這麽想著。文裡面很清楚的我們看到三個小段。第一小段,這就是見到前面佛所示現的六種瑞相生起了疑問。第二,有了疑問這應該去問誰?誰能夠答覆?這是第二個疑念。第三個疑念,看看在座大眾,忽然看到文殊菩薩,就想到文殊菩薩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同時又是七佛之師,所以說是他一定見過這些事。所謂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文殊菩薩是個過來人,他一定知道這回事情。這是『作是念』,就是結集經的人來模寫彌勒心裡面的意思。

  

我們看經文,『世尊現神變相』,「現神變相」這一句是「總指此土他土之事」。我們應當要曉得,諸佛世尊不會輕易現相的,也不會隨便說話的,現一種相、說一句話,總是對眾生有很深遠的影響。我們從前面看到佛示現六種的瑞相就是神變,這個六種神變,必然有它的因緣,所以彌勒菩薩心起疑念。實際上,這上次給諸位說明了,彌勒跟文殊是在這裡表演唱雙簧的,他們兩個一問一答,彌勒是等覺菩薩,位居後補佛位,他哪裡會不知道?他很清楚;而文殊是過去七佛之師,菩薩眾當中的首領,以這兩位等覺菩薩來做發起。由這裡我們就能夠想到,法華一會實在是殊勝極了。

  

這個事情得問誰?這個地方講了,『今佛世尊入於三昧』,佛示現入定,心裡雖然有疑,佛入了定沒法子問他,這個時候才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來選擇文殊師利菩薩。這個裡面所示現的,就是這樁事情連等覺菩薩都有疑,何況其他?我們常常在淨土經論裡面看到,淨土境界不可思議,所謂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法華會、華嚴會又何其不然!在會中彌勒菩薩這就找到了文殊,想到文殊所謂是「法王長子」,眾中的首領,他過去承事諸佛既然是多,他的見聞一定非常廣,所以在想像當中,他一定曾經見過這樣稀有的瑞相。所以經裡頭有『必應』這兩個字,「必應」是果決的言詞。實在說底下經文有,文殊菩薩自己也說過,「我與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換句話說,彌勒菩薩的判斷沒錯,也實在是問對了人。

  

在佛法裡面一般說來,我們程度低的對於程度高的人境界沒法子了解。我們普通凡夫心思散亂,對於那個心常常在定境裡面的我們不曉得;心常在定中,對於阿羅漢他也不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菩薩,菩薩不知道佛境界,這在我們凡夫眼光裡面看確實是如此。諸位將來在佛法裡頭稍稍深入了,你們也能體會到這個境界,都可以證明的,這是佛法的好處。所以佛法不欺騙人、不蒙蔽人,佛所講的這個都是叫我們去證實的。所以他不叫我們迷信,也不叫我們勉強去相信。信了以後求證,證實了,這個時候信心才清淨。我們聽人說,看到經上這麽講,自己沒達到這個境界,縱然是信,不是真正的信,沒有身臨其境。所以一切佛法都鼓勵我們自己去求證,求證而後才能斷疑,疑斷了以後心才真正的清淨,才真正的平等,這就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這段話,它的宗旨,實在是叫我們斷疑生信。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就大眾也懷疑,大眾懷疑是真的,彌勒懷疑是假的,是假裝的。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所以這問人關係非常大,可以說是太大了。如果你心裡有疑,問到真正的一個明師,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有修、有證的,那這一問問題都解決了。如果要問一個邪師,他自己什麽都不通,他給你亂蓋一場你也就相信,這虧就吃大了。何況一個人,這凡夫都有個大毛病,就是先入為主,我先聽的某人給我說說,這就是絕對正確的,以後就拿這個來做標準。凡是別人說的與這標準接近的就點頭,不錯,過去某人跟我講也不錯,是這麽講;如果要說相反的,那你不對,人家說那是對的。實際上人家是錯的,後說是對的,你也不能相信他,這個毛病很大。佛法裡面對於這個問題很重視,世間法裡頭也很重視。

  

現在好像是沒有以前那麽講求,在從前,像我這個年齡還接觸一點邊緣,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我還念過大概有二、三個月的私塾,在小學之前。這個老師,家裡面要開會選擇,我們這一縣有哪些人在教學,家裡面的家長就得仔細考慮這幾個老師哪個老師好。他自己還不敢決定,還得問老人,徵求大家的意思來開會決定,大家都公認某個老師好,這才到那裡去拜老師,非常的慎重。為什麽原因?就是先入為主。這頭一個老師所教給你的那些概念,確實是一生一世都抹殺不掉的,你看看這個關係多大!說不選擇老師就到外面去參學去,這是極端的危險。所以從前選擇老師,以及在一塊所玩的,小孩所玩的同伴,都是很慎重的選擇。因為自古以來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尤其是兒童。所以受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定要很慎重。

 

佛法裡面選擇老師,我們看看古人跟今人不一樣,古人選擇老師非常的慎重。選擇這個老師之後,一定在這個老師門下要得一個成就,然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學。這個成就普通講的什麽?叫法眼淨,淨是清淨的淨。什麽叫法眼淨?就是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到外面去看,你去聽別人講,看別人怎麽做法,一看心裡頭就明瞭,自己能夠做得了主宰,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這就叫法眼淨。就是你六根清淨,不為外境所動搖,這個時候才有資格參學。否則的話就不能離開老師。就好像這個小孩不可以離開保母,他自己不能獨立,處處需要人照顧。在佛法裡面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這個可以獨立,可以出去參學了。能夠辨別是非邪正,他講的道理是對的還是不對的,自己聽了很清楚。倒不一定去反駁他,人家講個歪道理,你也用不著去反駁,自己聽了自己心裡有數。所以自己心是清淨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都要認真的去學習。

  

大眾的懷疑是必然的,佛門裡面常說,「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有疑這就要請教高明的人來指點。指點有許多的善巧方便,不一定儘是言語。縱然是言語,也不一定給你說穿。高明的就是用方法叫你自己恍然大悟,叫你自己悟,悟明這個道理,這是你證實的。我們現在覺得什麽?某個老師我們有疑問請教他,他給我們說的也說不清楚。不一定是他說不清楚,他是告訴你一個悟的門路。如果把這樁事情詳詳細細都給你解釋開了,你也聽懂,真的明白,可是不是你悟的,是從別人口裡面了解這樁事情的;換句話說,還是道聽之、塗說之。由此可知,真正的好老師是領著你開悟,這才是好老師。

  

說到這樁事情,這是大事,非常重要的事,我們為什麽不能開悟?所以我也常常勸諸位看看唯識。諸位要曉得,煩惱障礙了我們開悟。貪心是障礙,瞋心也是障礙,愚痴更是障礙,我慢、疑惑、邪見統統是障礙,由此可知,我們的障礙太多了。讀唯識有個什麽好處?不但唯識家講,禪家也說,我們起心動念的頭數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一個念頭起來,曉得這是哪個心、哪個心所它起作用、起現行,你這麽一觀照它就沒有了,你一笑了之就沒有了,心又恢復到平靜。你看看一切大經,所講的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用平常,在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時時提得起觀照。禪家用的這個功夫,性宗都是用的這個功夫。但是如果我們對於心心所的頭數要不了解,諸位想想,我們怎麽觀照法?對於觀照那要困難得多了。你把宇宙人生能變所變的這些事實真相統統都了解,這個觀照非常容易提起,為什麽?沒有障礙,這樣當然就有很大的受用。

所以這個地方說『今當問誰』,這一句對我們現前來講實在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也得要像前面彌勒菩薩一樣那麽樣慎重,我得問誰?誰能夠給我解答?而且是正確的解答,沒有錯誤的解答,我們真正能信得過的。我們讀經,像這些地方如果說疏忽了,我們到哪裡去學?這句看起來好像無關要緊,不什麽重要,在我們現前來說太重要了。我們心裡有疑、有念,我們問誰?我這樣給諸位一提示,大家就曉得,這確實是個問題,如果說問非其人,我們必定受害。再看下面一段經文,這個發問了。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這段說他自己,他自己有疑,當然他也要解決這個疑問。

  

【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

  

『眾會』,就是把所有在會的這些大眾統統都包含,就與會大眾,他們的心裡面都有疑。不僅是自利,底下這一問就是利他。

  

【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這是長行文,下面這是用偈誦。首先我們說明,彌勒菩薩自己要『決疑』,又看到大眾也有疑,這個時候必須要提出問題,真正的善知識一問一對當中才能把疑念消除,大眾的疑念消除,自己的疑問當然也就解決了。可是諸位要曉得,發問不是個簡單事情,發問也得要有學問,那得真正是行家,要不是行家提不出問題來,雖然心裡有疑,有疑不曉得怎麽問法。所以你看到往往有初學的,所問的問題是雜亂無章,我就遇到過。大概是二十年前,我記得是民國五十年、還是五十一年,二十年前,我在台中。有個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到台中去見到李老師,問的那些問題是既幼稚又好笑,而且一問就問了三個多鐘點,在我們感覺到很多問題都很無聊的,何必要解答,浪費時間。可是我在那裡學到不少東西,李老師很耐煩的,只要他問,歡歡喜喜的都給他講解。一般人感覺到都受不了,不是我一個,還有些人在座的,都感覺得受不了,老師有這麽大的耐心。當時我們自己心裡警覺,接引眾生要這樣的接引法,要真正有耐心不怕麻煩,初學的人免不了顛三倒四。他要是問題簡潔、精簡,那是很有功夫的人,已經是入了門的人才能做得到。沒入門的人,問題必定是雜亂無章。對於初學的人尤其是要慈悲、要有耐心。我們聽人家一問一答,我們在旁邊就學了不少,那個問答裡頭是學不到東西,但是看看老師這種耐心,那正是我們要學習的。這個時候才看出真正慈悲心的流露。

  

我們在法華會上看到這兩位等覺菩薩,實在都是大通家,來給我們做個模範、做個榜樣。所以問的,佛放光現瑞這樣的殊勝莊嚴是『以何因緣』?問句「以何因緣」這四個字關係非常大,為什麽?後面佛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地方以何因緣與後面講的「一大事因緣」,你看看就互相照應了。六種瑞相之文字,在這一段裡面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可是把六種瑞相全都包括盡了。從這一段經文裡面看,諸位想想,文殊菩薩在過去他有沒有成過佛?是不是一位倒駕慈航來的人?我們可以相信,文殊也是一位倒駕慈航的尊者,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久遠劫前他就成佛,成佛之後再退在菩薩位次上,幫助後來的佛度化眾生。怎麽曉得?發問的人是等覺菩薩、是後補佛,能夠答覆他的人當然比他高,比他高的就是佛,這不是很顯然嗎?尤其是佛跟我們講他是過去七佛之師,他的學生都成佛了,那老師還有什麽話說!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要學到師生之道義,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在佛門裡面看到,老師對待學生的照顧實在是到無微不至,學生成佛了,老師還作菩薩,還來侍候學生。諸位想想,在佛門之外,你去找找看,你能不能找得到?找不到!只有佛門裡面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一佛出世,這新佛,剛剛成佛這個佛,千佛都是過去佛,你要論資格都比他老,都在他之前。結果怎麽樣?都得要以應化身,以比丘的身分、菩薩的身分,來做他的學生,幫助他弘化。所以佛的教化影響力的深遠,你只看看這些人他們發的什麽心,他們是怎麽個做法。絕對不是說,我是老師,你們都是我的學生,你們都是後來的,你們只能聽我的,我怎麽可以捧你?我怎麽可以在你底下?這就不是佛法。佛法常講,佛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思、所念、所行無非是利益眾生而已。利益眾生,不但是叫他現在得利益,將來得利益,生生世世永遠得利益,這是佛法。

  

唯有佛法是真實法,我們修學要從這個地方學起,樣樣都要真實,不只是我們口裡面講的真實,心裡面真實,行為真實,心口行是一不是二。這樣的人學佛才有感應,這樣的人學佛在念佛,給諸位說,很快得一心,參禪很容易開悟,為什麽?沒有障礙了。二就有障礙,我心裡想的是一套,嘴巴裡說的又是一套,心口不相應,不就是障礙了嗎?相應就沒有障礙。可見得障礙不是外面境界造成的,自家造成的。所以佛法千言萬語講一個信,昨天晚上《彌陀經疏鈔》的,你看引用《華嚴經.離世間品》的那兩行經文,諸位要不在這上用功,我們這一生又會空過。學佛從哪裡學起?就直心,就是真心。決定不怕別人欺騙我,不怕別人來損害我,他能夠欺騙我、能夠損害我,充其量不過是我這個身體,以及我所有的這些身外之物而已,名聞利養而已。名聞利養這個事情這是雞毛蒜皮,縱然是身體犧牲了也是小事情,我們的目的是要成道,我們的目的是要求大菩提涅槃,所以說是身外之物,連身體都可以捨。換句話說,你還怕什麽人騙你?騙你的財,財身外之物,這有什麽關係?毀壞你的名譽,名譽是空的,又不痛又不癢,儘管你破壞就是了。甚至於要了命,殺頭,你看看僧肇大師,「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這多自在。人家心裡什麽?心在道!佛門僧肇大師是個例子。

  

儒家顏回是個例子,你看顏回的生活之清苦,可以說是衣食都有問題,而他的學問、他的道德僅次於孔老夫子。但是人家生活愉快,非常快樂,正是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還有什麽捨不得的?還有什麽放不下的?還有什麽值得與人斤斤計較的?全都沒有了。我們要學的是什麽?心地清淨,我們要學的就是直心、信心、慈悲心。我是拿昨天晚上《華嚴經.離世間品》這段文字來說的,信心是什麽?信自己。相信我們自己誠心誠意待人接物,這是正確的,決定不錯的。別人騙了我、坑了我,我還是誠心誠意對他,沒錯,要相信這個。這個信心確實不容易,你這世出世法的實相要是沒有搞清楚,你不會相信的。別人騙了我,我還相信他?我還用真心待他?我不報復他就算不錯了。這不能學佛,我們想要超越世間,這個不行!要想超越世間就要等視眾生。我也常跟諸位說,先修怨親平等,要在這個地方修,心平等、言平等、行平等,心慈悲、言慈悲、行慈悲,這樣才能入門。

  

希望別人成就,希望別人的成就在自己之上,自己退居在幫助別人,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所以在經文,像這些地方正是我們全心全力去領悟的地方,去學習的地方,怎麽能夠輕易的看過?再者,這裡面還有表法的義趣,文殊菩薩是代表智慧的,彌勒菩薩是代表唯識的,文殊是修般若的,彌勒是學唯識的,兩個人都是專家,這個意思也就是顯出了,這部經的意境得要甚深的般若、唯識、智慧才能入得了,古人說「唯智能入」,有這許多的意思。所以彌勒問,文殊答,這裡頭就很有味道,你只要懂得表法就覺得非常有味。

  

下面這是講偈頌。在此地我也不必將偈頌的名詞都介紹,因為我們這裡常常講經。而底下的偈頌多半屬於重頌,所謂重頌是重複前面的意思,也有孤起頌。在偈頌裡面,梵語有一種叫做「嗢陀喃」,嗢陀喃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集施頌」。為什麽我在這個地方特別給諸位提起來?因為我們現在唯識正講《八識規矩頌》,還有天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都是屬於嗢陀喃。它是用最少的文字而攝無量無邊的義理,用這個來布施一切眾生,所以這就叫做集施頌。長行後面接著有偈頌,這在佛經裡面是非常的普遍。佛經當然受當時印度的文化所影響,這是必然的道理。印度人在從前他就有這個習慣,說完了話之後他就唱歌、就歌頌。這種情形在我們中國古代也有,我們在古文裡面也常常看到,譬如前面是文章,文章後面有詩詞,或者是有銘之類的,就相當於印度的偈頌。

  

這個話說完之後後頭接著唱歌,我剛才跟諸位說,在從前很平常。現在電視台有個唱歌的,「神仙、老虎、狗」,你們都看的,這一問立刻就唱出來。實際上這樁事情並不難,只是你平常沒有練習。你平常要是把你所說的話,所想到東西,所說的言詞,你看看哪個歌的調子好聽,你就可以能夠把它入進去,就唱出來了。沒有什麽急智,人人都能做得到,可以說是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做得到。尤其是這個調並沒有限制的。不像中國的詩詞,尤其是中國的律詩,它的限制可以說是我們全世界最難的。印度的偈子可以說是沒有什麽限制的,頂多限制的就是押韻,我們看到它是有韻文,在這詞句它很整齊,或者是四個字,或者是五個字、六個字、七個字,都是非常的整齊,四句是一首。類似我們中國詩歌,沒我們詩歌限制那麽嚴格,因此一般大概念書的人都會,隨時都能夠唱得出來。

 

古德說這偈頌有四個意思,這是龍樹菩薩《婆沙論》裡面講的,這也算是常識。第一個意思,就是我剛才講的,隨順印度當時的文化氣息,隨順他們,所以佛陀、菩薩確實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第二個,也順眾生,眾生當中有許多人喜歡文章的,有許多人喜歡詩歌的,因此佛說法有長行散文,也有偈頌詩歌,而且都非常豐富,任憑選擇,這就太好了,喜歡選擇什麽就可以選擇什麽。第三種,也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在長行裡面一聽他開悟,有些人聽聽唱歌他就開悟。利根的人是一聞他就悟了,鈍根的人要聽好幾遍才會開悟。所以這個偈頌它重頌,就重複再給你說,你這一遍悟不了再一遍,有這個意思。千經萬論,可以說是無量遍的薰習,給諸位說,沒有一個不開悟的。怕的是什麽?怕的是你沒有機會薰習。你果然是真的天天在薰習,哪有不悟的道理!

向下這個偈頌有六十二首,這是相當長的長篇。六十二首裡面分為兩大段,前面五十四首是頌前面所問的,後面有八頌是請文殊菩薩答覆的。前面五十四首還是相當長,我們在念的時候,裡面還有小段,一段一段給諸位把它劃分開。請看經文: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這個幾句一般叫做說偈儀,就是說偈頌的儀式。從這句裡面我們就曉得,這個偈頌是屬於重頌,『重宣此義』。雖然說重頌,偈頌裡面將長行文的意思都包括盡了,還有長行沒有說到的在偈頌裡頭有補充,因此長行跟偈頌合起來,義趣就非常的明顯,確實是叫我們開悟的。前面四首是「問此土」,我們看經文,它的偈頌是四個字一句的,非常整齊,一行就是一首。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偈的文章也非常之好,實在是非常的美。這個第一首就是重頌放光的瑞相。『導師』是對佛的尊稱,因為佛示現在世間說法開示誘導一切眾生,所以尊稱之為「導師」。這是彌勒菩薩叫著文殊菩薩,叫他『文殊師利』,就說佛什麽因緣?『何故』,什麽因緣?『眉間』放光,而且是『大光普照』。向下有一首半,就是六句,是重頌雨花的瑞相,『曼陀羅、曼殊沙華』,前面都給諸位解釋過,就是最普通的翻是適意花,人看人歡喜,能夠適合一切眾生的心意。『栴檀香風』,「栴檀」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檀香,但是我們現在檀香可不是栴檀,如果要是栴檀那就太名貴。現在眾生沒有福報,大概這些栴檀都被那些龍王給收藏起來,現在人沒福報,好東西牠收起來了。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有記載,將栴檀香說一丸,一丸沒有多大,一丸很小一點點,把這個香燃燒起來,周圍四十里都能聞得到。而且一切眾生聞到這個香,什麽毛病都沒有了,這個香能治病。

  

因為栴檀我們中國沒有,因此就沒法子翻,所以還是留著的梵音,栴檀都是梵音。如果要照意思翻,古人也有個講法,就是與葯的意思,因為這個香能治病,什麽病都能治,這個香是無價之寶。好像過去印度有出家人到我們中國,帶了兩丸,一點點,兩顆,要進貢送給皇帝。但是在從前進貢也有個例子,有個成規,香不能少過一斤,要是不夠一斤的話這是沒有資格貢獻給皇上的。但是他這兩丸,大概我看一兩還不到,所以送去,人家就拒絕他,說這太少了,不合規定。他就把這個香燃了一顆,整個長安市、長安城外都聞到。皇上才曉得,這個香是名貴,那不是一般香。在中國歷史上有過這麽一次。

  

栴檀香風,『悅可眾心』。這四句諸位仔細想想這個境界,天上落下來的是花,你看這個空中多莊嚴、多美。而且有栴檀的香風,真是「風從花裡過來香也,天花繽紛亂墜,香風陣陣襲人」,人在這裡面身心舒暢,所以說是「悅可眾心」,大眾的心都非常的歡喜。花從空中落下來,剛才講了,這是天空的莊嚴,這是天花,不是我們世間的花,天花落下來,痕迹就沒有了。不會像我們世間的花,如果落太多地都染污。剛剛落下來不錯,滿地都是花,又香又好看,可是過兩天枯掉了,那都變成垃圾,掃起來也不勝其煩。天花的好處怎麽樣?落下來就沒有了、就不見了,所以這個地是清淨的,『地皆嚴淨』。花是表因,修因趣果,而果一定是莊嚴清淨,莊嚴清淨的果是真實的。這個「嚴」,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講的美。但是我們世間是嚴而不淨,不清淨;二乘人是淨而無嚴,是很清淨,沒有莊嚴;唯獨大乘菩薩法裡面是既清淨又莊嚴,這才是很適合我們的意思。在此地也就用這個來表示我們怎樣修因、怎樣趣果。

  

底下兩句,『爾時世界,六種震動』,這兩句是重頌地動的瑞相,地動是人心地的震動,前面給諸位說過。末後這一首,『時四部眾』,這就是所說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四眾弟子,天龍鬼神當然包括在其中了,這是頌大眾歡喜的瑞相。在這幾句裡面形容出瑞相現前的時候,『咸皆歡喜,身意快然』,真正是身心舒暢,『得未曾有』,就是這種身心之樂從來沒有過的。諸位一定要曉得,唯有在這個身心快然的時候才能聞大法,才能夠聽了義究竟法。如果你是不高興的時候,你要給他說佛法,立刻就起反感,這是什麽時候,你還給我講這些。立刻就拒絕了。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世俗也講,看到人家失意的時候,不要在他面前講得意的事情,他生煩惱,他會疑心你諷刺他,會發生誤會。佛要說究竟了義的法,你看看他用這些方法,能夠叫這些與會的大眾身心清淨、自在快樂,這是說法之前所做的預備功夫,然後才能叫人接受。

  

這個裡面諸位要是懂得它真正的含意,你就想到說一般講堂為什麽要布置得清淨莊嚴,一樣的道理。任何一個人從外面走進來,他就覺得身心清淨,就覺得法喜充滿,佛法才能接受。如果說是我們的講堂又髒又亂,他是個想聞法的,到這來一看,興趣就沒有了,你說得再好聽,人家也不相信。由此可知,種種的設施清淨莊嚴是為什麽?為了接引眾生的。所以莊嚴具要高尚、要優雅,不能俗氣。一入了俗氣,那是什麽?程度低的人他看到歡喜,熱熱鬧鬧;稍微程度高的人一看,掉頭而去,為什麽?這裡沒有什麽,一看看布置就曉得。所以你要是布置得高尚優雅,世間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一看,他不要聽,看看環境,心有所感,就不一樣。可見得莊嚴道場非常的重要。真正的清淨莊嚴能夠夠得上水準的,在我們本省實在不多,我們本省有許多道場的布置確實不能夠脫俗,這一點也確實影響了社會的知識分子,他們一到這個地方來不大容易接受,這個原因很大。

  

日本的寺廟,還有一些古老的寺廟,確實人家能夠保持著過去的清淨莊嚴,確實是高雅。但是這些地方他們能保管,就是說漢唐時候,那個時候人家是怎麽布置的、怎麽陳設的,他能夠一直保持到今天不變更,這是日本人值得我們佩服的地方。它也不像這個寺廟,現代這些畫、藝術品這個地方布置一下,那去給它張貼一點,沒有。所以你一看就能看到古時候寺院那種的清淨莊嚴。日本人能保守,他雖然是不能夠開展,他能夠保守,守住原來的樣子而不喪失。現在日本的寺廟多半也變成觀光的性質,你到那裡去,一走進大門口就門票,就得買票進去,是收費的,到裡面去是讓你參觀的。那裡面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進去要洗手、要脫鞋子,保持得確實是乾淨。決定沒有像我們這裡,這兒掛這些東西,那兒擺那些東西,沒有。你進去一看,確實身心清淨舒暢。

  

他那些東西全是從中國學去的,諸位要曉得,看中國過去的文化要到日本去看。日本住的房子是日式塌塌米的,也是我們中國學去的,不是他固有的。日本人穿的衣服,也是中國的樣子,你問問他們,現在叫吳服。吳是什麽地方?江蘇,現在的江蘇,江蘇是古時候的吳國。你們讀歷史,越王句踐、吳王夫差,吳越戰爭,越就是現在的浙江、福建北部一部分,吳就是江蘇。他們現在的和服就是吳服。他們那些文化全是中國古老的文化。所以你要看看我們中國過去祖先他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衣著,到日本一看都看到。如果我們從歷史的淵源上來看,日本應該要跟我們中國合一,那地方也設一個省,確實是同種、同一文化。日本話也不過像方言一樣,文字完全是從中國變過去的。所以諸位要讀歷史才了解這樁事情。

  

讀佛經才曉得清淨莊嚴的重要性,我們自己心也有所感,什麽樣的環境,我們去的時候,你看看自己心裡感受如何。這一段也是說明為什麽要莊嚴道場,莊嚴道場並不完全為自己,而用意是為了接引眾生,是為了叫眾生容易入道、容易相應、容易開悟而已。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妙法蓮華經  (第三十一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31

推薦閱讀:

會去闖北大的台青 不會是小確幸啦
陸配是台灣人,也應享有正常台灣人的權利!
綠營民代稱將邀達賴訪台讓大陸跳腳,你怎麼看?
大陸女性嫁到台灣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台灣 | 文化 | 佛教 | 圖書館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凈空 | 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