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古籍雕版保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古籍雕版保護

——「古代珍貴雕版保護研討會」在京召開

http://epaper.ccdy.cn/html/2015-06/17/content_157124.htm

2015年6月17日《中國文化報》

6月12日,在我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冊府千華——珍貴古籍雕版特展」在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主辦,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首都博物館等14家單位和個人協辦。展覽共展出來自全國十餘家單位和個人收藏的雕版147塊以及早期珍貴雕版印刷文獻、展品共計200餘件。展覽開幕當天,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召開「古代珍貴雕版保護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古籍版片收藏單位代表和非遺技藝傳承人等50餘人與會,共商古代雕版保護、傳承工作。專家們認為,古代珍貴雕版保護工作,是中華古籍保護的延伸。此次特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珍貴古籍雕版的全面展示,研討會上首次將古代雕版提上保護日程,首部雕版圖錄編纂出版,這標誌著我國古籍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古代雕版保護是古籍保護工作不斷深化與拓展的體現,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專家們呼籲,要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古籍版片進行登記、揭示和研究,進行科學有效的保護,同時加強民族古籍雕版保護,促進雕版印刷技藝活態保護和傳承,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希望通過國家層面的總體規劃,呼籲社會各界重視古代雕版保護,進而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現將與會專家的發言摘登如下。

●一件從未有過的盛事

李致忠

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一分冊《紙和印刷》序言中說:「我以為,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沒有比紙和印刷的發明更重要的了。」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使知識、經驗、思想、主張和其他信息得以持久、廣泛地傳播,從而成為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科技不斷發展、文化不斷繁榮的強大動力。這兩項發明,都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做出的偉大貢獻。舉辦「珍貴古籍雕版特展」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們能從源頭上了解浩如煙海的中華古籍是怎樣被不斷印製出來的。

古籍在古代又稱為典籍、載籍、書籍、經籍。「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這是《隋書·經籍志》總序為書籍所下的定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書籍乃聖哲才智的產物,蘊含機神妙旨,關乎天地陰陽、人倫綱紀,顯達時足以推動事物的發展,藏用時也足以獨善其身。可見書籍的功能和學習的必要。

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是古籍印製的技術基礎,然而,這種技術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見過各個時代的原版遺存的人也已為數不多了。今天,我們得到各收藏單位和個人的大力支持,為大家舉辦如此豐富的古籍版片展覽,可以說是一件從未有過的盛事。

長期以來,古籍版本研究者自以為所見之書較多,就可以解釋書籍頁面表現出的種種現象。實際上,當我們見到原版實物的各種情況之後,就會知道過去僅從頁面上解釋現象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謬誤的。我希望,研究者和內行人也能通過展覽,更多地接觸雕版實物,和我們一道提高認識。

從文獻記載和實物遺存都可以證明,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於7世紀下半葉,即唐代初期。五代自後唐一直到後周,政府採用這種技術校刻儒家《九經》及《經典釋文》、《昭明文選》等。至宋則雕版印書大興,並旁及南詔、遼、西夏、大理、金,延袤於元、明、清,前後達1400年。然而,在雕版印書盛行、優點充分發揮的同時,其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一種書雕一套版、一套版只能印一種書,只可在部數上增印,不能在種數上生新。這是擺在古代社會的重大科研課題。10世紀中葉,即北宋慶曆年間,刻字工人畢昇用自己發明的泥活字排版印刷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此後,在制字材質、撿字方法、貯字方式、印刷技術等諸方面雖有不小的發展,但直至鉛字排印風行世界,活字印刷術都可謂是原創性的發明。因此,本次展覽不僅是版片自身的展示,同時也為中華民族發明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見證。

也許一些觀眾在看過本次展覽後會感到很有趣。我希望在感到有趣的同時,也產生一份敬重,敬重我們先人的創新精神,敬重他們為人類文明做出的偉大貢獻,從而激發我們自己的創新熱情,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作者系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

●雕版保護工作應向古籍看齊

安平秋

今天的古代珍貴雕版保護研討會、珍貴古籍雕版特展和《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五批專門收錄雕版,這三件事標誌著古籍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最近幾十年來,我們往往很重視古籍的收藏、保護,乃至於古籍的複製,也就是再造。而對過去古籍所依據的這些版片和今天還存留下來的版片,往往關注得不如古籍多,這有它的客觀原因,也有我們主觀上的忽略。因為古籍相對版片更易保存,儘管它們有共同的致命弱點,比如怕火,但書籍相對好搬運。抗戰時,成批古籍從北京運到南京、上海、重慶,甚至運到美國紐約的國會圖書館。版片相對就不好搬運,而在一個地方存放又占很大空間,所以留存下來的古籍顯然比版片多得多。

因為古籍留存下來的多,在圖書館從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也離不開古籍,離不開圖書館,像我們從事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人,就更多關注古籍、重視古籍,而有時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當初印這些古籍的雕版版片。

今天,古籍保護工作有聲有色。在這種條件下,關注古籍雕版保護,重視雕版技藝,這一套程序能夠使它延續下來,流傳下去,是應該提到日程上來了。所以,今天這樣三件事疊加起來,讓古籍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使古籍保護工作更全面,也更深入。

今天可以看到宋元版書,卻很少看到宋元版書整部書的版片,這是有它的客觀條件限制。聽說有些地方的版片保存條件不好,使得這些版片有的爛掉了,有的裂開了。但儘管有許多客觀原因限制,也有一些地方保護得很不錯。大約30年前,我兩次到浙江湖州嘉業堂參觀,看到版片放在書架上,透氣通風,保存效果還不錯。前些年到南京的金陵刻經處,那裡的版片保存得也很好。有些單位很重視,對版片很愛護。最近得知《乾隆版大藏經》的版片至今還得以保存,由北京市文物局存放在大興,基本上是完整的。我覺得這就很好,一部《乾隆版大藏經》,過去沒有印多少部,今天留存下來的也不多,能夠有版片保存下來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也說明北京市文物局等單位非常愛護古籍版片,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想,今後的古籍保護涉及雕版,涉及版片,不光要從思想上重視,從輿論上支持,從領導上強調,還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條件。因為許多單位不是不想保護,而是沒有條件。比如沒有庫房,沒有合適的氣候環境以及人員管理。希望相關單位能夠更多地在條件上,在人力、精力、財力上給予支持,使古籍雕版保護,包括這一套技藝的傳承能夠落到實處,使今後古籍保護工作,特別是珍貴雕版保護能夠在受到重視的基礎上,得到實際的支持。預祝古籍雕版保護工作今後既有聲有色,又踏踏實實。(作者系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

●古代雕版的文化價值

史金波

中國雕版印刷迄於唐初,宋代興盛發展。現在能看到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很多,唐初有若干件,宋代就有大批文獻傳世。但是好像沒有見過唐代雕版,宋代的非常稀少。紙質印刷品一經印刷,就化身千百,雖然經過歷史滄桑,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不少。但木雕版只有一份,印完以後,就刮掉重新刻別的文獻和古籍了。另外,木雕版時間長了以後就可能燒掉,所以更難保存下來。我們現在見到不少宋版書,但據我了解,好像目前只有三塊宋代木雕版,一塊有文字的現在流失美國,另外兩塊基本都是繪畫的,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遼代和金代的雕版都沒有保存下來,西夏雕版卻保存下來了。在講西夏雕版前,先簡單介紹西夏的印刷術。西夏吸收了中原文化,所以文化很發達,他們接受、學習了雕版印刷,同時也接受並發展了中原的活字印刷。在雕版印刷方面,現在能看到的,大量是西夏文的,有經軸裝、卷裝、還有梵夾裝,還有一批漢文的印刷品。另外一個很大的特點,早期的藏文雕版印刷,是在西夏印的,過去我們都說藏文沒有很早的東西,原來說最早的是明代南京版的《大藏經》,後來又說元代也有。現在發現,西夏時期就有了藏文的雕版印刷品,而且有蝴蝶裝的。

1908年至1909年,一個俄國探險隊把黑水城遺址大量的文獻文物挖掘走,存到了聖彼得堡。這些文物中,現在已知的有4塊西夏文雕版,都比較完整。其中有一塊經文名稱是《佛說長壽經》,這4塊雕版是我國早期的西夏印刷品,非常珍貴。

國內上世紀90年代初,在寧夏賀蘭縣一座西夏時期的宏佛塔中,清理出一大批珍貴文物及文獻,其中有2000多塊西夏文的雕版殘塊。這些殘塊大小不一,被火燒過,已經炭化。其中有1000多塊雕版有文字,但已難以辨識。2007年出版的《中國藏西夏文獻》將其影印出版,其中一冊基本上都是雕版殘塊印下的圖片。雖然殘了,但還可以看出字型大小分大號、中號和小號。大號字的只有一面雕版,中號和小號字的是兩面雕版。所以,分析下來大號字印的是比較大的佛經,可能是皇家、官府不惜工本印製的。有幾塊已經翻譯、考證出經名,是西夏文的《釋摩訶衍論》。這些應該是保存至今中國最早的木雕版的版片。無論存在國外還是國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現在這些木雕版殘塊主要保存在寧夏博物館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門,請大家不要忽略它們,它們雖然殘損了,卻是這次展覽中年代最早的雕版,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版片是古籍保護的延伸,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重視起來,怎樣更好地保存?現有保存條件夠不夠?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和展覽,能夠進一步推動、完善古籍和雕版保護工作。(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活化石

王嘉陵

雍正七年(1729年),四川德格印經院由德格十二代土司兼第六代法王登巴澤人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6年)竣工,經過27年時間建成。德格印經院自建立以後,歷代加以修繕,形成目前的規模,佔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4103平方米。

德格印經院自建院以來,雕刻並收藏了大量的藏文經典印版,印版內容涉及廣泛,包括大藏經丹珠爾、甘珠爾,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典籍,藏區佛學經典、史志、傳記、詩歌音律、繪畫工藝、醫學等多方面,版片的全部數量達到30多萬片,其中22萬片是從元代到1949年的古版,其餘的為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後增刻的。這些印版通常有箭桿本、肘本和短小本三種規格,印出的版本分別為一箭之長、一肘之長或一拳之長。

德格印經院還藏有一部分珍貴的硃砂印版,質量極佳,用以印製較為重要的佛教經典,比如《般若波若密多八千頌》、《般若十萬頌》都是這種版本。《般若八千頌》的刻印開始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從德格十世土司就開始了,比建院還早20多年,用了藏文、烏都爾文和梵文三種文字,是德格印經院最珍貴的版片。

德格印經院的藏版每次付印之後,都要加以清洗,然後用酥油浸泡了,拭乾,再收藏上架,所以不易乾裂,能久藏如新。

德格印經院不僅是保留了數量巨大的古代雕版,同時也保留了它的全景式的藏文印刷雕版工藝,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德格印經院的印刷用紙、墨和刻經的木版,都用的是本地的森林資源。紙張是典型的藏紙,用當地的一種有毒的狼毒草根須製作,可以防蠹;墨是取自杜鵑樹皮燒薰的煙灰;木版用料則來自當地的一種樺木,通過熏烤、糞浸、蒸烘等多道工序製成。

德格印經院的印經既有可歸入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又有可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的部分,其能夠完整地得到保存,不完全是由於技術層面的原因,而和人文社會環境也有著密切聯繫。首先,德格地處邊遠,人跡罕至,較少受到人為損壞。第二,藏民族的文化習俗和對宗教文化的崇拜,使人們對印版的保存和印經這項工作保持著崇敬的心情,所以在那裡能夠很有秩序地把它保存下來。第三是最初由德格土司和八邦寺活佛共同設計的獨特的僧俗共管體制,起到了長期的有效的管理作用。第四,制定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現在古版一般都不再用來印經,而是用新刻的版子來替代,並且配備有防火防盜和監控設備。

德格印經院藏版的完整性、珍稀程度、保存方式和全景式印製典籍的方式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是原生態的,無有出其右者。德格印經在海內外均有影響,日本、歐洲和美國都有學者專門撰文出書介紹,國家圖書館在1965年曾專門收藏了全套德格印經。目前西南民族大學和四川省圖書館也正在做入藏的工作。(作者系四川省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圖書館研究館員)

●浙圖雕版保存開發現狀

徐曉軍

浙江圖書館館藏雕版主要由浙江官書局、浙江圖書館民國時期刊刻的、嘉業堂劉承幹刊刻的和社會捐贈的四大部分組成,總數約20萬片,主要存放在南潯嘉業藏書樓。

其中官書局刊刻的有94種8.4萬片,浙江圖書館刊刻的有6種2000多片,嘉業堂刊刻的有20種4萬多片,社會捐贈共69種6萬多片。在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申報過程中,我館申報了嘉業堂《前四史》版片、浙江圖書館刊刻的《章氏叢書》版片,社會捐贈的版片申報了一種。

我館對雕版版片的開發利用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利用刷印,與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合作,提供《四明叢書》、《章氏叢書》、《平浙事略》等共計20種3.7萬餘塊雕版。

第二次是80年代和北京文物出版社合作,由北京大興古籍印刷廠負責印刷,提供《嘉業堂叢書》、《吳興叢書》、《求恕齋叢書》、《嘉業堂金石叢書》以及一些單行本共9種3萬塊雕版。

第三次是2001年和2003年,向華寶齋提供《三國志》、《史記》雕版。

浙江圖書館從2009年開始,實施嘉業堂藏書雕版保護工程,主要內容是摸底調查,開展普查,確定雕版數量。為了搞清版片數量,我們對版片逐塊登記,進行建檔:包括下架、清潔、清點、排序、攝像、印刷、著錄、輸入電腦、製作電子檔和印刷印樣製作文字檔。同時,對版片庫房條件進行了改善。

截至2015年5月,共完成了2060種13萬餘塊,數碼照片26萬張。資金投入方面,從2009年開始,除了古籍保護專項資金,省財政每年有雕版保護工程專項經費,平均每年40萬元到50萬元,總共投資280多萬。

當然我們也在探索這種保護方法是否科學,希望今後能夠進一步得到專家們的指導。我們還有一個7.5萬平方米的新館正在建造中,未來庫房條件將會更好。(作者系浙江省圖書館館長)

●修復「清龍藏」經版的意義

李際寧

我國第一部木刻雕版的佛教大藏經是《開寶藏》,最後一部完整的木刻雕版大藏經是《清敕修大藏經》,亦稱「龍藏」。清雍正十一年,赦命在北京賢良祠設立藏經館,籌備刊刻大藏經,雍正十三年經版正式開雕,乾隆三年全部完工,短短4年時間,雕刻經版79036塊,全藏共724函,收經典1669部7168卷。

2009年,北京市文物局啟動《清敕修大藏經》文物保護項目,受北京市文物局委託,首都博物館和市文物局下屬專業保護單位——北京邦普製版印刷有限公司承接該項目,邀請多方面專家,共同制定了全面清理和保護經版的計劃。經過六七年的艱苦付出,他們做了如下工作:建築寬敞通風的專用庫房,架儲經版;用科學手段清理經板的塵垢;遍訪「乾隆初印本」,校勘缺失經典帙;補雕缺失的版片;編製經版數據檔案;用傳統手工藝技術,有限印刷並裝幀出版。這就是今天我們大家可以看到的這部《清敕修大藏經》。

修復這部大藏經版的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基本恢復了乾隆時期的「初印本」。第二,校刊補齊了殘佚經版。本次整理過程中,凡遇到底本損壞或字跡模糊不清的地方,就請有關專業人員多方查考,力爭做到每字皆有來源,皆有出處。這樣工作下來,整理者的檔案記錄將形成另外一項重要的成果,就是清龍藏校勘記。第三,培養了一批具有傳統手工藝技術的人員,繼承並改革了新的工具,拍攝了大量影像資料,為研究這些工藝儲存了資料。這項工作不僅僅是一次恢復古代書籍的雕版印刷裝幀的實踐,還是一次對如何保護和利用古代文化遺存的理念的檢驗。

今天,「清龍藏」經版的文物與文獻價值重新被重視,開始有了全面保護的計劃和實踐。「清龍藏」經版的命運提醒我們,要趕緊搶救那些還沒有被重視的古籍書版。我們希望「清龍藏」以及與「清龍藏」有共同命運的古籍書版有更好的未來;我們不希望「清龍藏」成為中華歷代傳承雕刻佛教大藏經傳統的絕唱;我們今天重修大藏經版,也絕不能成為雕版印刷手工技藝的輓歌。(作者系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

●日用文書雕版同樣值得保護

宋平生

我個人多年來,比較關注的是日用文書的印版。圖錄里稱為日用印版,也有人稱之為單幅印版,我把它們稱作日用文書印版。凡布告、公文、契約、執照、票證、稅單、收據、門牌、婚書、訃告等的印版皆隸屬其中。這部分印版的保存狀況遠遜於書版。過去很少有人關注它們的存亡,包括用這些雕版印出來的名目繁多的文書、票證,也很少有人重視。過去講中國古代印刷史,實際上講的僅僅是刻書史,從沒人想到應該加上日用文書。實際上,日用文書與普通百姓生活的關聯程度比書更直接、更廣泛。但是因為有時效性,用完了就棄之、毀之了。我們古代有藏書家,把書保存得好好的,但沒有藏文書的收藏家,所以就自生自滅、損毀消亡。日用印版也是同樣的情況,保護情況還不如版印文書。我收集的雕版里,有的版是改作板凳面,後來又從板凳上拆下來的,還有的被做成剁雞食的案板,令人心痛不已。這就是我之所以特別關注並堅持收藏日用文書雕版與版印文書的原因所在。

現在日常文書雕版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存世量比較稀少、分散,收集起來不容易。10年以前,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還有幾家主要出售木刻印版的商販,你還有挑選的餘地,現在幾乎連一塊雕版都見不到了,這說明雕版的存世量越來越少。今天把雕版保護提到日程上來,確實是一項重要舉措。第二,有關部門對古籍書版的保護比較重視,但是對日常文書雕版重視不夠,收集得也不夠。第三,私人資金有限。因為一般都是私人在收集雕版,有時候看到很好的東西卻買不起,只能眼睜睜看著外國人買走。韓國有個收藏家,專門收藏中國雕版,還建了博物館,韓國政府資助他,定期組織少年兒童到他的博物館參加活動。能夠把收藏和教育普及結合到一起的雕版博物館,我在國內還沒有見到。

借這個機會,希望古籍保護中心在加強古籍雕版保護的同時,把日用文書雕版的保護工作也提上日程,以利於各個領域的學者們對日用文書雕版的研究與利用。(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

●故宮博物院藏雕版概況

張楠

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各類雕版24萬餘塊,其中經版、書版20萬餘塊,資料版約3萬塊,銅版約6000塊,以及石版等。

這些雕版主要來源於清內府。就其整理與收藏狀況而言,由於歷史原因,故宮所藏雕版長期缺乏系統的整理研究……2002年至2008年,我們開展了文物清理工作,對雕版進行清查登記,每塊雕版都貼有條形碼,明確標識,實現有序查找,為文物的規範化管理提供了數據基礎。此外,我們又專門定製了儲藏版架,實現了防火、防塵、防潮。經過系統整理,這些雕版分類存放於各個庫房,部分殘版得以拼合完整。

故宮博物院所藏雕版具有以下特點:一、數量多,總量達24萬餘塊,絕大部分為宮廷刻版。二、年代久,年代最早者為明嘉靖年間所刻佛經版片。三、品種豐富,涉及經、史、子、集各部。四、體量大,主要是《大藏經》的雕版。五、文種多,涉及滿、蒙、藏、漢等多個文種。

這些雕版大部分是清內府所刻,從保存狀況看,版面完整、字體清晰、字口鋒銳、用材講究。為了防止變形、彎曲或開裂,個別版片採用了背面穿木帶、馬璜釘等工藝進行了固定。這些雕版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原始狀況,而且始終沒有遠離過原始雕版地,這對研究文物本身提供了可靠的背景信息。

此外,故宮所藏雕版的內容也比較豐富。一是經、史、子、集類雕版;二是輿圖類雕版;三是各種文書類雕版;四是其他雕版,如《紙牌》、《摔跤圖》等。另外,還有銅版、少量的套印雕版和版畫雕版。這些雕版最初刷印的部分紙質書籍已不存於世,但我們還保留著相應的原始版片,如滿、蒙、漢三體的清乾隆三十二年內府刻《御書大乘妙法蓮華經》雕版等,由此可見雕版的價值十分重要。

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部分雕版有開裂和蟲蛀現象,急需搶救性保護。為此,我們開始有計劃地對這批珍貴雕版進行數字化信息處理,並搶救性補刻。如有計劃地對滿文《大藏經》、四體《楞嚴經》等進行先期補刻,並實現數字化信息建檔,以期能夠對故宮博物院所藏雕版實現規範化地整理和保護。(作者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館長)

推薦閱讀:

「杜甫很忙」優秀作文
怎樣才能在年終考核中拿到「優」?
國外16個優秀的攝影網站
為什麼中國女性越來越優秀,卻很難活得盡興
優秀是教出來的——美國明星教師的55條班規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優秀 | 古籍 | 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