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輔助療法

看點

小兒推拿輔助療法

主編按:對於很多急症、難症和雜症,多數小兒推拿醫家都會根據小兒身體情況,在手法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一些輔助療法,雜合以治,各得其宜,以達多管齊下、提高療效之功!本章節主要介紹擠痧、點刺、拔罐、耳穴壓豆和手足穴的反射區療法等各編委老師常用的輔助療法,穴位貼敷和艾灸法在《小兒推拿臨證指南》已做介紹,故本書不再贅述!

1、刮痧、揪痧、擠痧療法

1、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覆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保赤推拿法》載:「刮者,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時期,有較多的刮痧療法記載,並稱為「夏法」。及至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為詳細。郭志邃《痧脹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吳尚先《理瀹駢文》載有如「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也有記載。由於本療法無需藥物,見效也快,故現仍在民間廣泛應用,我國南方地區更為流行

【感冒刮痧療法】

採用穴位:風池、太陽、大椎、風門、肺俞、夾脊等穴,將刮痧油塗擦於穴位局部皮膚上,用手緊握刮痧板從上至下刮拭,用力宜均勻柔和,痛甚處應反覆重刮,刮拭出痧後再給飲溫開水或生薑汁糖水以發汗解表。隔日治療1次。

2、【揪痧】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節,或食指、大拇指把施術部位皮膚與肌肉揪起或提扯,瞬間用力向外滑動再鬆開,一揪一放,反覆進行,連續發出 「巴巴」聲響。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至7遍,直至出現痧點。特別適用於咽喉疼痛者自療。

3、【擠痧】施術者用大拇指和食指在施術部位用力擠壓,連續擠壓,至小塊紫紅痧斑為止。多用於印堂、太陽、天突、大椎、後背膀胱經背俞穴等,適用於頭痛、感冒、發熱的治療

2、點刺放血療法

【概述】點刺放血療法就是將針快速刺入後即行退出,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蘊之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之功效。其針刺較淺,時間短暫,多用於井穴或刺絡法中。

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外台秘要》:「身中忽有痛處似打狀,名曰氣痛……有赤氣點,點刺出血也。」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現在的一次性點刺針和點刺筆更適合臨床應用和百姓大眾的自我治療方式。 

【臨床推薦常用點刺放血療法】

1、發熱點刺大椎、十宣,可解毒清熱,化瘀排毒,清瀉六經之火,宣透五臟之郁,操作簡單,療效可靠。

2、小兒咽痛點刺少商和商陽。

3、上眼瞼的麥粒腫點刺足太陽膀胱經(肩胛區反應點),下眼瞼的麥粒腫當治足陽明胃經(足中指指腹)用手擠捏出血部位直至出血顏色由較深甚至紫黑色變為正常,方可停止。

4、點刺四縫穴治療小兒疳積,也可以改善消化吸收不良、以及生長發育緩慢,飲食少,身體消瘦等癥狀。此外,有些小兒會伴有精神煩躁,夜寐不安,經常腹痛,磨牙,手足心熱,面色萎黃,睡時露睛,食欲不振,便秘或泄瀉完谷不化, 四肢不溫,啼哭無力,口唇乾燥等癥狀。通過這種方法也會見效。一般隔日或隔2、3日點刺1次,至粘液漸少,直至無粘液,僅見血為止。

5、點刺耳尖可治療高熱、目疾。

6、臨床報道稱三棱針點刺中沖放血對於小兒夜啼有較好療效。

【點刺療法注意事項】

1.注意無菌操作,使用一次性針具,以防感染。2.特彆強調手法宜穩、准、輕,而不宜過猛,且放血不可過多。勿刺傷深部動脈

3、拔罐療法

【概述】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於現在的火罐療法。而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目前常用的罐具種類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氣罐等。抽氣罐為一種用有機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樹脂材料製成,採用罐頂的活塞來控制抽排空氣,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於選定的部位

【抽氣罐的優點】不用火、電,排除了不安全隱患,且不會燙傷皮膚;解除了寶寶對一般火罐的恐懼心理;操作簡便,可普遍用於個人和家庭的自我醫療保健,是目前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小兒臨床拔罐療法應用推薦】感冒、咳嗽時在大椎穴、肺俞穴、風門穴等處拔罐效佳,若能與點刺放血相結合,則療效更好!。

4、耳穴壓豆療法

【概述】耳穴是分布在耳郭上的腧穴,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反應點或刺激點。耳穴壓豆法,是用膠布將葯豆準確地粘貼於耳穴處,給予適度的揉、按、捏、壓,使其產生疫、麻、脹、痛等刺激感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好象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軀幹部在中間。與頭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鄰近;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耳舟;與軀幹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行排列

【操作方法】

選擇1—2組耳穴,每次以貼壓5~7穴為宜,進行耳穴探查,找出陽性反應點,以酒精棉球輕擦消毒,將準備好的耳穴貼對準穴位緊貼壓其上,並輕輕揉按1~2分鐘,每日按壓3-5次,隔3~5天換1次,兩組穴位交替貼壓或同時貼用均可。

【臨床常用小兒疾病耳穴驗方】

1、劉青扁桃體發炎引起的高熱案中的耳穴處方:耳穴肺、皮質下、神門、腎上腺、內分泌、枕、扁桃體反應點

2、輔助治療小兒遺尿:取耳穴膀胱、腎、尿道、心、神門、皮質下,隨症加減肝穴、脾穴等,療效可靠

3、對近視眼的治療療效可靠:取耳穴眼、目1、目2、腎區、肝區及心區等。

4、手部反射區按摩療法

【主編按】小兒推拿從業者應該有很多看過火柴棒醫生周爾晉老先生的《捏捏小手百病消》一書,周老先生在小兒推拿的應用中就大量使用了手部反射區的推拿療法,而我們本書的編委之一劉青老師也在小兒推拿中加入了手部反射區的推拿應用,故在此做簡要介紹,以免不明就裡者把一般常用兒推穴位和手部反射區相混淆。

【概述】手部反射區和足部、頭部、腹部等反射區一樣,都是從生物全息角度全面地反映了人體的臟腑、器官及四肢、軀幹的健康狀況,可用於診斷、治療以及保健。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手的應用,人類手部的靈活運用對於大腦的發育、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等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手部在中醫中更早地被應用於診斷和治療。從整體上看,手部是一個倒置的人體縮影,從手掌根部至整個手掌,相當於人體的頸部和軀幹,反映了胸、腹腔中各個臟腑、器官的健康狀況;拇指、小指則代表上肢;示指、環指則代表下肢;中指代表了頭面、五官。手背部則代表人體的背側面以及四肢的關節伸側。通過對手部不同區域的色澤、質地、凹陷等變化診察,可以測知及診斷相應的臟腑、器官以及機體各系統的疾病。

【病理反射區原理】手部穴位病理反射區和腳部穴位病理反射區相同,都是神經的聚集點。按照祖國醫學經絡學原理,我們可知經絡是人體內部臟腑和外部體表相聯的通路,經絡在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互相聯貫,並形成一個整體。由於經絡是內部臟腑和外部體表相聯貫的通路,就能把外來的病邪從表傳向里去,把內髒的病變從里反映到體表上來,並在所屬經絡循行的部位上出現癥狀。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是從手指沿上肢的陽面走向頭部;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是從胸部沿上肢的陰面走向手指。這六經和內臟息息相關,內髒的變化通過六經的經絡可準確地反映到手上來,這就是驗手可診病的道理。因此,只要準確地、不斷地按摩手部穴位病理反射點,就會使內臟不斷受到良性刺激,而逐漸強化其功能。這就是手部穴位病理按摩的簡單原理。手部穴位病理按摩較之腳部穴位病理按摩的突出優點是方便易行。由於雙手終日裸露在外,行走坐卧,任何場合皆可隨時按摩。因之,這種方法非常有利於強身防病。以防治感冒為例,只要每天多摩擦幾次雙手大魚際穴區,就可起到防病作用。手部穴位病理按摩法簡單易學、工具簡便,絕大多數人均可按圖索驥,自我按摩,不必求助於他人。【手部病理反射點】(一)手心部位(39個穴點)l.大腸2,心穴3.肺穴4.腎穴5. 命門6.肝穴7一①牙病反射區7一②齒疼點8.肩頸治療區9.眼點 10.少商穴 11.耳咽反射區 12.手掌區 13.咳喘點14,心悸點(左手)15.生殖反射區16.手心穴17.多汗點18.胃腸點19.三焦區20.胸腔區21.足腿區22.太淵穴23.太陵穴24.神門穴61.鼻反射區62.鼻竇區(這一反射區雙手有10個反射點)63.眼反射區64.耳反射區65.扁桃腺反射區66.肺反射區67.肝膽反射區(右手)68.胃反射區 69.腎反射區 70.輸尿管71.膀胱反射區72.膝蓋73.胸口反射區74.催眠穴(女性生殖器反射區)

(二)手背部位(40個穴點)

25.商陽穴26.中沖穴27.關沖穴28.少澤穴 29.少沖穴 30.二明穴 31.後頭點 32. 會陰點33.片頭點34.頭頂點35.前頭點36.二間37.第 2 二間 38.大骨空39.眼點六40.三間41.落零五.42.合谷 43.鼻點44.血壓反應點45.老年肩反射區46.頸點47.頸咽點48.中渚穴49.液門穴50.肝點51. 後溪穴。52.胸腹區53.脊椎反射區54.下痢點55.腰腿區56.養老穴57.陽谷穴58.陽池穴59.陽溪穴60.虎邊穴75.三毛穴76.肩反射區77.男性生殖器反射區(雙手共有4個穴點)78.失眠穴

5、足部反射區按摩療法

【主編按】因本書編委之一的陳奕君老師在她的小兒推拿治療中加入了足部反射區的應用,而且療效顯著,故在此對足部反射區略作簡介。

【概述】人體各器官和部位在足部有著相對應的區域,可以反映相應臟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這就是所謂的「足部反射區」。足部反射區可以調節人體各部分的機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醫學上稱之為「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無副作用的自我保健方法。主要採取按壓、推揉等手法對反射區進行刺激,可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促進健康和調治疾病。刺激強弱因人而異。一般而言,虛證、年齡偏大、體質弱者,適用於弱刺激;實證、年齡較輕、體質強者,適用於強刺激。強刺激用力重、時間短,1-3分鐘即可,每天1-3次;弱刺激用力輕、時間長,可持續刺激30-40分鐘,每天1-3次。實施刺激時應力求做到:手法熟練柔和,用力持久均勻。

【足部反射區具有如下特點】

1. 足部反射區不同於呈點狀的穴位,足部反射區面積大而呈片狀,定位稍有偏離也能產生效果。

2. 足部反射區位於膝部以下,遍佈於足的足底、足背、內側、外側以及小腿,而不僅限於足底。因此把足部按摩一概稱為足「底」按摩是不確切的。

3. 足部反射區的排列與人體各器官的解剖位置基本相一致。當於坐位或卧位,雙足併攏兩下肢前伸時,相當於他們面對著你坐著。拇指部是頭部;足跟部是臀部;接近正中線的器官的反射區在足內側,如脊柱、子宮、前列腺等;遠離正中線的器官和部位的反射區在足外側,如肩部、卵巢、睾丸等。


推薦閱讀:

張漢臣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學9—1
保健、通便、感冒、止汗小兒推拿方法
寶寶咳嗽不用慌,不打針、不吃藥,中醫推拿來幫忙!(3月21日小兒推拿媽媽學習班課程)
小兒推拿十大基礎手法,學會了管用所有寶寶常見病

TAG:推拿 | 小兒推拿 | 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