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意味著粵港澳合作新篇章的開啟,世界級大灣區即將強勢崛起!
01
粵港澳灣區合作發展歷程及近期規划動態
粵港澳合作發展歷程
1
第一階段(1978年—2000年)
前店後廠,產業垂直整合
70年代末,香港的製造業面臨著地價攀升、工資剛性上漲、成本增高、競爭力下降的巨大壓力。其時恰逢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香港的製造業得以向廣東北移, 將珠江三角洲作為生產基地,既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騰飛,也推動了自身的經濟發展。在長期的合作中,粵港兩地已經形成了互補互利, 互相促進, 共同發展的經濟合作關係, 逐步形成了 "前店後廠" 式的合作模式。
80年代,香港70%的大型工廠已將部分或全部生產線北遷,1991年香港工廠有4.9萬家,1995年減少到3.1萬家。
從產值比重看,1984年香港製造業佔全部生產總值的24.3%,1989年為19.3%,1994年為9.2%,2000年減少至5.9%。
此階段發展特徵:香港主要發展服務業、廣東主要發展製造業的產業地域分工模式。
2
第二階段(2001年—2013年)
服務業為核心經濟整合
進入2000年以後,粵港澳合作著眼於突破單純的產業合作局限,向縱深化發展。鑒於粵港澳三方優勢產業互補性特徵,粵港澳在此階段的合作以服務業為主要內容,尤其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合作不斷加強。
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戰略規劃,要在2012年把服務業產值增加至GDP的53%,到2020年達到60%。
2009年,《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把「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布局協調計劃的一環,並提出四項跟進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區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和協調機制建設。
2010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制定《環珠三角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落實上述跨界地區合作。
3
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灣區經濟」,表示要以「灣區經濟」新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
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寫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提出,表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台建設。」
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重點輻射區域。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加快城市群規劃編製工作的通知》,安排了12個城市群規劃的編製時間表。
近期規划動態匯總
中央層面
省級層面
市級層面
從經濟活動發展來看,粵港澳地區的合作自改革開放初以來便形成「前店後廠」的經濟合作關係,並逐步發展為以宏觀經濟戰略為導向的區域整合時代。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了粵港澳在跨境金融、航運物流、服務貿易等領域更深遠的合作,粵港澳地區在經濟合作領域將扮演更為重要的戰略角色。
從政府政策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頂層規劃設計正在研製中。自17年3月份以來,無論是中央、省級,都已相繼出台政策大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 同時,各地政府也在積極研製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發展灣區經濟。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擺上重要日程。
02
從世界三大灣區經濟看灣區發展
灣區經濟
定義
灣區,是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當今世界,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目前,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
特徵
高度開放、創新引領、宜居宜業、區域協同。
發展形態
1第一階段:港口經濟階段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港口城市經濟活動單一,主要是裝卸運輸,範圍局限於港區內部,對於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推動也不顯著。此階段港口是灣區最重要的形態,港口區位優勢起決定作用。
2
第二階段:工業經濟階段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左右,港口城市以臨港工業為主導,經濟活動範圍向港區外擴展,港口城市成為製造業中心。加上工業文明和海洋運輸的優勢,推動了臨港工業的集聚發展。以東京灣區為例,由橫濱港、東京港等6個港口延伸發展,形成了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
3
第三階段:服務經濟階段
在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以服務業為主導,港口經濟活動拓展至周邊城市,灣區核心城市成為區域或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節點。此階段出於勞動力成本及環境保護等原因,臨港工業大規模轉移,金融、船舶租賃等服務業興起,城市功能由製造中心向生產服務中心轉移,灣區核心城市對周邊小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4
第四階段:創新經濟階段
21世紀以來,灣區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經濟活動範圍更廣闊,形成多極增長的區域發展格局。此階段的主要代表是舊金山灣區。經過前期幾個階段的發展,舊金山灣區的人才、資本、技術、文化等諸多要素集聚融合,規模效益促進了創新型經濟的興盛,使其成為全球高新技術發祥地。
世界三大灣區概述
紐約灣區——「金融灣區」
東京灣區——「產業灣區」
舊金山灣區——「科技灣區」
世界三大灣區經濟對比
註:人口數據統計時間為2015年
從2016年各大灣區GDP總額全國佔比來看:東京灣區為26.4%, 紐約灣區為8%,舊金山灣區為4.3%,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為1.34萬億美元,位居四大灣區第二位,僅次於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額全國佔比12%,高於紐約灣區與舊金山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的進出口貿易額約1.7萬億美元,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
粵港澳大灣區被國家賦予高度使命,萬億都會城市群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在國家戰略政策的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構建世界級灣區已備受矚目和期待。
03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城市構成
「粵港澳大灣區」 由「9+2」城市組成,即(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但各個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不一樣。
整體經濟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GDP總額位居四大灣區第二位,增速排名第一。
(點開查看高清大圖)
2010年到2016年,粵港澳灣區的11個城市GDP(國內生產總值)逐年上升,從2010年的5.4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9.35萬億元,約合1.34萬億美元。
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位居四大灣區第二位,僅次於紐約灣區,但是從人均GDP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處於末位,但從增速來看,粵港澳灣區增速位列第一位,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發展潛力比較大。
各區GDP及產業結構
香港、廣州、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核心,其第三產業佔比也最高,GDP總額貢獻佔比達65%。
(點開查看高清大圖)
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值為9.35萬億元,佔全國12%(包含港澳)。其中:香港2.21萬億元、廣州1.96萬億元、深圳1.95萬億元,為第一梯隊;佛山0.86萬億元、東莞0.68萬億元,為第二梯隊;惠州0.34萬億元、中山0.32萬億元、澳門0.31萬億元、江門0.24萬億元、珠海0.22萬億元、肇慶0.21萬億元,為第三梯隊。
從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大結構中可見,廣州和深圳服務業佔比最高,其次為東莞、珠海,佔比均超過50%,大部分城市正處在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型階段。
城市群產業帶
粵港澳灣區包括的珠三角城市群產業帶分為:東岸知識密集型產業帶、西岸技術密集型產業帶、沿海生態環保型重化產業帶。
交通規劃
總體定位——構建世界級經濟灣區
2017年3月6日上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廣東團全體會議,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何寧卡表示:「根據發展優勢和區域特點,粵港澳大灣區應努力建設成為全球創新發展高地、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區、世界著名優質生活區、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和國家深化改革先行示範區。」
與世界三大灣區對比,粵港澳大灣擁有區面積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優勢,但土地產值、人均GDP最小,整個灣區的經濟聚集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經濟總量及增速來看,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為1.34萬億美元,位居四大灣區第二位,GDP增速達7.9%,均高於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的3.5%、3.6%、2.7%,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
同時在交通配套方面,為實現「一小時交通圈」目標,灣區交通規劃已經陸續展開,重點包括城市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以及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建設。2017年3月23日,交通運輸部發言人吳春耕表示粵港澳交通領域的互聯互通十分重要,交通運輸部正在開展規劃研究工作,加快研究解決粵港澳交通互聯互通的問題。
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定位匯總
香港 : 全球金融中心及物流中心;
深圳:國際創新服務中心;
廣州:打造三大國際戰略樞紐;
東莞:國際產製造服務中心;
佛山:打造國際產業製造中心;
珠海:拓展橋頭堡與創新高地;
中山:國家級先進位造業基地;
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
惠州:」綠色城市」拓生態游,大灣區生態擔當;
江門:國家級先進位造業基地;
肇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齊聚區。
更多內容請查看
房天下產業網http://fdc.fang.com/
或關注 中國指數研究院官微
推薦閱讀:
※時代的「癮」
※攝政王才是真皇帝——多爾袞的好時代
※圖解毛澤東時代的流行海報 [複製鏈接]
※新時代好男人
※冷眼:中產們,廉價移民時代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