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探望病人別做10件事

《 生命時報 》( 2012年06月15日 第14 版)

  多數人住院期間都是身體虛弱,心理脆弱。因此,探望病人也很有講究,如果你不想無意傷害到病人,有10件事最好別做。

  1.不勉強自己去探病,但也不害怕去探病。探病之前,先詢問對方是否願意接受探望,有些人只想安靜地休息養病,並不希望被打擾,甚至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生病。探病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出於真正關心對方,你必須先有能力接受自己的不安,才有能力面對別人的不安。萬一覺得詞窮,不知該如何面對家屬與病人,寄張卡片或打通電話表示慰問,對方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

  2.不要害怕真情流露。「我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但我真的很關心」,「我不確定我能做什麼,我也很難過」,面對別人的苦難表現出手足無措,並沒有什麼不對。安慰並不一定非要說出來不可,拍拍肩膀、握手、擁抱,甚至陪著他一起流淚,都是很真誠的表達方式。

  3.不是當英雄,是當朋友。承認並接受別人正在受苦,與解救別人的痛苦是兩回事。有的人並不想被別人視為弱者,而是想被當成正常人看待。你只需要當一個接球的「捕手」,而不是發球的「投手」,不必把對方的問題攬在自己身上,相信他們自會找到解決的方法,安慰別人之前必須先弄清楚,責任到底是誰的。

  4.不把同理心和同情心混為一談。如果對方開始說痛道苦,怨天尤人,怪罪老天對他不公,要接納而不批判,把對方任何的情緒反應都視為正常。可以這樣安慰病人,「你真的很辛苦,實在很不容易」,「難怪你會這麼擔心難過」、「不只是你,換成是別人也會如此」等等。讓他有機會訴苦,宣洩情緒。心理學研究發現,傾吐能強化一個人的免疫系統,一旦把苦悶轉化為敘述,愁雲慘霧也會暫時消散。

  5.不要躁動不安地一直想「動手做」。一般人看到別人受苦,都會忍不住想要趕快終結這種情況,常常沒有多想就直接展開行動,做些自認為可以幫得上忙的事,但結果可能是幫倒忙,把事情弄得更複雜。《纖細一線》作者黛安娜·艾克曼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多年,幫助過許多遭遇「情緒危機」的人,她認為人們應該反思,「你有什麼權力未經允許就闖進別人的生活?難道只因為你不忍心看見他受苦?」其實,你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坐下來專心陪伴。幫助身患疾病的人,你不需要比他更強壯、更健康,你只需要全心全意地關懷他。

  6.不要急著「開口說」。很多人以為自己在聆聽,其實大多是不停地在說話,問自己想知道的問題,要不就是追問事情的來龍去脈,而對方已經不想再多談。最好把自己的問題暫且擱在一旁,你只需要安靜地聆聽。何況你也無法從很片面的信息中給出任何意見,最好是多聽、少說,把發言權交給病人家屬。

  7.不要語帶暗示或批判。不亂下斷語,比如,「你不是很注重健康嗎?怎麼還會生病」。也不要說,「要看得開,放得下」等空洞、不著邊際的話。

  8.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你可以為病人祈福、禱告,這是表達個人心愿與對信仰的認知,但不要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在病人身上,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觀和宗教態度。信仰可以幫助病人得到內在的平靜與對抗疾病的勇氣,但不能當成起死回生的萬靈丹和特效藥。

  9.不要扮演醫生。探病的人並沒有治癒別人的責任,而且每個生病的人狀況不同,對某人有效的治療方法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毫無作用。不提供缺乏臨床實證的醫療建議與信息,比如某補品、偏方、藥材等,更不要說「某某某也是這樣,最後就沒事,終於戰勝病魔」等,如此加重對方的心理負擔,好像他的病情沒有起色,是因為他不夠積極、不夠努力。

  10.不要散槍打鳥。如果真的想要有所貢獻,親朋好友可以集合起來,共同推舉1—2個人擔任統籌的「窗口」,並分派任務。有人負責跑腿聯絡、處理一些雜事,有人協助照料安頓家屬,有人負責追蹤醫療進度等等,化整為零打組織戰,才不至消耗資源,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自《康健》雜誌)

推薦閱讀:

口乾病人切莫慌,五汁枸杞幫大忙
糖尿病人服降糖葯易入的誤區
糖尿病人不宜吃的食物
糖尿病人吃糖
遠離糖尿病人飲食誤區,你一定不止犯過一條!

TAG: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