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 更是心靈的塑造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讀過一兩百本書。」人生短暫,一切皆為身外物,唯有讀書怡情養性,萬古長青。憂傷時,拿出一本書,踏著文字鋪成的道路到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把所有的不快拋棄九霄雲外;浮躁時,捧出一本書,和智者對話,與哲人理論,側耳傾聽又細心領悟,金錢、名利與地位便無足掛齒。

一個讀書的人是充滿希望的人,一個讀書的民族是充滿希望的民族。讀書一是為知。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見識和智慧。二是為己。是自我修鍊提高的過程,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的過程,以此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劉向說「書猶葯也,善讀可以醫愚」;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梁章矩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三是為人。是為了通過閱讀增長才幹,更好地奉獻社會。

中國人讀書多是為了做人,即所謂的知書達理。讀書是學知識、明事理的最好途徑,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樣的人。中國人讀書做學問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理想。修身即為做人,是讀書的首要宗旨。讀書人的鼻祖孔子自稱「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主張「一日三省吾身」。用書籍文章充實自己,用知識學問熏陶自己,不斷反省,改正錯誤,修正方向,謹言慎行,獨善其身,然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達到「天下歸仁」的理想。讀書不思做人,如蠻牛隻顧拉車不抬頭看路,與行屍走肉何異?

時代在變,人在變,而讀書的本質不變。「沒有一種娛樂比讀書更廉價,也沒有一種樂趣比讀書更持久。」人要適應社會,了解社會,符合社會,不得不為自己汲取豐富營養,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因為書是你的營養品。讀書的人,見識不會囿於自身的經歷,通過一本本書,他們可以超越時空,心鶩八極,探索未知。博覽群書而知識面廣,不斷學習而文化底蘊深厚,不斷反思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斷實踐而創造人生輝煌。

讀書可以啟迪人生。生活中有些人有這樣那樣的性格缺陷乃至人格缺陷,讀書可以讓他們審視和完善自我。讀書可以讓人放遠眼光,開闊思維,不斷地讓創新的火花迸發,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思想,不斷地形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不斷地去追求更高的理想。讀專業書,促專業成長;讀心靈書,有陽光心態。書是高明的良師,它點亮人生前進之路。與書為伴,受益終生。

「朝聞道,夕可死矣。」這是古人對讀書意義與價值的理解。讀書能夠讓人認識天地之大小,悟透人生之易難。每年的4月23日被定為「世界讀書日」,也說明東西方文化雖有一定的差異,卻又是驚人的一致,在對讀書學習對人的成長意義與價值的認識上達成共識。因為,讀書,是怡情更是心靈的塑造。只要讀書,生命就會春意盎然。

推薦閱讀:

來自心靈家園的[永恆說說集](11.1—11.7)
心靈的港灣
心靈極品
心靈。。。。。。
心靈的歸宿

TAG:心靈 | 讀書 |