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傳的太極拳

正文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台灣流傳的太極拳 (2012-06-09 18:10:00)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功夫拳技

陳式太極拳:

  台灣流傳的陳式太極拳,初期流傳不廣,鮮為人知,但陳太主要的流派,卻都俱全。在台廣傳以潘氏及王氏為多,恰一南一北,再者以中部王氏及杜氏為次。曾在京隨陳發科練拳之潘詠周指出:陳氏的拳藝在台是很齊全的,包括陳氏頭套十三式大架、新架(按:指十四世陳有本所創)、小架(按:指十五世陳清平於趙堡鎮所創)以及二套炮捶都有。現分說如下:

一、杜毓澤(光緒23年~民國79年,河南省,博愛縣人)注15:其傳承為:跟十六世陳延熙習老架,炮捶。又跟新架系十七世陳名標,習二小架(又稱忽雷架)。故其輩份為十七世,乃在台最高者。杜氏所從藝者,皆陳氏名手,乃因杜氏尊翁杜嚴,兩榜出身,當過翰林,當過知府,望重一方。陳鑫《太極拳圖說》乙書之序文,即出其父杜嚴之手。杜氏70於歲始公開傳授陳式太極,於民國65年,所以起步甚晚,傳其學著然不眾多,其中以王嘉祥、李章仁、徐紀較為著名,此三人推廣最多。余嘗有幸學於杜氏之拳架,觀其地位有三,在台輩份最高,身兼兩系,保有獨特古風。依同門徐紀曾論,杜氏其地位有三:

  (1)保存陳延熙「老架」練法,具有古風,與現今練法不同,比較有研究資料。

  (2)保存陳名標的「忽雷架」,今在陳溝已無練習者,可稱稀有。

  (3)一人身具炮捶兼老架、小架二系,特樹一格。

  杜氏之拳架古樸、簡潔、嚴謹,重纏絲,與今日習見特彆強調纏扭抖彈,並且形諸於外的練法,確有不同。

其傳承表如下:

  【老架】        ┌ 陳發科 (17世)

(a)陳長興(14世) — 陳耕耘 — 陳延熙  ┤

                 └ 杜毓澤 (17世)

                    

  ┌ - - - - - - - - - -┬-陳名標-杜毓澤 (18世)

(b)陳有本(14世)-陳清平(15世)-李景延-楊虎

   【新架 】   【小架】                

(c)杜毓澤 ┬ 王嘉祥(首徒) ┬ 蔡潁堅

       ├ 李後成(歿)  ├ 何宏財 ┌ 陳家宜

       ├ 曹德麟(徒)  ├ 張健祥 ├ 陳志修

       ├ 塗宗仁(徒)  ├ 張朝晉 ├ 陳啟辰

       ├ 徐紀(學生)   ├ 吳明雄 ┼ 周倍甲

       └ 李章仁(學生)  ├ 楊世昌 ├ 曾壬保

                 └ 林忠石 └ 王金黨

 二、王鶴林(河南省,博愛縣人)注16: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宗師到京授藝,即王鶴林家所聘。蓋以王氏體弱多病,乃父伊文公在京,特經杜芾堂引介敦聘陳氏到京施教,時為民17年間。抵京後安置於「覃懷會館」。陳氏在王家院落單獨學了五年。之後,王氏於民28迄30年間在陝西省城固縣就讀西北大學,結識17世新架陳子明,又時加請益。王氏的拳架,舒坦大方,為其特色。而延師到府授藝,西席東少主之關係,自有不同。其在台傳人不少,早年門生如黃浩然、劉金科、林秋山、林石桂、陳慶發、王清璋、張大昕、陳南光等人,目前其妻舅賀紀林在台中頗有傳授。

 三、潘詠周(江蘇省,吳縣人)注17:於民國20年就讀北平大學時,到「覃陽會館」與陳發科習藝,習得大架頭套十三式與二套炮捶。其拳架柔和內斂,剛烈不形於外。潘氏長於文采,著述甚豐,於太極拳理法明甚多,著有《陳氏太極拳大全》二卷等。此外,潘氏宏揚陳太甚力,門下傳人目前有教拳者,如劉德長、洪塗生、洪允和、李心發、江弦蒼、馬延基、林純仙、蕭抒國、管仲福、張東海、徐東啟、林耀堂、余仲苗(以上在台);潘元德、周文沛(在美)等等。為數甚眾。在台影響力甚大。

 四、王夢弼(河南省,溫縣,鄰村招賢鎮人)注18:為陳發科早年弟子,民15年與陳之外甥王司孔共同學陳氏老架於陳氏故居。王之拳架,據王嘉祥所見,與杜毓澤「大致相同」。傳承甚少。

 五、郭青山(河南省,溫縣,城北東梁所村人)注19:習新架於陳省三。傳人不多。

 六、王晉讓(民前6年~85年,河南省沁陽、徐堡鎮人)注20:是在台傳趙堡架的名師。其拳架習諸於18世陳應德。徐堡鎮離趙堡鎮只有二十來裏,王氏因曾遇盜賊幾遭不測,家中長輩遂聘陳應德每月來家中授課一周,連續三年。他自謙三年只學一套空架,後更因為見了楊太傳人厲毓海的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來台後於民53年間始開始教拳。王氏所習,大陸或稱「活步方圓架」,但與陳式「忽雷架」有所不同,易被誤認,台灣則多稱「陳家小架」或「趙堡架」。其特點為架子小,拳打卧牛之地,王氏授拳之場所不過二坪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而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與杜師之徒王嘉祥友好,亦常切磋。因此台灣習陳氏太極者,往往問學於王。可見王氏之藝在精不在多,而外似無華,內實菁英。

現將其系譜對照杜毓澤者,列舉如下:

(14世)陳有本 -(15世)陳清平(創趙堡架)-(16世)李景延(名碓;大陸稱李盾、景彥) └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孫祿堂

│       ┌(18世)陳應德-(19世)王晉讓┬ 王遵皋、汪洋(出家)、

-(17世)楊虎 ┤               │ 蕭啟俊、顏義宗、陳逸民、

        └(18世)陳名標-(19世)杜毓澤 │ 劉全科、蕭治博、郭冬寶、

                           │ 馬延基、劉德長、洪湘彬、

                           │ 林石桂、吳明雄、楊世昌、

                           │ 勇國本、蕭啟財、張正義、

                           │ 鄭國輝等(教拳三十二年,

                           └ 學生三十二人)

(3)、其他流派(孫、武、吳等):

 一、孫式太極拳注21:在台傳人有李燦(女士)、趙錫民、張英建、張世榮等人,均系鄭懷賢乙系,而習之於成都。且不專主太極,蓋形意、八卦均必兼學,其中李燦親近鄭懷賢多,能藝多。張英建曾獲台港澳國術總冠軍,張世榮授藝於台南。張世榮門下有張少泉教授,精於科學理論,結合科學,有《撒放論》等著作,允稱難得之作。另有居浩,曾著《孫氏太極拳》一書,當亦習此派。

 二、武式太極拳注22:約有張峻峰氏有授。張氏乃山東省鄒平縣人,其八卦掌系出高義盛,形意拳系出李存義與張兆東,而太極拳則系出郝為真,故其太極拳明顯結合了形意、八卦,而張氏在台形意、八卦之聲名掩過太極,故此系傳之不廣。王嘉祥其學甚廣,嫺熟各家太極,並專於研究,文采紮實,著述甚多,從學黃雲龍(飛鵬)楊式太極拳、八卦掌等,又學劉青田武式太極,劉氏之師為武芳譜,乃武禹襄之侄。

 三、吳式太極拳注23:早年在台有八步螳螂拳名師衛笑堂習此。自稱乃在上海向精武體育會的吳鑒泉所習。後民70年左右,有霍潔泉者來台定居,也有所推展,霍氏習於「香港鑒泉太極拳社」之吳公儀,為吳之入室弟子。自名其吳氏太極拳為「精武迷蹤太極拳」,為紀念吳鑒泉之友霍元甲。

 四、吳峻山派、吳式太極拳注24:為中央國術館吳峻山氏所傳,又稱八卦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實出自郝為真,八卦掌出自董老公。曾任中央國術館教務長,其弟子在台能傳其藝者有二,其一李元智,中央國術館第二期,又精八極,迷蹤拳等,畢業曾留校為教師。其二為傅淑雲(女士),乃參加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表演隊員之一,武學廣泛,聲名遠播,又有一說其曾就學楊澄浦。來台以傅之傳人較多。

五鄭子太極拳的創始人鄭曼青先生 浙江永嘉人氏,民國紀元前十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出生,逝世於民國六十四年三月十四日,享年七十五歲,鄭氏幼年家境清貧,賴母親張太夫人授以詩書,因智質超人,過目成誦,十歲從拔貢汪香禪學畫,結識冒鶴亭,閱覽其搜集任伯年,趙撝叔諸家畫軸復得姨母張光紅微老人之指引,藝事大進,十五歲由詩翁魯勝北介紹,赴杭州,與當地名士沈寐叟、馬一浮、經子淵、樓辛壺、王潛樓等結交,相與研論詩書畫,十九歲羅癭公之薦赴北京,執教郁文大學,授詩學,同時參加中國畫學會,由是得交陳師曾、凌直支、姚茫父、齊白石、陳半丁等詩書畫名家,相互切磋,藝文大進;乃獲蔡元培先生之讚賞,薦與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授課,其時吳昌碩、朱啟鈴在滬濱執藝文牛耳,經蔡先生之介識,詩酒留連,揮毫作畫,嘆為奇才;乃相率揄揚,被聘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國畫系主任,時為民國十四年,鄭先生虛齡僅二十四歲,乃謙誠地邀聘馬孟容、馬公愚、張善孖、張大千、諸樂三、諸聞韻三家兄弟同任教席、以堅學子之始基,傳為上海美專之佳話,也因此培養出不少傑出畫士人才;二十九歲與黃賓虹創辦中國文藝學院,自任副院長;其間由於體弱多病,而拜皖中九代名醫宋幼庵為師,而後成為國醫聖手,併當選為全國中醫公會理事長及廌選為中醫師公會產生之國民大會代表。二十七歲在滬從太極大師楊澄甫習拳,經年得其大要,時楊夫人卧病幾殆,群醫束手,得鄭先生處心診治,終告痊癒,楊師感其恩,乃將拳、劍要訣悉心傳付,浸淫若干年後,時值抗戰軍興。鄭先生轉任湖南省政府咨議兼國術館館長,國術為該省全民運動,規定每兩個月調派全省各縣國術館長及教官四十人,授以太極拳課,但因學習時間不敷,乃刪減老架之複式,求其精要為三十七式,名之謂:「鄭子簡易太極拳」,如此因時制宜,便於傳習,決非矜奇立異也。在此前後,曾任教於中央軍官學校及重慶中央訓練團,迄四十八歲攜眷來台,應當時台北市長游彌堅先生之邀請,創設時中學社於台北市中山堂頂樓,其後遷至台北市仁愛國小,復於民國九十一年末遷至台北市五常國中。

   綜觀鄭師一生,擅有五藝之長,著作等身,悉以弘揚中華文化為本旨,蓋博覽群經,深悟哲理,天人冥合,對事物之窮究,若絜裘領,一代奇才,不獨是太極同道之光輝,亦吾中國人之賢哲耳。

(鄭岳,字曼青,是楊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也是將楊式太極拳傳到台灣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他曾在台灣及紐約成立時中太極拳社,教授弟子眾多。他曾經擔任過宋美齡的國畫老師,被時人稱為詩、書、畫、拳、醫的「五絕奇士」,1975年,鄭曼青先生去世的時候留下遺訓,「善於人同,達兼天下」,要求眾弟子將太極拳發揚光大)

(肆)結論:

台灣的太極拳來自中國大陸,然兩岸分隔逾半世紀,其間固然不乏交流,時空畢竟有異,因此,台灣的太極拳有了自己的傳衍發展。如同大樹落地生根,宗家繁衍不斷,分家更是枝葉茂盛,相互比較之下,兩岸各有其發展,但深厚淵源,骨肉難分,不同時地物,更可互相對照,在武術歷史上可謂是大事。台灣在自由天地中,太極拳發展自由,在各社區,均有人推廣,但這幾年來大陸發展不下台灣,然而我們的發展卻隨著時間的衝擊及外來運動的影響,漸漸的有所萎縮。要如何保有生存的空間,是各門派需要關心及合作,若無法達成共識,太極拳發展只有原地踏步,但是太極拳卻屹立不搖,時間證明了太極拳的優越,以及台灣人對太極拳的喜愛。


推薦閱讀:

人人都應該去台灣旅行一次~~~
台灣佛教
台灣一女孩突然暴斃,一夜之間奔赴黃泉。驗屍結果居然是。。。。! – 鐵血網
台灣媒體對李欣頻的深度人物採訪!
《暗戀桃花源》滿眼辛酸淚,誰解其中味

TAG:台灣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