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我知道的瓷都——景德鎮
瓷 都 掠 影
景德鎮是陶瓷愛好者嚮往的聖地。1965年郭沫若訪問景德鎮時,留下「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名句,點出了景德鎮瓷都的地位。景德鎮市龍珠閣「景德鎮官窯歷年考古精品展」,將御窯廠許多未見品種展現給觀眾,每位參觀者都流下深刻印象。
千年華誕 說古論今看瓷都
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浮梁縣誌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新平鎮」是景德鎮最早的鎮名,因在昌江之南,又稱「昌南鎮」這時魏晉時的稱謂。唐名「新平縣」、「新昌縣」、「浮梁縣」等名。考古證明,它早在南朝陳時就開始大量燒造瓷器。《景德鎮陶錄》記載:陳至德元年(583年)陳後主大建宮殿於南京,曾名景德鎮燒立柱「陶礎」。景德鎮唐時已燒青瓷和白瓷,五代燒造青白瓷,被稱為「假玉器」, 名聞遐邇。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又青白瓷發展而來的影青瓷已進貢朝廷,皇帝趙恆詔諭,該「昌南鎮」為「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底款書寫「景德年制」字樣,「景德鎮」由此得名,這也是用皇帝年號為名的第一鎮。
民國時期實業家都重遠先生考察景德鎮後,在回憶錄中寫道:「車近鎮邊,已見其衰落景象,蓋煙筒百餘座,出煙者不過十之一二耳。」我們看到的景德鎮是高樓林立,借款店旺,一派現代化景象。由於燒瓷改為液化氣窯,高大的燒窯煙筒已不多見。圍繞「景德鎮千年華誕,傳承千年窯火」、「重振瓷都雄風」瓷文化主線,景德鎮人奮力拚搏,向世界展示瓷都的風采。
老市區中心在珠山。珠山除了是明、清御窯廠所在地外,因周圍地勢較高,歷代民窯業大多聚此。「珠山」之名的由來是因景德鎮周圍的山勢猶如幾條巨龍,而珠山正居其中,是龍珠一般,由五龍戲珠之稱。它是景德鎮的驕傲,千年窯火的見證。
到景德鎮不能不看湖田窯古窯址,它是景德鎮陶瓷發展前期的代表,沒有它生產的青白瓷就不會有明清官窯的輝煌。湖田窯古窯址在東市區南河南岸,佔地40多萬平方米,是景德鎮古窯址中燒瓷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遺址。從湖田窯址博物館展品中,可以看到五代時生產的白瓷盤燒造技術已非常成熟。他經歷了宋、元至明代中期停燒。600多年的燒造歷史讓它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湖田窯是一個大概念,當時周圍的湘湖窯、塘下窯等和市區的都燒同樣的產品,一件景德鎮出土的影青瓷連專家都很難指出生產的具體的窯口。看來瓷友撿到發色好的影青瓷瓷片就認定是湖田窯,還欠準確。參觀中深感遺憾的是,當地除了湖田窯址博物館和古窯發掘現場展廳,周圍居民住房所包圍,站在窯址中沒有一點古窯址的感覺了。
鵝湖嶺高嶺村是高嶺土古礦址。高嶺土是一種高嶺石組成的粘土,高嶺村高嶺土雜質含量低,可塑性強成型骨堅,是制瓷的重要原料。元代發明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制胎配方,提高了燒成溫度,解決了當時瓷石原料逐步枯竭的大問題,為明清景德鎮瓷業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唐、宋時期中國瓷器大量院銷國外,許多國家的上層人士都把擁有中國瓷器作為身份的象徵,瓷器成為我國換取國外白銀的大宗商品。17世紀初法國一個傳教士來到景德鎮,在寫給法國教會的兩份信中將景德鎮生產瓷器的秘密作了詳細記錄,其中就談到高嶺土的功能,法國人激昂這一粘土命名為「高嶺土」,從此高嶺土名揚海外。
官窯殘瓷 東方國粹蘊精華
在龍珠閣參觀「景德鎮官窯歷年考古精品展」中,景德鎮考古研究所江建新先生介紹,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10月至2003年月在景德鎮珠山北麓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官窯瓷器標本,現展館中都是較完整的修復件。這次發現八座排列在一起的葫蘆窯,單個體積相對常見的古窯小。江先生向大家解釋,窯爐體積小便於窯溫控制,燒製成本高,這正是官窯不惜成本創絕品的真實寫照。續20世紀80年代發現御窯址至今,其豐富的文化堆積已勾勒出一部傳承清晰的立體明清陶瓷史。
從景德鎮出土的元代青花殘瓷看,並不全是珠山御窯廠燒造。在湖田窯和市區落馬橋等六處窯址都有元青花出土,但製作工藝略有區別。展館中的元青花標本不多,實際上未展出的精美殘片還很多。元代創燒的樞府釉瓷器是元代樞密院定燒,具有官窯性質。1999年8月,江西考古研究所對湖田窯劉家塢窯址進行了清理,發現了大量樞府釉殘瓷堆積,出土了模印雙角龍紋和八吉祥紋的典型器。珠山御窯廠出土樞府釉此情況不祥,從考古資料看,元代浮梁瓷局應在珠山周圍,並創燒了青花、釉里紅、高溫藍釉和孔雀綠釉等新品。
展品中有幾珍貴的孤品。一件紅釉把盞器心清晰留有專文印款「永樂年制」。永樂紅釉刻花梅瓶、青花釉里紅梅瓶、紅釉印花蓋合、釉里紅大碗、黑釉刻花香爐、宣德白釉四方委角罐都是新發現的品種。一件永樂鐵繪寶相花蓮子碗,這是目前見到明代早期官窯實物中唯一一件釉下鐵繪作品。朝鮮新安沉船中10件元代鐵繪犀牛、人物、花卉紋飾小盤,證明了元代曾燒過釉下鐵繪產品。洪武時期也應有釉下鐵繪產品。細看永樂鐵繪寶相花蓮子碗,悠悠黑色散發著最古老釉下技藝的餘韻。
成化鬥彩在古玩市場上的仿製品曾迷惑了許多瓷友,只由看到真正的青花淡雅,色彩絢麗成化鬥彩時,才能體驗到它的精彩。成化鬥彩飾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結晶,又下彩起源於鐵繪技法,而釉上彩技法同樣源遠流長,宋金時期釉上紅綠彩為後來釉上彩瓷工藝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紅彩不透明而醒目,黃、綠彩透明而淡雅,礬紅、銅綠、鐵黃不適高溫,只能做釉上低溫彩。結合釉下的青花描線,釉上紅、黃、綠填彩,在明宣德燒製成功的鬥彩,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目前,發現明初最早官窯釉上彩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個雙面用紅色會的龍紋殘盤,看來明早期的釉上彩也是豐富多樣的。
展館展品雖是被淘汰的殘器,卻影映出成器的風采,揭示了當時社會風俗和帝王的審美情趣,反映了窯工的高超技藝。
仿古大觀 公與過誰主沉浮
景德鎮仿古之風早在宋代就很盛行。民代時出現了民仿官和後朝方前朝的現象。史料記載明隆慶、萬曆年間仿古名家周丹泉一次再友人家觀賞古定鼎,並用手量其尺寸,掂其分量,審視造型紋飾。數月後周再來友家拿出一古定鼎,說是又得其二,友看後大吃一驚,拿來的鼎和自己所藏幾乎一模一樣。周丹泉說出原委,朋友以40金收為副本。可見當時仿技藝出神入畫。清代康、雍、乾御窯廠更是不計工本地仿製汝、鈞、官、哥、定窯產品,達到登峰造極之地境。清未民國仿古作坊大量出現,並出現了新瓷做舊、後加彩、後加款、挖補接底新技法。仿製品以假亂真,真假難辨。這次考察的任務之一景德鎮仿古瓷生產、銷售的大概情況。
火車站附近有一個大市場,家家是店鋪,戶戶賣瓷器,正是景德鎮有名的樊家井仿古市場。仿古是這裡的大宗商品,從仿影青、元青花到民國粉彩應有應盡。還見到河南、河北、福建等地仿高古器專營商店。只要市場出有圖錄的,都能找到相同的產品。讓人驚訝的是仿古生產是專業化「一條龍」,有專賣泥料、買青花料、買粉彩料、賣釉料等專業商店。我們在街面上還看到煤氣窯,每天一至兩窯為店家少製成品。只要店家會拉坯、能繪畫、就能為顧客定燒。許多店家是邊賣瓷器,邊在店中半成品瓷坯上繪畫。
近兩年國內收藏熱的興起,加之前幾年景德鎮國營瓷廠改革的不順利,使大瓷廠大部分停產,數萬職工自謀職。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下崗職工把仿古瓷生產納入了自救項目。個人開作坊搞加工,為許多人提供了生活來源,這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仿古瓷在銷售過程中,被不法商販利用,造成成千萬剛進入收藏領域的朋友傾囊交學費,更有甚者妻離子散,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一個老同志深有感觸地講:希望那些擁有大批「國寶級」藏品的藏友,花點小錢到景德鎮好好看看。不要再發生傻子賣,傻子買,還有傻子在等待的悲劇了」。
樊家井仿古市場只賣仿古瓷器大路貨,我們看了一家私營企業仿品後才叫大開眼界。景德鎮佳洋公司是景德鎮私營企業中的代表,景德鎮市區昌江廣場西北側一片江南風格的園林建築群是公司投資700多萬元建成,公司主人黃雲鵬先生。園林式的廠區里有原封不動移來的古窯,黃總介紹每燒一窯要壹萬斤上好的松材,燒造成本非常高。在生產車間看到,所有瓷器全部手工製做。在展銷大廳里,各時期仿古瓷應有盡有。每件瓷器前都註明仿器的原件在何處,所仿器物尺寸、重量與原器無二,這裡的防古技術含量是樊家井大路貨無法相比的。黃總講:「我們仿古不做舊,賣的是工藝品,錢掙在明處」。據了解每年國外訂單不少,因價格問題國內銷售有限。公司目前正探索生產銷售加上與有關單位合作舉辦鑒賞研修班之路,將安排學員實地考察高檔仿古瓷製作工藝合作舊辦法,並把贗品與真品對照講解。第一期培訓班的滿員說明這個辦法已受到古陶瓷專業鑒定人員和收藏者的歡迎。
景德鎮仿古瓷生產造就了一批人才,在千萬仿古大軍中,有幾個小作坊的高手,既不開門面,對外交往也很有限。他們各自有絕活,有專仿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由專仿清三代青花,有的放粉彩,還有專供瓷版畫、文革瓷,應有應盡。
當前,收藏熱中一些不正常現象值得注意。一方面國內一些民辦博物館和私人博物館中,「元青花、元釉里紅、明清官窯」數量大的驚人,遠遠超過當地省博和國內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個別收藏者還稱其元青花藏品比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還多。另一方面國際著名拍賣行拍賣會上,傳承有序的官窯器拍品已很難見蹤影。而國內拍賣「國寶」級瓷器在數量和金額上屢破紀錄,是否拍品高額拍價就代表了拍品的「身份」?這些不正常現象似乎蘊藏著某種危機,將關係到仿古瓷生產的命運,關係到拍賣業國際接軌的規範,關係到收藏機構和收藏者的切身利益。當務之急需建立國內統一的鑒定管理機制,按國際水準規範鑒定機構。
通過這次景德鎮實地考察,我深感到一個古陶瓷愛好者不到瓷都看看是非常遺憾的事。[原創勿轉]
推薦閱讀:
※景德鎮陶瓷文化深度之旅|有瓷有師有文化,有茶有飯有精神
※景德鎮與影青瓷
※盛銘逸品:「瓷都」——景德鎮
※探訪景德鎮「瓷宮」 萬片陶瓷鑲成七彩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